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开展数学实验,建构生长型课堂

2017-09-04吴钒

数学教学通讯·小学版 2017年8期
关键词:数学实验小学数学课堂教学

吴钒

摘 要:新課标的实行让多学科的教学逐步发生改变,对于传统教学中的弊端予以改善,让课堂教学更具活跃性,让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人。对于小学数学教学来说,同样需要就传统教学模式进行创新。数学实验教学便是在改革传统教学道路上发展起来的重要新式教学方式,其让课堂教学氛围更加浓烈,让课堂教学的效率得以提升,成为生长型课堂构建的重要渠道。基于此,本文就数学实验课堂教学进行分析,以供参考。

关键词:小学数学;数学实验;课堂教学

新课标实行之后,各学科都在积极探索更好的教学策略,希望可以改变传统教学的弊端,有效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对于小学数学教学来说,同样在创新教学方面予以了深入研究,在多种教学模式应用基础上,数学实验教学模式脱颖而出,达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其通过观察、实验、猜测、计算、推理、验证等活动,促使学生探究数学规律,形成形象化的数学概念,达到灵活解决数学问题的效果。通过数学实验的开展,能够让生长型课堂构建得以体系化展开,促使学生学习取得进步。教师还要对数学实验课堂教学开展方式予以深入研究探索,让学生通过“实验”获得更为深刻的数学感知,让学生的数学能力在“实验”中不断发展。

一、自主选择,设计方案

数学知识的学习绝不是“突击”式的简单突破,其更为重要的是知识的积累,通过知识环节的夯实达到提升学生学习能力的目的。在实验教学开展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对于所研究的主题进行自主选择,自主进行方案的设计,促进学生探究性学习过程的形成,让学生在此过程中逐渐“成长”。

比如,笔者在进行“长方体和正方体”教学过程中,为了让学生就立体图形的特征进行复习和学习,便将“实物”——萝卜带入课堂,让学生结合实物来进行立体图形特点的学习和掌握。笔者让学生们将熟悉的萝卜切成不同的立体图形,并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切割,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来探究立体图形的形成方式和特点,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看问题。针对学生的“切割”情况,笔者还让学生组成小组,结合实验进行讨论,让学生对所设计的切割方案进行调整,通过讨论深化学生的认知。正是因为“切割实验”的开展,学生们从更加立体化的角度了解了长方体、正方体不同维度的表现形式,培养了学生更具透视性的立体图形绘画模式,促使学生从多方位来观察立体图形,让学生的几何能力得到了培养。也因为“萝卜”的引导,学生们在生活中能够结合各种实物来进行立体图形的“切割”,数学知识逐渐被牵引到学生的生活之中,使生活成为学生数学学习的重要根据地。

“实物”的引入为学生的实验开展提供了重要基础,也让学生的“实验”开展更具趣味性,能够让学生的注意力、兴趣点集中于课堂之上,让学生的实验体验感受更加深刻。此过程教师要敢于“放手”,给予学生充分的自由发挥空间。

二、尊重差异,共享过程

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其在思维能力、思维方式等方面都存在一定的差异。教师在开展数学实验的过程中,要注意尊重学生的这些差异,结合不同的实验策略、实验过程、实验方式,让学生的思维形成碰撞,让学生的深层次思维得以激发,让学生在原有水平基础上获得不同程度的“生长”。

比如,笔者在进行“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教学的时候,便首先让学生进行“手工课”,让学生将卡片裁剪成长方形、正方形,并让学生就自己所剪裁的图形进行旋转,通过图形旋转来探索长方形如何“变成”正方形。长宽不同的图形如何拼接、如何旋转、如何改变都让学生们的研究兴趣大增,很多学生不等老师引导,便自觉进入到实验状态。在此过程中,笔者引导学生对图形进行观察、重叠比较,并让学生结合剪刀、小方块、方格纸等工具对图形进行实验操作,蒙方格纸、铺小方块、重叠、数格子等方法都成为学生们比较图形面积的重要方法。在这样的实验过程中,学生们不仅灵活应用了多种数学工具,而且不同基础的学生对于方法的应用也得到了掌握,虽然其实验过程有所不同,但都达到了“异曲同工”的学习效果。实验的开展也让学生们自觉进入到讨论阶段,每个学生都就自己的实验感受进行了表达,数学思想在其中悄然渗透,学生的观察思维能力得到了提高。

不同学习程度的学生对于知识的接受能力有所不同,教师要注重对学生进行有层次性地划分,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选择不同的数学实验方式,从而让学生对数学保持最大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能够在自身学习水平上获得能力的提升和发展。

三、转化已知,学会归纳

小学生年龄尚小,对于很多事物的认识还处于较为浅显的程度,只有经过知识的不断铺垫和转化,才能够对所学的知识予以深度认知和了解。教师在进行数学实验开展的过程中,要注重新旧知识点的连接,引导学生把握各个知识点之间的关联性,引导学生将所学的知识转化成具象实物,促使学生了解数学学习的重要作用。

比如,笔者在教学小学数学“圆”相关知识的过程中,便注重引导学生将所学的知识予以转化,引导学生就所学习的内容进行归纳总结。笔者让学生观察我们的教室,从教室中寻找各种各样的圆,通过这样的形式让学生对圆形成感性认知。之后,笔者给学生分发了“实验工具”,诸如图钉、铅笔、细绳,这让学生感到非常好奇,对其进行利用的欲望也在学生的思想中逐渐萌生。很多学生就图钉、铅笔、细绳等工具来进行圆的绘画,其自觉地让图钉成为“圆心”,让细绳成为“半径”,让铅笔成为重要的绘图工具。通过“画圆”的过程,学生们了解了图钉的固定作用,了解了细绳绷紧可以让圆的绘画更加顺畅,还了解了细绳的长短决定了圆的大小。此时,笔者再结合这些“工具”来进行圆的学习要点总结,学生对于圆相关知识的接受变得更快,对于其中知识点的理解能力也更强,“圆心”“半径”等重要知识点不需要笔者的讲解便让学生自然记忆,“工具”的加入和应用对于圆知识点的总结起到了很大的辅助作用。

数学各个知识点之间具有紧密的联系,教师在数学实验开展过程中,要注重通过实验教学让学生思考知识点之间的关系,逐渐培养学生善于思考的学习习惯,培养学生归纳总结的能力,激发学生探索学习的精神,促使学生数学应用领域的“生长”。

四、规律寻找,实验验证

数学知识的学习绝不是简单的死记硬背,也不是单纯的公式应用,其中很多知识都具有一定的关联性,很多内容都具有一定的规律,寻找数学知识的规律性,探索规律之下的内在联系则可以让数学学习事半功倍。数学实验的开展也同样需要引导学生进行数学规律的寻找,通过规律的验证来达到基础知识的夯实。

比如,笔者在进行“钉子板上的多边形”教学时,便将“钉子板”引入到课堂之中,让学生结合“钉子”以及“钉子板”来探究钉子个数与图形面积之间的关系。笔者首先让学生思考一个问题,那就是我们进行此实验的目的,让学生带着实验问题和目的来开展相应的实验过程。之后,让学生们准备一颗钉子,并将其钉入到板子上,分析其所构成的多边形面积和钉子个数之间的关系;再让学生准备两颗钉子,并将其钉入到板子上,分析其所构成的多边形面积和钉子个数之间的关系……以此类推,让学生分析钉子数量增加之后图形面积与钉子个数之间的关系,并让学生通过讨论的形式,实验开展的方式就自己的猜想进行验证。讨论活动的开展让学生们对其中的规律进行猜测,更让学生们通过实验的方式对猜测进行了验证,真正促进了学生探索精神的提升,更让学生对数学知识的规律性有了深刻认识。

数学实验的开展让学生对于知识规律的探索从传统的被动“听”变成了主动“做”,通过实验的方式促进了学生思维的拓展,更让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得到了充分发挥,让学生的创造力不断深化。教师可以将实验设计机会交给学生,让学生通过实验方式探索数学规律。

实验教学课堂的构建让学生的学习能动性得以提升,让学生深入到数学知识之中探索其内涵,为学生的数学学习提供了有效路径,使学生的主体性发挥得更加淋漓尽致,让学生在课堂之中得以成长,使生长型课堂得以有效构建,为学生的数学学习提供更加广阔的空间。

猜你喜欢

数学实验小学数学课堂教学
互联网+背景下数学试验课程的探究式教学改革
农村学校数学生活化教学探析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策略研究
体验式学习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培养数学意识发展思维能力的研究
且行且思,让批注式阅读融入课堂教学
把“三个倡导”融入课堂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