APP下载

有效引导,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

2017-09-22王东

小学教学参考(数学) 2017年9期
关键词:数学思维

王东

[摘 要]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与引导者,在教学中,教师恰如其分的引导是学生思维发展的助推器。因此,教师可在学生理解片面处、知识发展处以及困惑处对学生进行必要的引导,以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

[关键词]把握时机;适时引导;数学思维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7)26-0091-01

数学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对学生的思维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教师要善于把握引导时机,通过巧妙的引导,帮助学生找到解决问题的最佳路径,有效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

一、在理解片面处引导,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解决问题作为小学数学的组成部分之一,在教材中占据着较大的比重,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由于能力与知识经验的不足,对知识的理解往往比较片面,不能深层次地去发现事物的本质特征。教师可以在學生理解片面处对学生进行引导,帮助学生挖掘问题的本质,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如,讲解题目“已知一个长方形周长是18厘米,长与宽的比是5∶4,求这个长方形的面积。”时,学生把5∶4分配所得的数值直接定为长方形长与宽的值,这显然不正确。为了帮助学生正确理解题意,我提问:“请大家认真考虑,长方形的周长是如何计算的呢?”我的提问有效激活了学生的思维,降低了学生对题目的理解难度,学生明白按一定的比例分配要以它特定的、相对应的数量为前提。长方形的长有两条,宽有两条,不能直接将18厘米分配成9份,然后按5∶4得到。

该教学案例中,在学生思考问题不全面时,我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巧妙引导,使学生的思路与准确答案更近一步,使学生对问题的认识真正走向深刻。

二、在知识关联处引导,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数学知识之间存在一定的联系。在教学中,教师根据教学需要,在数学知识的关联处巧妙地引导学生,有助于学生由此及彼,主动去获取数学知识的特点以及内在联系,使学生的思维不再局限于对一个点的认识上,而是可以真正走向灵活,达到有效提高学生学习效果的目的。

如,“两位数的加法”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经历探索口算两位数加法的过程,掌握两位数相加的计算方法。在教学时,我以“45+23”为例,先让学生结合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想一想这个算式应该如何计算。在我的鼓励下,学生展开了探索,大部分学生把算式改成“40+5+20+3”后,再进行口算。我提问:“大家的方法很好,那么你们还记得如何计算‘两位数加一位数吗?对于算式‘47+6,又该如何计算呢?”在我的引导下,学生很快想到了用位数对齐的方法。继续进行引导:“位数对齐的方法对‘45+23这个算式的计算有什么帮助吗?”学生很快想到了“个位数字与个位对齐,十位与十位对齐”的方法,满十就向前进一位,很快算出了结果,教学效果显著。

该教学案例中,在教学“两位数的加法”时,为了帮助学生找到两位数与两位数的计算方法,教师从这个问题的知识发展点出发进行引导,有助于学生思维的灵活变通,起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在困惑处引导,培养学生思维的发散性

在教学中,尽管教师已经对学生要学的知识做了相关的预设与铺垫,但由于学生自身经验不足,他们对所学知识依然感到迷茫,此时,教师的引导可以使学生有豁然开朗的感觉,有助于提升学生思维的发散性。

如,教学“分数加减法”时,为了把握学生对分数计算的理解程度,我出示了以下习题:(1)■+■;(2)■-■;(3)■+■。

待学生计算结束后,我问:“这些算式,同学们都会计算吗?如果不会计算,你们的困惑处在哪里?”有学生问:“习题(2)中能用分母减分母,分子减分子的方法来计算吗?”有学生问:“习题(3)中,分子相同,分母不相同,可以直接用它们的分母相加减吗?”针对学生的困惑,我回答:“下面我们通过习题(2)来探讨能否按照同学们提出的方法进行计算。首先,■表示什么?它的计数单位是什么?■呢?它的计数单位呢?按照我们以往的学习经验,单位不同的两个数能够直接进行加减计算吗?比如千克与克,千米与米等,遇到单位不同的情况时,我们需要先做什么?”这样一来,学生很轻松就理解“通分”在分数加减法计算中的教学价值。

该教学案例中,我在学生的困惑处进行引导,使学生明白分数相加减需要通分的原因,不仅深化了学生的学习效果,还有效培养了学生思维的发散性。

总之,在教学中,教师应随时关注学生的学习动态,在关键点处适时对学生进行引导,帮助学生拨开思维的迷雾,进而深刻理解所学知识,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

(责编 韦 迪)endprint

猜你喜欢

数学思维
浅探“数学教学中如何对学生有序思考地引导”
新课程标准下如何培养初中生的数学思维
高等数学的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