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臊子面”起源

2017-06-21宁威

寻根 2017年3期
关键词:法门寺臊子凤翔

宁威

臊子面是陕西名食,在甘肃、宁夏、河南、新疆等地颇为流行。臊子面的故乡是今天的宝鸡,宝鸡的臊子面的发祥地应归属宝鸡市凤翔县。凤翔古称雍,历史上也叫雍州、雍城,地处陕西关中平原西部。凤翔历史悠久,在6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就有氏族公社分布。夏代时,即为禹分九州之一的“雍州”核心区域。“雍”字本意有二,一是“水被壅塞而成的池沼”,第二个字义和饮食有关:有词曰“雍人”,是古代掌“宰杀烹饪之人”,还有词曰“雍正”,是古代宫中“掌筵席的官员”。这与这一带自古以来自然条件良好,农业生产风调雨顺,人们生活较为富足有关,也正是因为农业的自古发达和农作物品种的丰富,才会形成丰富的民间饮食。

凤翔地处八百里秦川西端,盛产优质小麦、油菜、玉米、辣椒等农作物,形成了特色的西府美食,以腊驴肉、豆花泡馍、擀面皮、西府合盘、玉米搅团、锅盔、鹿羔馍、醪糟、茶酥以及各式面条最为著名。凤翔各具特色的面食大约有十几种,臊子面、扯面、面皮享誉全国,和其他地区的陕西人一样,精制加工的面食是节庆时节不可缺少的要素。

面条和吃面能成为民俗文化,在凤翔也是一大特色。臊子面是凤翔人最喜欢的美食之一。臊子面的特点可以概括为9个字,即“薄劲光、煎稀汪、酸辣香”,即为“九字决”。“煎”即烫的意思,形容一碗刚出锅的面条,红油汪亮,辣汤烫手,香味飘窜,端起来,惹人喜爱。特别是“红油汪亮”,凤翔饮食离不了辣椒,当地出产的辣椒学名为秦椒,素有“椒中之王”的美称,颜色鲜红,辣味浓郁,体形纤长,晒成红干椒,研成细面油泼后,为佐食佳品。逢年过节,人们走亲戚有的也拿一大串的红辣椒相馈赠。请客设宴,臊子面是绝不可少的主食。过去人们穷时,年节时就是一碗臊子面待客,现在农村生活富足,家庭酒席冷热菜肴过后,最后一道必须是臊子面。

饮食作为节庆文化不可缺少的内容,古已有之,《周礼·大宗伯》上载有:“以饮食之礼亲宗族兄弟。”古代统治者为了团结族人,笼络臣下,天子、诸侯、卿大夫定期举行宴会联络感情,牢固自己的政治基础。在古代,饮食的功能就已经丰富多样了,除了供给机体能量,还成为和睦鄉闾和加强人际交往的重要手段。臊子面是凤翔居家节庆、祝寿待宾的传统佳肴。臊子面对凤翔所在的陕西富饶的关中地区的民俗生活影响很大,无论喜事丧事还是逢年过节,无论是老人过寿还是小孩满月,或是家里来了亲朋好友都离不开臊子面。

在陕西农村地区,特别是关中平原的凤翔、宝鸡一带,大年初一的早晨基本上都吃臊子面。有的家庭还保留着古老的民俗仪式,在吃面之前,先从锅里舀上一碗热腾腾的面汤,洒到大门口一侧的土地爷神龛前,以示祭祀神灵和仓神、灶神等,有的还在供奉祖先牌位的桌子上摆上一碗热汽袅袅的面汤,以祭祀先人,然后大家才欢天喜地地享用这新年第一天的美食。农村办红白喜事,臊子面是酒席最后压轴的“大戏”和“主食”。按照惯例,第一碗臊子面先不上席,由小字辈端出大门外向土地上泼洒一些,象征天帝在上,碗里剩下一点面汤称献给新人或者敬献亡灵。然后人们重新再开席,只见妇女们端着托盘,几百碗、几千碗的臊子面端上各个酒桌,每个碗大小只有茶盅大,俗称“一口香”“口口香”,连那上小学的孩子也能吃个七八碗。臊子面在陕西地区身价颇高,还带有伦理性质,在农村还有新媳妇过门第二天早上必须给婆家做一顿臊子面的习俗,重点考察新媳妇的和面、擀面、切面、调汤等技能,这样的习俗还成为一种仪式,公婆端坐,媳妇举案齐眉将一碗新做好的臊子面奉给二老品尝,全家姑嫂皆在,其乐融融,口里要夸这媳妇心灵手巧、善于持家,其实是表达了一种家和万事兴的期望,在众人的赞誉声中为一家人营造一种未来的和谐氛围。

臊子面是怎么来的?民间关于臊子面来历的说法,主要有4种:

一是“哨子面”,这是从用餐者吃时发出的声响方面来诠释的。似乎使人眼前出现一幅图景:一个关中汉子,手捧一大碗面条,蹲在门口,将面条高高挑起送入口中,吃时一吸,这种说法似乎让观者能感觉到那吃时的声响和所谓酣畅淋漓的情景,好像展现了西北汉子的所谓粗犷。

二是“梢子面”,此梢即为树梢、头发梢的梢头之意,似乎是说明面条在加工过程中,所有主配料都必须切得像白杨树梢一样细而均匀,似乎在表扬操作者的刀工。

三是“嫂子面”,西周时期法门寺镇上有一个小伙家境贫寒,父母双亡,是家里的老嫂子把他一手抚养大,“长嫂如母”,小伙子要进京赶考,临行前,老嫂子为他做了一碗面。后来,该青年金榜题名衣锦还乡时,沿路府县接待的食物虽丰盛,但他却食同嚼蜡,回家后,当再次吃到热腾腾的面条时,激动地言道:这就是“嫂子面”呀!这则说法似乎在借该面宣示仁善孝悌之民风。

四是武王伐纣的时候,君臣在战前和胜利之后同吃一锅臊子面,以示动员和庆祝,所以流传了下来。

以上这些均为后人杜撰。

其一,陕西人讲究礼仪,吃面禁止出声,出声是极不雅观的表现。

其二,无论是“哨子”还是“梢子”都是过去因从业者文化程度不高或以讹传讹的错别字。

其三,在“嫂子面”传说中,错讹之一,科举制度是隋唐以后的事情,周代绝无科举一说。错讹之二,西周全是诸侯小国,并无什么州县衙门之集权制地方体制称谓。错讹之三,佛教乃汉代传入我国,周代并无佛教,且法门寺所在地为陕西扶风县,其文化底蕴与历史渊源远不及凤翔,面食品种也不一样。究其之所以以法门寺为例,是因为法门寺在最近20年因为唐代地宫和舍利的出土吸引了海内外宾客,名声较大的缘故,亦不排除当地商家“游法门寺、吃臊子面”的商业炒作。

其四,武王伐纣时,一则中国还没有臊子面中的“至宝”辣椒,辣椒是明代才传人中国的;二则面条文化源于西亚,早期国人对粮食的吃法是“粒”食而非“粉”食;三则西周时候,中国人的粮食作物,北方主要是黍子和黄米之类,故周代是没有面条的,面条是汉代从西亚传人中国的。

让世代陕西人难以割舍的臊子面,其名称来源实为取其配料“臊子肉”一词,“臊子”的意思就是经过去油烹制的细小肉片,其制法讲究,是把带皮猪肉肥瘦分开,各切成两厘米见方的小块,再分别以大火煸炒,加花椒粉等调味料,改文火,待快熟时,特别添加辣面和醋。臊子肉的特点一是烹制时间长,约两三个小时;特点二是保存时期长,无须冷藏,放入瓷罐,可达半年之久;特点三是因醋调酸后易于蛋白质的分解,利于吸收。另外臊子面的红油汤上,还漂有切碎的“黄白红黑绿”等各色时令菜蔬作为汤上“漂菜”,也称为“素臊子”,包括摊鸡蛋饼丁(黄)、老豆腐丁(白)、胡萝卜丁(红),辅之以木耳(黑)、黄花菜等。故而臊子面绝对不是什么嫂子、哨子、梢子之类的传言,《水浒传》“鲁提辖拳打镇关西”一节中,鲁智深戏弄镇关西,就是让镇关西将各种肉切成“臊子”,将镇关西累极、气急了,才引出了戏剧冲突。

民俗文化的传播需要认真对待,如果人们接收了这样或那样的讹传,被同化进了一群无知的商家和追求简单解释的庸俗文化之中,那就只能受到伪文化、伪民俗、伪爱好者的摆布。当今大众民俗传播中存在的碎片化、讹传化特点,使一些民俗文化过多地沾染上传播者个人的个性、喜好、情绪和素养,在传播的文本上,也表现出传播者缺乏常识的知识水平,不符合民俗文化需要整一性、本真性传播的要求。

猜你喜欢

法门寺臊子凤翔
游法门寺
岐山臊子面,酸辣味美馋死人
救人一命(短篇)
十年之赌
陕西凤翔木版年画旅游商品设计与创新开发研究
陇东臊子面
这也是一道风景(3)
陇东“臊子面”
再走法门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