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图导学”攻克高中地理教学中的重难点

2017-03-21赵海艳

关键词:以图导学难点高中地理

赵海艳

【摘要】“以图导学”是高中地理的创新教学模式,它不仅能够帮助学生产生直观的地理印象,同时也能够激起学生学习兴趣、提升高中学生地理学习积极性。从高中地理学科近年来的改革方向来看,它越来越多地融入了现实生活元素,而地图则是连接社会现实生活与地理知识体系的“桥梁”,也是地理信息的重要载体,在高中地理教学中采用“以图导学”模式,可以帮助学生培养良好的地理思维能力、空间感知能力、思维逻辑能力等。本文中笔者结合我国高中地理学科现状展开研究,并提出“以图导学”攻克高中地理教学中的重难点案例,以供广大高中地理教职人员参考借鑒。

【关键词】高中地理 以图导学 重点 难点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01-0108-02

随着素质教育理念的实践逐步深入,社会各教育职能部门也都提出学生社会实践能力的要求,“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是提升高中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学校教育作为我国人才培养的主要模式,要满足学生素质的提升就需要对现有的教学方法进行创新,地理作为一门高中必修课程,不仅要从教学理念上加以改革,同时也需要创新教学模式、改良教学方法,“以图导学”不失为一种有效地教学模式。它改变了传统高中地理教学中倾向于课本理论知识的局限性,将教学内容和图像展示有机地融合在一起,有利于学生对知识重点、难点的理解,培养学生地理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

一、“以图导学”教学模式的内涵与特征

1.“以图导学”教学模式的内涵

作为一种创新性教学模式或理论,“以图导学”在国内学术界并没有给出一个统一性的概念,但从它的具体应用上分析,主要是基于传统教学方法进行的图形、图示、地图等教学创新,在高中地理知识的教授过程中,充分利用图形、图示、地图等工具提高教学效果,实现课本知识与地理空间理解能力的巧妙融合,让学生通过具体的观察和认知,在脑海中完成地理知识的自我建构,由此让学生更容易、更有效地掌握高中地理知识的重难点。

其中,“以图导学”教学模式利用了“图”本身最基本的价值,无论图像或地图,它都能传达出地理信息的系统性、丰富性,发挥着地理信息“载体”的功能。在常规高中地理教学中,教师也必须依赖地图或图片才能更清晰地向学生表达某个地区、某个层次或某个领域的地理知识,同时,“图”的有效利用还能够提高地理知识利用的有效性,培养学生的空间感知能力和地理思维能力。

学术理论方面来深层次分析“以图导学”模式,可以清晰地看到这种教学模式是在多种教学理论融合和创新下产生的。各种相关理论的综合应用,从而实现高中地理教学的目的,这其中就包括了信息加工理论、建构主义理论、任务驱动教学理论等——笔者同时也认为,“以图导学”本身所具备的以人为本、分层教学教育属性更具有价值;针对于同一个知识点或不同层次地理学习能力的学生,信息加工理论则有助于对教学行为、内容、过程的理解,建构理论发挥的是个人对世界和学科的认知能力,任务驱动的效应体现在兴趣培养和积极性激发方面。以人为本、因材施教所实现的是学生地理学习潜力挖掘——教师在日常地理教学中所进行的教学活动安排,不可能适合每一个人的学习思路、方法或习惯,但作用于最终的教学效果是一致的。

结合我国高中地理教学的现状来说,“以图导学”具有很高的推广和利用价值。针对广大教职人员来说,如何利用地图作为引导是一个重点,也是一个难点,这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将地理学科知识融入“图”中,充分发挥地理学科中“图”的引导功能。

2.“以图导学”教学模式的特征分析

第一,实用性。传统高中地理教学中主要依据的是教师讲解、学生记忆的“灌输模式”,尤其在地理知识重难点方面,为了应付考试学生通常采取“死记硬背”的策略,这严重影响了教学效率和学习效果。“以图导学”的教学模式应用,就是以图像为基础,让学生学会地理知识的灵活运用,学会看图、识图、用图,通过“指点江山”的教学理念,让学生在地图应用上具有实际能力,并表现出不同层次的地理理论知识,在现实中更具有利用价值。

第二,综合性。“以图导学”地理教学模式中,“图”是最基本的素材和工具,同时也是信息量巨大的载体。在教学中通过“图”来引导学习,这无形中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究其原因,图像中所蕴含的不仅仅是地理信息,还包括与地理信息相关的社会、文化、经济、交通等内容,在内容讲解中呈现出强烈的综合性特点。教学的目的不仅仅是传达地理学科知识,还要求学生掌握基本地理学科内容的同时,学会综合运用,发挥在现实中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三,丰富性。“以图导学”作为一种地理教学创新模式,在开展中所涉及的“图”具有丰富性的特点,它并不单纯地依赖课本上的图片、地图、图例等进行说明,还可以通过互联网渠道下载更多、更丰富的资源,或者是教师处于某一教学目的进行的手工绘图作品。简单地说,在教学过程中任何有价值的图都可以得到应用,也并不存在任何的限制。例如,教师可以采取传统的挂图方式,或采取多媒体投影方式等,最终目的都是通过图的展示功能,提高课堂教学途径的丰富性,已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第四,针对性。顾名思义,“以图导学”的基本价值蕴含体系是“图”,无论是地图、图片或图示,再作用于高中地理教学内容上都会强调其“针对性”,例如对于天体地理知识、空间地理知识、社会地理知识等的针对性方面,“图”所发挥的针对性直接作用于学生意识,避免学生地理思维发生弯曲、误导,减少学习弯路,提高学习效率。

二、我国高中地理学科地位及教学现状

就现状来说,我国高中教育阶段的地理学科地位并不突出,在教育资源、师资力量、硬件投入等方面相对匮乏,其中最核心的问题就是重视程度不足。虽然高中阶段的地理学科是一门必修课程,但由于在高考中所占的比例较低,且考试模式多为选择、填空等题型,只需要记住考点即可,通过强化记忆的方式记住正确答案,就能够获得较高的成绩,由此导致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进而影响教学方法的改革和应用;具体来说,我国高中地理学科教学现状表现出以下几方面内容。

1.教学模式缺乏创新驱动

造成我国高中地理学科教学模式创新驱动力不足的原因很多,最主要的一点仍然是教育功利性在作怪,这也从侧面反映出应试教育思想并没有完全“剔除”。目前来说,我国的高考制度依然沿用传统考试模式,在内容和方向上改动不大。在“以分数论成败”的背景下,学生的学习需求直接弱化了教學模式创新的主动性。很多高中地理学科老师为了提高自己的工作业绩,在课堂教学中会充分利用时间展开知识点传输,但很少给学生留下思考和消化的时间,更不会主动地进行地理知识体系建构,这导致很多学生对地理课本上的内容一知半解,仅仅记住一些名词、数据、年份和特征等,在考试中机械地回答,但自身并不了解它的具体含义。

2.现代教学手段应用不足

学生失去对地理学科的学习兴趣,甚至产生厌恶心理,本质上与当前我国高中地理学科的定位存在直接关系,更与高中学校的关注程度相关。高中地理学科由于自身比“数理化”等学科的“身份低”,在硬件投资、师资培养等方面存在“区别对待”的现象十分明显。例如在“以图导学”模式的开展过程中,由于缺乏多媒体设备,只能采用传统的挂图方式,而纸质挂图的资源相对较少、内容陈旧,对学生的兴趣激发作用有限。此外,现代教学手段应用不足也体现在教师素质方面。一些高中地理教师年纪、观念、教育程度等严重影响了对互联网技术的掌握,不能有效地利用计算机制作课件或动画,客观上造成了现代教育手段应用障碍。

3.地理学科探究精神匮乏

本质上说,地理学科是一门“实用性科学”,通过地理学习让学生掌握地理知识在现实中的应用价值。但是,地理学科的探究精神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培养过程,包括知识运用能力,也需要一点点的积累经验、摸索规律,不是一蹴而就就可以获得的。对于教师而言,这种教学思想在短期之内无法看到教学成果,因此会放弃地理学科探索精神的培养,倾向于知识点的归纳和整理,最终再次陷入应试教育人才培养的“恶性循环”。

三、“以图导学”攻克高中地理教学重难点的实施

近年来,我国高中地理新课改工作进展顺利,新版高中地理教材中加入了大量经济、社会、文化等内容,极大的提高了地理学科内容的丰富性。高中地理学科依然保留了最基本的地理空间特性知识,而这些正是地理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反映到高中地理考试范畴,绝大多数考题都存在“无图不成题”的现象,存在逻辑性强、理解难度大等现实问题,而在缺乏直观印象的情况下,学生很难对空间地理知识开展心里地图构建,绝大多数情况下的学习,均是采取“死记硬背”的方式,对知识要点理解不透彻、消化不完整,因此也无法灵活的运用,高中地理学习就形成了“无源之水”的局面,长期以往不利于学生的学科知识体系建构。笔者在这一章节中整理出若干高中地理教学中的重难点,并通过“以图导学”的模式展开教学工作解析。

1.利用特殊经度解决“空间定位”问题

现阶段,我国高中地理学科教材存在多样性,各自在教学重难点上的设计存在差异,在这里选择“空间定位能力”作为解析对象,相关知识点在诸多版本中均有涉及。“空间定位能力”的基本价值在于理解地理区域的空间问题,而理解地理区域的最佳途径就是阅读地图,进而建立相应地空间位置概念。其中包括的知识点有赤道、南北回归线、南北极圈等,“经线”是理解空间位置的重点。

首先,以世界地图为例展开“以图导学”教学模式,经度线的划分下不可能全部记住在世界地图上的位置及特点(事实上也缺乏必要性),以零度经线为分界点,分别向东西两半球展开划分,基于直观性的需求,最好可以选择地球仪或者球体动画模式进行教学。利用经线可了解某个大洲、国家、重要地形的穿过情况,如从零度经线一路向东经过了欧洲、非洲西部,90度东经线穿过了孟加拉湾,120度东经线穿过台湾海峡、马来群岛等;通过特殊经线的记忆方式,在学生脑海中形成世界主要区域的位置划分,并记忆其空间位置的大体特征。

其次,以中国地图为例展开,同样可以进行特殊经线的划分,例如国土起始点(东经73度40分到135度05分),教师在“以图导学”模式中,可以在地图上用色彩笔进行标注。此外,针对中国地理(西高东低)特征进行进一步的地理思维培养,东经90度、100度、120度等经线,分别穿越了西部、中部、东部地区,结合世界地图上这一经线的地理、气候等特点,进一步反馈到中国国内地理特征层面,让学生进行自我推导,由此培养空间定位以及地理探索能力。

2.利用“三角法”解决太阳高度角问题

计算正午太阳高度是高中地理考试中常见的重点和难点,纵观近年来的考高地理内容,对这一问题的考察也有与其他问题结合度提升的现象。根据高中学生对此类问题的反应,在考试中通常是套用正午太阳高度计算公式:H=90°-|Ф-δ|或者H=90°-纬度差。但是,基于公式直接套用计算很容易出错,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引入“三角法”进行演示,由此较直观、简单地解决问题。

“三角法”解决正午太阳高度角计算问题利用的是直角三角形。首先,绘制一条“经线”并标注出南北方向,基于经线向上画出垂直线,起点位置用来表示太阳直射点。其次,基于观察点与太阳位置连接,改线用来表示太阳光线,而它与太阳到直射点之间连线的夹角,就是正午太阳高度角;利用“三角法”获得的图示在解答过程中思路较为清晰,标注出来之后学生会自觉地注意经纬度、直射点问题,以及冬半年、夏半年的计算加减变化;如图所示。

3.利用“理想模式”掌握地理知识规律

地理信息所呈现出的内容全部来源于现实环境,在整体上又划分为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从学术角度分析地理教学内容是纷乱复杂的,但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理想模式”来帮助学生掌握地理知识规律——这也是大多数自然科学在探索过程中常用的方式。“理想模式”取消或模糊了学科知识内容的边缘,将知识体系简单化、模式化,进而形成规律化特征,这样有利于学生学习中的理解。

例如,针对“地理区域”的划分,即便在教材中也绝大多数采取了“理想模式”,可以按照不同经纬度、寒热带对地理分布和运动等复杂的知识体系进行简单化处理,化繁为简、裁弯取直,当然要重点突出所描述对象的主要特征;例如在地理和气候之间的联系上,北回归线上的各种地理情况不可能完全一致,但通过“理想模式”可以让所描述的内容更加直观、简洁,为进一步的研究奠定基础,形成“认知——探索——推翻——新认知”的探索学习模式。

很显然,“理想模式”是一种经过教师加工的特殊地理知识教授体系,这一过程中图像的描述必不可少,教师可以将南北半球优化成一个长方形,并按照洋流、大气环流、地形等标注方法,形成“矩形分层”图示,在交叉位置特别表明,这样一来比地球仪或世界地图的表达更加直观。

参考文献:

[1]丁书通;巧用地理简图攻克高中地理教学难点[J];教学与管理;2013年19期.

[2]朱琰;多维地理视角的培养[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06期.

[3]卢艳;浅谈如何加强高中地理素质教育[J];新作文(教育教学研究);2010年12期.

猜你喜欢

以图导学难点高中地理
“以图导学”优化初中地理教学
以图导学教学模式的实施
实例研究高中地理微课制作的相关策略
探讨如何构建高中地理双动两岸的教学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