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身份认同视域下职业院校兼职教师发展路径

2017-08-15陈丽君廖碧娟

职业技术教育 2017年19期
关键词:兼职教师身份认同职业院校

陈丽君 廖碧娟

摘 要 兼职教师是我国职业院校师资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兼职教师存在招聘难、管理难、教学效果欠佳、可持续发展度低等问题,兼职教师对自身教师身份缺乏认同是关键原因。将兼职教师发展视角由聚焦外部环境的“规范论”转向关注内部主体的“存在论”,从身份认同社会建构的他者认同、群体认同、自我认同三维度辐射层面,以及个人建构的行为服从、情感认同、价值内化三层次心理结构,分析兼职教师身份认同现状的结构与层面,提出以身份认同促进兼职教师可持续发展的策略。

关键词 职业院校;兼职教师;身份认同;心理结构;辐射层面

中图分类号 G71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7)19-0047-06

一、问题提出

我国职业院校聘用兼职教师具有双重必要性,不仅是实现职业院校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的现实需要,更是解决师资队伍结构性短缺的重要途径。教育部2015年教育统计数据显示,全国各类学校专任教师总数为160.28万人,兼职教师47.80万人,兼职教师占比22.97%;其中,中等职业学校专任教师65.24万,兼职教师数9.94万,兼职教师占比15.24%。兼职教师已成为我国职业教育师资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影响办学质量和水平的重要因素。当前,职业院校兼职师资队伍构成非常复杂,各类型、各层级、各来源的教师缺乏科学有效的统一管理和可持续发展路径。兼职教师发展中存在招聘难、管理难、教学效果欠佳、可持续发展度低等问题,这些问题多源于兼职教师的身份认同不高。

兼职教师身份,是指因获得教师职位而得到的一种社会位置和由此带来的社会属性,具有特定的权利、义务、责任、忠诚对象、认同和行事规则,是通过教师自我确证得以实现的社会性存在。身份认同不等于简单的意识形态灌输或角色安排,其更依赖于个体自我认知的积极建构,强调其内在主体性[1]。长期以来,学界较多从外部角度,站在特定利益和价值立场分析理想和应然的兼职教师形象,但这种外在角色期待或规定,往往与兼职教师个人的现实状况、自我认知和身份定位产生冲突,导致对兼职教师社会期待(诸如道德楷模、实践权威、技能专家等)的合理性不断遭受质疑,造成教师个性自我的遮蔽与迷失。如何才能真正实现兼职教师的自主性,展现作为教师的积极真实自我,进而促进兼职教师的可持续发展?身份认同提供了一个崭新的视角。迪邬科斯(Deaux)指出,身份认同是个人对自己归属于哪个群体的认知,是自我概念中极其重要的部分[2]。身份认同重视教师作为一个真实、具体“人”的身份,其对于“我是谁?”“我何以属于这个群体?”“群体如何看待我?”等问题的思考与回答,使兼职教师研究视角从聚焦外部的“规范论”转向关注内部的“存在论”。因此,本研究尝试基于身份认同视角,梳理与分析职业院校兼职教师的身份特征、身份认同现状、存在问题及原因、发展路径等,为促进兼职教师队伍的长效发展提供新思路。

二、职业院校兼职教师的身份特征

2012年,教育部等四部委出台的《职业学校兼职教师管理办法》对“兼职教师”进行了界定:受职业学校聘请,兼职担任特定专业课或者实习指导课教学任务的专业技术人员、高技能人才。兼职教师是由职业院校正式聘任的,能独立承担专业课教学或指导实践教学的校外工厂、企业及社会中,实践经验丰富的专业技术人员、高技能人才或能工巧匠[3]。兼职教师具有自身独有的职业身份特征。

(一)职业身份的多重性

兼职教师通常是职业院校为满足专业教学或指导实践需求,从工厂、企业或者社会中聘请的经验丰富的专业人才。与职业院校通过契约形成短期的合作关系,并不影响兼职教師原有的全职职业身份。兼职教师聘任来源决定了其职业身份的多重性。除了在职业院校担任兼职教师外,他们通常受雇于其他组织,同时服务于两个或以上单位,具有多重职业身份。“兼职”意味着他们往往以其他组织或单位的身份为主,教师身份为辅[4],主要是履行其全职工作单位的岗位职责,教师身份只是“兼任”的[5]。当兼职工作与本职工作发生矛盾或冲突时,他们通常优先考虑本职工作需求,仅用业余或者空闲时间参与职业院校的教学活动,这就可能导致学校教学任务被延迟、耽误甚至搁置,严重影响职业院校的正常教学秩序和教学质量。贾文胜和梁宁森提出,兼职教师职业身份的多重性是促使其对教师身份认同感低下的重要原因[6]。

(二)兼职身份的脆弱性

职业院校对兼职教师的聘任,大多没有遵循严格、规范的科学程序,仅通过非正式的渠道和简单的契约,来约定双方的工作关系和教学任务,这种短期合作模式和非直接隶属关系导致兼职教师对自身的“教师”身份缺乏积极认同,对待教学任务的责任感缺失。职业院校在管理兼职教师福利待遇、办公场所、配套设施、规章制度等方面的不足,也使得兼职教师难以安心、稳定地投入教学工作。此外,本职与兼职工作的冲突和双重压力,专兼职岗位身份转换所要求的高劳动强度、高精力付出和低成就感,以及校企之间合作选派兼职教师的通道不顺畅等问题,也极大削弱了兼职教师在技能型人才培养中理应发挥的功能和价值,导致兼职教师身份十分脆弱。

(三)校内身份的边缘性

加强兼职教师队伍建设,维持兼职教师队伍的相对稳定性,是由职业教育自身的特点和规律所决定的,是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的客观要求,其目的不仅在于补充全职师资队伍数量的不足,结构的不合理,更是提高实践型、技能型、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的实际需要,应该被视为学校的长期战略行为。但现实中,职业院校大多把师资建设重点放在全职教师的招聘、使用、培养和管理上,仅仅把兼职教师作为师资力量不足时的临时补充,甚至将聘用兼职教师作为应付教学评估的短期手段,缺乏建设长期、稳定、高质量兼职教师队伍的战略眼光,致使兼职教师在学校处于边缘状态。兼职教师较少得到学校领导、行政管理人员、同行教师和学生的认同,缺少固定办公场所、较少参与教职工活动,与其他教师进行教学研讨和交流合作的机会不多,都使兼职教师无法发挥应有的实践引领和教学补充作用。这种无法真正融入学校文化和教学团队的边缘性,导致兼职教师对“教师”身份及其责任与义务的认同感较低,成为学校对兼职教师管理困难的原因之一。

(四)教师身份的非持续性

兼职教师的成长本应是一个综合、持续的过程,需要以非间断的连续性发展来应对教学中不断出现的挑战与问题。特别是在终身教育理念下,兼职教师从职前、入职到职后整个职业生涯发展应该成为一个连续不断、贯穿一体的持续发展过程。但是,当前我国兼职教师大多与职业院校只存在短期利益和短暂合作关系,教师身份发展的持续性较低。与发达国家制定法律条文,约束并激励企业参与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不同,我国还没有出台相应的法律文件对校企合作中各方的权利、义务和责任作出明确规定。工厂、企业、公司的高技能人才、专业技术人员到职业院校兼职,往往只是个人行为,得不到全职工作单位的认可和支持,这使得兼职教师在教学工作中有所顾虑,难以全身心投入。一旦兼职工作中出现障碍或困难,兼职教师往往不会通过沟通协调主动解决问题,而是直接舍弃教师工作回避矛盾。这也造成兼职教师队伍高度不稳定,流动频繁。

三、兼职教师身份认同现状的结构与层面剖析

基于兼职教师面临的种种身份问题,研究尝试将视角从聚焦外部的“规范论”转向关注自身的“存在论”,从身份认同的结构与层面对兼职教师的合理定位和持续发展进行分析。兼职教师身份认同,指兼职教师对自身身份带来的行为模式、价值观念的认同[7]。身份认同是一个自外向内、由表及里的,逐层深入、循序递进的发展过程,包括社会层面的他者认同、群体认同和自我认同,以及个体层面的行为服从、情感认同、价值内化。具体见图1。

(一)社会层面的认同缺失

从个体所处社会群体影响的辐射层面来看,参照夏建平的观点,兼职教师身份认同包含由外向内聚合影响的他者认同、群体认同、自我认同等三个层面[8],三者之间是交互渗透、互相影响的。

1.他者认同

外层的他者认同,主要涉及与兼职教师生活、学习、工作密切相关的外部社会、学生、家长等对兼职教师的身份认同,具有主体间性的特点。主体间性是人对他人意图的推测与判定,这里指兼职教师对他人眼中“我”的判断与推测,即兼职教师判断这些他者是否认同自己的“教师”身份。当这种他者判断与兼职教师身份统一时,他者认同才能形成。

现实中,他者层面对兼职教师的教师身份认同度很低。社会认同方面,职业院校聘任兼职教师虽然有相应的制度与政策支持,但兼职教师算不算法理上认可的“教师”,难以从政策文本中找到答案[9]。兼职教师没有统一的严格准入标准,也缺乏相应的培训、考核、评估、监督等管理机制,甚至出现“挂名兼职”“实岗虚职”“领酬无为”等现象,严重损害了兼职教师声誉,导致社会认可度不高。学生认同方面,由于兼职教师大多缺乏系统的师范教育培训,教育知识积累不足,教学技能掌握欠缺,学生心理认识不够,同时对教学工作的投入度不高、责任心不强,难以保证给学生的辅导、答疑、补课等,致使学生对兼职教师认同度较低。“兼职教师上完课就走”,成为学生最主要的印象[10]。家长认同方面,很多家长认为兼职教师不是正规的教师,担心兼职教师不负责、不会教、不稳定,或者有不良的道德和言行举止等,对兼职教师的认同感也比较低。

2.群体认同

群体认同是兼职教师对与群体成员是否具有同一性的判断,是兼职教师个体与整个教师共同体的相互关系[11]。作为教师群体的一员,兼职教师如果形成了对教师群体的认同,就意味着他会自主将属于教师的制度和规约作为规范自己的行为准则,使自己和群体保持同一性[12]。群体认同是双向相互认同的结果,既包含学校教师群体对兼职教师的接纳,也涉及兼职教师对群体的认可。

在群体接纳方面,由于校内地位的边缘性,兼职教师虽然承担重要的教学任务,却被排除在正式教师群体之外,实际地位和个人权益不受保护。因此,兼职教师的学术职业仍然只是一种行为上的符合,而不是学术职业群体对他的认同[13],兼职教师成为一个游走于企业与职业院校之间的边缘性群体[14]。在兼职教师对学校教师群体的认可方面,由于职业院校极少将兼职教师纳入整体师资规划中系统发展与建设,致使兼职教师在校时间很短,对学校的校园文化和发展建设不了解,很少参与教学之外的学生管理、课程建设、专业发展、教研活动等工作,与专职教师群体之间缺乏有效沟通与交流,这些都导致兼职教师难以融入专任教师中,群体认同感较低。

3.自我认同

自我认同是身份认同的核心,是对“我”即兼职教师概念和意象的认同,是内部生成的主观理解。兼职教师身份的实际获得并不意味着对身份的主观认同。身份认同是基于教师对兼职身份的觉察、理解,进而主动建构身份的积极情感和意义,并内化为价值体系的过程。他者、群体和自我认同相互作用,他者为身份认同奠定社会和心理氛围,群体是身份认同的规则依据和必然路径,两者共同影响教师自我认同的实现。

兼职教师身份在自我认同上的缺失,受到三方面影响。其一,身份归属的天然影响。兼职,意味者教师职业并非个人最重要和最核心的职业,无论从身份地位还是收入待遇,兼职带来的物质和精神满足,都无法与本职或全职工作相比。其二,外部认同的直接影响。如前所述,兼职教师自我认同所依托的外部社会层面中,他者和群体认同都比较低,兼职教师对自身的身份认同也受此冲击。其三,校内地位的实际影响。兼职教师在职业院校处于边缘地位。与受聘院校之间大多仅依靠并不规范的简单契约和经济报酬来维系暂时性联系,利益相关度很低。同时,兼职教师与学校管理层和专职教师之间难以有效沟通,其合理需要无法表达,自身利益不能维护,更难融入校园文化。这种“外来户”,而非“内部人”的感觉,导致兼职教师对教师身份的自我认同产生困惑和迷茫。

(二)個体层面的认同难以建构

按照社会心理学家凯尔曼(H.C.Kelman)的价值内化理论,态度的形成和转化依次经历顺从、认同、内化三个阶段,在兼职教师身上分别表现为个体心理结构由表及里建构的行为服从、情感认同和价值内化。

1.行为服从

行为模式服从是兼职教师身份认同缺失最表浅的外部表现。当前,兼职教师在行为模式上,与教师的规范要求之间还存在较大差距。李成革等指出,兼职教师存在责任心不强、授课时间随意性较大、教学基本技能欠缺、教学环节不完整、教师语言和行为不规范等问题[15]。温正胞认为,兼职教师的课堂讲授能力较差、知识结构存在缺陷、缺乏师范素质、归属感不强[16]。张伟萍谈到,兼职教师未能有效融入学校的教学团队,“留不住、走得快”[17]。兼职教师频繁出现的工作热情低下、教学态度不认真、教学时间难以保障、教学效果较差、人员频繁流动等问题,均是兼职教师对自身身份认同低下的外部行为表现。

2.情感认同

情感认同是兼职教师基于对自我身份的觉察,主动形成的对同类教师群体的积极情感和同一性认知,是行为模式内化的第一步。情感的趋同过程,表现为对职业院校群体价值规范的主动接受和自愿遵循态度。认同的实质是对我他关系的界定,是在判定个人或群体生活中产生的,将其与周围社会环境进行联系和区别的自我意识,依赖于个体或组织通过相互交往而在观念上达成认可和共享,或以某种共同的理想、信念、尺度、原则为目标,实现自身在社会生活中的价值定位和定向,并形成共同的价值观。现实中,职业院校通常与兼职教师之间只存在简单的经济契约关系,兼职教师在校内的身份地位被极度边缘化,缺少与学校管理者、全职教师等的积极交往,也难以融入校园文化。因此,兼职教师往往无法与学校达成共同的理想信念,难以对教师身份产生情感认同。

3.价值内化

处于心理结构最深层的价值内化,指兼职教师在情感认同基础上,积极地把教师身份认知融入到自身价值体系中,成为价值观的一部分。价值内化需要兼职教师将关于教师身份的信念、文化和精神,经学习而转化为稳定的内部心理结构。价值内化是由外向内进行的,是个人在价值观形成过程中,不断接受外界环境的作用与影响,并通过对这种影响的辨识、吸收、消化、重构,最终转化为自己的价值观念和人格特征。价值内化的达成需要经历两个关键环节:一是以价值认同为基础,受到外在价值体系,如学校教育观念、社会价值倾向等的影响。由于当前学校将兼职教师边缘化,而社会也没有肯定兼职教师的积极价值,使得价值内化的外部认同基础薄弱。二是个体对接受到的外在价值体系进行积极的、深层次的建构,形成专属于自己的价值观念。当前,兼职教师大多把教师工作视为“副业”,缺乏对教师身份的情感态度认同,更难以主动建构教师身份在价值体系中的积极地位,使得价值内化的内部驱动力缺失,价值内化难以实现。

四、促进职业院校兼职教师身份认同的发展策略

职业院校兼职教师身份认同最终指向教师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念的获取、重构与统合,身份认同与专业发展同步。从实现路径来看,兼职教师身份认同,既是一个受外在环境影响,自外而内的认同发展过程,也是一个受内部动力驱使,由浅入深的观念形成过程,是个体对教师身份价值认知的有机整合与积极构建。

(一)社会层面的身份认同建构:从他者认同、群体认同到自我认同

兼职教师从外层他者认同,到所属群体认同,再到自我教师身份认同,是一个由外而内渐进发展的过程。自我认同的形成,建立在有效的他者认同和群体认同基础上,同时三类认同也相互影响和作用。他者认同是兼职教师身份认同的外部条件和环境基础,意味着教师身份被外界他者接纳,完成身份的社会性存在。国家层面的政策文件是他者认同的法理依据。2012年我国出台《职业学校兼职教师管理办法》,明确了兼职教师是法理上认可的“教师”,为他者认同奠定了依据。在此基础上,才能逐渐转变社会公众、他者对兼职教师的态度,使其获得社会认可。此外,作为重要他者的学生和家长,则需兼职教师自身在态度规范和行为模式上向专职教师靠拢,以认真负责的高质量教学和积极和谐的师生互动,赢取学生信任和家长认同。今后,还需要进一步解决兼职教师的岗位聘任、福利待遇、职称申报、可持续发展机制等问题,使观念认同和事实行为达成一致。

在他者认同奠定的社会性存在基础上,兼职教师还需建构自己所归属的教师群体内部认同。群体认同包括专职教师群体对兼职教师的接纳,这与和兼职教师对教师群体的认可,是双向互动过程。一方面,为了促进专职对兼职教师的接纳,职业院校应积极采取多种措施和途径促进专兼职教师互相学习与交流,如召开教学研讨会、成立学习共同体,将兼职教师纳入教学团队,共同开展课程、教学资源、校园文化建设等,或者将专职教师派驻到兼职教师所在工厂企业进行实践,让专职教师群体认识兼职教师的优势和特长,及其对职业院校的贡献和价值;另一方面,为促进兼职教师对教师群体的认同,职业院校需要通过专题交流、座谈、讲座等形式,加深在入职前兼职教师对教师职业、教育工作和学校办学的理解,解决兼职教师难以融入学校文化的困境。职业院校应允许并鼓励兼职教师使用学校的各类软硬件资源,邀请其实际参加各项校园活动,借助人文关怀提升兼职教师的感情投入和归属感。

在外层他者认同与内部群体认同基础上,兼职教师通过自身主动建构,达成对身份的自我认同。就个体层面而言,身份认同包括从行为服从、情感认同到价值内化三个阶段。

(二)个体层面的身份认同建构:从行为服从、情感认同到价值内化

在个体层面,身份认同是从浅层行为模式到深层价值观念的建构过程。兼职教师身份认同的外部标志是对教师行为模式的服从,即对教师活动、规则和制度的自觉遵从,对教师专业伦理规范的认知和遵守。这些活动、制度和规范构成了现实职场对教师评价的客观尺度[18],要求兼职教师在实际教学中,掌握教育知识,形成教学规范,提升教学技能。对行为的服从,或是出于兼职教师个人意愿,不知不觉地模仿;或是受到群体规范压力,从而产生服从行为。为促成这种服从,职业院校应承担起对教师的指导与培训责任,为其教育行為规范提供示范、训练和反馈,为实现兼职教师的可持续发展奠定行为模式基础。此外,职业院校需要完善兼职教师聘任机制,建立能体现实际工作业绩的管理和考核办法,对兼职教师的教学进行公正、合理地定期考核评价,并使之与待遇福利挂钩,使兼职教学工作有章可循。

兼职教师在行为上表现出教师的固有模式,是对教师角色产生情感认同的外部前提。在情感认同阶段,兼职教师对待教师身份的态度不再是表面行为的被动顺从,而是个人自愿接受教师职业的观点、行为或信念。这一阶段已经与所要形成的身份认同接近,只是还没有与自身价值体系相融合。兼职教师情感认同的关键是对教师群体的归属认知和情感依附。职业院校对兼职教师的参与式决策、平行沟通、多样激励和模糊评价等科学治理是情感认同产生的关键[19]。一方面,学校需要将兼职教师纳入学校师资建设的总体规划,建立兼职教师与学校、专职教师、学生的互动和沟通机制,激励兼职教师参与学校相关决策,营造融洽的情感氛围,激发兼职教师的教学热情与积极性;另一方面,兼职教师所归属的本职工作“群体”,也是其获得情感认同的重要来源,需要所属企业、工厂领导、同事也认同其作为教师的第二职业身份。在聘任企业技术人员到职业院校中任兼职教师这一做法上,要避免企业冷、学校热现象。这就需要政府出面协调校企合作关系,倡导企业出台相应支持政策,鼓励高技能、高水平技术人员到学校兼职,进而在师资建设上形成良好的校企互动机制。

兼职教师情感认同的结果是获得群体归属感,这种归属感可以增强教师的职业荣誉感和敬业精神,进而将生命价值和教师职业结合起来,把教师身份认同内化于个人价值体系,将教书育人视为己任。此时,对兼职教师来说,教师身份的意义已发生质变,关于教师的新观念、新情感和新意愿已经纳入自身价值体系中,成为态度中稳固的一部分,不再容易受到冲击与改变。至此阶段,教师身份认同才真正形成。期望价值理论认为,个体采取行为的根本原因,在于行为可以达到预期结果,同时这种结果对自身有较大兴趣和价值[20]。在复杂的现实职业教育环境中,教师行业往往被感知为压力、负担、麻烦,这直接降低了兼职教师对教师身份价值的认同和内化。因此,让兼职教师将教书育人视为一个具有积极预期结果的,有愉悦体验和价值回报的职业,成为实现人生理想和职业价值的重要途径,是教师身份内化入价值体系的关键。为此,在政府、社会、职业院校、工厂企业为兼职教师营造积极环境、氛围和工作条件基礎上,还需要教师个人在认知、情感和行为意向上达成协调统合,通过社会层面和个人层面的双维度积极建构,最终实现将教师身份认同内化入个人价值体系。

参 考 文 献

[1]李茂森.论专业身份认同在教师研究中的价值[J].教师教育,2009(9):33-36.

[2]Deaux K. Reconstructing Social Identity[J].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Bulletin,1993(19):4-12.

[3]张秋玲,曹晔.我国职业院校兼职教师政策述评[J].职教论坛,2013(16):69-73.

[4][14]王振洪.高职院校兼职教师有效管理探析[J].教育发展研究,2010(5):72-75.

[5][17]张伟萍.高职院校兼职教师胜任素质模型建构[J]. 教育发展研究,2014(11):60-69.

[6][10][19]贾文胜,梁宁森.归属感提升:高职院校兼职教师激励与培养路径探析[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5(6):162-166.

[7][12][18]李清雁,易连云.身份认同视域下的教师道德发展[J].高等教育研究,2009(10): 69-73.

[8][11]夏建平.认同与国际合作[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6:43-47.

[9][13][16]温正胞.高职院校兼职教师的管理困境:根源与对策[J].中国高等教育,2011(9): 48-50.

[15]李成革,贾晓东,李欣.企业兼职教师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教育与职业,2010(18):42-43.

[11][20]张宁.过程型激励理论在高校教师管理中的应用[J].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7):147-150.

Abstract Part-time teachers are important in vocational schools in China. At present, there are some problems in the construction of part-time teachers, such as recruitment difficulties, management difficulties, poor teaching effectiveness, low degree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nd so on. The research will focu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xternal environment of the “standard theory” to focus on the internal subject of “ontology”, analyzed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existing problems of part-time teachers in vocational schools from the identity of the social construction of other identity, group identity, self-identity, and identity of the individual construction of behavior obedience, emotional identity and value psychological structure, and put forward part-time teachers'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strategy based on the identity promoting.

Key words vocational schools; part-time teacher; identity; psychological structure; radiation level

Author Chen Lijun, professor of Guangdong Polytechnic Normal University(Guangzhou 510665); Liao Bijuan, master graduate student of Guangdong Polytechnic Normal University

猜你喜欢

兼职教师身份认同职业院校
职业院校财务会计网络化建设
新时期职业院校档案管理的思考
新形势下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高职院校兼职教师校企合作机制建设探析
高职院校兼职教师队伍建设现状与对策研究
布尔加科夫戏剧创作与身份认同
在性爱中找寻自我
冯小刚电影中的城市空间与身份认同
从后殖民主义解读《藻海无边》中安托瓦内特的身份认同
高职院校兼职教师师资队伍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