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沿江中等城市跨江发展特征及问题分析
——以芜湖为例

2017-03-13张晓东

关键词:江北芜湖市芜湖

张晓东

(安徽工程大学 管理学院,安徽 芜湖 241000)



沿江中等城市跨江发展特征及问题分析
——以芜湖为例

张晓东

(安徽工程大学 管理学院,安徽 芜湖 241000)

近年来,沿江中等城市相继进入跨江发展新时期。通过跨江发展中等城市的特征、发展模式的理论探讨,对芜湖跨江发展的现状和阶段性特点进行了分析。作为中等跨江发展城市,芜湖跨江发展面临着经济转型期的新常态问题以及江北副城的人口结构及集聚、江两岸融合协调发展、以江依托的新型城市化开发战略等问题,为实现跨江发展的稳步推进,文章提出在宏观层面应进行适应经济新常态的产业结构布局、提高原住民的市民素质和人口聚集结构,完善主副城的基础设施协调,兼顾绿色、环保、生态文明的开发战略,努力发展现代农业示范区并促进现代服务供给水平。

中等城市;跨江发展;芜湖

张晓东.沿江中等城市跨江发展特征及问题分析——以芜湖为例[J].东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36(2):126-131.

Zhang Xiao-dong. Research on river-crossing development characteristics and problems in medium-sized cities——Taking Wuhu as the example[J].Journal of East China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Social Science),2017,36(2):126-131.

江河沿岸自古是人类文明的主要聚居区,近现代工业崛起之后更是把江河作为城市发展的重要依托。我国长江两岸城市众多,随着城市化发展和城市边界的扩张带来的土地空间需求迅速上升,促使武汉、上海、重庆、杭州、南京等大城市分别先后经历了跨江发展。除此之外,长江两岸也积聚了众多中小城市,历史上的单岸发展使很多城市都形成了狭长的带状布局,土地空间的行政限制尤其阻碍了其进一步发展。而打破行政区划限制,跨越长江发展也成为了这些中等城市最优化城市边缘区潜在增值收益的有效办法[1]。葛本中早在上世纪90年代中期就对安徽发展受到大江河限制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他认为要适应时代发展适时调整行政区划支持沿江城市的跨江发展[2]。2000年初华东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中国著名的区划问题专家刘君德教授认为,在安徽省经济实力有限、城市首位度很低、经济多中心格局的情况下,应以长江为轴,以沿江五市为支撑,以两岸高速公路为环建设跨江城市群,成为长江宁汉之间的第五级。王傲兰等学者早在2000年初就撰文提出,实施跨江发展战略,做大沿江城市,但在当时的安徽并没有引起足够的反响。有人认为,安徽沿江城市建成区的现有规模都不是很大,城区拥挤一类问题也不太突出,遵循现有地理空间的规划沿江发展是稳妥的[3]。此后,跨江发展的争论并未停止,2010年之前安徽省委有关部门就一直为跨江发展作进一步的调研分析,孙都光、荣兆梓对皖江城市的跨江发展必要性作了深入调查研究[4,5]。而此时上层部门也对于皖江城市跨长江发展以带动安徽崛起给与更大的关注。2011年8月根据国务院批复,撤销地级巢湖市,原地级巢湖市所辖的一区四县分别划归给合肥、芜湖、马鞍山三市管辖,由此开启了芜湖、马鞍山等长江沿岸中等城市跨江发展的新时代。

1 跨江发展城市的特点及模式

1.1 跨江发展的特点

城市跨江发展指的是单岸发展的城市发展到一定阶段或者为了区域发展战略需要跨越江河阻隔,充分发挥城市两岸空间相互协调带动功能,变单岸发展为双岸协调发展,变江河天险为城市中轴或内河,以产业的合理布局、人口的合理聚集促进城市化进程。

中等跨江发展城市与大城市在跨江河发展前后相比主要存在以下区别:首先在于城市人口密集度高,由于本身土地空间少,发展更加集中于某些区域,商业布局集中,产业分布拥挤。二是人口集聚能力弱,极少具备大城市各种虹吸效应。这些中等城市人口普遍少,城区面积小,外延式的扩展动力不足,各种发展瓶颈开始集中涌现。三是国民总产值差距大,经济实力差距明显,由此引起的持续发展潜力不能迅速发挥出来。四是在跨江发展中中等城市的跨江经济辐射距离短,对江对岸的拉力以及江两岸的人口分布驱动力不够强大,城市腹地的辐射力输出范围对江对岸的影响都较大城市稍逊一筹。五是原有过江通道少,中等城市江河一侧开发成熟,与江对岸的经济建设差距相对于大城市更大,经济联系更弱。六是主城与江对岸新城的隔阂消除难度大。大城市可通过大学园区,高科技产业园区,高端商业住宅建设迅速消除江两岸原有偏见和观念,外来人口的净流入是关键。中等城市新城也会积极发展高端产业园区,高等大学园区和高端商业和住宅项目,但是外来人口的集聚弱势使其在提升新城发展地位中困难较大。在我国,中等城市(根据我国城市分级制度并结合学者研究习惯,本研究认为三线及四线城市均为中等城市)跨江河发展与大城市跨江河发展在历史节点、自身动能、社会经济状态、宏观经济环境等方面多有着深刻差异,也是处于社会结构、经济等矛盾更加集中突出的时代。现代城市的跨江河发展以自然临界动力和行政动力为推动,除了大大加快城镇发展的进程之外,也面临了一系列有行政规划主导的风险和城市自组织能力不足的风险威胁的增大。

1.2 中等城市跨江发展模式

本文对城市等级的划分依据2016年《第一财经周刊》发布的新的中国城市分级排名榜单,这份榜单是对中国338个地级以上城市进行划分。在这份新的中国城市分级榜单中,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的一线城市地位依然不可动摇。15个新一线城市依次是:成都、杭州、武汉、天津、南京、重庆、西安、长沙、青岛、沈阳、大连、厦门、苏州、宁波、无锡。30个二线城市,70个三线城市,90个四线城市,129个五线城市,本文中等城市所指的是70个三线城市和部分四线城市,而芜湖市隶属于三线城市。

根据众多学者研究的一般观点,城市跨江发展主要模式为独立跨越、兼并跨越的发展模式。独立跨越和兼并跨越也是我国较为常见的两种跨江发展模式。例如上海、沈阳属于大城市独立跨越江河,而重庆、杭州、南京是对江对岸的原有行政区通过设立新区的方式合并形成跨江河发展的模式。中等城市例如芜湖、马鞍山等与大城市相比有很多弱势,经济实力和辐射力、科学技术水平、人口集聚能力、城市新区的人才吸引、投融资及招商能力、主副城牵引关系等都存在巨大差异。从模式来看,除少数实力雄厚的大城市采取中心城市扩张性的跨江发展模式之外,大多中等城市都不具备这一能力,相反更依赖于靠行政区划调整的政府力量来实现,这种模式多发生在被兼并地区实力相对较弱、规模较小甚至是经济结构、经济发展潜力滞后,而在跨江发展初期对政策的依赖程度很高的沿江地区。特别是在江对岸原有产业结构与主城相差悬殊的情况下,这是中等城市跨江河发展中的产业实力、经济实力、投融资实力、开发实力所决定的。江对岸新区开发必须集中于小片集中区,之后发展到一定阶段再向周边扩展,最终与主城区跨江协调发展,这是现代中等城市跨江发展与特大城市跨江发展的不同。

2 中等城市跨江发展的阶段及特征

中等城市跨江空间发展过程一般经历初始、生长、加速发展和稳定发展四个阶段。中等城市相对大城市的跨江发展所经历的阶段类似,但在各发展阶段的任务是有差异的。

2.1 初始阶段

在跨江发展初期,大江河流域的城市主要布局在河流一侧[6]。由于河流较宽,受城市原有经济水平及观念影响,原有城区仍是资源要素的集中区。基于此,在跨江发展初期,提升江对岸新城的基础设施的最有效办法是结合原有城市布局特点实施江对岸新城的多中心发展,并结合岸线资源以点轴式开发模式扩展[7],同时大力推进跨江通道数量。江对岸新城建设仍是围绕城市固定基础设施建设投资、金融政策倾斜、财税优惠为主,江两岸主城和新城的关系联系不大。

2.2 成长阶段

随着城市经济发展及规模不断扩大,岸线资源开发进一步扩展,数量众多的过江通道连接江河两岸,对对岸的城市发展有巨大的推动作用[6][8]。此阶段进一步突出土地利用效率和产业布局及开发园区的初步发展。过江通道开始发挥紧密联系主城区和江对岸的作用。人员往来开始增多,城市沿岸节点开始增多并具有一定的服务和扩散功能,城市沿河岸或交通干线进行轴向扩展,或以重要节点为中心,呈外延式扩展。这一阶段所用时间相对初始阶段要长。此阶段最大特点是城镇化和产业化结合,新布局的高端产业园区,工业园区、物流园区开始走上初步发展阶段[9],逐步成为城市吸引人才和人口净流入的洼地。

2.3 加速发展阶段

随着城市规模进一步扩大,实力进一步提高,行政服务区、工业园区、开发区或科研院所等城市主体功能逐步完善和提升。新城扩展方式上仍以外延式和飞地式两种扩展方式并存[6]。江对岸副城边界确定,新城市形态初步形成。节点、交通干线增多,各节点有一定的职能分工,且具有较强的辐射功能,城市呈多中心布局形态。

2.4 稳定发展阶段

对岸副城发展速度加速,城市功能景象逐渐与主城区平衡。此时江河成为城市发展的中轴和紧密联系的纽带。交通干线进一步增多,吸引和扩散功能趋于均衡,城市呈网络化发展趋势。扩展方式上节点间的空间填充和外延式发展并存,并以轴向填充式扩展为主。随着各轴线的不断填充,城市呈单中心或多中心布局[6],以江为轴跨江城市形态基本形成。

在四个发展阶段中,中等城市发展初期和成长期非常重要,新城区的成长速度和程度是新城作为跨江发展城市的半圆,产业布局城市建设是未来新城持续发展的重要阶段,这一时期是把初始投入的他组织发展变为新城自组织发展的开始。相反,大城市在这一阶段风险更小。

3 芜湖市跨江发展现状

3.1 江北新城地理区位现状

芜湖市是安徽第二大城市,也同时属于三线城市即中等城市,其江北新城产业集中区位于安徽东部,濒临长江,属南京、合肥1小时经济圈,上海杭州3小时经济圈范围,是芜湖东向发展承接产业转移的桥头堡。江北产业新区地理区位处于距离南京70公里,距离芜湖江南主城中心15公里的地带。所辖面积约200平方千米,现有区内人口34.1万(其中沈巷镇12.5万)。作为江北产业新城的首位,今后将作为繁荣芜湖江北副城,发挥道口优势作用的洼地,尤其重要的是芜湖主城和江北产业集中区的过江交通仍只集中于芜湖长江大桥,过江通道的稀少无法全面连接江两岸的联系和对接的初期。目前芜湖列入国家规划的过江通道共有11个,包括已建、在建和正在推进项目前期建设的长江公铁两用桥、高速公路桥和城市道路过江桥(隧)等。“十二五”期间,芜湖重点推进了包括长江公路二桥、商合杭芜湖公铁大桥、泰山路公路大桥、城南过江隧道等项目工程。

3.2 芜湖跨江发展现有状态

芜湖江北岸原有基础落后,因此跨江发展主要首先发展江北沿岸的产业新区。芜湖市江北新区发展从2010年10月正式开始,在新城飞地发展的同时,岸线资源开始逐步有效利用。跨越江两岸现有过江通道只有芜湖长江公铁大桥和轮渡。而原有长江公铁大桥担负的主要任务是过境通道,因而芜湖过江通道的数量少且单独为城市跨江服务的通道太少。随着商合杭公铁大桥即将开建,芜湖主城区城南过江隧道等重大基础设施项目正在抓紧推进,未来芜湖境内将实现5条过江通道,江北地区与芜湖主城区也将联为一体。

目前,芜湖市江北新城建设逐步由开发起步期向成长阶段迈进。江北新城的产业集中区发展速度很快,固定投资规模不断扩大,沈巷产业园区产业配套进一步完善,初步形成汽车及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电子信息、健康产业及现代服务业产业格局。未来,位于皖兴路与和谐路交叉口东南角江北现代物流园项目开始实施。该项目建成后将集电子物流、仓储物流、平台物流三大物流业态为一体,与现有淮南铁路沈巷站进行整合,并充分发挥裕溪口码头、淮南铁路的航运、铁路联运的优势,使皖南地区与华东其它城区的相关产业进行融合,成为长江中下游物流网体系的关键环节,从而进一步提升集中区投资环境,推动集中区现代物流及服务业发展(见安徽省江北产业集中区网站)。总体而言,江北副城的开发仍处于成长期,仍以多中心飞地开发的向外扩散形成片区连接的发展方式推进。虽然芜湖市举全市之力支持江北新城的建设,但因为中等城市财力和融资能力有限、也并不存在船小好掉头的说法,同时城市扩展速度要遵循渐进规律,又由于产业集聚缓慢、房产开发对人口的集聚能力没有大城市强,因此这一时期风险性较大。阶段的特点是他组织都作为最主要的发展推动力。而在此期间新城产业发展和企业实力增强是产城一体化发展中城市发展转型期。

3.3 跨江发展的制约

除了过江通道的跨江发展制约之外,产业布局仍是持续发展的首要任务。目前瓶颈有二:一是新经济常态下新产业空间布局的长远性,经济转型期不能再布局产能过剩、高耗能产业,这是必然趋势,但是芜湖作为中等城市是否能够吸引到足够的新能源、新材料、新装备制造、新技术落户是必须引以关注的问题,特别是在我国目前人口集聚态势处于小城镇—大城市—特大城市的三级跳模式时期。二是老城与新城之间的互连互通如何形成的问题,新城区建设由于长江阻隔,其开发建设起始时期是独立建设的模式,其持续发展随着建设日趋健全必须建立江两岸的彼此互融互通。仅仅依靠区域政府机构搬迁的效应并不会起到多大的作用,况且芜湖市政府所在地是几年前刚刚搬迁到了城东新区。我们要防止“需求创造供给”的固有思想和模式,因为需求和供给之间的关系在中国目前及今后已经不同。

4 芜湖市跨江发展需注意的问题及建议

芜湖作为宁汉之间长江沿岸的中等城市,经济发展迅速、产业基础实力雄厚、城市建设良好、地理区位条件优越,这些条件为跨江发展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芜湖跨江发展是以江北产业集中区建设为突破。采取稳步快速推进的方式为江北产业高地再向北方腹地功能输出打好基础。

4.1 芜湖跨江发展需注意的新问题

4.1.1 经济新常态带来的产业结构优化影响

中国经济总量位居世界第二,GDP增长速度减缓,经济结构处于转型期。国内整体经济形式处于转型期的背景下,在布局江北新城的过程中不能以“数量”为发展目标,产业选择不仅要结合当地实际,更注重供给结构的适应性调整,避免短期行为造成新城产业发展的未来隐患。作为中等跨江城市,适应新常态既有优势也存在很多劣势。在劣势方面,基础设施仍然有待改善,服务业和制造业比例合理化仍需快速提升。

4.1.2 人口问题

近年来我国人口增长速度明显下降,特大城市、大城市吸引人口的能力有增无减。于此相反的是中小城市人口净流入极为缓慢,而国内多数被冠以“鬼城”的多是中小城市和大城市的新区。芜湖从沿江发展到跨江发展,江北新区人口主要是江北无为县以农业生产为主的原有140多万的居民,而需要关注的是在城市化进程中除了原住民人口的城市化,高端人才和高知识群体的聚集有助于提升城市机体的持续发展和江两岸主城新城的结构均衡。作为芜湖这个中等城市,基于产业规模和市场容纳来说对高技术人才和高知识群体的吸引力有限,特别是外来高学历人才的净流入相对比重不高,江北新城如何吸引和留住人才是城市跨江发展持续推进所面临的重要问题。

4.1.3 江两岸主副城的隔阂问题

芜湖作为中等城市的跨江发展过程中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是江两岸隔阂问题。其中江北新城原住民如何真正城镇化、市民化的问题,主城公共服务对江北副城的辐射和共享以及新城的交通、居住、教育、卫生、商业等基础设施建设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是未来吸引人口聚集并维持稳定发展的重要保障。许多大城市跨江发展不能够实现预定目标的原因在于江河两岸的城市隔阂造成无法吸引人才和产业涌向新城,主城和新城的地区歧视是中等城市跨江发展面临的不可忽略的问题。

4.1.4 江两岸同城化协调发展问题

中等城市跨江发展初期和成长期主要是江北副城新城的自组织发展能力的建立,同时江两岸的联系向更紧密的同城化方向发展。一方面要求交通先行,这里的交通问题不仅仅是过江通道数量的问题,更涉及到江河两岸中心城区的通达性必须解决交通换乘频次多的问题。其次是两岸居民的相互深层次了解和交流,同城化发展如何破除瓶颈制约,促进老城居民对新城的了解和认可是江两岸协同发展的人文基础。

4.1.5 跨江发展各阶段稳步过渡问题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会存在阶段转化的瓶颈,城市跨江发展也必然遵循这个规律。跨江发展能够实现其最终目标要特别关注成长期和加速发展阶段及稳定时期的过渡,如果能够稳步跨过这个阶段性门槛,跨江联动就会形成稳态,如果在阶段过渡期出现了割裂甚至出现了倒退,那么跨江发展的结果就是跨而不展,整个城市的跨江联动就会受到严重威胁。

4.2 推动芜湖市跨江发展的几点建议

4.2.1 适应新常态下产业结构的布局

江北新城建设需要谨慎选择产业布局,在跨江发展的初期和成长期特别注重城市自组织能力的构建和独立成城的城市产业布局,结合芜湖市江南江北现有经济格局和未来产业互补均衡发展的布局要求,应以承接长三角产业转移和皖江城市群的产业结构优化为基础,依托本地大型制造企业和低碳高效企业发展先进制造业、现代农业示范区以及港口物流经济,特别要突显长江中下游港口经济建设及本地休闲旅游服务业的区域供给优势[10]。

4.2.2 增进原住居民的市民化及人口聚集结构的合理化

作为副城的江北新城特别要注重人口的素质提升和人口净流入问题。原住民的城市化对江北新区的整体层次提升很重要,因此,要利用高质量的教育资源和卫生资源的聚集为突破口,利用5—8年的时间提升人口的素质即原住民城市化。另外,在产业布局合理基础之上采用有利政策留住和引入高技术产业工人和高校毕业人才到江北创业园区进行创业,这是江北新城快速发展的必要条件,必须实施对接江北产业布局和芜湖市整体发展方向下引导芜湖市净流入人口的江两岸结构的合理化流动。

4.2.3 江北新城的生态、绿色、环保、文明的兼顾开发

江北副城的开发必须在吸收老城开发经验的基础上以较高的起点来建设,从而显示出它的区位优势,因此,江北新城的建设要兼顾文明、环保、绿色、生态的和谐。新城的优势在于新的物质基础、新的完善社区、新的文明环境[11],在我国人口的流动开始出现一线城市向二三线城市转移的可预见的趋势下,排在职业之后的人居环境的重要性日渐突出并成为人们选择栖居之地的重要参考。因此,沿江城市必须充分利用江岸资源来开发江北副城,实施新型城市化建设的规划思路。

4.2.4 快速改善江两岸基础设施的协调

我国很多中等城市包括部分大城市其基础设施仍有待进一步提升,从供给侧发力建设新型城镇是我国经济结构转型期的一个新的经济突破口,因此在跨江发展过程中要进一步加大基础建设投资力度。芜湖市江两岸协同发展的重要连接就是过江通道,目前城市跨江通道仍集中于芜湖公铁长江大桥,不仅造成交通拥挤,便捷性也大打折扣[12]。芜湖市为了在交通上打通江两岸的隔阂,已经开工修建过江隧道、芜湖长江公铁二桥,以及城市轻轨,这些项目工程的开工建设为江南江北的协同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高校、科研院所、职能部门、教育、卫生等也可分流到新城区,从基础设施的投入来协调两岸城市一体化进程。

4.2.5 加快农业产业示范区建设,提高现代服务业水平

现代农业示范区在整个芜湖城市发展中尚属初期,注重现代农业的规模化、电商化、服务化是今后江北新城农业发展的方向。在这方面可借鉴江苏盐城新丰镇 “围绕鲜花做文章,打造赏花经济”的成功经验和做法。新丰镇当初“无心插柳”的郁金香种植成为了名噪一方的赏花经济链。赏花服务业的精心打造,让新丰镇的旅游收入3年翻了30倍,今年有望突破3亿元。这是在我国经济发展中深入挖掘游客需求、不断提升供给侧能力和水平、加速培育发展新动能的一个代表。芜湖市应结合城市居民消费需求,从农业及服务业供给入手,推动农业商机,形成江北新城的特色及城市亮点。

5 结论

作为长江沿岸中等城市的芜湖市,远景目标是建设成人口千万的滨江大城市,作为安徽省次级中心城市,芜湖市解决发展瓶颈的重要途径是城市跨江发展。中等城市由于发展初期和成长期的弱点,需要克服的问题远比大城市跨江河发展要大,建议发展过程中在借鉴滨江大城市跨江发展的经验的同时,结合自身的特点遵循中等城市跨江发展的规律和跨江发展的各阶段发展特征,解决好跨江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经济新常态的产业结构、对岸新城区人口聚集、江两岸城市协调发展等问题。通过基础设施的投资、逐步完善城市建设、增强产业聚集能力和鼓励创新引进等方式逐步推进产业结构的合理化,注重江两岸的互联互通,实现生态、文明、绿色、环保的兼顾发展,注重新型农业示范区的建设,形成新型滨江中等城市新特色。

[1] 王兴平.我国滨江大城市的跨江扩展[J].城市规划学刊,2006(2):91-95.

[2] 葛本中.从“划江而治”到跨江发展——论行政区划调整与长江沿岸城市发展[J].城市发展研究,1995(4):41-44.

[3] 王傲兰.迅速壮大沿江城市[J].宏观经济研究,2001(2):45-46.

[4] 孙都光. 皖江城市跨江联动发展[J].中国城市经济2010(3):35-41.

[5] 荣兆梓.论芜湖跨江发展[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5):137-142.

[6] 李俊峰,焦华富,梁梦鸽.滨江城市跨江发展模式、过程及驱动机制[J].地理研究,2012(12):2162-2171.

[7] 邵波,李王鸣.国内外跨江河城市发展比较研究——杭州市城市跨江发展经验分析[J].经济地理,1993,13(4):29-33.

[8] 李俊峰,焦华富.上海城市跨江发展过程及驱动机制研究[J].经济地理,2010, 30(10):1625-1630.

[9] 董伟.南京跨江发展与浦口的产业选择[J].南京社会科学,2009(1):128-132.

[10] 汪永太.沿江地区拥江发展的路径和对策研究——以芜湖市为例[J].巢湖学院学报,2013(4):65-71.

[11] 叶振宇,汪芳.德国莱茵河经济带的发展经验对我国的启示[J].党政视野,2016(7):15-17.

[12] 黄靖茹,周一成.芜湖市跨江发展战略研究[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5(12):25-28.

Research on River-crossing Development Characteristics and Problems in Medium-sized Cities——Taking Wuhu as the Example

ZHANG Xiao-dong

(SchoolofManagement,AnhuiPolytechnicUniversity,Wuhu241000,China)

In recent years, the medium-sized cities along the Yangtze River have been entering a new period of river-crossing development. Through discussing their characteristics and development mode, the paper analyzes the present situation and periodic characteristics of Wuhu’s river-crossing development. As a medium-sized city, Wuhu is facing some new normal questions in the economic transition period, such as the population structure, cross-strait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and a new type of urbanization development strategy. To achieve a steady progress in the river-crossing development, the article believes that it is necessary to adjust to the layout of industrial structure in the new normal economic, improve the quality of the indigenous residents and population structure, coordinate the city infrastructure, balance development strategy of green,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nd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and develop modern agriculture demonstration areas to promote modern service and supply level.

medium-sized city; river-crossing development; Wuhu

2016-10-14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14YJC790002);安徽省教育厅提升计划项目(TSSK2014B22)。

张晓东(1980—),男,辽宁北票人,讲师,硕士,主要从事区域经济学研究。

F129

A

1674-3512(2017)02-0126-06

猜你喜欢

江北芜湖市芜湖
芜湖市银鸿液压件有限公司
江北东高速公路建成通车
芜湖滨江天际线
芜湖市科技创新发展现状分析
悄悄地
芜湖市金帆机电技术有限公司
芜湖枢纽GSM-R覆盖方案设计
古运河旁的江北水城
芜湖:社区卫生机构公办民营
江南的水与江北的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