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议翻译活动中的等值理论

2016-10-09

考试周刊 2016年77期
关键词:翻译

欧阳智英

摘 要: 翻译等值理论是语言翻译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翻译者必须遵循的最基本的原则。翻译理论强调原文在翻译过程中的中心地位,以及在译文中必须保留原文的文本特征。千百年来,翻译等值理论一直在翻译领域影响着世界各国的翻译学者。翻译等值理论在运用、发展的过程中产生了许多翻译等值理论观点、概念及流派,并且仍在不断完善。

关键词: 翻译 等值理论 理论运用

在人类发展的过程中,自从有语言交流以来,翻译就伴随着人们的生产、生活。千百年来,人们在交流翻译活动中不断积累翻译经验,逐步改进翻译方法,产生了许多翻译流派,建立了完整的翻译体系,创立了不同的翻译理论,翻译等值理论便是不同的翻译理论之一。翻译等值理论从产生之日起,就一直在翻译领域影响着世界各国的翻译学者。

一、翻译等值论的起源

翻译等值理论是语言翻译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语言学的翻译理论强调原文在翻译过程中的中心地位,以及在译文中必须保留原文的文本特征,也就是翻译的对等理论。我国古代的佛经翻译是最早的对等翻译,至唐宋之前大部分佛经是以词对词、句对句的翻译。三国时期支谦在《语法经序》中提出“因循本旨,不加文饰”的译经原则。隋朝彦琮在《辨证论》中主张译经“宁贵朴而正理,不用巧而背源”的观点。此时期的译文以“义理明晰,文字允正,辩而不华,质而不野”为标准,甚至为了力求保全原来面目,“辞质多胡音”。但是,这一阶段的译文由于过于忠实原文而显得译文晦涩难懂,甚至不明就里。

系统的等值翻译理论最初在欧洲萌芽、发展,其后为世界各国的翻译理论家和翻译工作者所接受并运用,是对翻译活动影响最大的翻译理论。历史上第一个提出同等效果论的是十八世纪英国翻译理论家泰特勒(Tytler),他在1790年的著作《翻译原理简论》中提出“好的翻译是把原作的优点完全移注到另一种语言中,使得译文语言国家的人们能够像使用原作语言的人们一样清晰地领悟、强烈地感受”。我国著名的翻译大家严复所提出的翻译三要素“信、达、雅”中的“信”便是翻译等值理论的具体体现,是指原文和译文在思想内容和语义上的等值。现代第一个明确提出等值翻译理论的是前苏联语言学家费道罗夫(Fedolov),他在1953年出版的《翻译理论概要》中提出了“翻译等值”理论:“翻译就是用一种语言把另外一种语言在内容和形式不可分割的统一中所业已表达出来的东西准确而完全地表达出来。”至此,翻译等值论就正式产生了。

二、翻译等值论的发展

翻译等值理论自诞生以来就一直贯穿整个世界翻译史,翻译学家和翻译工作者都力求把最准确、最流畅、最符合原文的译作呈现给译语读者。然而,翻译行为所涉及的是不同语言中的对应等值的信息,即“在不同的语言现象中求得等值”。由于语言之间的非对称关系及语言信息在翻译中要实现“等值”具有一定的难度,因此各翻译流派对翻译等值概念本身的界定,以及对其在翻译理论与实践中的价值和作用的认定不尽一致。我国唐朝玄奘法师在把佛经由梵文译成汉文的过程中提出了翻译的标准应“既需求真,又须喻俗”。西方有翻译理论家提出用含义相对温和的术语来取代“等值”一词,如相似(similarity)、类似(analogy)、对应(correspondence)、相配(matching)、适合(adequacy)等。美国语言学家雅克布森(R.Jakobson)在《论翻译中的语言学问题》一文中指出“有差异的等值(equivalence in difference)是语言中的基本问题,也是语言学所关心的关键问题”。1964年,美国语言学家奈达(E.A.Nida)在《翻译科学探索》中首次提出了“动态对等”的概念,强调形式等值(formal equivalence)和动态等值(dynamic equivalence)两个方面,主张翻译的等值首先是意义上的等值,其次是风格上的等值。德国翻译家科勒(Koller)则认为翻译过程中需要兼顾诸多非语言因素的观点,主张以目的为主导的翻译标准多元化体系,把翻译等值内容分为外延等值(denotative equivalence)、内涵等值(connotative equivalence)、语言规范等值(text-normative equivalence)、语用等值(pragmatic equivalence)、形式等值(formal-aesthetic equivalence)等方面。我国清代翻译家马建忠在《拟设翻译书院议》中提出了“善译”的概念,“译成之文,适其所译而止,而曾无毫发出入其间,夫而后,能使阅者所得之益,与观原文无异。是则为善译”。

随着人们对外交流的机会增多,需要翻译的材料越来越多,因此西方现代翻译理论中的等值、等效理论从上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被引入中国翻译界,极大地促进了翻译学研究的发展,加深了人们对翻译的认识,并在一定程度上指导了我国的翻译实践。著名翻译家金隄认为“翻译对接受者(听众或读者)的效果,应该与原文接受者的效果基本相同”。奈达等人的动态对等概念为翻译等值理论的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对两千年来西方翻译家们相持不下的直译和自由译之争,提供了一个令人信服的答案。

三、翻译等值论的运用

翻译活动中的等值概念,不仅是千百年来西方翻译理论中的一个富有争议的问题,而且是现代翻译学中的一个根本问题。等值翻译理论强调译文和原文在内容、文体、风格等方面达到等值,译文语言的表达符合原文语言的表达,以实现两种语言间的交流。一种语言的原文材料,翻译成不同的语言就会有诸多不同之处。在两种语言互译的过程中,我们可以通过直译法、意译法、分译法、增译法、减译法等手法达到等值翻译的效果。

运用直译法使得翻译达到表层等值。直译是在译文中不仅传达原文的内容,还尽可能完整地保留原文的修辞风格及组句形式。翻译虽然是两种语言之间的符号转换,但是两种语言中多多少少都会有一些相同或相似之处。因此,直译是翻译活动中最基本的方法。直译要求能尽量保持原作的语言形式,包括词汇运用、句子结构、比喻手段等,同时译语语言流畅、简洁易懂。翻译时首选直译不仅有利于避免歧义,而且有利于文化交流和丰富语汇。当两种语言有相同或相似之处时,只需通过直译便能实现翻译等值的目标。这在翻译一些简短的句子或当原文与译文的结构相同时经常运用。直译能最大限度地达到原文和译文在词法、属分、文体、篇章等方面的等值。

运用意译法使得翻译达到深层等值。意译是翻译活动中的另一重要方法。每种语言都有各自独立和分明的系统,在形态和句法方面均存在很大差异。一味地直译会使译文产生生硬晦涩的弊病,甚至会让译语读者无法领略原文的内容。意译是从原文的意义出发,只要求将原文大意表达出来,只求译文自然流畅,最大限度地符合译语读者的思维习惯而不拘泥原文的形式。当源语的意思无法直接用目的语表达时,意译便可以将整个句子甚至一段话作为一个整体的翻译单位而不注重源语和目的语词语的对应,使目标语的翻译尽量贴近源语的文化背景及习惯。通过意译的方法,使原文和译文达到意义、逻辑、动态等方面的等值。

运用其他方法使得翻译达到语用等值。翻译等值论一贯主张,当译文语言与原文语言无法完全对等时,就只能寻求其他手段达到译文语言中大致与原文语言相同的表达。这便是语用功能上的对等形式。运用分译、增译、减译等方法使原文和译文,达到修辞、审美等方面的等值。

翻译等值论是翻译理论研究与现代语言学理论相结合的产物,代表了翻译理论研究的方向,是翻译者必须遵循的最基本的原则。翻译等值理论是翻译理论转中的核心理念,等值翻译是翻译活动的最终目标。无论在我们在翻译实践中运用何种翻译理论,都必须明确任何一种理论都不可能是一成不变、十全十美的。我们应看到翻译等值理论与同类型理论相比所显示出来的优越性。翻译理论必须根植于民族文化的沃土之中,脱离特定的民族语言与文化的环球式的翻译理论体系实际不存在。

参考文献:

[1]费道罗夫.翻译理论概要[M].北京:中华书局,1955.

[2]刘宓庆.文体与翻译[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85

[3]谭载喜.西方翻译简史[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1.

[4]范仲英.实用翻译教程[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4.

[5]金隄.等效翻译探索.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8.

[6]贝克.换言之:翻译教程[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

[7]马祖毅.中国翻译简史[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社,2004.

猜你喜欢

翻译
英语翻译中的直译与意译探微
从意识形态角度对《麦田里的守望者》两译本的研究
计算机辅助翻译与教学设计探讨
浅谈英汉翻译中的望文生义现象
从句子层面浅析英汉语言差异对翻译的影响
中国文学作品外译策略研究
浅谈汉语颜色词的解析及英译
本科英语专业翻译教学改革与实用型翻译人才的培养
浅析跨文化交际
商务英语翻译在国际贸易中的重要性及其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