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如何处理好体育教学中“教”与“学”的互动关系

2017-04-14吴俊淸

商情 2016年52期
关键词:教学思想体育教学教学改革

吴俊淸

【摘要】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摆正教与学的辩证关系,是提高体育教学质量的至关重要的问题。本文阐述了在体育教學过程中教与学双方的互动关系,并对互动关系在体育教学中的作用进行了初步探讨。摆正“教”与“学”的关系,是当下每一位新课改的教师面临的挑战和必须接受的任务,在着力打造共同体的过程中,我们如何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

【关键词】体育教学 教学思想 教学改革

体育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在课堂上是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的,教师的教学需要学生的充分参与,学生的学习需要教师的引导和鼓励,只有这样,教师才能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学生才能成为教学过程的参与者。正确认识和把握体育教学中教与学之间的辩证联系,并将其运用于体育教学实践过程中,是提高体育教学质量的关键所在。

一、目前体育教学和学生学习观念上的偏差

(一)体育教师层面上的观念偏差

一是重“教”轻“学”。体育教学中多年来形成的“以教师为中心”的观念仍未能从根本上打破,体育教学改革基本上是从教师的视角展开,从“教”的角度去重新设计体育教学的目标、内容、方法、过程,乃至于课程设置和考核办法。二是重“矢”轻“的”。大多数体育教师忽视大学体育的培养目标,很少关注学生的体质变化、体育兴趣、锻炼习惯和体育人格。三是重“群体”轻“个体”。很少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即使对学生个体有所关注,也偏向那些体育技能较好的学生,而对那些特别需要指导、鼓励和帮助的体育“差生”,则很少关心。

(二)大学生在体育学习上的观念偏差

一是轻老师引领偏自主学习。相当一部分大学生不重视教师的引领作用,把体育课当成活动课,在体育知识的获取和体育技能的提高上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二是轻知识学习偏技能提高。由于不注重知识的学习,缺乏理论的指导,这部分学生体育技能的提高会比较缓慢,随之他们对技能学习的热情也会下降。

二、体育教学中教与学对立的原因分析

(一)体育课的内容不够丰富、形式不够活泼

教师既要按教学计划的安排完成教学内容,又要使学生在上课时愉悦、兴奋,达到身心健康的目的,形成乐观向上的性格。但是,有些体育教师备课不认真,使学生觉得体育课上不上都无所谓,既学不到什么知识,也起不到锻炼身体的作用,同时又浪费了宝贵的学习时间。

(二)有的体育教师在教学中缺乏人性化关怀

如果教师掌握不好,做不到劳逸结合,使学生过于劳累或造成损伤,就会使学生产生害怕上体育课的心理。如有的体育教师对动作做不好的学生,不是反复讲解、示范,而是强迫学生长时间机械练习,严重消耗学生的体力;有的体育教师对一些高难度的体育动作,讲得不深不透,示范次数不多,学生不能掌握,教师不是鼓励,而是埋怨、讽刺,使学生产生了畏惧心理。

三、体育教学中“教”与“学”的关系

(一)教与学主客体间的辩证互动关系

一般来说,教师主体的特性主要表现为社会性、实践性、能动性和创造性。而学生主体的基本特性则包括独特性、整体性、自由性、发展性和创造性等。弄清学生主体的基本特性,对于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有效地确定学生主体地位,有着深刻的现实意义。从认识论角度看,主体与客体的关系有以下特征:一是主体和客体是互为存在的根据。没有主体,就无所谓客体。对主体的研究不能脱离客体而抽象进行,主客体是互相规定,互为前提的。二是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是双向的。主体对客体的控制过程,也是客体对主体的认识过程。主体将目的、计划、方案、认识付诸实践,使主体达到客体化;而客体把主体当做认识对象,同时也被主体所认识, 使客体达到主体化。三是认识进程是主体和客体相互关系中的一个环节。主体和客体的相互作用,是主体通过实践手段作用于客体,使客体被改造、被控制。

(二)主客体互动关系在体育教学中的作用

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都具有能动性和受动性,他们既有主体性,同时又有客体的制约性、受动性。教与学是对立统一的矛盾运动,随着教学活动的变化,矛盾的主要方面,或在教师,或在学生。教的主体是教师,客体是学生,教师发挥主导作用;学的主体是学生,客体是教师,学生进行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发挥主动积极性作用。教师与学生都是教学的主体,与此同时,两者又互为客体,这就是现代教学论对体育教学中教与学、教师与学生的关系的新认识。正确认识和理解体育教学中的主客体关系,教师才能更充分地认识学生的基本知识、技能方面的情况,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并使自己的教适合学生的发展。学生才能在教学中,充分地发挥认识主体、发展主体的能动作用,动用全部身心力量进行学习。只有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为特点的主体作用,学生才能得到全面发展。实践证明,正确处理好教学中的主客体关系, 才能使体育教学质量不断提高。

四、高校体育中“教”与“学”的改革创新

(一)坚持高校体育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中心

多年来,一直存在高校体育教学“以教师为中心”还是“以学生为中心”的争论。“以教师为中心”者认为,教学活动中,最终决定教学行为的是教师对教育思想的理解、认知和加工。“以学生为中心”者认为,教学活动的最后落脚点是学生,学生学习目标的达成就是教学任务的终结。我们认为这两种观点都有其片面性。教学活动包括“教”和“学”两个方面,是教师和学生的双向互动。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主导作用是毋庸置疑的,但这种主导作用最终还需体现在学生身上。学生在教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是众多的个体,他们有各自不同的需求。教师怎样引导和安排体育课的教学呢?体育教学如何满足众多学生的众多需求呢?这就要求体育教师必须有一个明确的体育教学目标,这个目标就是“学生未来发展的需求”。教学活动虽然是教师和学生的双边活动,但教学活动的终极目标应该着眼于学生的未来发展需要,“学生的发展需求”才是我们体育教学的中心。

(二)充分发挥体育在“大学生全面发展”中的作用

根据国家的教育方针,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应包括德、智、体、美四方面。其中,“体”是指体魄,包括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大学体育活动中的团结协作、拼搏竞争、坚韧顽强、遵规守纪等,是学生德育的有效途径。体育健康知识的获取,有静有动的良好生活习惯的养成,有助于大学生智力的开发和提升。坚持不懈的体育锻炼和其中的乐趣,使大学生获得了身心健康。体育活动中展示的形体美、节奏美、和谐美、精神美等,是大學生美育熏陶的重要元素。由此可见,大学体育本身所具有的诸多教育因素对大学生的全面发展有着其他学科不具备的特点和优势,高校在体育工作中必须全面正确地把握和运用这些教育元素,充分发挥大学体育在“大学生全面发展”上的作用。

(三)建立现代教育思想指导下的新型师生关系

对体育教学中主客体的关系缺乏辩证的统一性研究,极大地影响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主动性、积极性的发挥,阻碍了体育教学理论的发展和实现体育教学过程最优化的进程。无论是教师作为主体,还是学生作为主体,他们都具有多种特性。在传统的教育观念中,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学生只是被动接受知识的“器”,在学习中只能被动地服从教师的安排。现代教育思想要求我们必须彻底破除这种师生关系。体育教师必须尊重学生在学习上的主体地位,利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作用,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自觉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如果教师缺乏对学生的尊重,教学目标偏离“大学生全面发展”,教学内容与学生的需求脱节,教学过程没有师生互动,就会挫伤学生的积极性,扼杀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使学生失去学习的兴趣,就不可能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因此,坚持体育教师主导体育教学与学生自主体育学习相结合的教学原则是极其重要的,教师对学生的因材施教与学生对自己的因材求学相结合的教学原则也是必须的。这两个教学原则也决定了现代体育教学思想指导下的新型师生关系。

总之,体育教学过程是体育教师和学生的双向活动过程,教师在考虑教学的科学性、系统性、逻辑性的同时,必须注意如何使学生学得生动活泼,如何启发学生学习,使得学生能独立思考达到独立学习。

参考文献:

[1]黄如珍.刍议如何提高体育教师素质.福建体育科技,

2000(2).

[2]范建国,张伟.大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现状与分析.经营管

理者, 2009(24).

[3]姚为俊.大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现状调查.体育科技,

2003(2).

[4]王胜超.从体育的角度分析影响大学生身体健康的因素.

西安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4).

猜你喜欢

教学思想体育教学教学改革
浅论小学语文教学思想的革新
游戏融入教学建构灵动式体育课堂研究
体育教学中学生合作学习能力的培养研究
体育教学中的竞争意识培养探究
独立学院大学生体质健康的影响因素分析
基于人才培养的技工学校德育实效性研究
现代信息技术在高职数学教学改革中的应用研究
以职业技能竞赛为导向的高职单片机实践教学改革研究
微课时代高等数学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探索
中职机械制图中三视图的教学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