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论中国少数民族艺术在中小学中的教育与传承

2017-04-10李艺

艺术评鉴 2017年2期
关键词:传承艺术教育

李艺

摘要:中国少数民族艺术有着悠久的历史,中国的艺术教育也是由来已久,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尤其是在进入21世纪后,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呼声越来越高,艺术教育中的诸多问题也暴露出来,艺术教育改革迫在眉睫。

关键词:艺术 教育 传承

中图分类号:J6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17)02-0141-03

作为世界著名的文明古国,中国有着悠久而丰富多彩的少数民族音乐、舞蹈、美术等文化历史。艺术教育是美育的核心,艺术对学生个性的完善、心灵的健康、智力的发育以及创造能力的培养和形成都有着极其重大的影响。虽然中国的艺术教育历史悠久,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其中的很多思想都与现代的教育工作不符,而中国现代的艺术教育改革相对于西方来说,起步较晚,在改革开放以前基本上是没有变化的,直到20世纪90年代以后才有了些许的调整,但大体模式并没有变化。

进入21世纪,随着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呼声越来越强烈。中国陈旧的教学模式也愈发暴露出更多的问题。

一、艺术教育的现状

艺术教育能够调动学生的口、耳、手等多种器官,对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产生极其重要的作用。首先,艺术能够促进学生记忆力的提高。如音乐是能使人产生回忆的艺术,音乐的旋律随着乐曲进程的不断变化能够让人产生无限的想象。同时艺术能够开发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而欣赏艺术能够促进学生审美能力和高尚情操的形成。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少数民族艺术也是中国艺术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今人们虽然认识到了这种中国特有的艺术的重要性,但我国的少数民族艺术在教育中仍然存在着诸多问题。

(一)学生心态

虽然在2008年教育部出台的《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艺术教育的意见》中提出,要把艺术教育摆上应有的位置,但实际上,艺术类课程还是远远无法与升学有关的“主科课”相比拟的。学生虽然不至于连五线谱和高、低音谱号都不认识,但在心理上就将艺术类课程当作“副科课”,认为学习音乐、美术、舞蹈等艺术类课程都是在浪费时间,甚至有时还会出现课堂纪律松散的现象,这些都使得艺术类课程教师的课程任务不能很好的完成。

(二)教师培养

在很多的调查中都表明,部分学生“喜欢艺术,但不喜欢艺术类的课程”,而不喜欢艺术类课程的原因多种多样,如内容与生活距离太远、教师的授课方式过于死板等,这些都与艺术类课程的教师有着一定的联系。甚至有的教师还有不认真备课、提前下课的行为。虽然教育部有着相关的规定,但这些也都只停留在字面上,没有真正改善艺术类课程的尴尬局面。为了少数民族艺术的传承,中小学的教育是十分重要的,教师的培养工作也必须得到重视。

(三)不受学校以及老师的重视

艺术教育能够加强学生的理解能力,丰富学生的想象力,加深学生的创造能力,促进综合能力的提高,对于学生的道德完善以及智力发育有着深远的影响。并且国家对艺术类课程的课程量有着明确的规定,要求将艺术类课程放到应有的位置。但迫于升学的压力,学校为了提高升学率,挪用几节艺术类课程来为学生“加餐”的情况时有发生。尤其是在初三、高三两个年级,面临着中考和高考的压力,音乐课、美术课等“副科课”基本成了摆设,即便没有被占用,也经常成为学生学习其他科目的场所。

并且很多老师也觉得自己所教授的课程不像语数英等课程一样重要,存在一种轻视的心理,认为自己就算在课上下大功夫也不会得到相应的回报,属于“投入高,回报少”,从而不愿花费心思去提高学生对艺术的兴趣,认为“得过且过”就可以了,对于学科任务也只是敷衍了事。这些都使藝术类课程的教学出现了诸多问题。

(四)少数民族艺术在艺术类课程中所占比重不高

现在的艺术课程中虽然有一部分是与少数民族有关的少数民族艺术,但这一部分在总体中所占的比重不高,尤其是在实际的教学中。一部分书本上所规定的内容并没有出现在实际教学中。

这种情况在艺术类课程中都有体现,这对于我国民族艺术的保存十分不利,很多民歌、民乐、民舞都已经到了濒临失传的境地,这些都是我国艺术文化的瑰宝,应该得到人们的自觉保护。

二、艺术在中小学中的教育与传承

艺术的教育与传承问题在现阶段是很难改善的:例如改善生活中人们生活环境中的艺术氛围,这些都需要相当长的一段时间来对家庭、社会氛围以及对艺术的接受程度加以改善,这些都不是能够在短时间内取得成效的;对于环境、多媒体以及艺术相关用具等方面的改善,一些少数民族艺术流传地区处于偏远山区或者农村,这些地区还可能存在着温饱问题,让人们在温饱问题都没有得到妥善解决的时候将精力放在艺术上显然是不现实的。艺术的发源时间也是在人类学会了使用工具、有了闲暇时间之后。虽然有很多的困难,但艺术还是需要传承下去的,特别是中华民族的瑰宝——少数民族艺术。我们只能去试图解决一些现阶段能够解决的问题。

(一)端正学生对艺术类课程的态度

艺术教育虽然是十分重要的,但艺术类课程是“副科课”的概念还是深入人心,许多人对于艺术类专业的人还存在着一些偏见,认为专业学习艺术的人都是因为成绩不好,不得已才转而学习对语数外要求不高的艺术。从古至今,人们就将艺术的作用限制在了“陶冶情操”之上,认为艺术只是一种兴趣爱好,是人在闲暇的时候所做的、能够耗费时间的工具。要想在根本上更正这个概念,需要将艺术列入中、高考中来,使艺术教育成为应试教育中的一部分。现在虽然也有特长生的艺术类考试,但终究也只是针对少部分人的,很多人抱着“随便考考”的心理,并不是十分在意特长生的“加分”。而且特长生的考试仅仅依靠的是天分,甚至在参加考试时并没有接受关于艺术的综合理论知识。如果以这个为全体的标准肯定是不公平的,实施起来也会打击很多人的积极性。

因此建议国家教育部能够将艺术的理论知识列入到中、高考的考试范围。虽然个体的天赋存在差异,对于一些方面的成绩评判会有一定的不公平性,但对于艺术史、乐理等可以通过练习来提高的科目,都可以作为统一考试科目来进行。用“应试”来使所有人都进行对艺术知识的一般了解,让所有人都具有最基本的艺术知识,从而为改善生活环境中的艺术氛围打下一定的基础。

(二)开设综合的少数民族艺术理论课程

在研究生之前,小学、初高中都没有开设少数民族艺术类的课程,而在本科教育层面上,普通高校艺术类院校普遍没有开设中国少数民族艺术专业,只有在其他艺术类专业才有少数相对沾边的课程,但也只是较为专业化的艺术概论、艺术教育等课程,对于综合性的学习并没有太大的帮助。而由于没有初等教育的铺垫,直接上升到研究,使得这门课程的接受度并不高,很多学生对于这门专业都不是十分了解。即使想要报考,对于相关知识的学习也没有系统的方向,许多专业书籍在网上、书店都很难找到,这都对少数民族艺术的推广起到了阻碍的作用。总体而言,少数民族艺术作为一门专业课程的处境并没有如“音乐学”“舞蹈学”“美术学”等艺术类学科那样获得相应的优待和认同,反而备受冷落。而现在少数民族艺术的传承问题已经十分严峻,没有了这些“后备力量”的推动,就无法更好的保护、发展少数民族艺术。虽然政府用青歌赛等比赛类的方式来推广少数民族艺术,但只有在理论了解的基础上才能更好的欣赏艺术。因此建议在中小学中开设少数民族艺术类的课程,让少数民族艺术走到人们的生活当中。

(三)培养合格的艺术类教师

一个合格的艺术类教师需要具备坚实的基础、较强的实践能力、认真的态度、选择合理教学方式的正确判断等。我国中小学的艺术类课程模式是以课堂教学为主,以教师的“教”为主,学生处于“学”的被动地位,这也是我国中小学大部分课程的主要模式。这种单纯的教与学的模式限制了中小学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将他们禁锢在一个固定的框架内的同时,也将艺术教育分为学生与讲台两个部分。

教学方法的优劣与教学质量是密切相关的。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能够充分的调动学生对于艺术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使学生能够更好的学习和掌握教师所教授的知识;不适当的教学方法会让学生感到枯燥无趣,从而收效甚微。为了让学生能够得到全面的发展,中小学的教学方式也应该有所改变。艺术教育不能如同语数英等课程那样严肃而循规蹈矩,而应该用科学的教学方法对待不同年龄段的学生,让学生用心去体验、去领悟。

(四)制定相关的艺术监管机制

在培养教师的基础上,还应该制定相关的监管机制。艺术教育不能只靠教师的自觉性,也不能没有规则的任由教师自由发挥。应当出台相关的监管机制来规范教师的教学。例如,定期抽查老师上课,并在已有评估机制的基础上进行奖惩和规范。

(五)将少数民族艺术真正的融入到教学中

现在中小学所用的教材虽然也有不少少数民族艺术的内容,但大部分都只停留在书本的层面。在一些条件不好的学校只能选择性的放弃这一部分的学习,而条件好的学校最多也只会在多媒体中为同学演示、播放相关的视频。这些仅仅停留在书面的东西并不能让学生记忆深刻,更多的是看过之后就忘记了。而要求教师成为“全才”,了解所有少数民族的艺术并对于这些样样精通是不可能的。那么,唯有沿用大学的教学模式才能够解决这个问题:大学中有很多讲座,中小学也可以将一些艺术大师请到校园中来,组织学生们听讲座,普及相关知识,从而达到了解相关少数民族艺术的作用。中小学的学生不需要像大学的学生一样听一些专业性强的讲座,在一定程度上也应该在定期的教师培训中加入收听讲座的部分,安排一些能够掌握的讲座,让更多的老师能够更加深入的了解一些少数民族艺术的知识,为少数民族艺术的普及打下基础。

三、结语

少数民族艺术,来源于少数民族的生产生活,同样的,它的教育、发展、传承都不能离开人们的生产生活,只有真正的融入到人们现代化的生活中,少数民族艺术才能够得到更好的发展和延续。

参考文献:

[1][美]阿瑞提.創造的秘密[M].钱岗南译.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

[2]郑燕莉.音乐教学中的多元文化[J].中小学音乐教育,2006.

猜你喜欢

传承艺术教育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纸的艺术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基于Web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土族盘绣电子商务平台的设计与实现
“互联网+”时代出版人才培养的传承与突破
新媒体时代下的蒙古族文化传播研究
青年怎样传承长征红色基因
因艺术而生
艺术之手
2020未来教育新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