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滁州亭文化的传承创新及当下应用

2017-09-12陶会平

关键词:滁州传承创新

陶会平

摘要:在阐释亭文化的历史沿革与历史价值基础上,分析亭的建筑特征、艺术价值以及展现出的历史文化内涵。滁州亭文化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传承,如何在源远流长的亭文化基础上,挖掘、研究、传承和开发滁州亭文化的精神内涵,构建传统与时尚相契合的"中国亭城",是弘扬滁州城市精神、传承与发展中国传统文化、探求时代精神的重要举措,有着极其深远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滁州;亭文化;传承;创新;应用

中图分类号:G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1101(2017)02-0073-05

Abstract:The paper analyses the architectural characteristics, artistic value, and the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connotation of pavilions based on their history and value. The Pavilion culture in Chuzhou has a profound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heritage. How to explore, study, inherit and develop the spiritual connotation of the Pavilion culture in Chuzhou on the well-established basis, and build the "China Pavilion City" with tradition and fashion characteristics is the significant measure to broadcast the spirit of Chuzhou city, inherit and develop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and explore the spirit of the times, with far-reaching historical and practical significance.

Key words:Chuzhou; Pavilion culture; inheritance; innovation; application

亭,玲瓏别致,娇小可爱,是中国历史上最悠久的建筑之一,在中国传统建筑和传统文化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它的设计和构造,很能体现一个民族的历史特点、审美意识和文化传统。”

[1]221在山水园林之城的滁州,亭文化悠远流长,以醉翁亭、丰乐亭和醒心亭为代表的古亭闻名遐迩,在中国文化长廊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亭,作为文化载体蕴涵着极其丰厚的文化底蕴,承载着极其深厚的人文精神。千百年来,滁人建亭修亭代代沿续,咏亭颂亭诗文辈出,亭文化已成为滁州经久不衰的历史文化传承。因此,加强对滁州“醉翁文化”之“亭文化” 精神内涵的挖掘、研究、传承和开发,是建设“醉美滁州”、弘扬滁州“城市精神”的重要举措,有着极其深远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亭的历史沿革与功用

亭,历史悠远,文化深厚。据考古发现,最早的“亭”字是在先秦古陶文和古钵文中发现的,本为象形字,从高省,丁声。《说文解字》“亭,民所安定也。”《战国策·魏策》“卒戍四方,守亭障者参列,粟粮漕庾,不下十万。”可见,先秦时期,亭的功能是用来戍守边关要塞的;至秦汉,亭演变为行政机构的处所,刘邦在起义前曾担任“泗水亭”的亭长一职。兰亭之“亭”原非亭台楼阁之亭,而是乡以下的一种行政机构。《汉书》“十里一亭,亭有亭长,十亭一乡。”;秦汉后期,亭的共行人歇脚、休憩的功用价值日显,故有“十里长亭,五里短亭”一说,李白《菩萨蛮》“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亭,作为景点建筑,兴起于汉,风行于唐宋,唐代宫苑中亭大量出现,至宋代,有记载的亭子就多达54座,如坐落在千年古城滁州的醉翁亭和丰乐亭就是宋代名亭的集大成者,现今中国十大名亭中的沧浪亭、翠微亭也建于宋代;明清亭的建造已达极致,且其建制和构造相当考究,形式多样,风格各异。至此,亭已不完全是中国古典园林建筑中的景点建筑,亭的文化功能日渐突出,如唐刘禹锡《陋室铭》所云的“西蜀子云亭”,东晋王羲之《兰亭集序》中的兰亭。亭不仅成了文人雅士骚人墨客集聚观景赏物,饮酒赋诗,抒怀畅情的场所,而且还蕴藏着中国古典文化建造中的文化艺术成就。

二、亭的建筑体式和艺术

亭,翼然独立,灵动飘逸,是构成中华文化宝库中园林要素中的重要元素,遍布大江南北,包蕴着建亭者独特的艺术审美情趣和丰硕的文化内涵。建材多用竹、木、草、砖、石。亭的类型,平面结构有方有园还有扇形,有三角六角八角,还有用双园或双方构成的连环亭或鸳鸯亭。用途有凉亭、井亭、碑亭、邮亭和书亭等。亭的主面有单檐、重檐。亭顶的基本建筑形式多采用攒尖顶,也有歇山顶、盔顶、宝顶之分[1]251 。醉翁亭为木质攒尖顶亭,丰乐亭为苏式四角亭。

亭,秀丽多姿,风格各异,富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和丰厚的文化内涵。亭,多建于景区和园林中,或立于山顶,登高览胜,吟诗作赋;或位于山腰,以共游人观景游乐之用;也有建于湖心水畔的,倒影成趣,增添湖光山色的生气和魅力;也有建于道旁路口供市民小憩的。亭既发挥了它的功用价值,又点缀了环境,美化了山水。如,山顶建亭,可供游人观览全景;水边建亭,可得到倒影成趣之美,增加扑朔迷离之感;亭建林中,半掩半露,朦胧含蓄。故,园因亭而俱活,山因亭而增色,水,因亭而成趣。真可谓“可目”、“可人”(李渔《芙蕖》),怡情而养性。如,建于滁州琅琊山的醉翁亭,上顶为歇山式,吻兽伏脊,飞檐翘角。 “亭内有晚清时期制作的八幅‘八仙过海浮雕,檐下雀替,悬嵌着八组‘古代故事的硬木透雕。”[2]20主亭为全木卯集结构,十六根立柱支撑亭顶。不仅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而且更蕴涵着中国传统文化内涵。endprint

三、亭的文化内涵

亭,吐纳云气,独立卓绝。是中国文人陶冶性情,歌咏山水,移情忘怀的精神家园。“以欧阳修为代表的历代儒宦以其精神、理念、文才、治绩寄寓琅琊山胜景,留下一处处遗迹,《醉翁亭记》《丰乐亭记》《醒心亭记》奠定滁州琅琊山在中国文化史上的地位。”[3]522

(一)外在的自然美

亭的自然魅力体现在它的客观存在,它是物的自然外化,是与其周边自然环境共融共存,彰显了亭的景点的万花筒;亭也是艺术的自然再现,亭的构建注重人的意趣和精神追求,人文魅力附着亭的是人的主观意识的外现,是“天人合一”哲学思想的艺术浓缩,充分体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如,滁州醉翁亭景区的见梅亭、揽芳亭等。

(二)内在的情感美

亭是人的主观意识的外现,涵盖了人的理想情操,古代先贤早就从自然界中寻求美感。孔子曾说“仁者乐山,智者乐水。” 因此,亭大多借亭生景,以亭寓情,因亭明志,赋予外在的亭阁以丰富的文化内涵,激发人的联想和想象,达到物我合一,情景相融。如,滁州琅琊山中的醉翁亭、丰乐亭、醒心亭、意在亭等,单就亭的名字来看,无不体现了人的意趣和精神追求,触及亭文化中那些深层结构。

(三)技法的含蓄美

亭的建造依山傍水,应景而生,借景造势。贵在显而不露,意犹未尽,小巧别致,玲珑委屈,如芙蓉出水,宛然天成。“亭是大自然中的幽雅小品,它空灵、通透,极具诗词画意的一种空间美……倪云林每画山水,多置空亭,张宣题倪画《溪亭山色图》诗云:石滑岩前雨,泉香树杪风,江山无限景,都聚一亭中。”[4]绘画讲究“远山无脚,远树无根,远舟无身。” 元人诗日“江山无限好,都取一亭中。”所以说,亭的构建在技法上,要充分体现亭的别致玲珑,含蕴委婉上。

(四)亭与楹联、题联、名人、名文

自古以来,凡有些名气的亭子绝不仅仅是因其选址恰当,景观秀丽,构建绝伦,更多因亭蕴涵着极其丰厚的中国传统文化底蕴。就拿四大名亭——醉翁亭、沧浪亭、陶然亭和爱晚亭来说吧,它们各自都与名人名文相关,无一不蕴含着其独特的人文精神。亭的題名、亭中的楹联、匾额、建造等除了有点景、抒情之意外,还兼有寓意和明志等作用。如,滁州琅琊山景区的醉翁亭,因欧阳修任滁州太守时常来亭中饮酒赋诗,“饮少辄醉”而得名,并留下千古传颂的名篇《醉翁亭记》,佚名题滁州醉翁亭:“翁去八百载醉乡犹在;山行六七里亭影不孤”,醉翁亭的立柱题联“饮既不多缘何能醉,年犹未迈奚自称翁”,亭的南门题额“醉翁亭”三字为苏东坡手迹;苏州的沧浪亭取名,是北宋苏舜钦有感于《孺子歌》“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之意[5],梁章距题苏州沧浪亭:“清风明月本无价;近水遥山皆有情”,上联摘自欧阳修《沧浪亭》诗“清风明月本无价”句,下联摘自苏舜钦《过苏州》诗“绿杨白鹭俱自得,近水远山皆有情”句。北京的陶然亭,亭名取自白居易《与梦得沽酒闲饮且约后期》诗 “更待菊黄家酿熟,与君一醉一陶然”句。长沙的爱晚亭,题名取自杜牧《山行》诗句“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之意,爱晚亭题额为毛泽东亲题。再如,绍兴的兰亭,因永和修褉、王羲之的《兰亭集序》而蜚声中外,兰亭景区建有御碑亭,碑阴镌有康熙临写的《兰亭集序》,背阳刻乾隆御书的《兰亭即事》七律诗[6]。西安的沉香亭,因建筑材质为沉香木而得名,相传唐玄宗和杨贵妃在亭中赏牡丹时,命李白助兴填诗“一枝红艳露凝香,云雨巫山枉断肠;借问汉宫谁得似·可怜飞燕倚新妆。”杭州的翠微亭,是南宋抗金名将韩世忠为纪念英烈岳飞而建,取名于岳飞《登池州翠微亭》“经年尘土满征衣,特特寻芳上翠微。好水好山看不足,马蹄催趁月明归”诗。难老亭建在太原难老泉傍,其上联“昼夜不舍”由《论语·子罕》中孔子名句“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而来;下联“天地同流”取自《孟子·尽心上》“上下与天地同流。”不胜枚举。

四、滁州亭文化的传承

中国亭文化源远流长,自古以来,凡有些名气的亭子多与传统文化有着紧密的联系。素有四大名亭之称的醉翁亭、沧浪亭、陶然亭和爱晚亭,无一不具有其独特的文化蕴涵。安徽皖东滁州这个城区面积只有82平方公里,人口只有24.3万的千年古城境内,历史上有文献记载的古亭和现今新建的新亭,总计约百座,堪与北京城中的亭的数量相媲美。“中国现存亭子最多的地方是北京,据不完全统计有近百座。”[1]252滁州市历史悠久,具有优秀传统文化,滁州四大传统文化之首的亭文化,不仅蕴含着中国古典建筑中的文化艺术成就,还融汇着与众不同的人文思想。 滁州亭文化源远流长,从北宋开始滁州亭文化逐渐走向辉煌。北宋庆历五年(1045年),欧阳修被贬任滁州知州,醉翁亭、丰乐亭、醒心亭先后落成,欧阳修的精美散文《醉翁亭记》、《丰乐亭记》诞生后,滁州渐渐成为引领亭文化主潮流之地,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曾巩遵其恩师嘱托所撰的《醒心亭记》也为滁州亭文化增添了浓墨重彩。

(一)滁州名亭文化——醉翁亭、丰乐亭和醒心亭的文化

1.醉翁亭。位于滁州市西南琅琊山麓。依山而建,“有亭翼然”,小巧别致,具江南亭台特色。据《琅琊山志》记载,北宋庆历六年(1046年),欧阳修被贬为滁州太守,感怀时世,寄情山水。琅琊寺僧人智仙为他建亭饮酒赋诗,因欧阳修自号“醉翁”,取名“醉翁亭”,述文以记,《醉翁亭记》蜚声内外,代代传承,醉翁亭被誉为“天下第一亭”。“环滁皆山也”滁人皆能吟。欧阳修不仅在此饮酒,也常在此办公。有诗赞曰:“为政风流乐岁丰,每将公事了亭中”。醉翁亭初建时只有一座亭子,为木质结构,攒尖顶亭,直到光绪七年(公元1881年),全椒观察使薛时雨主持重修,才使醉翁亭恢复了原样。现存的形制,气势高崇,“亭内面积50平方米;共有16柱。其中,外柱12根,内柱4根。雕梁画栋,四面敞开;是“上顶为歇山式,飞檐翘角,吻兽伏脊,单檐歇山顶……南门提额‘醉翁亭三字为苏轼手迹。”[3]551据考证,醉翁亭的靠背和茶几是造亭工艺的首创。宋元祐六年(1091年)苏轼重书《醉翁亭记》,以大石刻之,欧文苏字的“两亭记”成为亭文化珠联璧合的巅峰之作。清乾隆皇帝还有一首《题谢时臣醉翁亭小景》诗。endprint

数百年来,醉翁亭几经战火,屡废屡兴,陆续增添了见梅亭(今影香亭)、“曲水流觞”、皆春亭(今意在亭)、怡亭、六一亭等“九亭十阁”的园林建筑群。正如醉翁亭中廊柱上的一副对联所言:“翁去八百载醉乡犹在;山行六七里亭影不孤。”滁州的醉翁亭名人和名文而成为成为饮誉中外、蜚声宇内的人文景观。通过近千年的传承,醉翁亭已非当年山僧智仙所建的醉翁亭,世人心目中的醉翁亭是用文学作品和文化含义构建出来的,醉翁亭已成为代表滁州人文精神的文化符号。

2.丰乐亭。位于滁州城西西涧湖东南隅、大丰山东北麓的山腰之上。它是组成琅琊山风景的三大风景区之一,和醉翁亭相对应的,由十多座亭堂殿宇组成,是北宋庆历六年(1046年)欧阳修在丰山幽谷“辟地以为亭”亲自主持兴建的。欧阳修在《与韩忠献王书》中告诉友人:“偶得一泉于(滁)州城之西南丰山之谷中,水味甘冷,因爱其山势回换,构小亭于泉侧。”亭名“丰乐”二字蕴含“岁物丰成、与民同乐”之意。并亲作《丰乐亭记》以吟咏。欧阳修还在《丰乐亭游春》中记载与民同乐的盛况:“红树青山日欲斜,长郊草色绿无涯。游人不知春将老,来往亭前踏落花。”丰乐亭始建时为苏式四角亭,亭壁镶有欧阳修作、苏轼手书的《丰乐亭记》碑刻和吴道子画的观音菩萨石刻像。供人阅读和欣赏,一样地留下了“欧文苏字”珠联璧合的稀世瑰宝。多少年来,丰乐亭一直成为滁人贺丰年喜游乐的场所。此后,丰乐亭历尽沧桑,几经修建,2015年才以其新貌亮相于游人,成为琅琊山风景区的又一游览胜境。

3.醒心亭。位于丰乐亭的东南,空亭翼然,土纳云气。是继醉翁亭、丰乐亭之后的“第三名亭”。曾巩在《醒心亭记》中日“滁州之西南,泉水之涯,欧阳公作州之二年,构亭曰‘丰乐,自为记,以见其名义。既又直丰乐之东几百步,得山之高,构亭曰‘醒心……取韩子退之《北湖》之诗云。” 韩退之《奉和虢州刘给事使君三堂新题二十一咏·北湖》“闻说游湖棹,寻常到此回。应留醒心处,准拟醉时来。”醒心亭建成后,欧阳修嘱其学生曾巩作记(曾巩《醒心亭记》“使巩记之”),因此世上又多了一篇传世佳作——《醒心亭记》,为滁州亭文化又增添了濃墨重彩。亭因人名,人因亭传,故而出现了名人名诗名亭的文化现象。

(二)滁州亭文化的历史传承

1.北宋官场文坛,涌现了一批亭文化的追随者,纷纷前来探幽访古,题诗刻石,如梅尧臣、苏舜卿、韩琦、富弼、杜衍、范仲淹、王安石、曾巩等著名诗人、文学家也都在此留下了足迹,创作了以滁州为话题的大量诗文。如北宋熙宁十年至元丰三年(1077-1080年)在滁州任通判的韦骧,写了133首诗,其中专以亭为篇名的就有《醉翁亭》、《净镜亭》、《翠微亭》、《白云亭》、《班春亭》、《寂乐亭》、《清风亭》、《晓光亭》、《会峰亭》、《东峰亭》等。“唐、宋以来的摩崖、碑刻约有数百处之多。历代书法名家书写的《醉翁亭记》‘真、草、隶、篆碑刻与山中古道、古亭、古建筑相得益彰。”[7]其中,唐代吴道子绘《观自在(即观音)菩萨》石雕像和宋代苏东坡书《醉翁亭记》和《丰乐亭记》碑刻,被人们视为稀世珍宝。

2.明代心学开创者王阳明,在滁州讲学授徒,钟爱于滁州山水,写下了36首关于滁州的诗文,并在丰乐亭附近造来远亭一座。明代的士大夫在滁州多有诗文传世,如宋濂、杨士奇、文征明等都写下游览琅琊山、醉翁亭、丰乐亭记等诗文。太仆寺卿赵廷瑞于嘉靖十六年将滁州历代诗文编成《南滁会景编》(现藏于北京图书馆)。此后,太仆寺卿林烃、李觉斯等又多有增益,此书成为明代滁州亭文化的瑰宝。

3.清代王赐魁、吴国鼎、吴国对、吴敬梓等文化名士都寻访过琅琊山醉翁亭,并留下了大量诗文。晚清的薛时雨对滁州亭文化贡献最大。咸丰三年(1853),醉翁亭毁于太平天国战乱,成为成一片瓦砥。薛时雨四处奔波,艰难筹资,于光绪七年(1882)五月修建醉翁亭。并为醉翁亭题写“山行六七里亭影不孤,翁去八百载醉乡犹在”等楹联匾额。其手迹“醉翁亭”门匾,“晴岚叠翠”,“有亭翼然”等至今犹存。

近代,民国政要显贵蒋介石、戴季陶、林森等常常游历琅琊山,观览醉翁亭,并留墨题刻,成为研究醉翁文化的重要史料;徐悲鸿大师也曾游览琅琊山,探访醉翁亭。尤其要铭记的是琅琊山寺主持达修,他托钵奔走,重建琅琊山的庙宇亭台,并主持编写了第一部《琅琊山志》,为滁州亭文化的复兴传承立下了汗马功劳。

五、滁州亭文化的创新及当下应用

(一)滁州亭文化的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滁州亭文化源远流长,以醉翁亭、丰乐亭和醒心亭为代表的古亭名扬遐迩,蕴涵着丰富的人文精神,千百年来,建亭修亭代代相续,咏亭诗文华章沿袭,当代滁州正在营造“千年亭城”,中心城市与琅琊山风景区连城一片,重修或新造各类亭阁廊榭,布于山水园林之间,立于街头路旁花木之中,为现代城市平添几分古韵与雅致。

1.新亭布局建制现状。新亭建设如火如荼。2008年以来,滁州市建委主持编制了《“千年亭城”规划》,从总体和分层次构建了当代滁州亭城文化方向,并注册了“亭城”系列图形和文字商标。市政建设每年投入资金规划建设园林亭阁,已建和待建亭阁,布局、位置和形制,因地制宜,与山水景观、历史文脉、文化传播、城市旅游和便民休憩相得益彰。市区公共场所(除琅琊山风景区11座新建亭阁外),尚有仿古亭阁52座,其中2009年以来新建重修的46座,主要坐落在西涧路与琅琊山东麓一带、老城区环湖带、城东菱溪湖、市区园林中或街路交口(单位、社区内亭阁、清流河、龙蟠河公园内现代形制的休憩亭阁除外),2015年规划新建亭阁7座;亭阁形制基本涵盖了中国古代亭阁的多种类型,结构以攒尖顶、歇山顶、单檐、重檐为主;建材以木质砖瓦为多,少量为混凝土砼结构。

2.滁州亭文化存在的主要问题。

(1)亭的建制布局、规划、要旨等有待进一步完善。有的仿古亭的建制只有形似而无神韵,缺少古亭的文化内涵而成为一种空洞的符号,缺乏亭的布局和设计的匠心。虽然亭文化众望所归,但从营造中国亭城的目标出发,与外地名亭城市总体环境、品位等相比,我市的亭文化建设还存在很大距离和空间。endprint

(2)建亭、修亭与保护亭的资金匮乏。新亭周边的自然环境尤其是人文环境亟待改善。有的只是空亭一座,上无亭名,内无楹联匾额,更有极少数亭阁内,因无人管理清扫,丢弃的垃圾不堪入目。种种现象表明,这些都必须要有资金作保障。

(3)对亭城文化的宣传推介力度不够。由于缺乏资金运作,开发、包装和宣传力度不够,知名度和影响力不大。

(二)滁州亭文化的创新及当下应用

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发扬光大,必须顺应时代的发展。亭文化居于滁州四大传统文化(滁州的亭文化、全椒的儒林文化、凤阳的明文化和天长的孝文化)之首,如何将千年亭文化植入城市的发展与布局之中,引亭入城促进传统亭文化特色与现代城市文化的融合,构建当代亭城文化,尚有许多值得研究的问题。

1.建立亭文化研究与应用机制。营造亭阁文化是建设醉美滁州的一项公共文化工程,丰富的亭文化引领着滁州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发展亭文化要按照滁州市建委主持编制的《“千年亭城”规划》为准则,通盘考虑新建亭阁的布局、 撰联,富含时代气息。建亭时,一定要在选址布局上下功夫,亭的形制要与周边自然环境相融,能起到点睛之妙。在传承中国传统亭阁文化的基础上,增加创新元素,注重时代特征,富含时代气息,体现优美、典雅、活泼、多姿的特色。实现山因亭风光无限好,水因亭流光溢彩,园因亭趣味盎然,林因亭曼妙多姿。

2.确立建亭的要旨,彰显亭文化的精髓。建亭的数量和亭阁所彰显的文化内涵、人文精神必须成正比,否则,亭就成了缺少文化内涵而成为一种空洞的符号。构建当代滁州亭文化,应以弘扬滁州优秀的传统文化为主,表现山水美景、体现天人合一、倡导修德向善、推崇博爱励志,古今融合、雅俗共赏,实现赏心悦目、陶冶情操、教化良知的目的。

3.多方筹措资金,营造亭阁文化和亭阁养护机制。政府对亭的建造、修护及亭额、楹联、亭碑、亭记等应编制预算,专款专用,同时推出亭文化的各种公益赞助项目。

4.加强亭文化的宣传推介力度。文化工程是一项历史性的公共系统工程,滁州亭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有利于促进滁州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旅游乃至教育的全面快速发展,我们要充分利用报刊、电视、网络媒体,宣传滁州的山、水、诗、文、亭、字,让更多人感受文化内涵,了解滁州,体验亭文化的艺术魅力,解读滁州历史,感悟滁州精神,传承与发展中国传统文化,推进城市文明建设。

信息化的社会发展,文化的作用凸显,地方文化直接影响地方的经济和社会的发展[8]。皖东滁州这座江淮古城,历史悠久,文化底蕴厚重,滁州亭文化源远流长,醉翁亭集名山、名寺、名亭、名文、名碑、名泉于一体,它是欧阳修“与民同乐”精神的象征与载体,滁州是中国亭文化的集中展示地,“亭城”将成为滁州最具文化特质的标志和最响亮的品牌,“千年亭城”的美好形象正呼之欲出。

参考文献:

[1]程裕祯.中国文化要略[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1.

[2]安徽省滁县地区《琅琊山志》编纂委员会编.琅琊山志[M].黄山:黄山书社,1987.

[3]滁州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滁州市志[M].北京:方志出版社, 2013.

[4]穆瑞.中国文学艺术中的“亭”意象[D].广州:暨南大学硕士论文,2011.

[5]雷小军.园林点景艺术浅析[D].湖南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3):68-71.

[6]刘妍铄.兰亭:景观、意义、与明清之际绍兴士人[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4.

[7]滁州市城乡建设委员会.醉美滁州 亭好滁州[N].中国建设报,2013-11-07(2).

[8]冷荣亮.滁州醉翁亭文化数字传播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北京:北京工业大学硕士论文,2013.[責任编辑:吴晓红]endprint

猜你喜欢

滁州传承创新
《滁州学院学报》征稿简则
《滁州学院学报》征稿简则
“互联网+”时代出版人才培养的传承与突破
新媒体时代下的蒙古族文化传播研究
青年怎样传承长征红色基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