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为学生阅读指引“门径”

2017-04-10沈玲玲

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 2016年13期
关键词:自主学习阅读教学语文

沈玲玲

摘要:阅读教学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青少年健康成长的重要“門径”。高尔基说:“要热爱阅读,它会使你生活轻松,它会帮你了解复杂的情感,它会让你热爱世界,鼓舞你的智慧和心灵。”但是,作为语文教师,我们非常遗憾地看到:如今的语文阅读教学并不能给学生带来这么多益处。七年级到九年级,学生学习的课文不少于一百五十篇,课外的阅读量也不少,可是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并不见得有多少提高,这是值得我们深思的。

关键词:语文;阅读教学;自主学习

中图分类号:G63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6)07-0031

经过多年的教学,笔者发现有些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只注重作品的情节,其余一概不会思考。这样的阅读太过肤浅,没有体现出应该有的价值和效应。他们在文学的世界外面徘徊,找不到通往文学殿堂的那个大门、那条正确道路,最后只能空手而归。

所以,教师应该做的是“授之以渔”,而不是“授之以鱼”,应该教会他们正确的阅读方法,提高阅读的能力。这个过程的实质是以教促学,变取得为索取,变被动学习为自主学习。这样的阅读教学,才能让学生在文学殿堂里汲取成长的养分。

根据新课程标准有关阅读教学的要求进行参考,再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笔者认为以下几点尤为必要:

一、探究内涵,获得启示

陶行知说过:“我有八位好朋友,肯把万事指导给我,何事、何故、何人、何时、何地、何去、何如,若向八贤常请教,虽是笨人不会错。”其中所说的“何故”“何如”等都是文章背后的内涵和深意,即我们从文学作品中读出的对自然、社会、人生有益的启示。陶行知先生强调了阅读得出文学作品内涵的重要性。作为教师,我们应该如何引导学生呢?

1. 透过故事的表象去探究故事背后的实质,探究作者所要表现的主题

例如:阅读《我的叔叔于勒》,首先吸引我们的是这个故事的情节,曲折生动,跌宕起伏。仅止于此,显然是不够的。教师要引导学生去思考:开头盼于勒然后赞于勒最后躲于勒,是什么原因使菲利普夫妇对于勒的态度不断发生变化的?学生经过自己的思考后可以发现:是金钱,这一切和于勒是否有钱密切相关。于是,学生领悟到了当时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一种赤裸裸的金钱关系,也得到了“不要让金钱吞噬了人格和灵魂”的启示。

2. 抓住暗示主旨的句子或语段,探究人生的哲理

宗璞的《紫藤萝瀑布》一文,以人花相映成辉的诗情画意感染读者,以深刻的哲理启迪人们。可以抓住“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这一句,学生就会领悟到:人的一生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经常会遇到坎坷,就像花一样,生命的途径是曲折的,但生命的存在是美好的、生命的意义是顽强的,象征着美好的事物,是扼制不了的、是不灭的,生命的长流必将冲垮一切障碍,我们应该永远对生活充满信心。

探究文学作品的内涵,就能让学生更好地认识社会、感悟人生。优秀的文学作品像一股清泉,挖得越深,就越清澈,涤荡心间的尘埃。

二、探究情感,升华人格

“文学就像炉火中的火一样,我们从人家那借得火来,把自己点燃,而后传给别人,直至大家共同拥有。”法国文学大师福楼拜深深知道,文学可以使自己的情感与别人产生共鸣,借此来拥有高尚的人格和品质。因此,探究思想倾向,感受大师的情感,是我们提高修养、丰富情感的途径。

但是,作者的情感有很多都是隐藏在作品中,不是直白地显露出来的,学生难以把握其中意蕴。教师应相机引导:

1. 善于诱导学生学会依据语境来推断关键词语的词义,从而感悟作者的感情。《在烈日和暴雨下》有句写坐车人的句子:“坐车的放佛死在了车上,一声不吭地任凭车夫在雨里争命。”读这句话,要求学生重读“死”字,让学生思考作者为什么“诅咒”那个“坐车人”呢?学生不难感悟到老舍先生对劳动人民的同情以及对人吃人社会的愤懑和抗议。再联系对作者的介绍,学生对老舍这样一个“人民的艺术家”为人民而废寝忘食地写作,忘我工作的精神就会产生崇敬之情。

2. 善于诱导学生身临作品所创造的情景,说出自己的情感体验

《一面》中,当我从鲁迅先生的言行举止和一段访问记中得出判断:这个人就是鲁迅先生,这个名字在心中乱蹦,可是我的嘴里只说出:您,您就是……如果是你会怎么做?这里可以让学生去思考为什么我心中有了答案却又不说出答案。学生可以回答出:“这是在保护鲁迅先生,因为当时先生正遭到国民党反动政府的通缉。”从更加能体会到鲁迅和人民的深厚感情。再联系鲁迅的诗句“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一定会被鲁迅对劳动人民关怀的精神所感动。

“读好的作品,就是和高尚者进行了一次谈话。”笛卡尔说。我相信,这样的谈话、这样的情感交流,一定会让学生感受到大师们的人格魅力,并升华自己的人格。

三、探究情形,感悟美德

罗丹说:“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阅读的关键在于体验、感受文学作品中的美。新课标也要求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初中语文教材不乏例子可陈。可以从情感和形象入手,培养学生对美的感悟。

1. 引导学生感受美、鉴赏美,并能创造美的习作

评论家认为:文字的所谓美,表面上虽若流连风景,其暗中深处,都藏有这一个因素在内。

例如:学习《雪》,通过想象来感受“江南的雪”的滋润美艳,提问:第一自然段作者从哪几个方面细致地描写了江南的雪?明确:作者从四个方面细致地描写了江南的雪。一是以暖国的雨和“单调”来反衬雪花的“灿烂”。二是直接写雪的质地、颜色,“滋润美艳”,犹如充满青春的壮健少女的皮肤。三是以雪野中的花草,特别细写了花的不同种类、多样形状和各种颜色,衬托雪的美丽。在数九寒天,作者用花的血红、深黄、紫中隐青和草的嫩绿,映衬雪的洁白,使柔雪显得更为明艳。四是幻想蜜蜂在雪野中“忙碌地飞着”,“嗡嗡地闹着”。这一“飞”一“闹”煞时使整个雪野活跃起来,呈现出一派生气勃勃的景象。这里,不仅使读者看见烂漫的冬花,而且仿佛听到吟唱的春虫,感受到作者热烈期待春天的心声。在此基础上,要求学生自己动笔写雪,这样学生的审美能力就在学习和实践中得以提高。

2. 引导学生品味人物的形象美,由外在的形象探索到内在的美

黑格尔曾说:“美的生命在于显现。”我们分析人物外在形象美,也必须研究,在社会实践中人物内在的品质是如何体现在形象上的。人的内在美主要是通过人的外形、动作、神态表现出来的。

例如:教学《藤野先生》,结合课本扉页的彩色插图藤野先生的油画肖像和课文中的介绍,可以知道他的外形“黑瘦”“八字须”“戴着眼镜”,再用“藤野先生是一个______________的人”的形式回答,选择角度概括人物形象。在教师引导、提示下,学生积极思考、发言。学生觉得藤野先生生活俭朴、认真负责、治学严谨、热情诚恳、循循善诱。学生也就了解到藤野先生就长相,并不是光彩四射,非常普通。就行为,非常平凡,做着教师该做的事。接着追问:假如你碰着这样的一位教师,你会觉得他伟大吗?那么,作者为什么说藤野先生是“最使我感激,给我鼓励”的教师之一?学生感悟,藤野先生有许多优秀品质,包括在当时社会背景下,对中国学生一视同仁的博大的胸怀。就这样,学生的心里便种下了道德品质的种子。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学生探究作品美的情景、形象,就会产生爱美、尚美的心理,进而会提升美的情操,设计美的未来,创造美的人生。

四、品味语言,提升能力

不同作家,因经历、个性、处境的不同,语言风格也是不同的。语言具有丰富的表现力,文学大家的语言各具魅力,不同的语言往往蕴含不同的情感、不同的内涵。通过品味语言,可以提高学生对语言的领悟能力。

例如,季羡林先生,他一生学贯中西,品格为人所敬仰,正如他自己所说:“即使在最困难的时候,也没有丢掉自己的良知。” 他在文革期间偷偷完成《牛棚杂忆》。他的散文风格平实自然、诚挚质朴、意蕴深远,是不曲不隐的写作本色,文如其人。《幽径悲剧》就是如此,“我是一个没有出息的人”,“经常为一些小动物,小花草惹起万斛闲愁”,教师要求学生细品:他是个怎样的人?学生就能感受到,这是美好事物被毁后作者的悲愤之词,通过平实而真挚的语言,学生就会感悟到季羡林先生对真、善、美的呼唤。

鲁迅先生则不然,他生在一个官僚地主家庭,十三岁就经历家庭变故,过早地结束幸福的童年生活,成年后又目睹了社会的弊病和民族的劣根性,把中国的病根看得很透彻。因此,他是以犀利尖刻的语言来鞭鞑腐朽的社会制度,并以此来拯救“国民”。例如在《故乡》中,杨二嫂的“薄嘴唇”“凸颧骨”“圆规”的外貌及其他语言、动作,表面上表现了杨二嫂的庸俗、自私、刻薄。而教师如提示学生联系鲁迅的语言特色,学生就能领悟到,作者是用犀利尖刻的语言揭示了当时社会对劳苦大众的迫害与摧殘,控诉了社会的罪恶,流露了对人民的同情与关怀。

阅读教学在语文教学中尤为重要,语文教师对于阅读教学的探索是无穷无尽的。笔者相信,在教师对学生阅读教学的正确引导下,学生一定能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以课内拓课外,在文学世界里汲取养分,提高素养。为学生指引“门径”,带他们登堂入室,他们就可以领略到无限风光。

(作者单位:江苏省吴江区芦墟初级中学 215200)

猜你喜欢

自主学习阅读教学语文
初中英语评判性阅读教学实践与探索
多元读写理论指导下的初中英语阅读教学实践
高阶思维介入的高中英语阅读教学
“认知-迁移”教学模式在高年级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中职学校“生本课堂”的调查研究与实践
践行少教多学,构建高效课堂
对学生自主学习的探索
元认知策略在大学非英语专业自主学习中的应用
我的语文书
语文知识连连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