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国际汉语教学中学生文化移情能力的培养

2017-08-18李小群赵晓斌何书卿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17年7期
关键词:教学设计

李小群+赵晓斌+何书卿

内容摘要:文化定势是把双刃剑,它既可以让学生在短时间内了解别国的文化,也能让学生产生先入为主的思维,继而对某种文化产生排斥、偏见等消极影响。在国际汉语教学中,教师为了尽量避免文化定势的消极影响,应该培养学生的文化移情能力。在本文中,作者通過研究文化定势在国际汉语教学中的影响,对此提出了对学生文化移情培养的观点,并通过研究海内外国际汉语教师的教学日志以及跨文化交际案例,给出了一份关于国际汉语学生文化移情能力培养的教案。

关键词:文化定势 文化移情 国际汉语教学 教学设计

随着汉语逐渐走向世界,我国国际汉语教学事业获得了蓬勃发展。国际汉语老师更应该深知:国际汉语课堂不仅仅是语音、语法与文字的教学,更是文化的教学。在国际汉语课堂,一个中国老师可能面对的是来自全球多个国家的学生。这种情况下,国际汉语教师需要用好“文化定势”这把双刃剑。本文通过讨论文化定势在国际汉语教学中积极、消极方面的影响,提出了培养国际汉语学生文化移情能力的观点,通过研究海内外国际汉语教师的日志以及跨文化交际案例,拟写了一份针对国际汉语学生文化移情能力培养的教案,希望给海内外一线国际汉语教师些许帮助。

1.文化定势及其在国际汉语教学中的影响

什么是文化定势?我们应该怎样去认识文化定势?文化定势在国际汉语教学中又有怎样的影响呢?

1.1文化定势的定义

文化定势(Stereotype)的概念最先是由美国政治评论家Lippmann在1922年出版的《公众舆论》(Public Opinion)一书中提出的。他指出,人所处的环境,无论是自然环境还是社会环境,都太复杂了,以至于不允许对世界上所有的人,所有的事逐一地进行亲身体验和认识。为了节省时间,人们使用一个简化的认知方法,将具有相同特征的一群人或任何民族,种族塑造成一定的形象。文化定势又叫做“刻板印象”“定型观念”或是“成见”等。简单的说,就是指对一个群体成员特征的概括性看法。在跨文化交际中,文化定势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现象,比如我们常常会听到别人说:法国人十分浪漫、意大利人非常热情、德国人特别严谨、日本人喜欢对别人鞠躬等。这些都是文化定势的体现。

不同的学者对于文化定势给出了不同的定义。Lippmann最初是将定势作为消极概念使用的,他认为定势是错误的,是非理性的思维方式。关世杰认为定势是一个群体成员对另一个群体成员的简单化的看法。Kramsch的解释是定势对其他群体和其他文化的模式化的认识。范捷平认为定势在社会学中是一个中性的概念,主要指认为对思维模式、信息、外部世界和行为特征的判断方式。中性概念的说法代表了大多数社会心理学家的观念,因为他们发现,定势已经是一种普遍的人类认知方式。

通过上文诸位学者对文化定势的解读以及外国人对中国的诸多印象的实例,我们不禁思考,在国际汉语教学活动中,文化定势又带给我们汉语课堂怎样的影响呢?

1.2文化定势在国际汉语活动中的影响

总的来说,在国际汉语教学活动中,文化定势是一把双刃剑,有它积极的一方面,更有它消极的一方面。正如胡文仲所言:这些信念可能是正面的,也可能是负面的,并且现在使用这个词一般带有贬义。也就是说,文化定势虽是一个中性词,但不是绝对五五平分的中性词,它是一个弊大于利的中性词。

首先来看看文化定势的积极方面。在国际汉语教学中,文化定势的积极方面表现在能够让处在跨文化交际圈的老师和学生更加快速的了解另一个文化圈的文化特点,达到顺利完成教学活动的目的。因为世界各国都有其独特的文化传统和文化氛围,甚至像在中国这样历史悠久地域又辽阔的国家,每个地方的风俗文化都不一样。正所谓: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所以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是需要对文化进行归类认识的,文化定势便是一个十分方便的归类方法。Brislin指出:“不要以为刻板印象(文化定势)是一种反常的思维,相反,它的存在反映了人们为了达到目标和满足需要而组织、记忆并获得有用信息。”

然而从另一方面来看,文化定势的存在确有其消极方面。如文化定势容易与偏见、种族中心主义、部落主义、种族偏见、民族文化中心主义、宗教偏见、性别偏见等消极态度联系在一起。

在国际汉语教学活动中,文化定势的消极影响更多的出现在来自不同文化圈的国际学生之间。由于班上学生来自不同的国家具有不同的文化背景,在没有熟悉其他文化背景的情况下,非常容易产生误解甚至是歧视。比如1在一个国际汉语班,王老师发现,他的班上有来自日本、韩国、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美国、俄罗斯等不同国家的学生。但一段时间之后,他发现无论是课上活动还是课下交流,学生好像只爱和本国或者有相似文化背景的学生交流,学生排外的情况比较严重。再比如,笔者有一次去我校国际教育学院的高级语言班级听课,那堂课的主题是对中国的第一印象,其中一个学生就谈到他觉得中国的学生都是只会读书的书呆子,他并不是很喜欢中国学生。又如,如果一个学生对某国的文化有排斥的时候,他可能在上课的时候就会对来自这个国家的学生也有排斥行为。这样会带给汉语课堂一些麻烦,甚至会影响到课堂教学的进行。

Samovar将文化定势产生的原因归纳为三点:受父母亲戚和朋友的影响;自身交际所得的印象;通过媒体获得。文正平认为文化定势是在环境因素的影响下形成的,包括社会化、媒体和从众效应。了解了文化定势的影响以及它产生的原因后,我们理所应当为文化定势在国际汉语教学中产生的消极影响找出实际可行的解决办法。那么我们应该怎样做呢?

2.国际汉语教学中学生文化移情能力培养

前面我们谈到,要为文化定势在国际汉语教学中产生的消极影响找出解决办法。什么是切实可行的解决办法呢?那就是培养国际汉语学生的文化移情能力。

2.1文化移情

移情(empathy)属于美学范畴,最早出现在《视觉形成感》中,而将美学概念移植到语言学领域的则是日本语言学者库诺,现在的美学意境逐步延伸到心理学与跨文化交际中。跨文化交际中的文化移情指的是在跨文化交际期间,为保证不同文化间顺利沟通的一种心理体验、感情移位和认知转换,即交际主体中的一方能够自觉的转换文化立场,并且有意识地超越本土文化的约束,在交际中做到摆脱自身原有的文化传统积淀并从中感受和理解到客体文化,达到超越民族本土语言文化定势的心理舒服,站在另一种文化模式中进行思维的心理倾向。不少学者和专家曾经指出跨文化交际是否成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交际者主观上能够准确界定主体与客体,继而更好地了解对方,并在交际活动中能够做到善解人意与角色适应。在国际汉语教学中,汉语教师教学的任务,不仅是汉语汉字的教学,更是中国文化的教学。为了更好的进行的文化教学,对学生的文化移情能力的培养也成了国际汉语教师教学的重要部分。

下面是一个国际汉语课堂文化移情能力培养成功的案例:

案例:

选自留学生对中国文化移情的例子,一个韩国留学生在作文中写道:

我一直觉得中国人排队不守规矩,总是插队。后来听中国老师讲,中国人认为简单询问事情而不办理手续就可以不用插队,并不是他们不想排队。一天,我和女朋友去电影院看电影,排队买票时有个阿姨直接从后面走到前面向售货员询问事情。我看到这种情况,突然想到老师的话,不知不觉笑了起来。现在我能理解这个中国阿姨的做法了。如果是在以前,我可能会认为她没有礼貌,现在我不会这样想了。如果以后中国的服务机构都设立一个问询处,也许就不会发生这样的事情了。

在上面的案例中,我们看到了留学生拥有文化移情能力之后对中国一些文化现象的转变,更看到了对汉语学生文化移情能力培养的重要性。在国际汉语教学课堂,影响学生文化移情能力的因素主要是本土文化的限制、缺乏正确的价值观以及实践与体验不足。国际汉语教师的任务便是帮助学生克服这些缺点,让他们能够对中国文化产生移情。

对此,笔者在阅读诸多案例以及对数位留学生的采访后总结出了一份针对国际汉语学生文化移情能力培养的教案。

2.2国际汉语教学中文化移情能力培养教案

一、教學对象:国际汉语课堂中高级班留学生(15-20人班级)

二、教学主题:跨文化交际-对中国的印象

三、课时安排:3节课,每节课45分钟。

四、教学目标:培养学生文化移情能力

五、教学方法:直接法、情景法、听说法、视听法、全身反应法、交际法

六、教学重点:学生文化移情能力培养

六、教学背景:在国际汉语课堂,学生大都来自不同的国家,由于受本土文化的限制以及在中国的体验不足等的影响,学生难免会出现对中国产生一些负面印象的情况,比如“中国字真的好难写,我还是尽量写拼音吧”“中国很穷很封闭,他们的文化也没什么好学的”“中国人喜欢讲关系,我平时和老师交流没有其他同学多,老师会因此给我一个很低的分数”。这些负面的文化定势不仅降低了学生的学习效率,还影响到学生学习中国文化的兴趣和对中国的整体印象。所以在这样的情况下,培养学生的文化移情能力就成了国际汉语教师迫在眉睫的任务。

七、教学环节:

第1节课:

(1)教师提出问题:你对中国的印象怎么样?积极的方面有哪些?消极的方面有哪些?

(2)小组讨论:每组3-4人。分组讨论对中国的印象,并且分别记录下其积极的方面、消极的方面。时间15-20分钟。

(3)每个小组分别派代表发言:陈述该小组认为的积极的方面,以及消极的方面。过程中,其余学生可以随时提问发言。时间15-20分钟。

(4)教师记录并总结:教师在学生讨论的过程中记录下学生对中国印象消极的方面,比如“有些中国人不喜欢排队”“中国的学生很多都是书呆子”“中国人喜欢讲关系”“中国汉字太难写了”等。

(5)布置作业:教师随机把(4)记录下的各个关于对中国的负面印象平均分给各个小组,让他们针对这些现象去查阅相关资料,记录相关信息,举证说明为什么会有该现象,找出其原因并且制作成ppt。ppt完成后,学生将各组派代表分别陈述自己的观点,并配合ppt展示。

第2节课:

(1)学生完成第一节课布置的作业。学生可去图书馆、资料室、采访学校老师同学等。

第3节课:

(1)学生ppt展示:每个小组就他们所收集到的信息做展示。时间15-20分钟。

(2)师生探讨:教师引导学生拥有包容理解能力,在他们可理解的基础上培养其移情能力。时间10分钟。

(3)影视文化输入:汉语教师利用国内优秀影视资源来创造让学生对中国的感性认识。比如《汉字五千年》《舌尖上的中国》《中华书法五千年》《大明宫》等。这些内容教师可在课堂上播放直到下课分钟,建议教师将剩下的影视内容推荐给学生课后欣赏。

八、教学反馈:教师制作一份匿名填写调查问卷,看学生移情能力是否提高。问卷内容为上课时学生对讨论出来的对中国的负面印象的接受度。

3.小结

在国际汉语教学中,教师培养学生从消极的文化定势到文化移情的转变,学生需要经历情感、认知的波动,老师也会经历“教学相长”的过程。国际汉语学生有了文化移情能力之后会更加容易理解别国的文化,无论是对学习的中国文化,还是对来自其他文化圈的同学,都会多一份包容和理解。这对他们学习效率和与同学相处都是有益的。用好文化定势这把双刃剑,也是对国际汉语教师技能的一次训练。无论是通过运用影视文化传播方式来培养学生移情能力还是通过小组讨论等其他方法,国际汉语教师的目的就是让文化定势成为“汝之砒霜,吾之蜜糖”,让国际汉语课堂更加高效和谐。

参考文献:

[1]祖晓梅.跨文化交际[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5.192-193、207-208

[2]朱勇.国际汉语教学案例与分析[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6

[3]孔子学院总部/国家汉办.国际汉语教师证书考试大纲解析[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5.9

[4]王建勤.第二语言习得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年8月第1版

[5]陈琦,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3

[6]盛群力.教学设计的基本模式及其特点[J].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7月,第5卷第7期

[7]伍艳萍.大学英语教学中学生文化移情能力的培养[J].天津电大学报,2011年6月,第15卷第2期

[8]罗虹,刘振艾.对文化“定势理论”的反思[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5年第9期,总第21

[9]余晓霞.交际中的文化定势[J].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4年3月,第2期

[10]郑义,刘淑华.跨文化交际中文化移情能力的培养[J].2010年第4期,第12卷第4期

[注文章基金:KYS125617056,杭州电子科技大学人文社科基金。本文通迅作者为何书卿]

(作者单位:杭州电子科技大学人文与法学院文化传播系汉语国际教育专业)

猜你喜欢

教学设计
新理念 新模式 新方法
新课程标准中关于“数的运算”的教学设计
基于电子白板的《电流和电源》教学设计
以实验为基础的高中化学教学设计
探究如何着眼未来优化初中数学教学设计
《电气工程毕业设计》 课程的教学设计
高中数学一元二次含参不等式的解法探讨
“仿真物理实验室” 在微课制作中的应用
翻转课堂在高职公共英语教学中的应用现状分析及改善建议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案例教学的几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