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影像展览的策划与空间利用

2017-09-11黄婷

西部论丛 2017年2期
关键词:影像新媒体技术

摘 要:中国电影博物馆自2007年以来对外运营十年时间,展览思路的完善与展陈方式的创新是创新展览知识、完善中国电影博物馆展览机制的必要课程。本文旨在结合对影像和博物馆理论的认识基础上,结合实际的上海电影博物馆的展览形式与国外同类的影像类博物馆案例比较,探讨影像展览的策划和空间利用方式。

关键词:影像 展览策划 新媒体技术

一、对影像的认识

影像是人对视觉感知的物质再现。影像可以由光学设备获取,如照相机、镜子、望远镜及显微镜等;也可以人为创作,如手工绘画图像等。影像也是一种视觉符号。通过专业设计的影像,可以发展成人与人沟通的视觉语言,也可以了解世界美术中大量的平面绘画、立体雕塑与建筑。

从历史上看,“摄影”不是一成不变的概念,从画家时代的暗箱到19世纪的摄影术,人们试图捕捉各种“光”的化学反应。现如今,“光”元素转换成了数字化影像,这样的裂变过程不仅较大地拓宽了摄影概念的边界,还使其逐渐渗透到其他媒介形式和现代生活的建构当中,成为一种共享和交流的审美经验。

苏珊·桑塔格曾在《论摄影》一书中提到:“照片在教导我们新的视觉准则的同时,也改變并扩大我们对什么才值得看和我们有权利去看什么的观念……原本已不再相信以影像的形式来理解现实,现在却相信把现实理解为即是影像。”这恰恰映射新时代正在发生的状况。微信、微博、照片墙以及自媒体上的图片和短视频愈发不可或缺,影像逐渐成为我们解读现实的一种视觉方式,甚至被当作现实本身。这意味着,摄影和动态影像的普及甚至泛滥,使其脱离原有的“精英主义”土壤,成为社会链条的一部分。我们不得不研究在社会链条中影像如何被生产和消费,关注梳理静态摄影与其他影像媒介之间彼此碰撞和交融所带来的跨学科实验,以及影像和观看之间的关系等问题。而这一切,在某种程度上远远超越影像艺术之“本体”。

电影从诞生的那天起,就是基于对影像的探索,从早期的手影图、皮影戏、走马灯到后来的西方幻盘、摄影术及赛璐璐软胶片的发明。直至1895年卢米埃尔兄弟发明电影摄影机,并用自制摄影机拍摄并放映了早期的电影,让人第一次能看见电影。

影像是视听语言诉诸“看”的那一部分,它是视听语言的基础。摄影对于形成影像的重要意义,摄影决定了影视语言的绝大多数重要方面。对于一部影视作品的影像的形成而言,促成影像形成的因素包括方方面面,但究其最首要的,还是在于摄影。更进一步说,正是因为摄影机的出现,才可能存在由摄影机所拍摄到的丰富多彩的活动影像。最后,形成影像的基本元素。匈牙利电影理论家贝拉·巴拉兹曾把电影艺术譬喻为一种语言,与戏剧相区别。

这种“新语言”的特征(构成要素)是:1.在一场面中,电影能够任意改变观者与银幕表现对象的距离,从而产生不同的画面景别。2.能够把完整的场景分割成不同的部分(镜头)。3.在同一场面中,能够改变拍摄角度、纵深镜头的焦点。4.蒙太奇:按照一定顺序把镜头连结起来,构成完整的画面时间序列。

电影是典型的四维艺术,当代电影诞生虽然只有一百多年的历史,却赢得了比以往各种艺术手段都更广泛地注意。从摄影术的诞生到数字技术的引入,电影在很短时间内就达到了鼎盛时期,风光非其它艺术门类可及。用好新形式的影像的语言去展示并表达应用在实际的博物馆展览之中,还需要对博物馆及展览的概念再认识

二、对博物馆及展览的概念再认识

2007年8月国际博物馆协会颁布的博物馆定义和2015年2月中国颁布的《博物馆条例》中对博物馆的三大功能属性的调整,再次明确强调了博物馆的教育、研究和娱乐欣赏的功能,并把教育放在首位。让我们对新时代下博物馆及展览的概念有了新的认识。

与传统文物类博物馆不同,影像展览为谁而做?明确展览观众的需求,本体与客体的关系如何呈现?手段和内容的把握关系?展览和博物馆的活动要给观众带来愉快的参观体验,不是简单地多媒体和视频堆积,而让观众身临其境,满足教育、研究、娱乐三大需求。

建立在博物馆对自身使命和影像发展充分认识的基础上,在面对当下纷繁的影像媒介时,博物馆应尝试以更为开放的姿态构建影像展现方式与教育手段,通过创新的展览语言传递主流文化价值。

三、上海电影博物馆展览理念分析

上海电影博物馆,坐落于上海繁华市中心徐家汇的上海电影制片厂旧址上,一个拥有15,000平方米容纳了生动的上海电影故事的互动展示景观。不同于其他任何形式的博物馆,电影博物馆将人们的个人生活与记忆联系在了一起,创造了一个以互动和对话为推动力的博物馆体验环境,它将参观者于上海电影的故事中变成一个积极的参与者。四大主题展区,拥有超过70多个互动装置以及3000多件历史文物展品。第一层名为“荣誉:电影殿堂“,拥有城市之光、荣耀广场、4D艺术影院、荣誉墙等展区。整个博物馆融展示与互动、参观与体验为一体,涵盖了文物收藏、学术研究、社会教育、陈列展列等功能,向参观者呈现百年上海电影的魅力,演绎电影人、电影史和电影背后故事。上海电影博物馆是徐汇区打造的首批4A级都市旅游景区的重要文化景点,是上海市的城市文化标志性场馆。

展览设计理念:象征性的金色投影仪照射出一束束光束,使参观者沉浸在一幅幅超现实主义然而却分外熟悉的人物,面容,道具所组成的情景中。博物馆的参观者被引领着经过早期皮影木偶,熙熙攘攘的电影场景以及上海电影黄金岁月的永恒优雅等唤起美好回忆的展览装置中。墙面上,大幅的壁画勾勒出曾经银幕上明星的风采,这种即别致又现代的表现手法,使参观者更能回忆起往昔岁月中一张张为人所熟知的脸庞。

第二层名为“体验:电影工厂”,分译制片工厂、电影频道演播室、动画工作室等展区。其中体验区让参观者身临其境地做一回导演、演员或摄影师、录音师,真切地体验一部影片从创意到摄制完成的全过程。通过全套装备的实时现场工作室使人们清醒的意识到当今以及未来的电影产业现状,在这些工作室中,参观者可以体验参与一些电影制作的流程。

设计理念:专业的动画工作室,配置了传统动画电影摄影台和数字动画等装备,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的动画艺术大师们正进行着美术动画影片的创作。观众可以详细了解到木偶、剪纸、手绘动画的制作工艺流程。

一号摄影棚是东方电影频道全媒体高清演播厅。现代化的影视拍摄装备诠释着全媒体时代的发展趋势,这里可以更直观地体验电影、电视节目制作流程及媒体环境。一号、二号、三号录音棚:上海电影译制厂多媒体录音棚。观众可以现场体验录音。后期工作室:观众可以使用拟音和音效设计互动装置为影片创造奇妙的声音效果,也可使用视频剪辑装置体验剪辑视觉效果,了解电影后期制作。

上海电影人的“造梦空间”,是依据上影厂五号棚复建,内部具有巨幅银幕、现代舞台、灯光、音响、装置的多功能娱乐厅,可用于新闻发布、电影首映、观众见面会、盛大庆典等娱乐活动。

第三层名为“溯源:在历史长河中”,分影海溯源、梦幻工厂、光影长河、动画长廊等展区。从百年以来上海生产的电影中精选出了有代表性的数百部,以数字化的方式供参观者浏览欣赏。

“光影长河“展区设计理念:一个50米长的互动电影“河流”展现了自1949年至今的电影岁月。在“梦之河”河流中,数百部上海电影的海报和剧照像流水般源源不断地流淌,觀众可通过“触摸,开始互动”装置,手触摸河流中的石块、影像、从大屏幕上看到自己喜欢的影像片段。

第四层名为“电影:我身边的生活“,在”星光大道“上,闪光灯此起彼伏,能让参观者感受到明星一样的光环和荣耀;“大师亦凡人“、”星耀苍穹“为参观者展示上海电影人的生平介绍及工作与生活的场景;“魔幻展厅”带领游客回顾上海影院的历史变迁。

作为最富盛名的商业街区,南京路曾被无数摄影镜头聚焦。“水银灯下的南京路“展区,展现南京路经典场景,超大互动触摸屏和拍摄微缩场景让人流连忘返。

博物馆的参观者能在此邂逅瞻仰上海电影史上最为著名的面容和地区,更能前所未有的近距离接触电影名人与电影场景。4D相册承载了电影人的记忆与人生故事,同时也展现了电影如何慢慢渗透并注定成为了上海这座城市每日生活中的一部分。上海曾经最成功的电影制片厂在馆中通过文物与多媒体相结合的形式栩栩如生地展现在参观者面前。背后的故事影人及其故事:上海电影的成功故事和文化重要性通过荣耀时刻以及众多的奖杯得以证明。

上海电影博物馆代表了一种新的博物馆设计感官。它是一个生动的“鲜活”的环境,使专业参观者与非专业观众共同分享知识,交流互动,受到启迪的聚会场所。这种对于交流与对话的激励正是协调亚洲为新的电影博物馆设计理念的核心:成为继承传统,分享故事的社区。

四、国外影像展览的呈现方式

影像的展览如何呈现,这点不同的博物馆有不同的读解方式。有的博物馆认为电影的最佳展现方式应该回归它的本来特色。比如:美国洛杉矶郡立艺术博物馆、美国电影艺术与科学学会合作的“库布里克电影展”,展览最初由法兰克福的德国电影博物馆(Deutsches Filmmuseum)策划,由库布里克遗产委员会提供了上百件的展品,并由电影艺术指导帕蒂·波德斯塔(Patti Podesta)专门设计。其策展理念是“让人重回黑色的房间里看电影”。

1.库布里克电影展

洛杉矶郡立艺术博物馆、美国电影艺术与科学学会策划的“库布里克电影展”的策展理念是“让人重回黑色的房间里看电影”。

在1400㎡的展览面积,真实而动人的还原了这一著名导演库布里克的一生和他富有特色的创作风格,让人印象深刻。展览最初由法兰克福的德国电影博物馆(Deutsches Filmmuseum)策划,由库布里克遗产委员会提供了上百件的展品,并由电影艺术指导帕蒂·波德斯塔(Patti Podesta)专门设计。展览现场光影关系的巧妙配搭,无声老电影与现代电子音乐的结合,明暗之间,表现库布里克的影像激起人们复杂而矛盾的情感,荒诞的表演和丰富的对话常常与梦游般的行为和故作平庸的交谈发生冲突。个性化的库布里克影像、电影道具激起人们对电影情节的回忆,迷幻的影像现场,传神还原了这个传奇导演的个人性格色彩

2.美国纽约移动影像博物馆

这是美国唯一的一个电影博物馆,展品包括1400多件历史影视作品,视频游戏,光学玩具,以及各种互动式的视听体验,视听材料和艺术品。展览的核心部分为电影的幕后制作。观众可以看到影片制作过程中的的动态图像,也可以自己尝试制片。博物馆经常举行各种电影研讨会,包括电影制片以及数字媒体研讨会等

3. 展览空间——德国柏林电影博物馆再现“镜像世界”

柏林电影博物馆(filmmuseum-berlin),位于波兹坦广场的「电影之屋」,呈现世界电影文化的发展故事。1500㎡展出面积,16个展出空间,呈现电影、电视、其他多媒体影像工具对人们生活带来的影响。展厅由多种形式各异的镜子拼贴而成,镜子中间镶嵌电视,屏幕放映经典老电影,旧日影像和现代设计形成鲜明对比。利用折射极大从视觉上拓展空间。

4.意大利都灵电影博物馆探讨“影像与人与生活的关系”

意大利都灵电影博物馆,馆内面积达3200方米,共5层,展品极为丰富:影片拷贝约8500部,照片20多万件,各种艺术品9000余件,电影海报30多万种,电影相关书籍2.6万册,期刊3400多种。整座博物馆不仅向人们展示它所收藏的珍贵资料,更通过不同生活场景下的观影感受探讨“影像与人与生活的关系”让观者在体验奇妙的电影之旅同时反思电影存在的意义。“影像实验室”,鼓励观众亲自动手,体验胶片电影的剪辑乐趣。

五、影像在现代博物馆的应用

电影的历史距今才122年,一百多年影像历史如何呈现?博物馆里大量珍贵手稿、照片、剧本、奖杯、设计图,还有电影拷贝、道具、胶片电影的制作、洗印器材、以及国产8.75毫米、16毫米、35毫米、70毫米等各种规格放映机等等,对非专业观众尤其是青少年观众来说,静态的展品信息是零碎的、离他们生活久远的、枯燥乏味的。图文的标准描述方式无法触达每个观众,尤其是青少年群体,他们更无法通过想象力去直面历史。所以活化电影历史需要用好“玩”的技术来讲影像的故事。电影展览用电影化的语言和手段去表现,打破传统博物馆的展示围墙,让展览不再是墙上枯燥的文字图片,数字技术在电影展览中有机结合,更传神的表达展览的内核。

1.展览形式:多角度的“观看”和“读解”电影,打破单一视角。艺术的多元性和文化展现:整合多种艺術形式及新技术的应用要用电影的手法来表达。

当前,VR技术和AR增强现实技术目前被更多的运用在“使艺术品活起来”的展览中。通过扫描特定的画像,参观者可以看到动画化的场景,比如剥落的蒙娜丽莎、断臂的维纳斯等,用手机或者ipad来识别此艺术品,可以看到此艺术品文字介绍,历史背景等。不需要讲解员的解说观众可自主了解整个博物馆的历史文化。

2.展览互动内容的开发:按照策展的核心目标,围绕主题延深藏品研究、展览策划、教育项目、文创开发和有明确目标性的媒体宣传及活动五位一体。

利用数字技术,围绕展览主题,基于藏品研究,进行集展览策划、教育项目、文创开发和有明确目标性的媒体宣传及活动五位一体综合考虑设计的的展览互动内容和教育项目的开发。

创意体验式展览让电影史料活化重现,带着观众真实游览电影史,游览电影基地。APP的开发、高体验式虚拟数字博物馆,可以说是顺应“互联网+”的趋势,让博物馆的展览和展品真正“活”起来,让青少年观众动起来,主动参与其中,辅助实现展览的多种体验感。

3.重视展览的传播

今天,“共享单车”、“共享汽车”让人们出行和回家的脚步变得轻松;儿童玩具轮流使用弥补这类用品价格高昂、使用周期短暂的缺点;“共享花卉”的概念让美丽和绿色成为现代家居装饰的新风尚……“共享时代”下,博物馆的展览乃至社会的公共教育课程也可借助数字科技的力量,通过线上线下教育互动推广,打破馆舍围墙,让电影社会教育的成果实现无边界分享、交流。让知识之花、教育的成果在更广泛的人群中共享,也能通过这种方式扩大博物馆的社会影响力和传播力,让大家广泛受益于文化知识的普惠价值。

对于影像的未来,我们难以预知,但未来的图景已经通过各种文化方向的轻微变动悄悄显现。我们必须把握时代的脉搏,以丰富的形式向社会各界提供广泛而全面的素材资源,引导广大观众对影像艺术的多角度关注和重视,从而进一步推动中国当代影像艺术的实践与发展。作为文化传播的重要阵地,当今的博物馆展览需要活起来,藏品也要“活起来”,博物馆的教育更要“活起来”。策,不止于展。电影博物馆的展览策划和教育项目、文创产品的开发更要充分认识影像的力量,发挥好影像的作用,让蕴藏电影中的文化内涵发挥精神动力。相信,在互联网+时代下,电影博物馆利用影像的活力,让电影“动”起来,让中国文化“活”起来,实现对青少年文化素养乃至国民媒介素养、文化底蕴的整体提升,这不仅是社会公益智能的体现,也是增强文化自信,为实现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具体实践。

参考文献:

[1] 作者:苏珊·桑塔格《论摄影》上海译文出版社 黄灿然(译)2010版

[2] 《博物馆条例》2015年2月颁布 国家文物局

[3] 《上海电影博物馆调研报告》中国电影博物馆

[4] 《策,不止于展——浅析影像展览的策划实施》黄婷

猜你喜欢

影像新媒体技术
利用新的广电媒体技术带动广电事业发展
新媒体技术在新闻传播行业的发展应用
电影《逃离德黑兰》的现实主义影像剖析
新媒体技术在“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中的应用探索
融合与分离:作为一种再现的巫术、文字与影像世界的构成
浅析网络直播平台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