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2017-09-09陈月红

关键词:自主学习数学教学方法

陈月红

摘要:初中数学教学中,学习知识的最佳途径是由学生自己去发现,因为这样的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内容、规律和联系。而自主学习正是让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体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自由地、开放地去发现、去探索,去获取知识。本文从创设课堂教学情境,激发学习兴趣;创设合作环境,提供参与机会;引导学生探究,体验学习乐趣三方面入手,探讨了数学教学中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策略。

关键词:数学教学;自主学习;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3.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7)15-068-1

一、创设课堂教学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情境的创设关键在于情,以情激趣、以最好的境、最浓的情导入新课,形成问题,击中学生思维的燃点,碰撞出思维的火花,使学生求学之火形成燎原之势。根据初中生好奇爱动的心理特点,教师应在教学中让学生充分动手、动脑,主动地去探索数学知识。这样既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又能发展他们的思维,开发智力,使他们在亲身感知事物的同时,主动、愉快地获取知识和技能。

例如,创设动手操作的导入情境。动手操作导入能一下子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气氛热烈轻松,从而使学生的学习情绪一开始就进入了最佳状态。如在讲等腰三角形的性质时,课前布置学生制作一个简易测平仪(仿照书上的想一想),上课时可先告诉学生:请用你的测平仪测量一下你的书桌面是否水平,怎样测呢?为什么能测出是否水平?学了本节知识后便可获解。由此可见,动手操作是激发学生创新思维的源泉,能帮助学生巩固数学知识,促成教学的良性循环。因此,上课时教师可适当引导学生动手操作和实验,通过动手动脑去探索新知识,主动发现新知识的奥秘。

二、创设合作学习环境,提供参与机会

初中生的心理特点就是喜欢表现自己,为了使学生有机会表现自己的才能,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的机会。特别是当学生在全班同学面前或在老师面前发表独特见解时,当同学和老师投来赞赏的眼光或得到老师的表扬时,就会感到无比的快乐和自豪,那么他解决问题的积极性将会越来越高。

在教学中,教师应有意识地给学生提供合作学习的机会,让学生通过合作学习,学会与他人交流,向别人解释自己的想法,同时乐于倾听别人的想法,学会相互接纳、赞赏、分享、互助等;善待批评,正确地审视自己的观点,并获得正确的认识。同时,教师还应在教学目标限定的范围内,给每一个学生提供多种参与的机会和个性发展的自由空间,把讲课时间压下来,增加学生课堂参与的时间,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去自主学习、思考、说话、记笔记,对重要的问题去自主学习,多讨论,充分发挥他们的思维能力。

三、引导学生探究新知,体验学习乐趣

在教学中,教师应从学生的切身实际出发,引领学生探究新知,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体验成功的喜悦,得到不同层次发展,从而增强全体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乐学、寓学于乐。

教学过程是学生自主建构与教师引领的统一过程。在课堂教学中,凡是学生自己能看懂的,要指导学生自己看;凡是学生自己会说的,要鼓励他们大胆表达;凡是学生自己能发现的问题,要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去分析、去解决。所以,教师应该做到:该扶则扶,当放则放,让学生在自我观察、自我发现、自我分析、自我解决、自我思考、自我探究和自我实践的过程中,逐步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在这种自主性的学习中,逐步学会学习。同时,教师还应让学生体会到所学会的知识是自己“发现”的,自己“创造”出来的,从而使其体会到自己的成功和进步。这不仅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主动性与积极性,而且学生也在日积月累,潜移默化的学习中,逐步锻炼和提高自身的实践操作能力及创新思维能力,从而促进学生在各方面素质能力的全面发展,使学生从学习过程中,体验到学习的乐趣。

例如,在用平方差公式分解因式例题教学时,我设置了这样四组由浅入深的分解因式例题:

例1把下列多项式分解因式:

①36-x2②16a2-9b2

例2把下列多项式分解因式:

①(x+p)2-(x+q)2②16(a+b)2-9(a-b)2

例3把下面多项式分解因式:

a4-(2a+1)2

例4观察下列算式回答问题:

①32-1=8②52-1=24=8×3③72-1=48=8×6④92-1=80=8×10

……

问:根据上述的式子,你发现了什么?你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达你所发现的结论吗?你能用数学式子来说明你的结论是正确的吗?

解:任意一个奇数的平方与1的差是8的整数倍。

(2n+1)2-1=[(2n+1)+1][(2n+1)-1]

=(2n+2)·2n=2(n+1)·2n

=4n(n+1)

因为n是整数,所以n、n+1是两个连续的整数,而两个连续的整数一定有一个是偶数,即n(n+1)是2的倍数,因此4n(n+1)是8的倍数。

通过例1在让全体学生都能直接利用平方差公式分解因式,引导学生明确公式中的a和b,规范学生解题格式。

通过例2让学生加深对平方差公式的理解,自发类比例1的解题过程,从而自主发现公式中的a和b不仅可以表示数字、单项式,也可以是多项式,进一步渗透整体,换元思想,同时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

通过例3将a4-(2a+1)2分解为(a2+2a+1)(a2-2a-1),然后提问a2+2a+1能继续分解吗?(本堂课不急于解决,设置问题悬念,激发学生的后续学习热情。)

总之,在数学教学中,教師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敢想,敢说,敢做,能想,能做,会想,会说,会做,从而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

[参考文献]

[1]刘丹.情境学习在数学中的案例分析[J].数学教育学报,2006(08).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endprint

猜你喜欢

自主学习数学教学方法
对数学教学实施“素质教育”的认识
基于学生主动学习意识培养的数学教学方法研究
注重交流提升数学学习广度和深度探讨
数学教学中“量感”的教学探究
中职学校“生本课堂”的调查研究与实践
践行少教多学,构建高效课堂
对学生自主学习的探索
元认知策略在大学非英语专业自主学习中的应用
用对方法才能瘦
四大方法 教你不再“坐以待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