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李大卓从肝论治食管疾病临床经验

2017-03-07金玉琳

临床医药文献杂志(电子版) 2017年44期
关键词:李师嗳气胃气

金玉琳,李 平

(江苏省高邮市中医医院, 江苏 扬州 225600)

李大卓从肝论治食管疾病临床经验

金玉琳,李 平

(江苏省高邮市中医医院, 江苏 扬州 225600)

食管疾病亦属中医脾胃病之范畴,其发病常与肝胆之疏泄有着十分密切之关联。“土得木而达”(素问·宝命全形论篇)脾胃病的运化功能,有顿于肝气的疏泄功能,如果肝失疏泄,必然会影响脾的运化功能,脾失健运,胃则失和降,胃气上逆,必改食管病变,所以食管之病变常常责之于肝。临床上通过调理肝的疏泄功能而治疗食道病患,常获佳效,我们通过按集整理李大卓主任中医师的临床病案进行分析。

李大卓;从肝论;治食管疾病

1 食道喷门失弛缓症

本病的临床主症有吞咽困难,胸痛,反胃呕吐,诊断本病以X线钡餐透视和胃食道镜的结合为金标准,中医的病理机制乃气滞,疾郁瘀结为主,而其根源为气滞,气机的郁滞,常又责之于肝,肝气不疏夹之脾胃,脾胃升降失调,脾不运湿,聚而成核,胃气不降反逆,而改呕吐,呕逆,吞咽困难,气郁日久必改瘀,而改痰瘀交结成患,正如唐代王冰曰:“食痹,谓食已心下痛阴阴然,不可名也,不可忍也,吐出乃止,为胃气逆而不下流也,食饮而入,入而复出,肝乘脾胃,故令尔也。”李老师临床对于病发不久者常选四七汤合起膈。如疾浊猛者,舌苔垢腻者,可加厚朴10 g,草果仁(杵)10 g、莱菔子10 g;瘀血重者,舌质紫暗,或舌下脉络过曲肥大暴露明显者,可加刺猬皮10 g、九香虫10 g、莪术10 g、玫瑰花10 g;反胃其者,可先予针制内关、膻中、足三里,或生姜敷贴神厥穴。

典型病例:赵某,男,42岁,公司职员,患本病已2年余,吞咽困难,食入快则吐,胸骨内嘈杂,遍访各大医院及专科,也打算手术治疗,后经人介绍请李师诊疗,察之精神紧张焦虑,每至吃饭时均小心翼翼,近2年来均以流汁为主,常嗳气叹息,夜寐不实,口干不欲饮,舌苔黄垢腻,舌质偏红,有紫气,脉细弦,李主任诊为肝胆失于疏泄,改使脾胃失调,胃失和降,逆而为膈,郁久化热改瘀,故用四七汤合启膈改加减治之,方遣:枳壳10 g、陈皮10 g、姜竹茹10 g、茯苓15 g、清半夏10 g、瓜蒌皮10 g、浙贝母15 g、砂仁6 g(杵后下)、杵头糠20 g、黄芩10 g、玫瑰花10 g、夜交藤20 g、生甘草4 g。七帖药后嗳气减少,已不呕吐,前方得效,再过两周,痛证减半,后以上方去浙贝母、姜竹茹、砂仁,加百合20 g、五味子10 g、炒白术芍各10 g、薏仁30 g、乌贼骨10 g连服一个月而愈。

2 梅核气

梅核气多由情志不畅,气机郁结,肝脾疏远失常,胃气下降,痰涎凝聚而成。以咽部似有物阻,咯之不出,吞咽不下为其表现特征,所谓“妇人咽中如有灸脔”便是此义,患者常伴有胸胁满闷、气急作痛,苔白,脉弦滑,均为痰气交阻上逆于咽喉,盘踞于胸胁、胃脘所致,李老师常对诊断“梅核气”十分谨慎,必须通过喉镜,食道镜或胃镜以排除咽部食道,胃的器质性病变,故而行以中医药治之。治宜行气开郁,降逆化痰,选用自拟梅核气方治之,药用柴胡、瓜蒌、法半夏、黄芩、川厚朴、苏叶梗、茯苓、枳壳、绿梅花、合欢花等。若兼胸胁刺痛、胀满者为气机郁滞,可加元胡、金铃子、郁金、青陈皮;若兼呕恶欲吐、嗳气、,频频为肝气犯胃,胃气上逆,加旋覆花、代赭石、姜竹茹;若兼烧心、泛酸、纳呆、苔黄、脉弦数者为肝郁日久,化火犯胃、胃失和降,加黄连、吴萸。

典型病例患者:杨某某,女,48岁。因咽部如物梗阻,咯之不出,咽之不下3月来诊,曾查胃镜、胸部CT、心脏超声等检查,均无异常,焦虑不安,伴胸憋胀满,纳食不香,恶心欲吐,心烦口苦,舌淡,苔薄黄,脉弦稍数,诊为梅核气,李师以自拟梅核气方加减。处方:柴胡6 g、瓜蒌12 g、黄芩9 g、法半夏10 g、厚朴10 g、苏叶10 g、苏梗10 g、茯苓12 g、枳壳10 g、旋复花12 g、绿梅花10 g、合欢花10 g、丹皮9 g、焦三仙各12 g。日一剂,服五剂症大减,原方去厚朴、旋复花加五味子10 g、夜交藤20 g,再服七帖而愈。

3 返流性食管炎

返流性食管炎,其临床表现为胸骨及剑突下灼热疼痛,饮热或进食过酸食物时疼痛尤其,或因疼痛不能进食而消瘦,伴烧心、反酸、恶心、呕吐、酸苦痰涎,嗳气等。其诊断不难,以胃镜检查为金标准。除了上述部分症状外,内镜下的食管中下段粘膜呈充血、水肿、潮红或表面糜烂和浅小溃疡。两者俱现才可诊断为返流性食管炎,要区别为食管返流症状。李师认为引发该病的原因很多,然十之六七为情志失调,肝气不畅郁结,乘之脾胃,胃失和降,胃气上逆为患,而治疗后反复又是肝郁作祟为多,所以调肝疏泄乃是治疗本病的第一要法,李师以多年临床经验方反流方代替治之常获显效。

典型病例:孙某某,男40岁,个体老板。近来因经济纠纷与人打官司,常觉胸骨后至剑突灼痛,不敢进食,曾胃镜多次均诊断为食道炎,亦常服奥美拉唑、雷贝拉唑,甚至埃索美拉唑,用药好转,停药后即复,苦不堪言,紧张焦虑,伴嗳气反酸,大便干,舌红,苔薄脉弦数。其后慕名求医于我师,李主任诊之分析,纠纷在身,肝气郁抑,失于疏泄,乘于脾胃。脾胃无法升降调节,即使反复难愈,故而疏导之,再以中药,反流方治之,潜方:枳壳10 g、绿梅花10 g炒白芍10 g茯苓15 g仙鹤草30 g乌贼骨30 g(先煎)瓦楞子15 g(先煎)木蝴蝶3 g白芨10 g刀豆壳10 g橘络10 g生甘草4 g七帖药后,胸骨后灼痛消失,嘈杂亦减大半,渐渐停用埃索美拉唑,再进中药调,病愈十之八九,原方去瓦楞子,加凤凰衣10 g,调服一个月而愈。

综观疾病,其中大部分疾病与情志相关联,五行中五行生克关系中,以木跟土的关系最为常态和密切,以人体五脏生理病理关系中,亦以肝脾关系最多,也就是说肝郁致病最为常态,尤其脾胃消化系统疾病中的食道疾病尤为突出,所以有些疾病,现代医学称之为身心疾病。常以抗焦虑,抗抑郁,镇静等辅助治疗,而中医学则认为从肝论之,李师则用疏肝和胃法治疗相关食道疾病而获捷效。

R256.39

B

ISSN.2096-3718.2017.44.8560.01

本文编辑:贺 攀

猜你喜欢

李师嗳气胃气
张景岳对《黄帝内经》脉中胃气的阐发与运用
李灿东辨治咳嗽经验拾萃※
钦丹萍辨治嗳气验案
也来谈谈“胃气”
胃气痛片质量标准的研究
夜雨初夏(外一首)
胃气理论的形成与发展及其临床意义
总是打嗝,是不是胃肠有问题?
饱嗝不断,喝荸荠鸡金饮
浅谈李师中《劝农事》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