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神山大爱

2017-09-13曾晖孙承钢

艺术评鉴 2017年15期
关键词:真实性

曾晖+孙承钢

摘要:近年来,中国电影市场呈爆炸性增长,但是票房收入最高的一批影片中,都是动作电影、科幻电影等商业属性明显的电影。电影制作团队不断去迎合大众的口味,制作出了一批又一批能够预见到商业回报的商品。这一现象对于电影本身的发展是不利的。电影作为一种传统的艺术形式,是能够给予观影人群一种人生感悟和情感升华的艺术。《冈仁波齐》作为近年来少有的,能够凭借内容创新引领票房的一匹黑马,足够引起电影行业的重视,本文将简要剖析这部影片的魅力所在。

关键词:《冈仁波齐》 纪录式剧情片 真实性

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17)15-0123-03

在中国电影市场增速逐渐放缓的2017年,有一部小众的纪录式剧情片,在上映首日仅以1.99%的排片量开画,却以51.47%的超高上座率高居榜首。面对《神奇女侠》《变形金刚5》等优秀商业影片的竞争压力,依旧以超高上座率和口碑获得越来越多瞩目,截止2017年7月7日,累计票房已经突破了七千万,远远超过了张扬导演对于三百万票房的预期值。这样的数据足以引发我们对当下中国电影的思考,究竟是什么原因,使得这部纪实类剧情片取得了如此辉煌的成就?

影片讲述的故事很简单,几位藏族人结伴同行前往神山冈仁波齐朝圣,一路磕长头、一路风餐露宿,每个人都比最初出发时瘦了一大圈,尤其是九岁的小女孩扎西措姆,原本圆乎乎地小脸在这段长长的徒步旅行中消瘦,取而代之的是她长高了,脸上总是带着稚嫩却坚定的笑容。

整部电影节奏缓慢,台词对话并不多,把一种安静地、简单地、虔诚地藏族生活还原在大荧幕上。电影不只是在讲述一种宗教信仰,而是在描绘一种与当下城市里截然相反的另一种生活,一种朴实无华却处处高贵的生活,這种高贵源于故事主角们的坚定信仰而产生的一种爱的力量,这种爱不是通常所能理解的个人之爱、父母之爱、兄弟姐妹之爱,这种爱既包括这些,也超脱于这些之外,是一种藏民心中根深蒂固、不可亵玩的神山大爱。

探究这部影片的成功之因,离不开讨论影片本身所具备两个非常显著的特点有关——真实性和哲学性[1]。这两个特点,也是纪实类剧情片的独特魅力。纪实类剧情片同时兼具纪录片和剧情片,这两种电影类型所包含的特质,在尽量无痕处理剧情和人物命运跌宕起伏的同时,达到二者在艺术手法上的和谐共存。

一、以真实性震撼心灵

就影片《冈仁波齐》来说,它以纪录性的表现形式为主,戏剧性元素为辅。其真实性体现在详实记录藏民的生活上,这种生活不仅仅是指真实还原藏民衣食住行的方式,而是生活领域所涵盖的各个方面,包括藏族的衣食住行、藏民的人际关系等,可以说观影《冈仁波齐》的过程就是大众对西藏文化的一种学习和对藏传佛教文化原汁原味的解读,我们在满足自己对西藏文化的好奇的同时,逐渐消除对藏传佛教文化的误解。千百年来,他们既不野蛮杀伐,也不崇拜“迷信”,而是用一颗对天地万物的敬畏之心,以脚踩大地、踏踏实实的朴实姿态生存在那片神秘的青藏高原上,恶劣的生活环境成就了他们坚毅的心灵,真诚而善良。

纪录片对场景和角色的还原度极高,因此其电影内在的真实性是非常具有说服力的。影片《冈仁波齐》的画面效果虽然失了好莱坞大片的特效科技感,却呈现出另外有一种厚重的真实感,当这种真实感与剧情片所刻画的戏剧性故事相碰撞时,产生了引人深省、耐人寻味的效果。所以,讨论纪实类剧情片的特点,首先逃不开讨论其影片的真实性。

(一)场景的真实性

《冈仁波齐》讲述的是尼玛扎堆等十一个藏民在2500公里朝圣之路上发生的故事,影片的导演张杨在接受访问时表示:“我们整个拍摄团队,随着这支朝圣队伍,在海拔4000米以上的高原进行全程真实记录,光拍摄就花费了整整1年,无论吃住还是工作,我们全程都在这条实实在在的朝圣路上进行。对我们而言,比拍摄电影更困难的是不得不在极端的环境中生存下来,因为这已经成为了我们的生活。”[2]

正因为电影团队沿途如实的记录,使得观众在观影时不仅可以欣赏剧情特有的故事,同时也可以跟随电影画面欣赏真实的西藏风景。这一条朝圣之路是独特而鲜活的,首先它充满了变化,它除却拍摄印象中青藏高原特有的青山连绵和蓝天白云外,更多的是在向观众展示朝圣途中每日不同的景色,或晴或雨、或阴或阳,一年四季皆在其中。其次它充满了宗教色彩,佛教的神秘感在藏民一步一叩首的虔诚中被一层层拨开,因其真实记录了队伍里的每个人朝圣的经过和心情,才给了我们一次殊胜地、深入地了解藏民信仰的机会。

影片开场展现的是藏民生活的村落——普拉村,村庄不大,既没有城市里车水马龙的喧闹浮华,也没有中原土地的肥沃富饶,呈现在我们眼前的就是一种简单到极致的朴素生活,我们可以看到藏民与自然万物的和谐共生,看他们用最原始的方法生活,用手捏糌粑做主食,用动物的皮毛做衣裳,用自己劈的柴做饭取暖。

纪录的视角总是会更令观众身临其境,当我们真切地去观看母羊生小崽时的传承,看宰杀牦牛时的鲜血,看藏民们生活在高原的不易,看万物生生不息地循环成长,一切都很自然,一切都很真实。

随着剧情推移,场景由村庄变成绵延无边的公路,有国道的路标替他们纪录朝圣的路程,他们走得很慢很稳,也很坚定无畏。一路上,四季在变化,队伍经历了狂风骤雨,也经历了草木春生,远处的神山渐渐清晰,有白雪皑皑的山顶圣洁,也有群山连绵的青藏美景,有冰冻地湖泊,也有湛蓝地天空,有五彩斑斓的经幡,也有藏民传统天葬的仪式,导演的镜头干净利落、自然写实,以藏民的脚步,带着观众完成这一次漫长的朝圣之旅。

(二)演员的真实性

影片的主要人物就是一起去朝圣的同行者,有为了完成父辈遗愿的中年人,有替哥哥实现梦想的长者,有即将临盆的孕妇,也有家徒四壁的屠夫,每个人看似家庭不同、所行的原因不同,可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目标,为了这个目标,他们集合在一起,互相扶持、互相帮助,共同踏上朝圣的旅途。endprint

导演并没有选用大牌明星作为演员来赚取观众眼球,这一行人就是世世代代生活在高原上的土著藏民。老祖宗传下过一句话:江山易改禀性难移。这是因为一个人读过的书、走过的路、经历过的事情,都会如实的记录在他的身体里,最终形成他的样貌,他的气质,他独特的思维模式,甚至这些还会牵扯在他的命运里,写进他这一生。因此,再高超的化妆术也难以画出藏族人特有的面容,他们从出生便在那片高原上生活,每一缕风都会变成刻笔,把他们刻画的无比真实,高原红、被风吹得皲裂地皮肤、黝黑的肤色、纯真朴实地笑是他们共同的特点,他们说出的每一句话,每一个神情,都毫无修饰、不染世俗,都如实的反映出他们的内心,这是演技再出神入化的演员也很难表演出来的。比如屠夫在喝了酒之后说:“我因为杀了太多的牛,心里难受,喝些酒能好点”。话说出来的那一刻,和他白天杀完牦牛的表情都是一样的,难过和无奈交织的语气,一种敬畏自然、众生平等的文化信仰就这样被表达出来,真实不做作。再比如他们每个人走路的姿态都有些相似,甚至包括孕妇和小女孩,在朝圣时她们跪拜的样子,从背后看去与男人们竟是有八九分相同的。这是因为磕大头的姿势并不是在这一年多的朝圣途中能练就的,而是经年累月的积累而成,使得这个动作深深扎根在他们身体里,自然而然地做出来,外人很难复制。

这就是纪录片的优势,在真实的场景里,一群真实的人被镜头记录下来,观众从他们的一举一动中都可以感受到他们的生活和思想,在这种真实的冲击下,一切虚假都如泡影般不堪一击,于是,当藏民们的生活和思想被记录在大荧幕上时,观众体验到了视觉和心灵的双重洗礼,一种强大的力量便由此形成,若星星之火、终于燎原。

二、以哲学惊艳思维

纪实性剧情片的另外一个特点就是哲学性。一部电影的内在价值很大一部分会体现在影片对人性的解读上,因此艺术家不会无缘无故把一件事或者一些人推上大荧幕。纪实性剧情片由于对真实环境的还原度较高,将某种特定环境下所发生的真实事件呈现在大荧幕上,加之其对某些情节和人物的合理设计,这种在突发事件中,人物所做出的选择会引导观众主动思考人性和人生,这种思考往往会更趋于哲学性、直接性。《冈仁波齐》是一部的成功也体现在它对观众思考方向的正确引导上。

藏传佛教中本身就包含丰富的哲学观,其中包括人生观、生死观、因果论等观念,与马克思主义哲学中蕴含的辩证统一论、矛盾论、发展论等不谋而合。影片《冈仁波齐》通过展现藏民朝圣这一行为,把对藏传佛教的正確解读角度呈上大荧幕,使得观众可以对藏传佛教有了更深一步的理解,从而引发大家对人性的深刻思考。

(一)敬畏众生的因果论

《冈仁波齐》处处体现因果论,这种因果论是一种正确的、无关迷信的价值观念,当人们发自内心的领悟万物因果、循环有序的时候,就会自然而然对世界产生敬畏之心,做事做人都有道德约束和行为底线,对当今社会具有积极的影响力。

屠夫江措旺堆决定去朝圣的原因是他自认为杀孽深重,希望通过自己虔诚的努力来减轻罪恶。这种观念对于未接触佛学的人来说很难理解,因为在当今的法治社会下,人们认为杀了人才会被判刑,杀些猪狗牛羊并不算什么,谈不上罪孽。可在佛教文化中,因果论是其根本性的观念之一,是属于佛教的基础理论,是佛教的核心。佛学认为:因果规律并不是佛陀所规定或制造的,而是客观存在的规律,佛陀只不过把它揭示出来罢了。印光法师说:“如来成正觉,众生堕三途,皆不出因果之外。”[3]

因此,藏民们认为众生平等,因果有序,杀一头牛和杀一个人一样,都会造成杀孽,这种孽会形成业障,今生或者来世,终会报应在自己或者家人身上,这是一件很大的事,是尽量不要去做的事情。

当我们客观去看这个思维方式的时候,其实它更多体现的是一种自然生存法则,万物共生共存,正如狼吃羊、羊吃草的循环法则一样,一切的行为都是有原因的,也必须控制在一个合理的范围里,这也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观里所强调的适度原则。众所周知,地球的环境日益恶化,生态环境严重破坏,温室效应、土地荒漠化、海平面上升等不寻常的气候日益影响了人们的正常生活,这源于人类对于自然的过度使用,有因就有果,当行为超出了自然规律时,就会产生相关的“报应”,这个恶果要人类自己承担。

佛教的因果论体现在影片很多方面,比如当石头砸到了仁青晋美腿上时,他说:“我真倒霉,石头偏偏砸在了我的腿上,我没有做过坏事,我父亲也没有做过,我们都没有做过坏事,不知道为什么会这样。”旁边坐着的尼玛扎堆听了他的话,并不是用我们平常的思维方式去安慰他,而是用了典型的佛学思维,他说:“你这样来朝圣的行为很好,朝圣的过程中不要去祈祷自己安好,而是要去祈求众生吉祥、平安喜乐。”看到这里我们会想,众生的平安喜乐跟仁青晋美被石头砸到有什么关系呢?其实这就是一种因果观,人生的业障已经形成,只有通过虔诚的修行才能渐渐消除,佛家要求修行弟子大爱苍生,只有这样才能让自己的心更加豁达,让自己的业障慢慢消减。这种博爱观念实际上是一种良性思维模式,当一个人的格局不仅仅在于自我价值的实现上,而是希望周围的所有人都可以生活的很好,那么在他未来的人生中,不论遭遇什么不公,他都可以坦然面对,不去抱怨,而是用一种大格局的观念去体谅他人,这与我们整日里倡导的和谐价值观趋于一致,是一种非常正确的人生观。

(二)缘起性空论

缘起性空[4]是佛教文化的另一大组成部分,所谓“缘起”,就是说:世间上没有独存性的东西,也没有常住不变的东西,一切都是因缘和合所生起。所谓“性空”,就是说:因缘和合所生起的假有,本性是空的;如果自性不空,则不能有,这就是“真空生妙有”的意义。通俗来讲,缘起性空的理念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凡事莫执着,因缘天地生。

《冈仁波齐》将缘起性空这一佛教理论用最朴实的方式解读出来,这种解读方式具有一定剧情导向,比如当一众人到了拉萨时发现来时准备的钱已经花光了,大家并没有因此去纠结抱怨,而是男人们去打工赚钱,等赚够了再继续行程,用随遇而安的生活态度平和的面对这个问题,并不执着于当代人日日纠结的问题:为什么钱总是不够花?为什么我总是没钱?

不执著还体现在他们的生死观上,当杨培老人去世后,众人并没有表现的过度悲伤,而是选择正确面对生老病死,在他们心里,一切都是因缘,老人在神山下走了,完成了他的夙愿,这是老人的福气,而剩下的人只需要积极地处理后事就好,沉溺于悲伤反而是对老人的不尊重。

当这种平和心态和现实中人们普遍的浮躁心态呈现出强烈对比,当藏民们朴实地、乐观地生活态度被更多人看到,其对社会的积极影响力不言而喻。

三、结语

综合以上两点,《冈仁波齐》在院线上取得如此优秀的成绩,可以说是情理之外意料之中。在好莱坞大制作的强力冲击下,《冈仁波齐》《重返狼群》等纪实性剧情片像黑马一样杀出重围,这不是一种偶然,当我们静下心细细思量,《冈仁波齐》所讲述的故事中蕴含的哲理岂止是上述两条,当藏民们彼此信任、愉快的交流方式和我们生活中充满质疑的态度相碰撞,当他们面对青藏高原上艰难的生存环境所表现出的大爱情怀时,当他们因心怀信仰而坚定的走在朝圣公路时,我们会轻而易举的发现,真正值得反思的事情还有很多。

冈仁波齐是藏民心中的神山,神山中的大爱才是我们最需要的能量,一步一脚印、踏踏实实地、充满希望的人生路上,愿神山大爱无处不在!

参考文献:

[1]Steven N.Lipkin.Docudrama Performs the Past: Arenas of Argument in Films based on True Stories. London: Cambridge Scholars Publishing,2011.

[2]张杨,李彬.创作与生命的朝圣之旅——张杨访谈.电影艺术,2017,(01):48-52.

[3]印光,张育英.印光法师文钞(第一卷)[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0.

[4]乔根锁,彭英全.关于宗喀巴“缘起性空”论的哲学辨析[J].西藏研究,1993,(04): 75-81.endprint

猜你喜欢

真实性
“双减”背景下英语假期作业的设计与评价
Van lier真实性原则对英语教学的启示
当代定格动画的技术革新和真实性研究
细推物理重体验 表现人物贵专精
日本导演河濑直美电影创作特征浅析
英语情境教学中的问题探析
《私人订制》与受众喜剧审美趣味的错位
专利审查中网络证据的认定初探
雕塑真实性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