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氯吡格雷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研究

2017-04-18帕提古力·苏力坦

中外医疗 2017年5期
关键词:疗效对比不稳定型心绞痛氯吡格雷

帕提古力·苏力坦

[摘要] 目的 探讨氯吡格雷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效果及价值。方法 方便选取该院于2015年4月—2016年4月间收治的90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5例。给予对照组常规治疗,给予观察组常规治疗基础上的氯吡格雷治疗,对比两种治疗模式的临床效果。结果 观察组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5.56%,治疗后的心绞痛次数、纤维蛋白原、血小板指标分别为(2.1±1.2)次、(4.8±1.1)g/L、(161.0±66.0)×109/L,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的TC、TG、LDL-C、HDL-C水平分别为(2.7±0.6)、(0.6±0.1)、(1.7±0.3)、(1.8±0.4)mmol/L,均优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对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实施常规治疗基础上的氯吡格雷治疗,疗效显著,值得推广和应用。

[关键词] 氯吡格雷;不稳定型心绞痛;阿司匹林;疗效对比

[中图分类号] R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742(2017)02(b)-0099-03

[Abstract] Objective To discuss the clinical effect and value of clopidogrel in treatment of unstable angina pectoris. Methods 90 cases of patients with unstable angina pectoris admitted and treated in our hospital from April 2015 to April 2016 were convenient selected as the research objects and randomly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with 45 cases in each, the control group adopted the routine treatment, while the observation group adopted the clopidogrel treatment on the basis of the routine treatment, and the clinical effect of the two treatment methods was compared. Results The total treatment effective rate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95.56%, and the angina pectoris frequency, contractinogen and platelet indexes were respectively (2.1±1.2), (4.8±1.1)g/L,(161.0±66.0)×109/L, which were obviously better than those in the control group, and the differences had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P<0.05), and the TC, TG, LDL-C and HDL-C levels after treatment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ere respectively(2.7±0.6), (0.6±0.1), (1.7±0.3), (1.8±0.4)mmol/L,Convenient, which were better than those in the control group, and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had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P<0.05). Conclusion The curative effect of the clopidogrel treatment on the basis of the routine treatment for patients with unstable angina pectoris is obvious, which is worth promotion and application.

[Key words] Clopidogrel; Unstable angina pectoris; Aspirin; Comparison of curative effect

不穩定型心绞痛是一种常见的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主要由冠状动脉狭窄、痉挛导致血流量突然减少所引起的,其临床表现为心绞痛、胸闷、呼吸不畅等,严重时还会引发急性心肌梗死或者心脏猝死[1],严重威胁了患者的生命安全和健康。因此应当给予患者积极的治疗,以达到改善预后、稳定病症的效果。该文方便选取该院于2015年4月—2016年4月间收治的90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为研究对象,分组对其实施了常规治疗和氯吡格雷治疗,取得了较明显的对比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方便选取该院收治的90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患者45例,男性24例,女性21例,年龄48~78岁,平均年龄(59.4±2.3)岁,发病类型:恶化劳力型心绞痛10例,初发劳力型心绞痛8例,梗死后心绞痛12例,静息心绞痛9例,变异型心绞痛6例,合并高血压14例,高血脂18例,糖尿病13例。对照组患者45例,男性26例,女性19例,年龄46~81岁,平均年龄(60.3±2.8)岁,发病类型:恶化劳力型心绞痛12例,初发劳力型心绞痛8例,梗死后心绞痛11例,静息心绞痛10例,变异型心绞痛4例,合并高血压12例,高血脂17例,糖尿病16例。两组患者在一般资料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给予对照组患者常规药物治疗,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钙(批号:J20040119)5 000 U,12 h/次,治疗1周;口服阿司匹林(批号:J20130078)300 mg,1次/d,3 d后改为100 mg,1次/d;微量注射器泵入硝酸甘油(批号:H37021173)10~30 μg/min。根据患者的血压及心率情况给予降压药物及β-受体阻滞剂。在此基础上,给予观察组患者氯吡格雷(批号:H20000542)治疗,入院第1天,口服氯吡格雷300 mg,1次/d,后改为75 mg,1次/d。两组患者均以4周为1个疗程,共治疗1个疗程。治疗期间,需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情况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根据血药浓度的监测结果合理调整用药剂量[2]。

1.3 观察指标

观察并统计两组患者治疗后的心绞痛次数、纤维蛋白原、血小板指标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检测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LDL-C)、高密度脂蛋白(HDL-C)水平[3],计算治疗总有效率。

1.4 评价标准

显效:患者的心电图基本恢复正常,心绞痛症状明显减轻或者消失,硝酸甘油使用量减少80%以上。有效:心电图稳定或有所好转,心绞痛发作次数明显减少,每周不超过2次,硝酸甘油使用量减少50%以上。无效:临床症状及心电图均无好转或出现病情恶化现象[4]。

1.5 统计方法

该文使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分析,得到的计数资料用(%)表示,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用(x±s)表示,行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治疗总有效率

观察组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临床指标变化

治疗1个疗程后,观察组的各项临床指标均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 血脂水平变化

治疗前,两组患者的各项血脂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的血脂水平均有了不同程度的改善,其中观察组的变化程度更加明显,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表4。

2.4 不良反应

观察组中共出现3例不良反应,分别为恶心、呕吐、腹痛2例,腹部皮下瘀斑1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6.67%(3/45)。对照组中共出现4例不良反应,分别为恶心、呕吐、腹痛2例,腹部皮下瘀斑2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8.89%(4/45)。两组患者均为出现严重的不良反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不稳定型心绞痛主要是由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板块破裂导致斑块下胶原纤维暴露,激活血小板、引发血栓而形成的动脉狭窄加重疾病,多由过度劳累、情绪激动、左心衰、严重贫血等因素引发,具有发病急、病情重、变化快[5]的特点,若没有及时的治疗和干预,就很有可能引发心肌梗死,导致病情加重,危及患者的生命安全。因此,目前临床上对该病的治疗原则在于稳定病变、防止进展,减少发展为心肌梗死的几率,降低死亡率。常规药物主要指的是阿司匹林、低分子肝素钙、硝酸甘油等,其作用在于扩张外周血管,降低心脏负荷,抑制心肌收缩,从而减缓心率,降低心脏所耗氧量,解除冠状动脉痉挛[6],改善血液流量,达到缓解病症、解除心肌缺血的目的。常规药物虽然能够起到一定的治疗效果,但是没有涉及到冠状动脉粥样斑块破裂出血、继发血栓形成等方面,抗缺血效果较差,因此需要结合其他的临床药物,对患者进行抗血小板治疗,以达到理想的治疗效果。

常规治疗中的阿司匹林是一种较为常见的解热、镇痛、消炎药物,它的应用时间较长,是治疗多种疾病的基础药物之一。阿司匹林应用在不稳定型心绞痛中,能够抑制血小板的前列腺素环氧酶[7],避免血小板聚集,对环节心绞痛病症、提高患者的血液循環速度有着一定的效果。但是,临床实践证明,部分患者服用阿司匹林后,容易产生耐药性,导致治疗效果不佳,无法达到预期的治疗目的。氯吡格雷是一种血小板聚集抑制剂,它进入人体后,能够氧化为2-氧基-氯吡格雷,经水解后形成活性代谢物,从而与血小板受体结合,抑制血小板的聚集[8]。另外,斑块破裂是导致版块内炎症的重要原因,活化的血小板可加速炎症反应,使病情不断加重,氯吡格雷能够通过阻断ADP受体,降低血小板活性因子的释放,从而起到抑制巨噬细胞迁移和增值的作用,减轻斑块内的炎症反应,增加斑块的稳定性[9]。总的来说,在实施阿司匹林等常规药物的基础上,对患者进行氯吡格雷治疗,可抑制血小板聚集,显著改善患者的临床病症,起到良好的治疗效果。

该次研究中,给予了观察组患者常规用药基础上的氯吡格雷治疗,结果显示,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较高,达到了95.56%,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7.78%,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此结果与周小林学者[10]研究中所得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7.78%)相一致。治疗后,患者的心绞痛次数、纤维蛋白原、血小板指标均有了明显的改善,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血脂水平变化上,治疗后两组均有了不同程度的改善,但观察组的变化程度更加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另外,两组患者均未出现严重的不良反应,在这一点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对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实施常规治疗基础上的氯吡格雷治疗,疗效显著,值得推广和应用。

[参考文献]

[1] 刘洪清,张世杨.曲美他嗪联合氯吡格雷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J].航空航天医药,2010(14):450-451.

[2] 赵倡武,邱春光.氯吡格雷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300例临床观察[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0(8):34-35.

[3] 许锋成.氯吡格雷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研究[J].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2010,30(8):29-31.

[4] 肖向阳,李林.氢氯吡格雷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120例疗效观察[J].当代医学,2011,17(6):139-140.

[5] 史瑞娜,杨富强,李镝,等.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200例临床疗效分析[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15(4):700-702.

[6] 林黎明,王雅红,李桂荣.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分析[J].中南药学,2013(11):869-871.

[7] 袁磊.瑞舒伐他汀联合氯吡格雷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疗效观察[J].中国现代医生,2016,54(7):84-86.

[8] 于瑞波,李前前,刘道银.中西医结合治疗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疗效分析[J].中外医疗, 2014,33(29):157-158.

[9] 黎光辉.86例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分析[J]. 中国卫生产业,2011,8(32):111.

[10] 周小林.氯吡格雷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研究[J].药品评价,2016,13(11):42-44.

(收稿日期:2016-11-17)

猜你喜欢

疗效对比不稳定型心绞痛氯吡格雷
平均血小板体积与冠心病相关性分析
麝香保心丸治疗老年不稳定型心绞痛合并高血压患者的临床疗效观察
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的临床疗效观察
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治疗进展性脑梗死的45例临床分析
银杏达莫联合麝香保心丸治疗老年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的临床疗效观察
探讨氯吡格雷预防冠心病介入治疗心血管的临床疗效
小剂量尿激酶联合氯吡格雷治疗进展性脑梗死疗效观察
针灸、中药内服联用治疗三叉神经痛的疗效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