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哥儿》在中国的传播

2017-04-10马柳林

北方文学·中旬 2017年3期
关键词:哥儿传播翻译

马柳林

摘要:《哥儿》是日本明治大文豪夏目漱石的代表作之一,从上个世纪30年代开始,就在不同的时期被翻译成各种不同的版本。由于时代、社会、文化背景的不同,每个版本都各具特色。梳理《哥儿》在中国翻译的情况,有利于为对夏目漱石作品的研究和中日文学进一步的交流做铺垫。

关键词:哥儿;翻译;传播

一九一八年四月十九日,周作人在北京大学文科研究所作了题为《日本近三十年小说之发达》的演讲,自此中国的夏目漱石介绍、翻译和研究开始起步。回顾中国对夏目漱石文学的翻译和借鉴的历史,《哥儿》仍然是研究者青睐的选题。

一、翻译出版情况

“从20世纪30年代至今,在中国大陆出版的《哥儿》中文译本有7种。”[1]由于《哥儿》出版时间较早,近年来也鲜有新的译本出现,从相关文献提供的信息得知,《哥儿》最早的译本出现于1932年,由章克标翻译,由上海开明书店出版,另外还有其它至少四个译本分别是,刘振顯译本、陈德文译本、胡統文译本,及最近出版的林少华译本。一九五八年,代表新中国的出版事业的人民出版社组织翻译的外国文学名著丛书中,作为日本文学,最先出版的是《小林多喜二选集》和《夏目漱石选集》(上下卷),其中《哥儿》由开西(章克标)翻译,收入下卷中。后又于一九五九年十二月作为袖珍本单独出版了《哥儿》,收入文学小丛书中。时隔三十年后,一九八七年刘振瀛重译的《哥儿)收录在上海译文出版社的日本文学丛书中。20世纪90年代以来,被我们广泛熟知、阅读、研究的版本主要是刘振瀛译本和林少华译本、陈德文译本,仍不断再版,同时出现新的译本,但目前为止翻译共有8种。

《哥儿》在中国的翻译影响最大、流传最广的是的合译本吴树文和刘振瀛、林少华、陈德文、胡毓文、董学昌的译本。对于文学翻译,刘振瀛曾经说过:“一个有功底的文学翻译者,不但要有一般的文化修养,文学素养和驾驭双方语言的能力,而且更需要对原作品、乃至对原作者的整个创作的倾向、特色,下一番研究工夫。”[2]因此这四种译本都称得上是名家名译,是著名的翻译家,或者是大学教授、作家、学者,不但对着手翻译的原作品所涉及到的语言有精确理解,而且也是他所从事翻译的那个作家的研究者。

正是由于这样的名家名译,才使《哥儿》在中国得以广泛传播。

二、翻译策略选择

《哥儿》在中国的传播,作品翻译出版是主渠道。其次是学者、翻译家和编辑的介绍与研究。最早介绍《哥儿》的是鲁迅。据说鲁迅从仙台医专退学,1908年搬到东京本乡西片叮居住的房子,正是夏目漱石因房东不断提高房租而愤然搬走的地方。鲁迅先生生前就很喜欢夏目漱石的作品,曾称赞道“夏目的著作以想象丰富、文词精美见称。早年所做,登在徘谐杂志《子规》上的《哥儿 》、《我是猫 》诸篇,轻快洒脱,富于机智,是明治文坛上的新江户艺术的主流,当世无与匹者。”谢六逸在1929年上海北新书局出版的《日本文学史》下卷中将夏目漱石的创作分来,把《我是猫》、《哥儿》、《野分》等归为一类,认为是“在滑稽谐谑里,讽刺社会人生”。[3]

而就译本而言,可谓各有特色,我们以开篇的第一段为例,来比较考察四部译作的翻译特点与风格。

原文:

俺爹传给俺的蛮干脾气,使俺从小就没少吃亏。上小学的时候,有一次俺从学校的二楼上跳下来,挫伤了腰,足足躺了一个星期。(刘译本)

我是个天生的冒失鬼,从小就总是吃亏。上小学时,曾从二楼教室一跃而下,摔伤了腰,痛了一个星期。(林译本)

一般而言,开篇的译文是译者最用心的,它往往奠定了全篇的基调。从几部译作的开头一段我们可以看到,两译本在选词方面,有很大的区别。这种区别不仅仅体现在人称代词的选择方面,还体现在其他词汇的选择方面。刘译本,“俺爹传给俺的蛮干脾气”,会给读者留下一个“纨绔公子哥儿”的印象,生动的语言也让读者感觉很有趣。同时,感觉句子里有一种"理直气壮、埋怨父亲"的语气在里面,正是因为父亲的“蛮干脾气”,我才变成现在这样,所以怨不得我。而且,从后面的内容里也可看出来“哥儿”并不喜欢他的父亲,他的父亲也偏爱他的哥哥[4]。林译本,“我是个天生的冒失鬼”,就是一个详细、具体的说明,陈述了一个事实,里面没有包含更多的感情。相比之下,刘译本更能突出“哥儿”的性格特点,更能表达出“哥儿”的感情,语义层面更符合原文的艺术气息。可见刘振瀛翻译的《哥儿》语言谈谐幽默,对原文的把握非常精确,不仅传达文句原意,还将原文中的细微处表达得准确到位,刻画出多个生动、鲜明的人物形象。他的译文,语言轻松活泼,有着浓浓的生活气息,给人亲切的感觉,而且很容易引起读者内也的共鸣。林翻译的《哥儿》语言朴实易懂,更符合我们现在的语言、阅读习惯,简洁流畅、轻快洒脱,同时也完整的再现了原文想要表达的意义,但对原文中表达的语气,婉转细微处有所忽略。

总之,《哥儿》作为日本20世纪文学的名作,他们通过各有所长的翻译,使得《哥儿》在我国的文化背景下被广大读者理解并接受。

三、媒介传播概述

中文和日语专业的文学课程都以《哥儿》作教学内容之一,如中文专业的“外国文学”(东方文学)和日语专业“日本文学”(近代文学)课程教学大纲中的内容,教材中的相关内容都会涉及到夏目漱石的专讲,但大多是介绍《哥儿》情节内容和简单的评析,没有进一步的深入探究。而学术论文大都是日语专业学生主要是进行译本比较和翻译策略研究,中文专业学生多停留在文章内容、核心思想和中国作家的比较研究。

在非纸质传媒方面,《哥儿》的研究也热度不减。在夏目漱石吧以品夏目先生的书,交流读书心得为宗旨,存在很多网友研讨《哥儿》的贴子。因此,网友在夏目漱石贴吧内积极交流各种译本的优缺,一起探讨求解原文,发现新的译本,评议译本,分享译本资源并且互动讀书感受,在加深对夏目漱石的感想同时,开阔了思维,使更多书迷和夏目漱石爱好者得到良好的对话与沟通平台。而在豆瓣网站上,每一种《哥儿》的译本后都会有很多精彩的评论和书本介绍,使读者容易发现好书,遴选出自己感兴趣的研究方向,同时便于发现现时读者品读的思维方向。此外,以《哥儿》为原型改编的电影,内容极为相似。电影的剧情是冠以小少爷(二宫和也)因为天生冒失又性格耿直,所以从小就调皮捣蛋,被周围的人当作是熊孩子。只有女佣阿清(宫本信子)夸他为人正直,品性难得,事事都袒护着他。小少爷从物理学校毕业后,校长(佐藤浩市)推荐他去松山的中学当老师。作为土生土长的江户小子,小少爷虽然一辈子也没有离开过家乡,但由于也没有别的出路,于是便答应了下来。通过观看电影,可以进一步贴近哥儿的精神世界,也在一定程度了起到宣传《哥儿》的作用,扩大了夏目漱石的影响。

刘振瀛提倡名著的重译,他指出:“象夏目的(哥儿》这类风格独特的作品,似乎以有多种译本为好,这样,庶几可以由不同的译笔,译者不同的力点所在,使原作从多方面得到照明:同时可以唤起更多的有兴趣的人来参加这一工作,相信最后必将能出现一个真正完美的译本,则译者的所愿也就达到了。[5]”可以肯定地说,他的译文超过前人的译作,是经过仔细推敲研究的译作。关于《哥儿》在不同领域的传播都是对原作风格和原作者进行充分研究的基础上才能做到的。但是,翻译毕竟是遗憾的艺术,只有日臻完美,没有尽善尽美,而研究也是永无止境的。

参考文献:

[1]陈安梅:《 关于外国文学作品翻译中译者应有的姿态一一以<哥儿>的五个中译本看译者的创造性为中心》[D].成都: 四川大学,2004.,第7页。

[2]刘振瀛:《片断的感想》,王寿兰编《当代文学翻译百家谈》,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211页。

[3]谢六逸:《日本文学史》下卷,北新书局,1929年版,第89页。

[4]赵志清:《<哥儿>》两个中文译本的比较和评析 ——以刘振瀛译本和林少华译本为例》,[硕士]山西大学,2015年,第4页。

[5]王成:《夏目漱石文学在中国的翻译与影响》,《翻译论坛》,2001年,第29页。

猜你喜欢

哥儿传播翻译
李哥儿
狐女
狐女
商务英语翻译在国际贸易中的重要性及其应用
小议翻译活动中的等值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