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优化小学数学课堂练习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2017-04-26丁燕芬

小学教学研究·理论版 2017年4期
关键词:激发兴趣高效课堂

丁燕芬

[摘要]还给学生自我学习的空间和玩的时间,才有利于学生自己在广阔的天空中自由地遨游、探索,发展各方面的能力。因此必须让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有效地完成学习任务。新授部分没办法节省时间,就必须优化数学练习,提高课堂效率。本文就着重从链接生活,精选练习;巧妙利用,深化练习;激发兴趣,拓展练习;拓宽创新,开放练习四个方面进行探讨。

[关键词]链接生活 激发兴趣 高效课堂

现在一直提倡“减负增效”,要还给学生自我学习的空间和玩的时间。以往的“题海战”,虽说效果还可以,但很不利于学生的身心发展和智力的发展。为了学生各方面的健康发展,就必须让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有效地完成学习任务。新授部分没办法节省时间,那么就必须从练习方面下功夫。下面,我就来谈谈如何设计课堂练习,提高课堂效率。

一、链接生活。精选练习

生活是数学的宝库,数学来源于生活,拓展学生的思维离不开学生的生活经验。只有当学生把所学知识与生活经验联系起来,才能更好地掌握知识、内化知识、拓展知识。因此,我们在设计练习的时候,要巧妙充分地利用生活中的素材,并根据教学目标、教材特点和学生的认知规律精心设计。练习内容要符合生活实际、要精、要新、要有典型性,能充分发挥练习功能,充分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如陆老师上的《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一课中,在探索完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后,设计了这样一个练习:先让学生找找生活中的长方形和正方形,再出示正方形和长方形的餐巾纸,通过看餐巾纸的规格,更深地了解生活中的长正方形和有关的知识。最后出示卷筒纸的规格,让学生根据规格猜是什么形状的图形,引出是从卷筒纸上撕下来的图形,认识撕下来的长方形的长和宽各是多少,又拓展到认识撕下两段的长方形的长和宽各是多少,5段、7段、全部展开的长方形的长和宽各是多少。这样,一步一步、层层深入地设计练习,使学生很清楚地就能知道,随着卷筒纸展开的长方形的规律,长方形的宽始终不变,长=原来的长×段数。这个练习为以后学习相同的图形拼成大图形,求大图形的面积和周长做了很好的铺垫,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练习设计得非常精妙。

这样设计的练习,完全是从学生的生活实际中来的,让学生从最熟悉的餐巾纸、卷筒纸人手,发现其中的知识、学问、奥妙。这样就能很好地增强学生学数学的内驱力,激发学习数学的浓厚兴趣。

二、巧妙利用。深化练习

练习是学生理解知识、掌握知识、形成技能的基本途径,又是运用知识、发展技能的重要手段。它需要有坡度、多角度、多层次的练习来巩固所学的知识。这样学生才会学得有劲,思维含量才高。在《认识分数》教学中,我设计了这样一项练习:

相同的提问形式,对于学生来说,比较疲惫,我设计时换了一种形式,先出现问题,然后问学生:“答案是多少呢?我们一起喊‘变。”随着学生的喊声,“变”的一声,出现了图2,学生情绪高涨,抢着来回答,课堂的气氛进入了一个高潮。适当的有趣的游戏,可以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乐趣,使学生全身心投入,爱上数学。

(3)( )花是所有花的几分之一

随着“变”的一声,出现了图3,学生的思维之花被激发了,抢着举手回答:“红花是所有花的三分之一。”“黄花是所有花的二分之一。”“藍花是所有花的六分之一。”

题目设计得一道比一道深入,但学生的学习兴趣却越来越浓,巧妙地利用资源设计练习,就能取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从而更好地提高课堂效率。

三、激发兴趣,拓展练习

心理学研究表明,兴趣是求知的最大驱动力,只要引起了学生的兴趣,就等于拿到了打开知识宝库的金钥匙,手拿这把金钥匙,学生会主动地开启智慧大门。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也指出:“兴趣是创造一条欢乐和光明的教学环境的主要途径之一。”我们的教学实践也充分证明,当学生学习的兴趣产生时,就会使之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学生就愿学、爱学、乐学,而且学得活、学得好。

(一)创设情境,轻松拓展练习

利用故事来创设愉快的教学情境,使学生愉快的接受教育,不仅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起到将学生的注意凝聚在一起的作用,而且还有利于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如在教学《认识分数》的最后环节中,我利用创设故事情境设计了一个拓展练习:唐僧带回来两盒人参果,他想分给悟空和八戒。唐僧说,悟空,就分给你这一盒的四分之一吧。贪吃的八戒可急了,连声喊着,师傅师傅,我想要那一盒的三分之一。师傅笑着答应了。然后让学生猜猜谁得到的人参果多,为什么。学生非常喜欢《西游记》里的人物,这下子学习的劲头更足了,抢着回答。他们一致认为猪八戒吃得多,说了很多理由,而且说得很充分。结果到底怎样呢?我把两盒桃子打开,学生傻眼了。原来孙悟空盒子里的桃子多。学生马上回过神来,发现:每人分到的人参果个数,不但跟分数有关,而且还和总个数有关。整堂课在一种很轻松的气氛中进行,学生的知识得到了巩固和拓展,心情也十分愉悦。

(二)动手操作,轻松拓展练习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大脑里有一些特殊的最积极的最富有创造性的区域,依靠抽象思维和双手精细的、灵巧的动作结合起来,就能使这些区域积极活跃起来。如果没有这种结合,那么大脑的这些区域就处于沉睡状态。”当学生动手操作时,能使大脑皮质的很多区域都得到训练,有利于激起创造区域的活跃,从而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兴趣,使他们乐学、善学,使他们在愉快的操作活动中轻松学有所得,并发展他们的思维。如在教学《认识周长》的最后,我设计了这样一些拓展练习:

(1)?你能很快说出,这个图形的周长是多少根小棒的长度吗?如果慢慢地数,还是比较简单的,但如果要很快说出答案,还是有一定的难度的。通过摆小棒,移一移,转化成正方形就容易解决了。

(2)凹和凸这两个图形的周长相等吗?

乍一看,无法判断。于是我就让学生动手摆一摆,移一移,学生很快发现:这两个图形都可以转化成正方形加2根小棒,周长是相等的。通过动手操作,摆一摆,移一移,就能很轻松地把拓展练习解决了,这为以后解决类似的题目打下了基础,而且学生们学得很开心很投入。这种练习大大地激发了他们的兴趣,课堂效率自然而然就提高了。

四、拓宽创新。开放练习

“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学生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因此,我们在设计练习的时候,可以设计一些开放性的题目,让学生在广阔的课堂中遨游、探索,去展现创造的才能。例如:三位数乘两位数。为了把这一知识点运用到生活中,同时有所拓展,我出了这样一道练习题:“六一”儿童节,东方小学准备购买218盆花布置校园,每盆花10元,买10盆送1盆。学校准备了2000元够不够?我没有做任何提示,而是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做,不一会儿就发现学生有好几种思考方法。

(1)2000+10=200(盆)

200+10=20(盆)

200+20=220(盆)

218<220

够的

(2)190+10=19(盆)

190+19=209(盆)

218-209=9(盆)

190+9=199(盆)

199×10=1990(元)

1990<2000

够的

(3)10+1=11(盆)

218+11=19(组)…9(盆)

10×10=100(元)

19×100=1900(元)

9×10=90(元)

1900+90=1990(元)

1990<2000

够的

没想到学生能有这么多解法,他们的思维是如此活跃,他们的方法是如此与众不同而富有创新。通过这道题目的练习,使这一单元的某一知识点得到了很好的运用,还拓展到了一些有关的除法知识,同时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得到了很好的发展。

由于数学练习在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因此加强小学数学练习设计的探索和研究显得尤为重要。我们只有本着一切为孩子发展的宗旨,精心设计练习,从中挖掘练习中的丰富内涵,才能在教学中有所创新,才能真正地提高课堂效率,才能实现育人目标的多元化,才能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猜你喜欢

激发兴趣高效课堂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让趣味融入数学课堂教学
培育情感之花 铺就成功之路
提供语言交往平台,促进幼儿语言发展
浅谈如何让学生“乐学”“会学”初中物理
构建职校高效语文课堂的有效策略
新课改下构建高效课堂的研究
新课标下书法高效课堂教学探究
影视资源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研究
如何构建语文高效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