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罪与赎

2017-04-15张倩

青春岁月 2016年24期
关键词:赎罪执念哈桑

张倩

【摘要】《追风筝的人》是阿富汗裔美籍作家卡勒德·胡塞尼的一部关于人性的小说,全书围绕阿富汗富家少年阿米尔、家中仆人哈桑和风筝展开,为我们展示了一段背叛与救赎的旅程。大多数学者认为,本书中阿米尔及其父亲是罪孽的承担者,哈桑是良善的代表者,而本文的观点却有所不同。笔者认为,无论是阿米尔、父亲还是哈桑,都犯下了不同的罪,只是形式不同而已,他们都得承担自己的罪。同时,这也是本文的创新之处。

【关键词】罪;救赎;风筝

在你的生命中,有没有一个人曾对你说过“为你,千千万万遍”?这句话,是罪孽的开端,亦或是救赎的源头?

我想,《追风筝的人》就是在给我们一个答案。这是一个关于记忆,关于背叛和救赎的故事,一个阿富汗富家少年阿米尔与家中仆人哈桑和风筝的故事,一切开始于风筝,结束于风筝。小说中的阿米尔,甚至是阿米尔的父亲,可以说终其一生都在赎罪,为他们人性中的黑暗面赎罪。但是,罪究竟是什么呢?

《追风筝的人》里,阿米尔的父亲说:“罪行只有一种,那就是盗窃。其他罪行都是盗窃的变种。当你杀害一个人,你偷走一条性命,你偷走他妻子身为人妇的权利,夺走他子女的父亲。当你说谎,你偷走别人知道真相的权利。当你诈骗,你偷走公平的权利。”这些都是罪,可能不是与生俱来的原罪,却往往伴随一个人一生。

我看过很多评论,都在夸赞哈桑的忠诚、善良、勇敢和正直,他似乎是这部小说里最完美的人格的象征,在我看来却不尽如此。我觉得,无论是哈桑、阿米尔、阿米尔的父亲,还是拉辛汗、阿里,小说里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罪,只不过,谁的罪更重,谁承担的也就更多罢了。

哈桑已经是个近乎完美的人物形象,但我认为,他仍是有罪,他一生最大的罪源于他的执念,哈桑如此,阿米尔也如此。书中有一段描写:

“哈桑跟我喝过同样的乳汁。我们在同一个院子里的同一片草坪上迈出第一步。还有,在同一屋顶下,我们说出第一个字。我说的是‘爸爸。他说的是‘阿米尔。我的名字。”

一切便是从这里开始的,绝大多数初生婴儿,说出的第一个词汇都是“妈妈”。

而他们却不同,阿米尔说的是“爸爸”,哈桑说的是“阿米尔”,这也就注定,他们之间的羁绊,始于生命最开始的一刻,阿米尔的执念是爸爸,哈桑的执念是阿米尔,因此才会有他们相互交织却不重合的人生轨迹。哈桑的执念,为何成了他的罪?我觉得,哈桑的一生,都在追逐这个执念,他为阿米尔奉献了一切,甚至是生命,就像阿米尔说的“哈桑从未拒绝我任何事”,而正是因为哈桑的忠诚与善良,造成了阿米尔一生都难以弥补的罪。哈桑是无私的奉献者,阿米尔是被奉献者,奉献者所给予的生命重量会压得被奉献者喘不过气来,后来,被奉献者就会发现,除非他给以同等分量或更多的回报,否则他心中总会有愧疚。这就是哈桑和阿米尔的直接关系,所以说,哈桑再完美,他也是有罪的,他的罪在于他的执念给予了被奉献者更多更沉重的罪恶感。有时候我会想,假如哈桑对阿米尔不是那么忠诚,那阿米尔对自己的救赎会不会更容易一些?阿米尔目睹了哈桑被阿塞夫性侵,哈桑知道,他却对阿米尔毫无怨言;阿米尔用石榴砸他,希望他能狠狠地揍自己一顿,以期得到心灵的救赎,减轻罪恶感,哈桑却没有反抗,甚至把石榴砸在自己头上,在哈桑看来这是忠诚,在阿米尔看来却是歉疚,哈桑为着他的执念,连赎罪的机会都没有给阿米尔,让阿米尔的一生都活在对他的负罪感里,这样的忠诚,这样的执念,究竟是对是错?不可否认,哈桑是人性本善一面最典型的代表,但当一个人的善促成了另一个人的恶,我们是否应该继续推崇这种无私的善呢?我相信每个人心中都会有自己的答案。

其实,繁荣和破败的距离只有一夜,好人与坏人的距离也就只是一念,背叛和救赎的距离却隔着一生。

阿米尔十二岁之前的人生,一直在追逐着爸爸的爱,为此不惜一切。于是,十二岁那年的风筝比赛后,他为了用蓝风筝赢得爸爸的关注,选择了牺牲哈桑,背叛他们多年的情谊——尽管阿米尔从来不觉得哈桑是他的朋友。他一时间让自己成为了种族主义者:“他只是个哈扎拉人,不是吗?”(阿米尔是普什图人,大多普什图人歧视哈扎拉人。)他甚至在那一刹那觉得“为了赢回爸爸,也许哈桑只是必须付出的代价,是我必须宰割的羔羊”。谁也不会料到,这只蓝风筝成了阿米尔人生的分界线,阿米尔十二岁之后的人生,除了担忧、愧疚,就只剩下救赎。阿米尔首先选择的是逃避,避免直面自己犯下的罪行,他不敢直视自己的懦弱,故而他逼走了哈桑。或许,那时候的阿米尔认为,只要不再见到哈桑,他就可以忘记自己犯下的罪孽。可是他错了。人一旦犯错,罪行便会伏在心口,钉住你,咬住你,折磨你。你唯一能做的,只有赎罪。

哈桑走了,阿米尔却再也无法平静。就像开篇提到的:“许多年过去了,人们说陈年旧事可以被埋葬,然而我终于明白这是错的,因为往事会自己爬上来。”阿米尔娶了妻子,两人身体健康却无法孕育子嗣,连他自己都认为,这是冥冥之中,他在为自己犯下的错赎罪。原来,不只阿米尔有罪,所有人都有罪——当谎言被揭开,一切罪行都将暴露,再也无法隐藏。

对大部分人来说,曾经犯过的罪,就像压在胸口的巨石,时间越长,被压迫得也就越紧。这巨石的存在,不仅阻挡你的前进,而且审判你的内心。假如只是阻挡,你可以选择绕过,就像阿米尔当初选择的逃避,但是它兼具审判的功能时,你就再也无法避开,你不救赎自己,就没人可以救你。你会如阿米尔一般午夜梦回之时被罪恶惊醒,沉沦在负罪感里无法自拔。

为了得到真正的救赎,阿米尔再次踏上了儿时的土地。在那里,他找到了哈桑的儿子索拉博,为带回索拉博,他被阿塞夫暴打,却终于在伤痕累累的时刻得到了解脱:“我体无完肤——我当时并不清楚有多糟糕,后来才知道——但心病已愈。終于痊愈了,我大笑。”时隔多年,阿米尔终于有勇气面对阿塞夫,面对曾经犯下的罪。当他看到索拉博时,我相信他找到了赎罪的方式——把哈桑对自己的爱与忠诚,传递给索拉博。

这就像一个轮回,背叛与救赎的轮回。当年,哈桑对阿米尔说:“为你,千千万万遍”;如今,阿米尔对索拉博说:“为你,千千万万遍”。无论是为自己,还是为父亲赎罪,这一次,阿米尔终于能够问心无愧。

我一直相信“人之初,性本善”,事实证明,也的确如此。要想被真主眷顾,你永远不能忘记自己的本性。即使有了罪恶,你也必须找到赎罪的方式,哪怕这罪恶需要用一生去弥补。我想,阿米尔做到了,他的父亲也做到了。阿米尔的父亲把愧疚变成善行,阿米尔把爱奉献给哈桑的儿子,这就是他们赎罪的最好方式,真正的自我救赎。他们曾经犯过错,但是他们能在漫漫的赎罪过程中找到心的安宁,也就值得被原谅。拉辛汗曾对阿米尔说:“当罪行导致善行,那就是真正的获救。”我们不能逃避内心的罪责,时间越久越难熬,但我们可以本着自身想要赎罪的心,去创造一条重新成为好人的路。

“追风筝的人”原本指的是哈桑,哈桑一向是追风筝的好手。但到后来,阿米尔也成为了“追风筝的人”,他也会问“你想要我追那只风筝给你吗”。哈桑追风筝,是出于对阿米尔的承诺;阿米尔追风筝,是为了赎罪;他们追的,其实都是人性中的美好。风筝可以是一直以来寻觅的任何事物,只要勇敢去追,你就可以得到救赎。我们在命运的派遣中不断地向前,陷入永久而又宿命般的追逐,实际上,打开心门的钥匙有时便是那只高高飞翔的风筝,追到它,就可以解脱。

所以,去追吧。无论是罪或赎,总有一个结果。

【参考文献】

[1] [美]Khaled Hosseini. 李继宏, 译. 追风筝的人[M]. 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6.

[2] 雷 霁. 踏上“再次成为好人的路”——论《追风筝的人》之成长与救赎主题[M]. 西安: 西北大学, 2009.

[3] 胡静芳. 阿米尔追寻之旅中的迷茫、背叛与救赎——《追风筝的人》一部典型的成长小说[M]. 兰州: 兰州大学, 2012.

猜你喜欢

赎罪执念哈桑
“鲜”是苏州人的执念
以亚里士多德《诗学》中的悲剧理论分析《赎罪》
感恩
借据丢失之后
隐藏真实的自我会陷入自我否定的恶性循环
为你,千千万万遍
关于影片《赎罪》的艺术批评
小白盒的二维码“执念”
论《赎罪》的误读叙事
为你,千千万万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