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项脊轩志》里旧房遗留三失的悲鸣

2017-06-30曹荐科

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 2017年8期
关键词:项脊轩志文本解读

曹荐科

摘要:项脊轩是绾结全文思想情感的一个纽结,是作者内心感受的一个触发点。作者处处写轩,但是意不在轩,而在乎人也。与项脊轩有关的人,是挚爱的先大母、先妣和亡妻。作者借轩写人、借物抒情,叙先妣事重在失爱,叙先大母事重在失望,叙亡妻事重在失伴。其中的人和事,饱含了作者深沉的悲伤之情和思亲之痛。震川妙笔用质朴平静的语言叙写往事,在字里行间不露声色地渗透出真挚的感情和深沉的悲鸣。

关键词:项脊轩志;文本解读;三失悲鸣

志,有时亦作“记”,指古代叙事记人、写景状物的杂记类文体。文章题目叫“项脊轩志”,因而每个段落都写项脊轩和与项脊轩有关的事。处处写轩,但是震川先生之意不在轩,而在乎人也。跟轩相关联的是作者的生活遭遇,是挚爱的先大母、先妣和亡妻。旧房,旧而不拆,人虽不住,情留其间。其中的人和事,饱含了作者深沉的悲伤之情和思亲之痛。

项脊轩是绾结全文思想情感的一个纽结,是作者内心感受的一个触发点。睹轩思人,爱人及轩。震川妙笔在于写人却不直接写人,而是借轩写人、借物抒情。作者用质朴平静的语言叙写往事,在字里行间不露声色地渗透出真挚的深情。全文言近旨远,辞浅意深,琐而不碎,淡而味浓,耐人寻味和思索。

纵观全文,作者回忆旧房子和三种情感的故事,多可喜亦多可悲,实则表面之喜难掩深沉之悲!

一、叙先妣事重在失爱

乳母的深情回忆和指点,引发了作者对先妣的怀念。“妪每谓予曰:某所,而母立于兹。”“娘以指叩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儿寒乎?欲食乎?一句极其平常的话,却是道出了一个母亲对孩子的深情厚爱。一听到,孩子的哭声,母亲马上就赶过来了,“以指叩门扉”,声音很轻微,问话又温柔带有慈爱。这是一位慈祥的母亲。

文章写母亲的语句甚少,可是从老妪的话和表现中勾勒出母亲温柔宽容的性格。“语未毕,余泣,妪亦泣。”想起慈爱的母亲,作者哭了,老妪也哭了。可见“先妣抚之深厚”,母亲和善的待人接物也将影响着作者。

可是,就是这样一个慈爱和蔼的母亲,却早早地离开了人世,太不幸了。年少的归有光,还没来得及好好享受母亲的关爱,可是母亲已经不知道去哪儿了?失去母亲,失去关爱,一想起这种隐痛就不由令人长号而不自禁。

二、叙先大母事重在失望

从“庭中通南北为一”到“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再到“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室内外发生着变化。这是因为“诸父异爨”,分家了。虽没写大家庭的矛盾,但从门墙中可知一二。作为晚辈的作者,目睹“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庭”的嘈杂混乱、分崩离析的场面,实在于心不忍而生悲哀。加之,“吾家读书久不效”,这是家门不幸,门庭衰弱。

越是家族困境,越是希望通过科举改变命运。“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这是读书人的追求,“金榜题名时,光宗耀祖日”这是家族的追求。归氏一门已经很久没有出进士了。自幼明悟绝人、九岁成文的归有光自然就成为了家族振兴的希望。

因此,祖母却对“我”始终充满信心。大母曰:“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顷之,持一象笏至,曰:“此吾祖太常公宣德年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执象笏以朝,这是祖母对孙儿的期望。这个期望深入归有光的内心,也是他施展才华的抱负。从原文删节的项脊生曰这一段可以得到佐证。

带着祖母的期望和自己的志向,可是功名上,归有光却屡屡挫败。想起先大母的期望,归有光觉得自己让祖母失望了。好不容易,到60岁才中进士,又有谁知道,6年后就是他生命的尽头。

三、叙亡妻事重在失伴

一个早早失去母爱,又在功名科举上屡屡遭受打击的青年读书人,只好将精神上的抚慰寄托在婚姻爱情之上。“后五年,吾妻来归。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可想而知,这期间定当有许多生活细节,是作者温馨难忘的岁月。可惜,天公不作美,好景总是不长。“其后六年,吾妻死,室坏不修。”然而曾几何时,妻子离开了人世,项脊轩也再度破败没人修葺。

“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归有光回忆与妻子在轩中的时光只是寥寥数笔,但是轻描淡写也难以掩饰内心的怀念与悲切。一个“时”字,可以想象,这位妻子对丈夫的崇拜和依恋,常常在丈夫的书房里进进出出,不是要丈夫教她写字就是要丈夫给她讲故事。 就她回娘家时,还以骄傲的语气告诉小姐妹们归家有个“阁子”,别看那屋子小,那里有她满腹经纶的一心只读圣贤书的夫君。这些故事,自然深深地印在了归有光的心里。

作者23岁迎娶妻子魏氏,28岁就痛失爱妻。妻子的离去,让归有光失去了伴侣,落魄的他又增添了几缕寂寞。亡妻也和先妣一样也是早婚、早逝。这难道是一个时代女性的悲剧命运吗?“其后二年,余久卧病无聊,乃使人复葺南阁子……不常居。”归有光带着对先大母、先妣、亡妻的追思和悲痛终于也卧病在床。项脊轩虽然又一次经人修葺,可是物是人非,再也不常有人去住了。

祖母、母亲和妻子,至亲至爱的人,在归有光的人生中,她们却早早地成了先大母、先妣和亡妻。唯一留下的只有她们共同居住过的项脊轩。小轩因她们而热闹欢快,又自她们的离去而破败,成了念想她们的唯一见证。她们不在了,留下了空悠悠的项脊轩。这种“物是人非事事休”的伤感不免成了归有光内心的一道伤痛。

项脊轩本是一间又旧、又漏、又暗的小屋,经过一番修整,就成为了一间雅致的书房。修葺后的项脊轩,居住环境清幽雅致。祖母的关怀、母亲的疼爱、妻子的守护,使得小屋里充满人文关怀。这些流露出了作者“居于此,多可喜”的感情。然而,“可喜”之余亦多“可悲”。“可喜”之事皆不在,更添“可悲”。作者用喜为悲作铺垫,以喜衬悲。

小小项脊轩,蕴藏着多少今昔岁月的沧桑;见证了多少人生亲情的真爱;抒发出多少怀悼亲人的悲痛。“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作者用景语结束全文,把悠悠不尽的感情轻轻地收住在妻子临死前亲手种植的一棵枇杷树上……

参考文献:

[1]王尚文.走进语文教学之门[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

[2]林忠港.语文教学形态研究[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11.

[3]桑沛霖.细节中的深情——《项脊轩志》的细节描写特色[J].中學语文,2014(5).

(作者单位:浙江省庆元濛洲高级中学 323800)endprint

猜你喜欢

项脊轩志文本解读
《项脊轩志》教学设计及反思
《项脊轩志》教学案例
把握解读“维”“度”,感悟文本精髓
文本解读不能忽视语言品味过程
对文本解读与课堂操作四个“度”的把握
立足文本,给中职语文阅读教学搭建解读支点
谈谈朗读在文本解读中的作用
语境层面的文本解读策略
枇杷树:一个不容忽视的意象
论《项脊轩志》的情感把握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