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低年级估算教学浅见

2017-09-05吴平

新教育时代·教师版 2017年32期
关键词:估算联系生活问题情境

摘 要:新课标中提出“重视口算,加强估算,提倡算法多样化”。我国的计算教学历来重视运算技能和技巧的训练,强调计算结果的准确性;但学生的年龄特征及教材编写者和教师经验的缺乏,造成了估算教学的实际情况不容乐观。在教学中要培养学生估算意识,排除学生因精算形成的习惯和估算特点间的矛盾造成的心里障碍,让学生感受估算的实用价值。

关键词:估算 联系生活 问题情境

估算是对运算过程和运算结果进行粗略估计的一种计算方法。在日常生活中,很多时候不需要也不允许我们每一件事都去仔细地计算,因此需要估算的往往比需要精确计算的要多得多。教师在教学估算时,总遇到一些尴尬的估算场面,让我们措手不及。究竟该怎样科学合理地进行估算教学呢?这不禁引起了我的深思。多年来我在估算教学中不断实践和摸索,总结出以下几点愿与大家商讨。

一、培养学生估算意识

估算教学不是单纯地教学生记住一些估算的方法,而是培养学生近似的估算意识,让学生逐步理解估算的意义。

1.要重视联系生活实际,设计好问题,让学生自己体会到估算的必要性和价值性。

比如在教学三年级“整数计算的估算”时,我设计出了这样一个导入案例:一个星期六的晚上,小明和爸爸妈妈去一家饭馆吃饭。当时,爸爸点了菜,价钱分别是:32元、26元、19元、23元、15元、9元。爸爸说:“小明,你算一下,大概需要多少钱?”小明很快地说出:大概是130元。这时,我班很多同学立马用笔算验证:32+26+19+23+15+9=124。这时,我有意识计了时间。我对同学们说:“你们最快的差不多也用了2分钟才算出准确答案,是多少呢?(同学们齐声说:124)跟小明说出的答案相差不远吧,那小明为什么在没用笔算的情况下那么快就说出答案呢?”(同学们说:因为他用了估算)由此引出了估算。这样,我把生活中数学原形生动的展现在课堂中,让学生从贴近的生活情景中理解了估算的意义,体会到了估算的实用性,让学生自然而然地产生了对估算的学习兴趣。

2.要善于创设情境,帮助学生领悟估算的意义。

教师要创设好情境,激发学生估算的欲望,培养学生良好的估算意识。在无法进行精算的情况下,往往只能估算。如:在教学“100以内加减法的估算”时,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军军在六一儿童节时,爸爸给他买了这样的两件礼物:

汽车玩具 2__.00元 复读机118.00元

请你们帮军军爸爸算一下,150元钱够吗?

这个情境中,汽车玩具标签单价上个位数字看不清了,学生无法顺利计算,怎么办呢?这时,我因势利导学生:汽车玩具二十幾元,看不见,但是,我们可以把20多元看成……同学们一下子明白过来:不管二十几元最多只能看成30元, 30+118=148元,150元也够了。这样,学生很自然地领悟了估算的意义。

3.引导学生在问题的情景对比中正确选择估算或精确计算。

作为一名优秀的数学教师,首先要做到充分联系实际,搜集一些好的实例,在具体的问题情境当中让学生去感受:什么样的问题解决需要求近似值;什么样的问题解决一定要算出准确值。比如像刚才一家在饭馆吃饭的例子,爸爸付钱只要估算验证即可,可作为饭店收银员就需要精确计算。

还有些学生一看到“大约”就以为是求近似值。曾经碰到这样一个问题,在三年级练习册里有这样一道应用题:一条蚕大约吐丝1500米,小红家养了6条蚕,大约吐丝多少米?很多学生列式为:1500×6≈2000×6=12000(米)。老师很奇怪,问:“1500×6=9000(米)不是挺好吗?为什么要把1500约等于2000呢?”同学们异口同声地说:“因为有‘大约。”真叫老师哭笑不得。这时,老师应讲清,并不是有“大约”就一定是求近似值,题目中问题的“大约”是承接前面的条件而来的,也就是对蚕吐丝的不完全统计的一种近似说法,跟我们的估算无关。要让学生在具体的语境中去理解“大约”的意思,像这道题应该是求准确值,而不能求近似值。

二、培养学生估算策略

首先来看我的一个教学案例,再结合课例来谈谈学生估算策略的培养。

[案例] 估算

片段一:创设情境,使学生感受估算的价值。

(1)师:老师今天在海报上看中了几件商品,准备去超市购买,请同学们帮我想一想:带100元钱够不够?(保温杯:9.80元,巧克力:23.60元,牛奶:16.60元,清洁剂:9.70元,面粉:14.00元,饼干:25.20元。)

(2)学生用凑整的方法进行估算:10+24+17+10+14+25=100(元)够了。

(3)教师引导学生分别站在顾客和收银员的不同角度来选择不同的计算方法(估算还是精确计算)。而后,请学生回想生活中用到过估算的例子。

片段二:展示不同的估算方法。

(1)师:大家对估算都有一定的经验,下面我们就来试一试:

(2)反馈

生1:把这6个数都看成30,30×6=180(人),我估算的结果大约是180人。

生2:把这6个数都看成40,40×6=240(人)

生3:我把37、35、38和36看成是40,把33和32看成是30,40×4+30×2=220(人)。

生4:这6个数都在35上下,如果把这6个数平均一下就是35,所以可以把35看成中间数,35×6=210(人)。

(3)教师评价:同学们的估算方法都有一定的道理。老师在同学们估算的同时悄悄的算出了精确结果,你们想不想看一看?

(4)公布年级实际的总人数:211人。看到这个结果你们有什么新的想法?

(5)学生开始将精确结果和自己的估算结果进行比较,并对自己的估算方法进行反思。

(6)教师小结:同学们都发现了用“四舍五入”和取中间数的方法得到的估算结果和准确结果比较接近,但都看成30或都看成40的方法也有它的价值。我们可以看到的结果一定比180大,同时它要比240少,也就是180和240之间,这两个方法就为我们划定了准确值的范围。

这个课例中,我巧妙地给学生设计了问题情境,使学生产生了估算需要,并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询问学生:生活中还有哪儿用到估算?这就无形中培养了学生的估算意识。

总之,作为一名数学教师,我们自己要深刻的感受估算在生活、工作中的价值,在教学中自觉地去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训练他们的估算策略,不断提高他们的估算技巧。

参考文献

《义务教育实验教材课程标准》。

作者简介

吴平(1964年12月-),女, 汉族,贺兰县第一小学教师,大学专科,一级教师。

猜你喜欢

估算联系生活问题情境
浅谈小学数学低年级计算教学的几点做法
基于BIM技术的工程项目投资控制
迷你小实验在物理教学中的作用
“商是两位数的笔算除法”教学设计与反思
浅议中学物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浅谈中职语文课堂教学问题情境的创设
小学数学估算教学策略
浅议学生问题意识培养策略
浅谈语文课堂阅读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