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粤西北怀集桥头山歌述略

2017-01-16邓永聪

艺术研究 2016年4期
关键词:歌词曲调传承

摘 要:怀集桥头山歌有着粤文化与桂文化的血统,在唱词、曲调、演唱等方面呈现出较为独特的气质。本文结合田野工作,探讨桥头山歌的价值,并为传承发展尽一份绵薄之力。

关键词:粤西北怀集桥头山歌 文化 歌词 曲调 演唱形式与场合 传承

粤西北怀集自古为“歌舞之乡”,民间音乐蕴藏丰富,歌种遍布县内各地。过去,唱山歌“通宵达旦、多晚难休”;而今,山歌却濒临失传,逐渐消亡。因此,传承发展成为了当务之急。有感于此,笔者以桥头山歌为研究对象,实地考察,望能为民间音乐的保存与发展起到作用。

一、桥头山歌形成

桥头山歌的形成,与自然地理环境、历史文化背景、风俗习惯、语言音调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自然地理环境。怀集县东接阳山、广宁,南连德庆,西界封开、广西贺州,北邻连山、连南,是通桂达湘的重要交通枢纽。位于南部的桥头镇与封开县接壤,距广西苍梧县不远。县内地域总体为山地丘陵,山地地势起伏较大,河流纵横密布。而较为偏远的桥头镇,有着典型的喀斯特地貌,文化习俗保留无遗。

历史文化背景。从怀集建县(436年)至今经历的1500多年历史中来看,“七百年广西,八百年广东”,怀集隶属的几经更改,与广西的关系千丝万缕。有关桥头最早的记载,史料有“南朝宋元嘉年间,大量交州(今越南)与中原难民涌入西江与绥江流域定居。为了提拔更多土著头领管治难民,乃大量置县。元嘉三年(426年)……析置宋昌(治今怀集桥头)宋泰(治今怀集诗洞)等县,归临贺郡(今广西贺州)。”①桥头尚未在唐开元二年(714年)之前划归怀集县所治,隶属于广西贺州。可见,桥头与广西的关系也是千丝万缕。

风俗习惯。桥头当地流行这样的习俗:在农历八月十五日中秋节前后,村与村之间互唱夜歌(又称八月歌),进行对歌赛,唱词内容多为历史故事、神话传说,例如《三国演义》、《水浒传》等;在农历六月六日“耍岩节”于燕岩②唱山歌(又称南歌),内容多为燕岩景致。从这些民风民俗可以发现,桥头与广西各地的民风民俗多有相似。

语言音调。怀集曾是汉族与瑶、壮、侗等多个少数民族的杂居地,语言口音错综复杂。

根据调查,当地居民大部分人讲桥头镇粤语,少部分人讲客家话和标话(壮侗语系的一支)。在与桥头当地居民交流的粤语当中,仍可听到不一样的方言土语,与广泛的粤语有所不同。

二、桥头山歌溯源

民歌的产生大多数都没有史料记载,然而大多数都会有属于自己的传说。而“民间传说是劳动人民创作的与一定的历史人物、历史故事和地方古迹、自然风物、社会习俗有关的故事。”③桥头山歌即是如此,尽管没有史料记载其何时产生,但借助民间传说和零散史料,可以寻觅到其一些发展踪迹。

当地民间传说,山歌是刘三妹④传下来的。据说刘三妹来到怀阳凝洞(今怀集桥头),见燕岩万燕纷飞,百石丛生,便住了下来。有天因为下雨,刘三妹坐在洞府正中那块大石上唱歌。来了几个避雨的村妇,听得歌声如此甜美动听,便拜她为师。刘三妹便一支接一支的教她们唱了起来。刘三妹在燕岩教唱山歌的消息,很快传遍了四村八寨,每天来学歌的人络绎不断,就这样,刘三妹在此传歌过了一天又一天,一年又一年。有一年的农历六月初六日,几个学歌的村姑来到燕岩,找遍了每个角落,都见不着刘三妹,她们心中万分焦急,生怕刘三妹遇到不测。就在此时,一条高高大大的石笋突然拔地而起,屹立在刘三妹经常教人唱歌的那个地方,此石笋十足一个女子的形状。不知过了多少个时辰,这几个村姑才明白过来,原来刘三妹已坐化成石了,便给此石笋起名为“刘三妹石”,一直到现在人们都这样叫着。而在刘三妹传下的众多山歌中,有一首尤为出名:你话冇⑤歌又有歌,堆满燕岩一箩箩,逢着那年发大水,山歌塞满九条河。⑥传说是充满浪漫主义色彩的,也是耐人寻味的。

而除了民间传说的参考之外,目前所见最早记载山歌的有李盘⑦《燕岩渡艇》以及莫鲁⑧《燕岩》两诗。

燕岩渡艇⑨

﹝明﹞李盘

洞里冲深越棹歌,参差石势俯横波。

天开绝险惊猿狖,人念孤奇扪薜萝。

雨际烟生深岫隐,晴空翠蓄远溪多。

幽篁一道供迟媚,消得春城载酒过。

诗中的棹歌,是船夫在燕岩划船时唱的歌。

燕 岩⑩

﹝明﹞莫鲁

步入岩虚竹径深,樵歌惊燕度疏林。

溪寒石鼎丹砂净,洞隐禅砧碧露侵。

访迹漫追他日意,问仙应负百年心。

桃源闻道迷刘阮,归路疑从此处寻。

诗中的樵歌,是指上山打柴人唱的山歌。

综上可知,桥头山歌始于何时虽难以确定,但在明朝时期已流传于桥头民间,一直延续到今天。

三、桥头山歌歌词格律

1.句式与押韵

桥头山歌一般是四句歌(又称四句腔),由七字一句,四句为一段构成(四句共28字),各句字数相同,是四句歌的基本形式。图式如下(●为同韵字):

○○○○○○●

○○○○○○●

○○○○○○●

○○○○○○●

可以在二四句、一二四句、二三四句、一二三四句的尾字上押韵(押韵以桥头镇粤语为标准)。

变化形式,图式如下:

○○●

○○○○○○●

○○○○○○●

○○○○○○●

这种变化形式将第一句的七字减成三字。

同样可以在二四句、一二四句、二三四句、一二三四句的尾字上押韵(押韵以桥头镇粤语为标准)。

例如:

十日路程作半朝

高山种竹高摇摇,九渡江河十道桥;

有心不怕路途远,十日路程作半朝。

一二四句的“摇”、“桥”、“朝”皆为同韵(iao),属于遥条辙;而第三句的“远”为(un),属于人辰辙。在这整首歌词中,注意韵的统一与变化。

例如:

燕岩景致著千秋

风光好,_______燕岩景致著千秋;

宁洞算来十三水,九条经过燕岩流。

宁洞:桥头旧称。这首风物歌《燕岩景致著千秋》,二四句的“秋”、“流”押韵(ou),为开口韵,属于油求辙。

2.衬字、衬词

当然,桥头山歌歌词的基本形式不是一成不变的。在演唱中,民间歌手会根据演唱习惯、演唱需要加入衬字、衬词。

例如:

(1)句间衬。衬字、衬词在句间,啊、(e)、又等,起到连接、间歇的作用。

例如:

字谜(十八) 八月歌

立起木头十八(e)斤(e mei),三人同日去探亲(e);

太监(啊)入朝阉去(e)卵(e mei),周公脱壳换开鳞(e)。

(打书四字,谜底为:新春大吉)

例如:

仙人秋 山歌

宁洞石山高又高,至高冇赛仙人秋;

仙人头顶有金桔,一对金鱼(又)水里游。

(2)句尾衬和曲终衬。衬字、衬词在句尾,(e mei)、(e e)、(e)、(yiù)等,起到呼应、结束的作用。

例如:

字谜(二十二) 八月歌

十八阿姑未出(e)嫁(e mei),又想嫁到二十郎(e);

唔使媒人两口(e)讲(e mei),自然佳偶得成双(e e)。

(打一繁体字,谜底为:权(權))

例如:

陆路唱歌陆路去 八月歌

陆路唱歌陆路(e)去(e mei),陆路移花陆路栽(e);

手执莲花冇路(e)种(e mei),望兄接手下塘栽(e)。

例如:

唱歌好 山歌

唱歌好, 唱歌好过饮杯茶;

饮茶尚是木叶水,唱歌尚得解心花。(yiù)

综上可知,桥头山歌的歌词只有衬字、衬词,没有衬句。它的八月歌衬字、衬词以(e mei)、(e e)、(e)为主、为特色,较为符合当地歌手的艺术审美、演唱习惯;而它的山歌由于字音对应较为密集,衬字、衬词没有较大的发挥空间,故数量较少。

3.修辞

桥头山歌的歌词大多为即兴创作,通俗易懂,饱含哲理。绝大部分为爱情题材,其余为史传、时政、风物、节令、生活、劝勉、哀叹、童谣、字谜等题材。

山歌的歌词吸收、借鉴了“赋、比、兴”的传统表现手法,文辞生动形象,文意耐人寻味,是当地劳动人们智慧的结晶,具有一定的文学意义和价值。从大量的歌词可见,运用的修辞手法有比喻、夸张、排比、对偶、顶真、起兴、直叙、拆字、烘托、反问、重叠等等。

例如:

妹是深山千年树

妹是深山千年树,哥是深山万年藤;

只见深山藤缠树,冇见深山树缠藤。

歌词把妹比喻为“千年树”,把哥比喻为“万年藤”,惟妙惟肖的描绘了“树”与“藤”之间的爱情。

四、桥头山歌曲调特征

1.调式音阶

“南方的一般山歌的基本曲调数量较少,常常是一地只有一个或几个基本曲调,以它的各种各样变化形态来适应不同的演唱条件、唱词格式和内容表现。”桥头山歌的曲调正是如此,仅有山歌调与八月歌调。两个曲调都会以固定的板式结构,根据唱词内容、歌手演唱习惯与演唱需要、个人审美等而进行相应变化。

(1)山歌调

山歌调为徵调式的四声音阶,即mi、sol、la、do,一般从角音mi开始,旋律经过级进与跳进,最终落到徵音sol结束。但也有三声音阶出现的情况,则sol、la、do、sol,不加入角音mi。

例如:谱例1 《那边天黑雨悠悠》:

(蔡智攸唱 邓永聪记谱 欧超智校对)

徵调式的曲调进行时,常用mi—sol—la—do,而反行则是do—la—sol,用音十分简练。

例如:谱例2 《十日路程作半朝》:

(孔金兰、林美英唱 邓永聪记谱 欧超智校对)

这一首山歌则是三声徵调式山歌,曲中旋律的进行由徵、羽、宫三音构成。一般情况下,三声音阶不加入角音mi;而角音mi一般出现于乐句的头部。

(2)八月歌调

八月歌调为宫调式的五声音阶,由羽音(la)、宫音(do)、商音(re)、角音(mi)、偏音(fa)组成。但也有出现四声音阶的情况,即由羽音(la)、宫音(do)、商音(re)、角音(mi)组成,不加入偏音(fa);有时则由宫音(do)、商音(re)、角音(mi)、偏音(fa)组成,不加入羽音(la)。

例如:谱例3 《热头毒毒不算毒》:

(徐名立唱 邓永聪记谱 欧超智校对)

这首八月歌为五声宫调式,主要强调宫音(do)、商音(re)两音的进行,旋律以级进为主,较少跳进。

2.多样的节拍与节奏

在桥头山歌音乐中,节拍的运用是较为灵活的,有2/4、3/4、4/4、3/8、4/8、6/8 等拍子,还有散拍子、混合拍子、交替拍子。节奏较为简单,有的规整匀称,有的长短交错,有的前宽后窄,有的前窄后宽等等,一般采用四分、二八、八十六、十六八、四个十六等常见惯用的节奏型。

3.平稳进行的旋律

相对于其他山歌而言,桥头山歌的特点如下:

(1)音域不宽,较为窄小;音区不高,一般在中声区、低声区;

(2)由同度、二度、三度、四度音程构成的“三音组”的进行较为多见;

(3)以级进为主,亦有三度、四度、五度的跳进。

五、桥头山歌演唱形式与场合

独唱,即清唱。歌手只会在特定环境演唱,如山上、岩洞等地方;而在村里、田野等公共场合则不会。究其原因是,当地居民认为山歌大部分是求偶挑逗、男欢女爱的情歌,在村里、田野等公共场合演唱会“伤风败俗”;唱山歌是不入流、失礼于人的庸俗行为,不能登大雅之堂。

重唱,即同声(男声、女声)二重唱,是较有特色的演唱形式,与广西壮族“双声”的“同起同收”相同。所谓“同起同收”,是指两个声部同时进入并同时终止。在南路“双声”歌中是普遍现象。这种两个声部都是“唱”,“唱高、唱低”(并非一唱一跟);唱的都是“调”、“歌”(并非一唱一托);两个声部同样平等,平起平收。这种现象,专业称之为“平行进行”、“平行式支声织体”。这种同声组合,一般出现在八月中秋歌节。

对唱,即对歌,规模常为一人对一人、两人对两人。在山上对歌时,多为一男对一女,而一男对一男与一女对一女较少,原因是一男对一女会更有“情调”、更多话题。除了在山上对歌外,在八月中秋歌节对歌最盛。每年八月中秋节前后,逢晚上村与村之间就会在村边、平地、公路边等地方对歌,称为唱“夜歌”或者“八月歌”。歌词内容多为历史故事、神话传说、猜谜语,在歌师的指点下进行互相唱酬。而演唱形式多为两男对两女、两男对两男、两女对两女,即“二重对唱”。之所以出现“二重对唱”,是因为当地人认为“二重对唱”声音较宽大、厚实,符合审美要求。

齐唱,在一曲多人同唱时,由于没有人数、性别、年龄的限制,组合很为自由、随意,演唱效果显得雄壮有力、整齐划一。

总的来说,桥头民间歌手根据演唱场合、演唱需要而采用不同的演唱形式及唱法。

六、结语

桥头山歌作为重要的非物质文化载体,记录了本土文化,汇聚了民间智慧,更是焕发了光彩的人文精神。然而,随着经济、科技的高速发展,桥头当地以农耕为主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很大变化。在物欲横流的当今现实生活中,山歌面临着极大的考验——正逐步走向灭亡。针对此种形势,故作本文引起更多人的关注、思考,望能有所获。

注释:

①刘伟铿.四会——岭南设置最早的六县之一(内部)[N].《西江日报》,2006-9-5.

②燕岩,省级旅游风景区,位于桥头镇中心区西面。

③钟敬文.民间文学概论[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0.

④刘三妹,即刘三姐。民间传说刘三姐是粤西歌手,生长于唐代,因唱歌著名而成为歌仙。

⑤冇,粤语方言,“没有”的意思。

⑥广东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广东省民间文艺家协会编.《广东民间故事全书.肇庆·怀集卷》[M].广州:岭南美术出版社,2011.11.P51

⑦李盘,生卒不详。江苏句容人,明崇祯举人,1640年任怀集县令。

⑧莫鲁,生卒不详。邑人,明万历癸未(1583年)选贡。初授肇庆学训,后升雷州教授。

⑨怀集县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编.《燕岩诗选》(内部)[M].怀集,2002.07.P4

⑩怀集县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编.《燕岩诗选》(内部)[M].怀集,2002.07.P7

衬字,衬词,由于较有地方特色,只能用大概的拼音进行书写。

江明惇.汉族民歌概论[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2.

冯明洋.越歌:岭南本土歌乐文化论[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6.

有关桥头山歌唱法,可见笔者在2015年06期《大众文艺》发表的《粤西北怀集桥头山歌演唱研究》一文。

作者单位:增城永和中学

猜你喜欢

歌词曲调传承
Wake up, Bunny
布谷鸟
眉户《百戏图》《曲调名》考论
《刘三姐》等经典少数民族电影的文学性
新材料作文“歌词”立意探析
“互联网+”时代出版人才培养的传承与突破
新媒体时代下的蒙古族文化传播研究
青年怎样传承长征红色基因
从文体学角度分析歌曲Someone like you的歌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