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在小学劳动与技术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措施

2017-06-12杨玲

小学生·多元智能大王 2017年3期
关键词:劳动与技术创新精神措施

杨玲

[摘要]在改革教育的新背景下,素质教育已经不断推进。人们都重视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因为民族的创造性越强,那么发展就越快。习近平同志也曾说过,把创新摆在更重要的位置,吹响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号角。但是很多小学生接受的是传统教育模式,他们缺乏劳动,观念生活能力差,并且动手能力也不强。所以在小学劳动与技术教学过程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是教师需要思考的问题。

[关键词]劳动与技术;教学;创新精神;措施

随着改革的深入,新的教育理念已经深入到各个阶段。从传统的重视学科知识的教育到学生的全面素质教学转变。学生拥有良好的创造能力不仅可以把学科知识学好,还能够增强我国的民族竞争力。小学正是身心发展的最佳阶段,而劳动动与技术学科的教学可以使学生提高动手能力,培养劳动精神。本文研究的是在小学劳动与技术教学过程中如何对学生进行创新精神的培养,从而增强他们的素质。

一、劳动与技术课程的优点

(一)具有明确的培养目标劳动与技术课程具有明确的培养目标。那就是培养学生的劳动意识,学会动手,学会创新。从而养成良好的劳动、学习、生活习惯。为终身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学会基本的技能和生活方法,培养学生等各种能力,让学生能够全面发展,成为高素质的优秀人才,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在劳动与技术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明确课程教学的目标,并且将思想教育穿插在课程教学当中,让学生在实践中了解基础知识,深化基础知识,掌握技能,提高思想觉悟。所以劳动与技术的课程具有明确的培养目标,这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有重大的帮助。

(二)教学内容具有实用性劳动与技术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是让学生掌握基础的知识以及基础的技能。从而培养学生良好劳动技术素养以及各种能力,让学生拥有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技能。也为终身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劳动与技术的课程内容主要根据日常生活中最主要最基础的知识与技能进行编制。根据学生的年龄以及特点进行课程内容的选择。既考虑到了课程教学目标,又实现了提高学生创新精神的目标。课程内容注重结合学生的接受能力,从最基础的知识入手,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并在学习过程中提高自身的创造能力。

(三)教学方法具有实践性劳动与技术课程最主要的特点是教学方法就有实践性。在教学过程中,实践贯穿了整个教学。以实践为主,培养学生的劳动意识,增强他们的劳动技能训练,从而提高他们的动手能力。在实践过程中也能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观念,充分发挥他们的想象力,创造力。劳动与技术课程的教学实际就是考察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形成各种能力。教学过程也是培养学生创造的过程。劳动与技术的教学方法具有实践性,这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有极大的帮助。

(四)教学时间及教学形式具有灵活性劳动与技术课程既要体现学生的认识发展规律,又要反映技术的静态结构和发展态势,注重学生的劳动与技术能力与共通能力发展的统一。教师可以在现实生活中广泛寻找那些对学生终身发展有益、现实生活有用、与现代科技有关的课程资源,并通过一定的加工与改造成为劳动与技术课程的内容。这也充分说明了劳动与技术以学生的实践为主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来灵活安排课时。这就充分体现了劳动与技术教学时间及教学形式具有灵活性的特点。可以看出劳动与技术课程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

二、在劳动与技术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措施

(一)创造生活情境,激发学生想象力

劳动与技术课程具有实践性强的特点,但是在教学过程中,如果教师只是根据课程上等内容来受制实践课程,那么学生就容易缺乏动手的兴趣。在这劳动与技术课程的教学内容比较复杂,并且由于教学设备、器材及相关材料的欠缺,很难开展教材上的实践内容。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结合学生自身的发展特点以及教材的要求,积极探索和开发适合学生的实践内容,从而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培养他们的创造精神。

如在进行《家庭种植DlY》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小学生的认知水平,让他们尝试种植吊兰。并且把吊兰种植出各种各样的形状。学生们就会收集吊兰的品种,以及搜集相关资料,同学之间进行交流。吊兰种植的工具简单,只要瓦片、细土、剪刀、水壶、花盆等一些小工具就能完成。学生完成后,教师可以让学生充分发挥他们的创造力,然后动手操作。让学生思考除了土培吊兰之外,还可以用什么方法进行栽种?用土培吊兰的方法还可以种植其他哪些植物?学生经过思考与动手创新,知道水培吊兰的方法。并且利用土培的方法栽种了绿萝、文竹、发财树等。

教师通过创造生活情景,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开发思维,从而培养了自身的创造精神。不但让劳动与技术的课程教学目标得到实现,而且提高了学生的基础技能,培养了他们的创造精神。

(二)营造良好的学习气氛,提高学生创造能力 在劳动与技术的课程教学中,教师要营造的学习气氛,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性,激发他们的创造思维。让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学到基础知识,并且掌握基本的技能,同时培养自身的创造精神。兴趣是学好知识的必要前提。只有营造良好的学习气氛,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供学生在快乐的学习中提升自我,培养创新能力。

如在教学《编船篮》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视频导入的方法,营造良好的学习气氛,从而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教师播放有关编竹篮的视频,如耄耋的守艺人,编篮七十载的相关视频。视频中的老人采用竹条把竹篮编制好,介绍了竹篮底部、篮身等的编织,介绍了编织手法以及所用到的竹篾总数。观看了教师的视频,学生对编织产生兴趣。并且对老人坚守编竹篮艺术的精神表示敬佩。大家都被老人的精神感染,想要动手学编竹蓝,守护这种编织艺术。教师适时导入课程内容,学习一种编织技术,板书课题:编船篮。然后引出问题让学生进行探讨:船篮的形状、特点是什么?船篮可以用哪些材料进行编织?然后学生进行船篮的编织教学。之后让学生充分发挥创新能力,让他们编织出不同形状的船篮。有的学生尝试改变经、纬线长度,船篮形状果然有所变化。而有的学生尝试改变经、纬线的根数,船篮又有了新的变化。有的学生用其他材料对船篮进行装饰,使其更好看,更能派上用场。通过编船篮的教学,营造良好的学习气氛,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开拓了思维,创新能力也得到了培养。

(三)引导学生观察,启发学生想象力认真观察可以实践完成得更好,并且能更深入认识事物。发现问题的存在。在劳动与技术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巧妙地引导学生对事物进行观察,了解操作方法。引导学生对教师的示范演示认真观察,了解操作的步骤和操作技巧。通过认真的观察,学生才能了解作品制作的要求,并且学生通过观察可以激发思维,培养创新精神。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设置问题、营造学习氛围,还应该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在观察中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

如在《中国结一吉祥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先给学生展示几个中国结,让他们观察,并且结合教材内容,猜测哪一个才是吉祥结。然后进行提问:“中国结有什么用处?它是如何编织成功的?”与此同时让学生仔细观察吉祥结,之后引入绳结编织法。让学生借助导学单观察图示,了解编织的过程,并且提出疑难问题,小组进行讨论。接着,教师演示或请学生演示,边编织边讲解,借助投影让学生观察编织过程,解决疑难问题。这样可以启发学生的想象力。在动手的过程中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

三、结语

总而言之,小学劳动与技术课程对于学生的创新精神的培养有着重要的作用。教师通过创造生活情景、营造学习气氛、引导学生观察等教学手段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培养他们的想象力,创造精神。教师只有在教学过程中积极的探索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教学手段,才能让學生各个方面的能力得到提升。

(作者单位:苏州市平江实验学校)

猜你喜欢

劳动与技术创新精神措施
解答排列组合问题的几种常用措施
求函数零点个数的措施
解答高中数学问题的几个常用措施
创新形式,实现劳动与技术发展性评价
劳技教学让学生“动”起来的实践与探索
浅谈独立院校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的组织与实践
高校大学生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初探
大创项目对大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培养的作用研究
浅谈“劳动与技术”课程开发和评价的有效性
阅读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