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盟誓节”的社会功能分析
——基于从江县占里村的田野调查

2017-03-10杨璨玉

怀化学院学报 2017年6期
关键词:村规民约侗族村寨

杨璨玉

(吉首大学历史与文化学院,湖南吉首416000)

“盟誓节”的社会功能分析
——基于从江县占里村的田野调查

杨璨玉

(吉首大学历史与文化学院,湖南吉首416000)

“盟誓节”是占里侗族诸多传统节日中最为隆重的节日之一,在当地乡民的社会生活中具有极高的地位和影响。通过细致访谈与实地参与观察,对占里“盟誓节”的起源与节庆仪式过程进行了全面地梳理与详细地描述,试图揭示今天这一节庆活动所蕴含的包括加强乡民身份的自我认同、教育并规范村民的言行举止、实现聚落内外社会关系的重组以及集中消费生活物资等在内的诸多社会功能。

占里;侗族;盟誓节;社会功能

“盟誓节”是占里侗族的传统节日之一,设于每年“二月初一”及“八月初一”,在当地居民的社会生活中具有着极高的地位和影响。节日当天,全村男女老少在鬼师的主持之下由寨老带领,齐聚鼓楼旁的祭祀台,举行隆重的“盟誓仪式”。盟誓仪式包括两方面的内容:其一是祭祀占里侗族的先祖,其二是重申村规民约,传承占里传统文化。

笔者查阅相关文献发现鲜有关于占里盟誓节的记载。而一些文章之中提及了占里“二月初一”及“八月初一”盟誓节,大多将此节日于其生育文化相关联。例如:杨军昌《侗寨占里长期实行计划生育的绩效与启示》中认为农历二月初一的燕子节和八月初一节主要就是用来宣传为什么要保持人口恒定数,节制人口增长[1];廖燕在《民族习惯法对占里人口发展的影响》一文中认为占里村每年的农历二月初一的燕子节和八月初一的新米节两个节日主要就是用来宣传人口政策的[2];蒙飞《计划生育六百年》中也认为寨老在每年的二月初一和八月初一召集全寨人到鼓楼里背诵寨规是为了推行每家每户只生育一儿一女的习俗[3]。

2016年8月31日(农历八月初一前一日),笔者亲身参与占里盟誓节的全过程,并结合文献查阅与田野调查资料,试图从盟誓节的起源、节庆过程分析占里“盟誓节”多样化的社会功能。

一、盟誓节的起源

(一)盟誓节的起源

节日的起源问题有许多原因,徐万邦、祁庆富所著《中国少数民族文化通论》一书中将节日的来源分为6种:宗教祭祀活动;围绕农事活动而产生的历法、岁时节日;重要历史事件及历史人物的纪念活动;大型的商业集市活动;群众性的文艺、体育及社交活动;人们改造生存环境及解决某些社会问题的重要活动[4]。对于占里“盟誓节”的起源而言并非只是单一的原因,而应该是多种原因相结合的产物。

1.“二月初一”

占里与相距2公里的付中苗寨都过“二月初一”及“八月初一”。首先,付中称“二月初一”为燕子节,其原因在于立春在农历二月初一之后,象征着春季的到来。其次,不管是付中还是占里,都有打糯米粑粑的习俗,除此节日之外,春节两个村寨都要打糯米粑粑,春节期间所打的糯米粑也被称之为“年粑”,而“二月初一”所打的糯米粑粑也有人称之为“年粑”,在国内也有很多民族都有打糯米粑的习俗,有的称之为“年糕”。我在这里尚且不讨论为什么占里人要打年粑,但就从春节与“二月初一”同打糯米粑粑,且从江县近都柳江,临广西,二月正值燕子从海南岛飞回,那么占里“二月初一”盟誓节似乎也有新一年来到、开春之意。

2.“八月初一”

就在占里“八月初一”盟誓节前后的一段时间,附近的其他村寨已经陆陆续续开始过“吃新节”,所谓“吃新节”是侗族、苗族为庆祝丰收并祈福来年丰收所设的节日。侗族多以糯米为主食,在占里,人们农历三月上旬开始插秧,糯米的成熟周期较粘米的长,农历八月下旬开始收糯稻。因地理及气候原因,从江地区的糯稻收割大多为此时。据《从江县志》记载:“六洞地区和高增一带大都在七月上、中旬,有的地方在七、八月内的甲戌日,隆重程度仅次于过年,节日期间,人们盛装艳服,杀猪宰牛,宾朋满座。”[5]高增乡境内,托里村的“吃新节”为七月初四,岜扒村为七月初七、高增村为七月十四等等。“吃新节”过三天,在节日期间会有大量的客人前去过节的村子做客。尽管通过访谈得知,占里的“吃新节”为七八月间,鬼师会为全村算一个日子,此日,每家每户一早便去自家的田里,摘一把稻谷回家用米舂舂过后,煮给全家人吃,又或者直接放入火中将米烧熟分给家人吃。然而,“八月初一”的盟誓节,与其他村落例如小黄村、高增村、岜扒村、托里村等村寨所过的“吃新节”相比,就习俗上而言,除了多了一个盟誓仪式之外,实际上其他的节日习俗,包括吃食、做客、行歌对月等,都与其他侗族村落所过的“吃新节”大致相同。

(二)关于节日来源的几种传说

为何占里村过二月初一“盟誓节”之时,付中村却在二月初一同一日过“燕子节”,当八月初一前后附近其他侗族村寨接连开始过“吃新节”,且过节习占里除增加“盟誓仪式”之外,过节习俗大致相同?通过访谈得到了不同的说法,尽管各种说法在细节上略有出入,但是这些传说有一个相同之处在于此节日最初的设立是为了纪念占里的祖先。

84岁的男报导人吴玉标称:“二月初一”为占里祖先吴占、吴里从广西梧州迁移出发之日,“八月初一”为吴占与吴里抵达占里定居之日,“二月初一”与“八月初一”不仅纪念吴占、吴里还并同纪念12英雄。此12位英雄皆在清朝时期保护占里村不受土匪及战乱的侵扰。其中海娃、迪万为清末吴氏后代的两名大将,海娃持枪,迪万持刀并带领全村人共同抵御外来侵害,同时起着管理全村的作用。而村规民约为吴占、吴里所定,至海娃、迪万时新加入一条控制人口,每家生育一儿一女的村规民约。因口传已缺2人名,另8名小将分别为:金川(音)、偻洼(音)、金淌(音)、勾乡(音)、平淹(音)、高蒿(音)、天牵(音)、偻懵(音)。

63岁的男报导人吴国高称:“二月初一”与“八月初一”是为里纪念占里的祖先吴公礼与孟公记,以及十二位大将,特别是有两名大将,一个名为巴兵(音),另一个名为阿敏(音)。两人一个身材健壮,满身汗毛力大无穷,另一个能一口气喝下一桶水,他们二人的威武名声使得外界不敢有人来侵犯。二月初一为付中大节,八月初一则为占里大节。两村在对方过大节时去到对方的村子与对方一起过大节。

46岁曾担任村长的男报导人吴元则称:相传付中祖先孟公记与占里祖先吴公礼为同母异父的兄弟。因二人与姨母年幼的儿子玩乐,两人互抛姨母的儿子,不慎将其摔倒在地上的火坑中而亡,所以兄弟二人为躲避而逃难。二月初一则为孟公记与吴公礼一起出发的日子,八月初一孟公记及后代到达付中定居的日子。占里祖先则先抵达黎平,后因故从黎平搬到榕江,榕江坐船至河口,跟付中商量后则落脚付中,而后才最终迁至占里。另一部分与他们出发的祖先因迷路最终抵达广西。所以“二月初一”与“八月初一”是为纪念先祖迁徙之节日。

在以上的传说中可以看出占里与付中是来源于同一祖先的兄弟村寨的关系。因在迁徙时日相同,后人所建立的纪念先祖的节日时间也相同。由占里盟誓节的节庆习俗可见,盟誓节的起源与侗族传统的农耕生活紧密相关,同时也加入了与其迁徙史相关的元素。

二、盟誓节庆典仪式过程

为庆祝“盟誓节”,居民们提前几日便开始准备,他们还为此设计了许多庆祝方式。而节日当天最为重要的庆祝活动包括了盟誓仪式及节日晚会。盟誓仪式自该节日产生以来一直是最重要的庆祝方式,占里居民至今保持着这个传统。而晚会则是近年才兴起的一项庆祝活动,居民把各类唱侗歌的习俗融汇于晚会当中,晚会也成为了占里侗民们部分娱乐活动的缩影。

(一)盟誓仪式

盟誓仪式在鼓楼外的祭祀台处举行。通常可分为四个步骤:献祭、对石盟誓、多耶、分食。

1.献祭

献牲为一头猪,杀献牲的准备工作此之前就被村委会分配到了村内的8个小组。负责杀猪的来自8个组的8个男性会从自家带上一把杀猪刀来到祭祀台处,并将杀猪刀放置到祭祀台上。除此之外,参与此盟誓仪式的人还有所谓的12位大将的后代,其中持刀与持枪的两位大将的后代要将复制的刀、枪送到祭祀台。杀猪的男性们将捆好的猪抬到祭祀台上,鬼师在两个茶杯之内倒入米酒,在念一段祭词之后将此酒倒在地上。紧接着鬼师授意杀献牲,于是负责杀献牲的村民把绑起来的猪给破喉,鬼师接住一盘猪血,放置在祭祀台之上。鬼师随即念咒语,献祭的仪式完成。

2.对石盟誓

对石盟誓仪式的两个主持人为一名鬼师及一名寨老,通常这两位的年纪在鬼师与寨老之中是年纪最大的一位,如若他们二人上了年纪无法再继续主持这个仪式,则会将此任务传给其他继任人。仪式开始,鬼师头戴发冠,左手持法器铃铛,右手拿起之前放置在祭祀台上的刀,在他的主持之下,鬼师、寨老及大将的后代共12名男性围站在祭祀台旁,在他们的身后围站着一群手拉手的青年男女。村民们随意的站在周围。首先由寨老说明占里的来历。其次是鬼师,念一段祭词,内容大意为纪念祖先并且邀请他们一起过节。紧接着鬼师进行村内现状的一个汇报,再期许未来占里的生活更好。在此之后鬼师宣读村规民约,并且发誓说如有违反则会承担后果。鬼师再训问大家是否同意,周围的人称同意之后则代表12名大将的村民喝掉面前摆放的一杯米酒,并一边喝酒一边用手蘸猪血并放到自己的嘴边,意为喝血酒发誓。鬼师拿起猪内脏吃并且分给站在周围的女孩以及村民吃,意为大家已经发誓遵守祖先定下的村规民约。

3.多耶

对石盟誓结束后,村民们从祭祀台周围散开。取而代之的是占里侗族青年男女们围绕在祭祀台旁边手拉手一起边唱侗歌边跳多耶舞。经过歌师的训练,一首完整的多耶侗歌唱完之后,围绕祭祀台一周所跳的多耶舞也结束。

4.分食

盟誓仪式结束之后,鼓楼内的管事将刚用于献祭的猪分割予村民。首先称10斤猪肉给予献牲的主人;另将猪肉等分串好后由村内每家每户派人来领取;其余在盟誓仪式上所用的肉与内脏等供主持盟誓仪式的寨老、鬼师及12位将领的后代在鼓楼内享用。

(二)晚会

通常在节日当天村委会将组织一个庆祝此节日的晚会。关于整个晚会的筹备,村委会在节前就开始向村内公开征集晚会的表演节目,不限制年龄也不限地域。晚会开始的时间在晚饭过后,但具体的时间却是不确定的,大家酒饱饭足之后,便会自发的抬着凳子纷纷来到戏台下等待晚会开始。

晚会的形式多为唱大歌,节目一般为三种形式:不同年龄段的女性群体共唱大歌、男性边拉牛腿琴边唱歌、男性拉牛腿琴与女性对歌。群体所唱的大歌一般都是附近各个村寨所传唱的歌谣,而男女对唱的歌则是在相似的调子上的现场发挥,并没有相应的歌词。唱大歌一直是侗族的主要娱乐活动之一,侗族同胞们自幼便随歌师学习大歌,而这些侗族大歌也分为不同的主题,有讲速本民族来历的,有歌颂萨玛的,也有吟唱大自然的,还有歌唱美好爱情的。他们在不同的场合唱着主题各不相同的歌谣。在“盟誓节”的晚会的舞台上,可以将这些不同主题的歌谣汇聚一处来吟唱。

一场晚会大约持续四个小时,由于晚饭结束时间过晚,所以晚会开始的时间也比较晚,就平常而言,晚上九点已是侗民们入睡休息的时候,然而“盟誓节”当天的晚会开始的时间却正是晚九点前后,然而台下的观众们不管男女老少一般会将晚会节目观赏完之后才回家休息,此时已经大约是第二日的凌晨一点。尽管已经晚于平常入睡的时间,然而大家却是一副尽兴而归,毫无困意的样子,可见侗民们乐在其中,非常享受这样的时光。

三、“盟誓节”的社会功能

马林洛夫斯基曾在《文化论》一书中写到“文化包括一套工具及风俗——人体的或心灵的习惯,它们都是直接地或间接地满足人类的需要。一切文化要素,若是我们的看法是对的,一定都是在活动着,发生作用,而且是有效的。”[6]占里村盟誓节的仪式及节日过程、节日庆典,发挥着包含加强身份的自我认同、教育并规范个人行为、重组社会关系、集中消费物资方面的功能。

1.加强身份认同

“对石盟誓”的仪式上,寨老首先向村民再述说一遍村寨的来历,并且特别强调在此纪念清朝时期保护占里不受其他村寨侵犯的12名大将。仪式还必须请这12名大将的后代参与围绕在祭祀台周围。仪式结束后,青年男女们围绕在祭祀台旁一边跳舞一边唱“祖先歌”。占里侗民们从小便从歌师那里习得自己“祖先歌”,这些祖先歌讲述着村寨的历史。这一系列的行为,实则是不断强化占里村民对身为占里人身份的认识,他们来自同一个祖先,有着不可割裂的亲属关系,彼此间是一个命运共同体。寨老在述说完村寨来历之后才述说侗族与苗族、侗族与汉族和谐相处的故事,让村民应要珍惜当前的生活。这才使得占里村民首先谨记自己占里人的身份,其次不忘自己侗族的身份。

2.教育并规范个人行为

寨老发言结束后紧接着是鬼师再次向村民宣读村规民约,以警示众人不得违反。并由围在祭祀台旁边的12个村民为代表,喝血酒并发誓不会违反村规民约。违反者将会受到惩罚,例如被驱逐出寨等。

村规民约:一、不准多生。夫妻只生两个好,多生者,不娶其女做媳,不嫁其子为妻,使其子为妻,使其男孤女单,自感羞耻。严重多生驱出寨门。二、不准乱砍滥伐。乱砍滥伐者罚银五十二两,并杀耕牛全寨分享以警示村民。三、安全用火。失火者杀耕牛并驱出寨门三年,回来罚五十二两作买寨钱,但是只能住寨边。四、不准偷盗。偷盗者罚银五十二两,并退还偷的东西。五、禁止赌、毒。吸毒、赌博者,要处罚银两,屡教不改者,杀其耕牛全寨分享,没收财产驱出寨门。六、杜绝受贿。寨老断事要公正,不能收受他人财物颠倒是非,否则将其财物全寨分享并取消寨老资格,重者还杀其耕牛全寨分享以警示全寨村民。

“盟誓节”是唯一的宣读村规民约的场合,可见盟誓节的庄严性。通过一年两次的盟誓节进行的一年两次的对村规民约的宣读,使得村民们学会如何规范个人的行为,这种规范是习惯法的体现,村寨最有威望的寨老们制定了村规民约,一直延续使用至今成为占里侗族行为准则,从侗族传统村落管理的制度层面推行至整个占里侗民的身上。

3.重组社会关系

“盟誓节”是占里除春节之外最盛大的节日。虽然春节是最隆重的节日,但是因为春节主要是与家人团聚,每家每户的活动范围都基本不出本寨,也没有客人来做客,所以春节期间的活动都为村民内部的互动。“盟誓节”却不同,当地人又称“盟誓节”为“大节”,通常是过三天。节日期间许多客人纷纷抵达占里来做客,稍微远一些的客人会提前一日抵达占里,来的客人不仅有本村人的亲戚朋友,还有游客,以及记者、调查者、商贩等。节日期间人流大量涌入,过节期间人员众多,定会产生社会关系的重组。这样的重组在村落内部及村落间进行着。

首先,受主家邀请的其他村寨的客人,有的为与之有姻亲关系的远房亲戚,这种关系或也已经隔了几代。有的为曾去对方村寨过节所结交的朋友。他们在“盟誓节”期间弹牛腿琴、对歌,尽管占里有不外嫁不外娶的习俗,但是仍有少部分村民与其他村民建立了姻亲关系。其次,占里人秉着来者皆客的态度,招待那些不相识的客人,这些客人有着不同的身份,不同的社会地位,通过这样的机会,他们结识了新的朋友,建立了新的关系。就记者而言,他们也许找到了合适的采访对象,而我们这些调查者也能在其中寻找到相关的报导人。政府甚至可以通过此节日的影响力,招商引资。再次,在过这个节日时,村内十几二十岁年龄段的人最多,其他村寨的青年男女闻讯而来,青年男女借此机会也交流了感情。

4.集中消费物资

在节前的一至二天,每一户人家或自己家杀牛,又或者与其他人家合杀一头牛。不杀牛的人家也需要去买回三四十斤牛肉自己食用或者招待客人。除此之外,因村内每户人家种植的蔬菜品种尚少,一些人家为了准备招待前来客人会搭车或自己开车前往县城购买蔬菜。而过节时会有很多从外地赶来的商贩,他们一早便把自己的摊位设在鼓楼附近,有卖衣服的,卖水果的,卖玩具的,卖小吃的等等,然而平时并极少有商贩会来此售卖物品。村民们能借此机会采购一些平时不容易买到的物品,特别是孩童更在此时享受到了节日的狂欢。通过访谈当地的小卖部老板得知,在过大节期间,小卖部的销售额会比平时翻很多倍,且烟与啤酒最为好卖。过节时,家里的小孩要着新衣,文艺演出时的村民们也要着新衣,有的人家自己种棉花,做新衣,而有的人家选择买新衣服。一件新衣从织布到染色,做成衣都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也许他们在过节前就已经完成了新衣的制作,买好了新衣,却选择在过节之时才穿上它。无论是大量的吃牛肉、穿新衣,购物,都不是村民们生活的常态,然而他们在“盟誓节”期间,集中的消费了物产,也得到了物资的满足。

综上所述,占里不同于周边的侗寨,有着自己特殊的历史背景,也有自身的一套完整的文化体系,占里的盟誓节反映其文化的独特性。“盟誓节”作为占里侗族的文化实体,集中的体现了占里侗民的需求。该节日不仅纪念了占里的先祖们,同时也使得占里侗民牢记自己的侗族身份,为了自身的发展,他们借盟誓节的机会加强了与外界的沟通交流,一方面向他人展示自身的文化,另一方面更传承了自己的文化。可见,现今盟誓节的社会功能超越了其起源时期,有着更加符合当下占里发展之意义。

[1]杨军昌.侗寨占里长期实行计划生育的绩效与启示[J].中国人口科学,2001(4):65.

[2]廖燕.民族习惯法对占里人口发展的影响[J].西北人口,2010(1):85-89.

[3]蒙飞.计划生育六百年[J]..南方国土资源,2014(6):55-56.

[4]徐万邦,祁庆富.中国少数民族文化通论[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6:306-307.

[5]贵州省从江县志编纂委员会.从江县志[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1:24.

[6][英]马林诺夫斯基.文化论[M].费孝通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15.

Social Function Analysis of‘Vow-making Festival’——Based on the Field Investigation of Zhanli Village,Congjiang County

YANG Can-yu
(school of History and Culture,JiShou University,JiShou,Hunan,416000)

The‘Vow-making Festival’,one of the grandest traditional festivals of the Zhanli Dong nationality,has an extremely high status and strong influence on local villagers and their social life.Through careful interviews and field observation,the author made a comprehensive introduction and detailed description of the origin and the festival ritual ceremony process of the‘Vow-making Festival’with the purpose of revealing the multiple social functions contained in the festival activities including the strengthening of villager's self-identification,educating and regulating the manners and behaviours of villagers,achieving the restructuring of the social relations in and out of the village and the collective consumption of living supplies,etc.

Zhanli;dong;vow-making festival;social functions

C953

A

1671-9743(2017)06-0008-04

2017-05-14

2015年湖南省社科基金基地项目“明清时期治理湘黔苗疆研究”(15JD48);2017年湖南省研究生科研创新项目“现代化背景下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变迁——以占里村节日文化为例”(CX2017B734)。

杨璨玉,1990年生,女,贵州毕节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生态民族学。

猜你喜欢

村规民约侗族村寨
莫让村规民约成墙纸
村规民约法制审核需要制度性设计
莫让村规民约成墙纸
构建新时代村规民约的长效机制
无蚊村寨丁屋岭
快乐童年——榕江侗族儿童
侗族建筑博物馆——大利村
村寨——海坪彝寨
论侗族自然观中的生态伦理及其价值
侗族养生防病抗衰老经验荟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