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幽门螺旋杆菌的根除对功能性消化不良的影响

2017-03-07赵艳军郝佳颖

临床医药文献杂志(电子版) 2017年44期
关键词:螺旋杆菌螺杆菌幽门

张 峥,赵艳军,郝佳颖,徐 昆

(1.承德市围场县中医院; 2.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医院; 3.承德医学院附属医院, 河北 承德 067000)

幽门螺旋杆菌的根除对功能性消化不良的影响

张 峥1,赵艳军2,郝佳颖3,徐 昆3

(1.承德市围场县中医院; 2.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医院; 3.承德医学院附属医院, 河北 承德 067000)

目的探讨幽门螺旋杆菌的根除对功能性消化不良的影响。方法选择我院在2015年8月—2016年8月间接收的52例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的方式,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6例。对照组采用一般治疗,观察组采用幽门螺旋杆菌根除治疗,对比两种治疗方法的应用效果。结果治疗后,观察组的早饱感、上腹部不适感、上腹部疼痛、餐后饱胀等症状积分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7.69%,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3.08%,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实施幽门螺杆菌根除治疗,效果较好,安全性高,值得推广和应用。

幽门螺旋杆菌;功能性消化不良;根除治疗;效果对比

功能性消化不良是由胃部功能紊乱、十二指肠功能紊乱所引起的一种异质性疾病,其发病机制尚未明确,临床上一般认为其与患者的精神状态、饮食规律、生活习惯等因素有关。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病程时间较长,且症状较为明显,若没有及时的治疗,会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工作效率[1]。临床研究表明,幽门螺杆菌是导致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一个重要原因,为此,本文以我院在2015年8月—2016年8月间接收的52例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组探讨了根除幽门螺旋杆菌对治疗该病的效果,具体过程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在2015年8月—2016年8月间接收的52例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了2个小组。观察组患者26例,男性15例,女性11例,年龄20~55岁,平均年龄(36.5±3.7)岁,病程时间3个月~3年,平均病程时间(14.9±2.4)个月。对照组患者26例,男性16例,女性10例,年龄19~53岁,平均年龄(35.8±3.5)岁,病程时间5个月~3.2年,平均病程时间(15.6±2.5)个月。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及病程时间等资料上没有明显的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可对比分析。

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一般治疗,口服潘立酮片,10 mg/次,3次/d;口服硫酸阿托品片,0.3 mg/次,3次/d;口服盐酸氟西汀分散片[2],1片/次,1次/d。观察组采用一般治疗基础上的幽门螺杆菌根除治疗,口服泮托拉唑钠肠溶片,40 mg/次,1次/d;口服甲硝唑片,0.4 g/次,2次/d;口服克拉霉素分散片,0.5 g/次,2次/d。两组患者均以7 d为1个疗程,共治疗1个疗程。治疗期间,患者不得服用其他药物,同时谨遵医嘱,调整生活习惯及饮食习惯。

1.3 观察指标

通过14C尿素酶[3]呼气测试患者的幽门螺杆菌根除情况,对比治疗前后患者的功能性消化不良症状积分,统计治疗期间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消化不良症状评分:0分为症状不明显,1分为提示后可意识到症状,2分为患者可以感觉到症状,但未对生活造成影响。3分为症状明显,影响患者生活[4]。

2 结果

2.1 消化不良症状积分

治疗前后,观察组的早饱感症状积分分别为(2.74±0.18)、(0.38±0.10),上腹部不适感症状积分分别为(2.88±0.26)、(0.42±0.08),上腹部疼痛症状积分分别为(2.06±0.17)、(0.23±0.05),餐后饱胀的症状积分分别为(2.94±0.17)、(0.30±0.07);治疗前后,对照组的早饱感症状积分分别为(2.75±0.19)、(1.15±0.12),上腹部不适感症状积分分别为(2.89±0.28)、(1.15±0.14),上腹部疼痛症状积分分别为(2.07±0.16)、(0.78±0.08),餐后饱胀的症状积分分别为(2.96±0.18)、(1.03±0.12)。结果显示,治疗前两组患者的症状积分均无明显差异,治疗后观察组的各项症状积分明显下降,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不良反应发生率

观察组中共2例患者出现了不良反应,分别为腹泻1例,头晕1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7.69%(2/26);对照组中共6例患者出现了不良反应,分别为恶心1例,呕吐1例,头晕2例,腹泻2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3.08%(6/26)。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功能性消化不良是一种常见的肠胃病,其症状表现在于饱腹感、上腹疼痛、上腹部不适感、餐后饱胀等,由于该病发病机制不明确,且病程时间较长,复发率高,患者需要反复就医,严重影响了其正常的工作和生活。幽门螺旋杆菌螺旋形的细菌,其生存在人体胃部内,是引发胃黏膜慢性发炎的主要致病菌,也是造成胃癌的罪魁祸首。临床研究表明,功能性消化不良病情加重的主要原因在于幽门螺旋杆菌感染,为此,需要从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对患者进行幽门螺杆菌根除治疗,以清除致病菌,提高病情恢复的效果。本次研究中,对观察组患者实施了常规治疗基础上的幽门螺旋杆菌根除治疗,结果表明,治疗后,观察组的早饱感、上腹部不适感、上腹部疼痛、餐后饱胀等症状积分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7.69%,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3.08%,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综上所述,对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实施幽门螺杆菌根除治疗,效果较好,值得推广和应用。

[1] 陈 刚.根除幽门螺杆菌治疗对Hp阳性功能性消化不良的影响[J].中国现代医生,2014,35(9):123-126.

[2] 樊民强,李寿勋,黄志成.功能性消化不良与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状况分析[J].中国医学工程,2015,06(21):36-37.

[3] 叶天利.功能性消化不良与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的关系研究[J].黑龙江医学,2016,02(12):117-118.

R573.9

B

ISSN.2096-3718.2017.44.8538.01

本文编辑:柯 凤

猜你喜欢

螺旋杆菌螺杆菌幽门
远离幽门螺旋杆菌 分餐真的很必要
幽门螺杆菌感染与骨质疏松症相关性研究进展
幽门螺杆菌生物膜的研究进展
健康体检者消化道症状与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的相关性分析
幽门螺旋杆菌感染与慢性胃炎的相关性分析
口腔与胃内幽门螺杆菌感染的相关性
幽门螺旋杆菌感染与脑卒中的相关性研究
5种幽门螺杆菌检测方法的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