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汉语动结式共时研究综述

2017-03-13黄志芳

关键词:论元构式句法

魏 薇, 黄志芳

(东华理工大学 外国语学院,江西 南昌 330013)



汉语动结式共时研究综述

魏 薇, 黄志芳

(东华理工大学 外国语学院,江西 南昌 330013)

汉语动结式因其语义关系和句法表现复杂多样而备受关注,对汉语动结式的共时研究主要从配价方式、句法和语义等角度来分析汉语动结式的论元结构映射及其动结式分类等。前人研究仍存在以下问题:研究角度过于单一、分类不够统一、汉语独有动结式研究不够、多语种对比研究不够等。

汉语动结式;共时研究;动结式分类标准;论元结构

魏薇,黄志芳.汉语动结式共时研究综述[J].东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36(2):155-159.

Wei Wei, Huang Zhi-fang.A critical review on the synchronic studies of Chinese resultatives[J].Journal of East China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Social Science),2017,36(2):155-159.

汉语动结式因其语义关系和句法表现的多样性一直以来都是语言学界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汉语动结式是表示“动作—结果”概念的复杂致使构式,对应在句法结构中是由复合谓词——动结复合词来实现,由一个表动作的动词和一个表状态改变的结果动词组成。如在动结式“张三吃饱了”中,动结复合词“吃饱”是由动作动词“吃”和结果动词“饱”组合而成来表达“动作—结果”的概念。

国内外学界早就对动结式有所关注,动结式研究在语言学的理论和应用研究中都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汉语动结式的地位尤其值得重视,从历时角度来看,动结式的建立对汉语语法系统具有深远的影响,对汉语的语法发展也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将着重回顾和综述前人对汉语动结式的共时研究成果,并指出目前研究存在的问题以及将来研究的前景所在。

1 汉语动结式共时研究

汉语动结式的共时研究的研究成果较多,概括起来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关于动结式的配价问题及论元实现机制;二是从句法、语义等角度就动结式进行分析;三是动结式的分类及不同类型的句法—语义表征探析。

1.1 配价结构研究

汉语动结式的一个研究热点问题是动词论元与构式论元结构之间的映射关系。动结式论元的提升和动词V与结词R有密切的联系,但动结式的论元结构不是动词和结词论元结构的简单相加,还需要相关的整合原则来约束动词论元提升为构式论元的过程,如例1。

例1: a. 姐姐洗累了衣服。

b. 姐姐累病了。

c. 这些衣服洗累了姐姐。

d. 那瓶酒醉倒了姐姐。

例(1)表明,动结式的主语论元可以是动词的施事论元,如(1a)的“姐姐”;或动词的经历者论元,如(1b)的“姐姐”;或动词的受事论元,如(1c)中的“这些衣服”;或由非动词论元来充当,如(1d)中的主语“那瓶酒”与动词“醉”之间没有任何语义论元关系。

因为动词与构式之间的复杂映射关系,导致动结式的配价模式与论元准入原则广受关注,很多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这一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如黄锦章提出了配价计算方法和不同题元角色进入透视域的优先顺序[1];王红旗提出论元提升原则和动结式配价的计算公式[2];袁毓林分析了各种类型动结式的论元整合模式,概括出三条论元指派的准入规则:(a)动词主体格提升为构式的主体格,客体格不参与提升;(b)结词的主体格提升为构式的客体格,消价、共价的情况除外;(c)如果结词有客体格、且其主体格跟动词的主体格共价时,那么客体格提升为构式的客体格[3]。

以上论元准入规则虽然能解释很多动结式论元提升情况,但倒置动结式的情况并没有考虑在内,倒置动结式中动词客体格充当了动结式主语,如(1c)中,构式主体格“这些衣服”是动词的客体格,违背了准入规则I。

郭锐提出论元提升的“近距原则”,即动词和结词的论元往动结式中最邻近的论元位置移动,论元提升具有“优先级”序列,需考虑凸显原则,使因事件比使果事件凸显,致事是使因事件的参与者,应处于凸显的主语位置;使事是结果事件的参与者,处于非凸显的宾语位置[4]。施春宏提出界限原则:受动结式语义关系的制约,动词V和结词R之间有一个句法界限,限制动结式整合过程中论元的提升方式和提升后的论元性质、结构位置及同指论元的叠合方向[5]。施春宏还总结出界限原则的基本配位规则[6]。

上面所提到的这些配价操作都力图提高论元提升规则的可操作性和其输出构式的可计算性和可预测性,以期从更抽象的层面来提高动结式的生成能力。宋文辉从使动事件概念化的认知机制出发来分析自动动结式的致事和役事准入情况[7],类似的研究有彭国珍、刘培玉等[8, 9]。

1.2 语义角度的分析

Li和Gao等也谈及论元的提升问题[10-12],但他们主要是从如何满足生成语法的论旨理论(thematic theory)角度来分析。Li认为动结复合词VR是词汇层面生成,不是句法层面生成,不牵涉到句法的移位操作,动结复合词的生成与解读可用以下三个题元角色假设来解释,如例2。

例2: a. 题元栅(theta-grid)假设:动词题元角色按凸显性呈层级排列,题元突显性越低,优先赋予题元角色。

b. 题元重合(theta-identification):动词与结词的题元角色可以重合,并重新指派给动结复合词的论元。

c. 核心特征渗透(head feature percolation):核心动词的题元角色突显性在动结式题元栅中要得以保留。

但经典歧义句的语义歧义现象却无法得到合理的解释,如例3。

例3:张三追累了李四。

a. 张三追李四,李四累了。(宾语解读)

b. 张三追李四,张三累了。(主语解读)

c. 李四追张三,李四累了。(倒置解读)

d.李四追张三,张三累了。

按Li的假设,(3)只能允许宾语解读a和主语解读b存在,倒置解读c不能成立,因为其题元位置违反了其凸显性层级。为了解释倒置解读的合法性,Li在题元层级基础上提出致使层级[11],该层级有致使者(cause)与受控者(affectee)两个致使角色,前者位置高于后者。致使角色即c角色根据致使层级直接赋予到句法位置中,最显著的致使者给最显著的主语,不显著的受控者给不显著的宾语。致使者的指派条件为:(a)当主语不从结果补语R接受题元时,才能接受动结式的致使者角色;(b)当使役角色指派与题元指派两者发生矛盾时以前者为准,即使役角色的指派优先。当动结式中题元层级与致使层级发生冲突时,优先满足致使层级。

但Li的观点仍存在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首先,不是所有的主语致事都与V产生题元关系,如(1d)中,主语“这瓶酒”与V“醉”没有任何题元关系;其次,(1d)的主语解读“那瓶酒醉了姐姐,那瓶酒倒了”不合法,但该方法不能排除此解读;最后,动结式“李四踢破了球鞋”的论元映射情况无法得到解释,因为NP2“球鞋”不是V“踢”的对象论元,而由R“破”赋予其题元角色,V与R的题元角色不能被统一识解,Li的词汇分析法不允许此类动结复合词的存在,但此例却合法存在。

1.3 句法角度的分析

学界也有从生成语法角度对汉语动结式进行研究,应用控制理论的方法,即动词V控制结果补语R的空论元PRO,以实现动词和结果补语所代表的两个事件结构的联系,如Gu、王玲玲与何元建[13,14]等;也有通过小句说(small clause)来解释,如Zou、Sybesma、Sybesma及沈阳、彭国珍等,认为动词V带结果小句补语O + R,经过谓词性成分移动合并形成动结式[15-18];熊仲儒认为动结式论元选择是由功能范畴来决定的[19]。

Zou用词汇-句法分析法来解释3的歧义,认为三种解读都可以从X’理论(动词提升和NP移动)和题元关系来解释[15],如例4。

例4: a. [IP[I了][VP1[NP1张三] [V’1[V1追][VP2[NP2李四][V’2[V2累]]]]]]

b. [IP[I了][VP1[NP1张三] [V’1[V1累][VP2[NP2 pro][V’2[V2 追][NP3李四]]]]]]

c. [CP[I了][VP1[NP1李四] [V’1[V1累][VP2[NP2 pro][V’2[V2追][NP3张三]]]]]]

周长银认为Zou的底层结构可清晰地反映每种深层语义关系,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如功能语类I先后接受V2和V1的左向嫁接之后形成“追累了”,这个操作违反了最简方案的特征核查(checking)操作[20]。

Sybesma用小句分析法来解释汉语动结式,认为V的补语为结果小句[NP2 R],R与NP2形成谓词关系,在拼读前,R核心移动并嫁接到V上,如例5是对“洗干净衣服”的移动操作[16]。

例5:[VP [V’ V洗[SC [NP 衣服[V’ [R 干净]]]]]]

Zou与Sybesma的句法分析方法都没能说明R越过NP2移动到V后面的动因,也无法解释从历时角度来看汉语动结式句法结构的变化以及由VOR式变成VRO式的原因。另外,小句说的句法分析无法解释NP2是动词受事宾语与非次范畴化宾语的区别,如“他踢破了皮球”与“他踢破了球鞋”的区别。

熊仲儒和刘丽萍用功能范畴假设来分析汉语动结式的论元实现规律,认为主动词的功能范畴能决定论元的选择与题元的指派,是诱发移位和合并的动因[21]。王玲玲用生成语法的最简方案来分析汉语动结式,认为动结复合词不是词库生成,而是句法生成[22]。Cheng et al.则把汉语动结式分为语义生成和句法生成两种[23],如“孩子哭醒了妈妈”中动结复合词“哭醒”是在语义层面生成的,与英语的tighten一样,能映射及物和不及物两种句法结构;而“这瓶酒醉倒了张三”中“醉倒”是句法生成的复合词,需要加上功能范畴CAUSE来映射。

1.4 汉语动结式的分类研究

学界关于汉语动结式的分类标准与方法层出不穷,有的从句法角度对汉语动结式进行分类,有的从语义角度来分类;对汉语动结式的内延与外涵定义标准不一,使得某些分类过细,有些过于宽泛。

从动词V与结词R的论元语义结构关系为切入点进行分类较常见。如施春宏根据动结式中V的论元和R的论元之间的指称关系,将汉语动结式分成6种:主体同指和主体异指,客主同指和客主异指,客体同指和客体异指[24]。李晓东分为兼属型和分属型两类,兼属型是指动结式V和R的语义指向相同,包括施文所提到的主体同指、客体同指、客体异指,而分属型是指V和R的语义指向不同,包括主体异指、客主同指和客主异指[25]。何玲根据“义元组合”将汉语动结式分为十二类[26]。

也有学者从动词与结词的语法属性对动结式进行分类,如Cheng & Huang根据构式的及物性等特征将汉语动结式分为四种[27]:非作格动结式,如“张三骑累了”;及物动结式,如“张三骑累了两匹马”;非宾格动结式,如“张三气死了”;致使动结式,如“这件事真气死了张三”。但这个分类标准过于简单,很多动结式未被纳入,如“张三气死了李四”的VR与非宾格动结式类“张三气死了”相同,但却是及物构式,并不归属于及物动结式类。

崔承一将动补结构从句法与语义层面都进行了分类,分成九种结构构成类型,十种语义结构类型,二十八种具体的语义结构[28]。这种分类从句法与动词的语法属性两个层面进行分类,导致分类标准层次不清,类别过多,还存在分类有重叠的现象。

2 前人研究评析

汉语动结式虽然广受关注,研究成果丰富,研究角度各异,但整体来说,汉语动结式研究也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2.1 研究角度单一、不够全面

从上文分析来看,大多数学者都是从单一的角度对汉语动结式进行研究,如语义角度、句法角度、事件结构角度等去分析其论元实现机制及配价情况。无论是哪一个角度,其分析都或多或少存在一些问题,适用性不够全面,有些不能解释汉语中特殊的动结式表征,如主语解读或倒置动结式的句法语义表征。因此单一地从句法或语义界面对动结式进行分析,有很大的局限性。动结式是语义、句法、韵律、语用等多重界面的特征相互作用的结果,对动结式的分析也应该考虑从更全面、综合的角度来展开。

2.2 汉语动结式分类不够统一

前人汉语动结式分类存在标准不一、内涵与外延不统一、分类重叠等不足之处,有的分类比较琐碎而不够系统,如崔承一、施春宏[29];有的对动结式的外延过大导致动结式的区辨性不够显明[30];有的不够全面并不能覆盖所有动结式的类型,如何玲、Cheng & Huang[26, 27]。这些分类方法都不能概括汉语动结式的句法—语义特征,且分类的不统一也导致动结式类型学研究的可操作性不强,无法统一标准横向地对不同语言的动结式进行对比。

动结式的分类要从句法—语义互动的角度来进行,从构式的句法结构、论元结构和致使结构之间的映射关系来定义每类不同的构式,这种分析方法可以有效地将某些特殊的动结式区别开来,对动结式分类研究具有极其重要的理论意义。如果单从句法层面来分析主语解读动结式会显得乏力,同样句法结构的构式,会产生不同的语义解读。此类分类既能弥补以往分类的不足,又能充分地描述汉语动结式的句法—语义特征,也为动结式的类型学研究奠定了基础。

2.3 汉语独有动结式研究不够

对汉语独有的动结式研究不够深入,如主语解读动结式(例6a)、倒置动结式(例6b)、意念被动不及物动结式(例6c)等汉语特有的动结式未被深入剖析。这几类构式的句法、语义、语用表征与普通宾语解读动结式具有很大的区别,这些构式在英语动结式中不允许存在,因此也从侧面反映了汉语动结式的灵活性,如例6。

例6: a. 张三过惯了苦日子。

b. 军歌唱湿了每个人的双眼。(CCL)

c. 腿踢断了。

值得注意的是,还有些汉语独有动结式未曾被关注,如事实致使倒置动结式,即构式主语与动词和结词都没有语义关联的倒置动结式。在例(7a)中,主语“这件事”完全未参与动词或结词的论元结构;三价动结式的合法性也未被认可,根据Tenny的“事件单一界化限制”,即一个事件最多只能被界化一次,动结式不允许出现双宾结构[31],但现实语料却表明三价动结式是合法存在的,且有其存在的理据,如例(7b);汉语中还存在例(7c)的三价倒置动结式,其句法语义表征与二价倒置构式不同如例7。

例7: a. 这件事急病了张三。

b. 他唱忘了我一天的烦恼。

c. 这些排骨砍钝了爷爷三把刀。

2.4 多语种对比研究不够

以往动结式研究大多数局限于某一种语言,英汉动结式对比研究相对来说比较薄弱。然而,近年来已有几篇博士论文以英汉动结式为研究对象,如何玲、罗思明、赵琪、魏薇等。他们的研究主要是从英汉动结式的类型表征不同之处着手,以期找出其论元映射规律不同的理据[26,32,33,34]。英语与汉语在动结式上的表征有很多不同之处,其句法结构上的不匹配使英汉动结式对比研究很难做到标准统一。英语动结式为SVOR式,其中结果补语为短语形式,不影响主动词的句法位置,如“He wiped the table clean”句中,结果补语clean的加入并不会改变谓词wipe的属性。而汉语动结式在其句法结构上比较特殊,是SVRO式,其中结果补语R与动词V紧邻出现,组合成动结复合词VR,V与R的论元结构同时映射到动结式的论元结构,汉语动结式的论元结构由构式的谓词—动结复合词决定。

因句法结构的差异,英汉动结式对比研究对解释汉语动结式的多样化表征显得较为无力。前人研究大多把汉语动结式当作“特例”来处理,没有找到与汉语动结式同种类型的语言,因此从语言类型学层面上来讲,相关的研究结论和实践价值还存在一定局限性。

3 结语

汉语动结式在汉语语法系统的重要性使其研究至关重要,前人时贤为此已经开展了诸多研究,取得的研究成果颇丰。笔者主要从共时研究的角度对汉语动结式研究进行回顾。主要集中在对其配价结构及论元实现机制的研究,以及从语义角度、生成句法学角度等方面对汉语动结式进行探讨。这些方面的探讨研究角度各异,存在以下不足之处:(1)对动结式的研究大多只局限在同一语言内进行,而对比研究也一般只局限在英语与汉语两种语言之间,类型学视角的多语言研究成果还远远不够;(2)动结式的研究成果还存在很多相互矛盾的地方,尤其是针对动结式的分类标准不一,导致对比分析的结果不具有普遍性与可操作性等问题;(3)汉语动结式在其句法结构上比较特殊,是动词与结果补语紧邻出现的SVRO式,句法结构的不同也成为英汉对比分析中的主要依据之一,但从语言普遍性视角来看,汉语动结式并不是独一无二的,而前人研究中都把汉语动结式当个体“特例”来分析,没有找到与汉语动结式同种类型的语言,因此,从语言类型学层面上来讲,相关的研究结论和实践价值还存在一定局限性;(4)对汉语独有的动结式研究不够深入,如倒置动结式、主语解读动结式、意念被动不及物动结式等的重要性没有被关注,句法、语义、语用表征分析还不够透彻。

汉语动结式因为其配价方式多样,论元实现方式也较为灵活,类型多样化,因此,汉语动结式研究需要借助一个更为全面和系统的研究角度,并采取多语种对比的类型学研究视角,才能对汉语动结式不同类型的多样化表征进行更好地概括,并对其论元实现机制及构式的允准限制条件提出较为合理的解释。

[1]黄锦章.行为类可能式 VR 谓语句的逻辑结构与表层句法现象[J]. 语文研究,1993(2):57-62.

[2]王红旗.动结式述补结构配价研究[M]//沈阳,郑定欧.现代汉语配价语法研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

[3]袁毓林.述结式配价的控制—还原分析[J].中国语文,2001(5):399-410.

[4]郭锐.述结式的配价结构与成分的整合[M]//沈阳,郑定欧.现代汉语配价语法研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168-191.

[5]施春宏.动结式论元结构的整合过程及相关问题[J].世界汉语教学,2005(1):5-21.

[6]施春宏.动结式在相关句式群中不对称分布的多重界面互动机制[J].世界汉语教学,2015(1):25-44.

[7]宋文辉.现代汉语两类双及物动结式的配位方式[J].世界汉语教学, 2006(4):42-54.

[8]彭国珍.汉语开放等级形容词的语义特征对句法表现的影响[J].浙江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0(2):236-240.

[9]刘培玉.动结式重动句构造的制约机制及相关问题[J].汉语学报,2012(1):56-64.

[10]Li, Ya Fei. On V-V Compounds in Chinese[J]. Natural Language and Linguistic Theory, 1990(8):177-207.

[11]Li, Ya Fei. The thematic hierarchy and causativity[J]. Natural Language and Linguistic Theory, 1995, 13(2):255-282.

[12]Gao, Qian. Resultative Verb Compounds and Ba-construction in Chinese [J]. Journal of Chinese Linguistics, 1997,25(1):84-130.

[13]Gu, Yang. The syntax of resultative and causative compounds in Chinese[D]. Ithaca:Cornell University, 1992.

[14]王玲玲,何元建.汉语动结结构[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2.

[15]Zou, Ke. Resultative V-V compounds in Chinese[M]// In H. Harley & C. Phillips (eds.). MIT Working Papers in Linguistics 22. Cambridge, Massachusetts:MITWPL, 1994:271-290.

[16]Sybesma, Rint. The Mandarin VP[M]. Dordrecht:Kluwer Academic Publishers, 1999.

[17]Sybesma,Rint, 沈阳.结果补语小句分析和小句的内部结构[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0(4):40-46.

[18]彭国珍.偏离类动结式的句法特性[J].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 20(4):47-51.

[19]熊仲儒.动结式的致事选择[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4):471-476.

[20]周长银.现代汉语“追累”句式的生成研究述评[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56-61.

[21]熊仲儒,刘丽萍.汉语动结式的核心[J].暨南大学华文学院学报,2005(4):39-49.

[22]王玲玲.汉语动结结构句法与语义研究[D].香港:香港理工大学,2001.

[23]Cheng, L-S, Lisa, Huang C-T. James, Li Y-H. Audrey, et al. Causative compounds across Chinese dialects:A study of Cantonese, Mandarin and Taiwanese[J]. Chinese Languages and Linguistics, 1997(4):199-224.

[24]施春宏. 动结式形成过程中配位方式的演变[J].中国语文, 2004(6):521-535.

[25]李晓东.结果补语语义指向研究[D].北京:首都师范大学,2008.

[26]何玲.英汉动结构式的增效对比研究[D].上海:复旦大学,2013.

[27]Cheng, L-S. Lisa, Huang C-T. James. On the argument structure of resultative compounds[M]// In M.Y. Chen, O. J. L. Tzeng (eds.): In Honor of William S-Y Wang: Interdisciplinary Studies on Language and Language Change.Taipei: Pyramid Press, 1994:187-221.

[28]崔承一.说说述补(结果)宾谓语句的语义结构系列[J].汉语学习,1991(1):27-32.

[29]施春宏.汉语动结式的句法语义研究[M].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8.

[30]马真,陆俭明.形容词作结果补语情况考察(三)[J].汉语学习,1997(6):7-9.

[31]Tenny, Carol. Aspectual Roles and the Syntax-semantics Interface [M]. Dordrecht: Kluwer Academic Publishers, 1994.

[32]罗思明. 英汉动结式的认知功能分析[D]. 上海: 上海外国语大学, 2009.

[33]赵琪.英汉动结构式的论元实现[D].上海:复旦大学,2009.

[34]魏薇. 汉语动结式句法—语义研究——与英语和伊博语动结式的对比分析[D].上海:复旦大学,2016.

A Critical Review on the Synchronic Studies of Chinese Resultatives

WEI Wei, HUANG Zhi-fang

(EastChinaUniversityofTechnology,Nanchang330013,China)

Chinese resultative constructions (resultatives) have always been a hot topic in linguistic studies for their complicated semantic relations and syntactic behavior. This article reviews the synchronic studies on Chinese resultatives, which mainly analyze the argument realiz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syntax, semantics and event structure, and the classification of the resultatives. Though the research on resultatives has been attracting increasing attention and has made significant progress, there are still some problems, such as incomprehensive research perspective, diverse and not unified classification criteria, insufficient attention or even complete neglect of some special resultative constructions, scarce multi-language contrastive studies.

Chinese resultatives; synchronic studies; classification criteria; argument realization

2016-12-01

江西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汉语动结式的句法语义研究—与英语和伊博语对比》(YY162003)及2016年度抚州市社会科学规划课题《英汉及物动结式的主语解读对比研究》(16sk39)的部分研究成果。

魏 薇(1983—),女,江西奉新人,讲师,博士,主要从事语言学研究。

H146

A

1674-3512(2017)02-0155-05

猜你喜欢

论元构式句法
述谓结构与英语句法配置
句法二题
诗词联句句法梳理
基于语料库的俄汉“怀疑”语义客体论元对比研究及其翻译
“不可推导性”作为标准的虚妄:兼评“修辞构式观”
从语法构式到修辞构式再到语法构式
主观性在口语构式中的非常规表达——以口语构式“V+他2+NumP”为例
“XV的(不)是Y”构式探微
离合词扩展式的句法成因
信息结构与句法异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