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泥塑在农村初中美术课堂中的实践研究

2017-03-29林光弼

文理导航 2017年4期
关键词:泥塑初中美术实践

林光弼

【摘 要】本文主要以泥塑在农村初中美术课堂教学中的本土化优势作为出发点,并从深入农村生活和引导学生尝试泥塑装饰技巧等方面探讨了泥塑在农村初中美术课堂中的实践,以期为广大农村初中美术教师提供一些参考和意见。

【关键词】泥塑;农村;初中美术;实践

新课改全面推行和实施之后,更加注重农村美术本土资源的有效利用。并鼓励教师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个性要求开发带有乡土气息的美术课程资源。泥塑创作的原材料是泥巴而泥土在农村随处可见,是农村本土化资源的一种。泥塑就是以泥土为主料再借助其他材料加以加工和修饰。在农村初中美术教育教学中引入泥塑实践教学,其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操作能力,并在提高艺术审美情趣的同时充分发挥学生想象力,实现促进个性发展和全面发展的美术教学目标。

一、泥塑在农村初中美术课堂教学中的本土化优势

泥塑作为美术教学形式的重要组成部分,泥塑創作具有生动活泼和趣味性浓烈动手操作性强的特征,因此深受广大初中学生的喜爱。在初中美术课堂教学中引入泥塑创作,能够在提升学生美术学习兴趣的同时达到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目的,尤其对于提高初中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具有积极的影响。与城市相比,农村的教学设备不充足、师资力量严重不足。但是农村的生活气息较为浓烈,泥土资源较为丰富。这就为泥塑课堂教学提供了丰富的原材料资源,对泥塑创作教学非常有利,能够帮助初中美术教师顺利展开泥塑创作教学活动。初中学生对事物充满好奇,尤其是对农村的生产生活非常感兴趣。学生在日常学习中,能够亲身体验农村丰富有趣的生活,学生泥塑创作的来源大部分来自生产经验和生活经验。越贴近学生日常生活,学生对泥塑创作更加感兴趣。且贴近生活日常的泥塑创作难度相对降低,学生能够乐于接受。这对于普及式的艺术教育非常有利,还能够起到营造愉悦、轻松课堂教学氛围的效果,进而形成独具特色、资源丰富的农村美术课堂教学特色。城市室内美术教学虽然教学设备比较先进、师资力量较为雄厚,但是室内美术教学存在局限性。如果把教室搬到室外,能够让学生自由自在地感受学习美术的乐趣,并从真正意义上实现学以致用的目的。

二、泥塑在农村初中美术课堂中的实践探索

(一)深入农村生活,凸显泥土资源特色

农村的泥巴随处可见,且不同区域的泥土颜色和硬度存在差异性。为进一步凸显农村美术课堂的趣味性和实用性,初中美术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应引导学生深入农村生活与生产,并充分发挥思维想象力将泥土变成美好的艺术品。这样可以使广大初中学生在泥塑创作中增强艺术气息,并从中获得自信心和成就感。在具体实践中,教师应结合学生兴趣爱好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并给予学生更多的鼓励与帮助。从而使每一位学生在泥塑创作中能够感受学习的快乐,并在朴实无华的泥土中感受泥土的创作魅力。这是一种智力开发和体力劳作相结合的教学模式,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思维能动性,还可以使学生感受大自然的魅力、体验自己动手创作的成就感。

(二)引导学生尝试泥塑装饰,使作品富有生命力

泥塑创作追求大胆和创新,其造型具有简洁不失魅力、夸张不失有型等特征。因此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应引导学生注重泥塑造型的情感传神,不要过分去追求高难度的造型动作,能够凸显它的神韵和趣味性最佳。

从文化角度而言,泥塑是一种民间传统文化的延续,具有民间文化的精神。教师在讲解泥塑造型和装饰时,应引导学生深入农村生活,带领学生在课余时间收集泥塑装饰材料,比如植物的根、植物的茎、奇花异草或者大小各异的果实等。这些东西单独放在某一个地方常看不到它的闪光点,但如果将这些东西用作泥塑装饰品,就会释放它们的光芒。教师应引导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利用“毫无闪光点”的装饰材料设计泥塑造型,进一步凸显泥塑造型的独特魅力。学生结合所学美术知识和自已的兴趣爱好对泥塑作品进行加工,既可以从中领悟劳动创造的愉悦感,还可以在充满泥土气息的农村生活中吸取艺术创作营养。教师应该注重引导学生寻找和筛选合适的泥塑装饰材料,运用美术设计技巧处理泥塑造型细节问题,进而赋予泥塑作品生命力,让一件平凡、普通的泥塑作品变成富有情感和生命力的艺术品。

(三)改变传统教学模式,着力培养学生创作能力

泥塑教学带有浓厚的艺术性和趣味性。因此教师在展开泥塑教学时,应结合农村教学资源和学生兴奋点改变传统单一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运用美术知识通过创作泥塑的形式凸显艺术之美。教师应认清学生的主体地位和自身的指导作用,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引导学生逐步提高泥塑作品的艺术表现力。比如在实际讲解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先闭上眼睛触摸泥巴,然后在让学生充分发挥思维想象力随意捏。等学生捏完之后再睁眼观看自已所捏泥巴的形状是什么,最后再对泥塑展开造型设计。在初步创作过程中,学生之间可以相互讨论相互交流,但是作品的完成工作必须是独立的。泥塑作品完成后,还应让学生用几句话说说自已作品的设计意图等。采用这样的教学模式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提高学生动手能力的同时,还能锻炼他们的合作探究能力和表达能力,让原本拘谨的泥塑作品在学生打开思维想象之后,变得更加大胆、夸张和抽象。

(四)重视泥塑,提升认识,明确学习目的

为更好地阐述泥塑在初中美术教学当中的优势,笔者结合所在学校七八年级六个班,安排一个月的泥塑教学,每个学生至少需独立完成一件泥塑作品,让学生享受一块块平凡黏土经过自己的创造加工,成为一件件精彩生动的艺术作品。在农村初中美术教学当中,学生对“泥塑”的概念较为模糊,教师引导学生采用“泥塑”方式学习美术知识,学生包含兴趣的挖掘大量泥团,但是在捏制小动物、手枪、汽车的过程中,学生逐渐激发其儿时记忆,让泥塑过程更具情感,有些美术课上从不动手的学生也会对此产生浓厚兴趣,这个时候教师不能强制学生停下来。然其泥塑过程与实际生活经验有很大关系,虽然学生不了解“泥塑”概念,此时美术教师需要让学生提高认识,无形中提升学生的美术素养。教师要让学生了解到泥塑的概念是“以粘土为主要制作材料,通过自己的双手和简单的工具制作出立体造型的艺术作品。”泥塑加入初中美术课程教学,能够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创造性、想象能力等。用夸张、拟人、概括的艺术手法表现出更为生动有趣且惹人喜爱的形象,让学生能够从视觉、触觉、动觉中增加感知事物的质量、结构和立体性,使得感知能力能够不断得到发展和完善,促使学生观察力、想象力和空间思维能力的提升。同时还能让泥塑作品点缀周围环境,提高文化素养,陶冶性情、提高肢体灵敏度和精确性等作用。

(五)创设环境,激发学生学习泥塑的兴趣

当然,泥塑教学不能“干巴巴”地加入初中美术教学课堂当中,在引入泥塑教学前,教师需要创设相应的情景,带动学生情绪,激发学习兴趣,让学生能够全身心的投入泥塑作品的制作当中。在明确美术课堂中学习泥塑的目标后,可能有部分学生比较抗拒或者无从下手,因此这时候采用有效措施释放学生心中的压力变得尤为重要,让学生了解泥塑并非易事,也不是随便捏泥巴玩儿,将学生创作的欲望充分激发出来,才能顺利的教授接下来的课程。教师可以在上泥塑课前利用多媒体设备为学生播放相关泥塑作品的制作过程,让学生了解泥塑发展的历史和现代泥塑的观念,并让其观看同龄段学生制作泥塑作品的过程。笔者在教学期间让学生观看城市初中学生如何将一团丑陋的泥巴经过各种加工编程一件件生动精湛的泥塑作品,在视频播放完后,班上学生个个摩拳擦掌,在好胜心和好奇心的驱动下,学生对接下来自己创作泥塑作品产生浓厚兴趣。然后笔者告知学生可以联系自己生活的环境,比如家庭生活中各类器具、物品摆设方式和形状,或者是平常看到的动物,也可以通过课文中描述的人、事、物等,作为泥塑的范本,加上自己的想象创作出来。这不但激发学生想用黏土塑造世界的兴趣,也大大的开拓了学生的创作思维,为学生张开想象翅膀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三、结束语

教师在展开泥塑教学过程中,应充分挖掘他们的艺术创造性,给予他们足够的想象空间和创作空间。并采用因材施教的教学模式展开美术教学,引导学生走出教室,深入农村生产和生活,因地制宜开展泥塑创作实践教学。这样既可以凸显农村美术的本土化资源特色,又可以扩宽学生视野,实现农村艺术资源和美术教材内容的有机融合,达到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艺术教学目的。

【参考文献】

[1]金云.百变真知出课堂——探索初中美术课堂教学方式的变革[J].美术教育研究,2014.02:164

[2]郭纪胜.魅力课堂 活力涌动——对初中美术课堂教学方式的探索[J].美术教育研究,2012.24:109-110

[3]韩誉菲.浅谈初中美术教学[J].学周刊,2013.25:172

猜你喜欢

泥塑初中美术实践
民间美术——泥塑
宋志浩作品赏析
泥塑作业
浅谈情感教育在初中美术教学中的渗透
提高初中美术教学有效性的策略探略
初中政治教学中强化新八德教育探讨
体验式学习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个性化教育在美术教学中的运用探讨
生物专业师范生教学实习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校企协同实施高职专业课程改革的实践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