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农村教育精准“扶贫”策略研究

2017-02-23杨应松

西部论丛 2017年10期
关键词:扶贫农村教育精准扶贫

杨应松

摘 要:农村地区的孩子需要教育均衡发展带来的城乡无差别资源共享,但农村地区的特殊孩子需要的仅仅是一个能了解他内心世界的老师和一些可以陪伴他一起平等学习玩耍的小伙伴,孩子们期盼这样的教育精准“扶贫”措施到来。

关键词:农村教育 精准扶贫 策略

农村教育的现状一直牵动着很多人想为之做点什么的心,这几年国家也相继给农村教育注入了大量了资源,硬件设施的标准化,软件设施的补充与更新,也已让落后的农村教育标签渐渐褪去。这对生活在阳光下的农村孩子来说无疑是次非常好的时代机遇,但对生活在精神、智力障碍“阴影”里的孩子们来说却依旧未能改变。

在开展《城郊结合部儿童行为的教育干预研究》这一课题研究过程中,无意间让我接触到二年级一位特殊的孩子——“小朋友”,这个名字算是他自己给自己取得别名吧,因为别人问他叫什么时,这个称呼他便脱口而出。他的特殊在于已经超出了我们对问题孩子的调查范畴,各种干预方法对他的问题行为改变不是很大。据他的班主任回忆,在一年级时,他几乎从不开口说话,老师上课时,他会情不自禁地重复老师所说的话,有时也会发出阵阵怪叫声。课间很少离开自己的座位到外面玩,从不参与其他小朋友的游戏活动,手脚协作能力很差,就连孩子最爱的跳绳他也从未成功跳过一下。老师也尝试让其他同学带着他一起玩,可都被“小朋友”怪异的举动吓跑了,都离他都远远的了。他的班主任也多次友好地尝试跟他接近,主动跟他说话,但都吃了“闭门羹”。

后来,经过家访得知,他的父母是外地人,他在很小的时候受到过一次意外的惊吓,可能导致了精神上出现了障碍,从而引起平时行为怪异,无法与人正常交流。因家庭条件差,他的父母精力都忙于生计,除了吃饱穿暖的照顾外,很少陪伴他与他交流,对他的病情没有进一步治疗,也认为他已经无法治愈,抱着就这么把他养大的心态过着。

再后来因为学校课程的调整,我又机缘巧合地成了他们班的语文老师,和这个孩子接触的时间又长了,慢慢相处发现其实这个孩子还是有主观思维的,并不是真的“无法治愈”。记得有一次我在上课,正背身在黑板上写字,突然身后传过来一阵粗莽的声音:“走开!在上课…走开!走开!…”我回过头发现,原来是“小朋友”正对着扒在窗台上孩子叫喊。那一刻,让我觉得“小朋友”不仅是个正常的孩子,而且还是一个富有维持课堂纪律正义感的小卫士。在他的思维里,扒在窗台是会影响同学们听课的,应该让其离开。那次我向他高高地竖起了大拇指,看到我对他的表扬“小朋友”居然还会腼腆地低下头,狠狠地摇着脑袋羞羞地笑着。此时的他或许是第一次受到这样的表扬而不好意思;也或许是从未受到过表扬的他抑制不住心中的喜悦而手足无措着。看到今天他的表现,他的内心世界又怎能不是和我们一样那样完整呢?

相处在继续,惊喜也在继续。有次上课,为了喊某个同学回答问题,因为这个班我刚接手不久,对所有孩子的名字不是很熟悉,站在那位孩子跟前做出了邀请的手势,硬是叫不出他名字,足足愣了好几秒钟,场面像是被凝住了。这时又一声粗莽的声音打破了这样的尴尬“他叫某××”,听到“小朋友 ”的“提示”后我不由的对着那个孩子重复了一遍“你是叫某××吗?”“是的”。当时可把乐坏了,没想到“小朋友”能知道我在努力想被叫同学的名字,也没想到他知道这个孩子的名字而提示我,我再一次地表扬了“小朋友”。要知道“小朋友”可是一位身患精神障碍的孩子,行为方式都不正常的。可更没想到的是接下来发生的事,这时孩子中间传来了一声“班级所有人他都能叫得出名字…”。能记得住一个或者几个孩子名字,或许是因为平时他们是前后桌接触多,像条件反射一样。可全班四十多人全都能一一对人叫得出,这就说明必须有一些刻意的自我意识才能完成。果然正如孩子们所说,我随便在任何一个角落里请一位同学站起来,“小朋友”都能准确答对,而且回答的很快。这次的惊喜让我为他竖起了两个大拇指,也让全班同学集体表扬了他“×××你真棒!”听到表扬的他,并没有了第一次低下头的羞涩,而是乐呵呵站了起来,也竖起两个大拇指朝着自己说:“‘小朋友棒棒的”。有那么一瞬间,你会觉得站在我们面前的这个孩子就是一个正常的、开朗的、自信的小朋友。

一些年來校园里经常会有这样特殊孩子的身影出现,有的义务教育未完成便早早辍学在家,家长不是不想让他们读书,而是那样的环境,孩子已经无法再融入进去了。有一位2015年毕业的智力障碍孩子,我们经常在马路边看到他身穿校服,背着一个破口袋,挂着他标志性的露八颗门牙笑容,四处寻找着矿泉水瓶。有次路上遇见了他的父亲,便问起了此事。他说他孩子早就不想读书了,天天被人欺负,被人嘲笑,不快乐,还没有背着口袋到处捡垃圾开心呢!是啊,精神、智力障碍的孩子有时也会有自己的意识,只是在正常的学校里,那些最简单的想法早已被淹没在了浪潮般的学习洪流里,淹没在了谁聪明、谁伶俐、谁的才艺高人一等的评价思维里。还有多少人会想起给他们竖一次大拇指,引导他们慢慢来呢?

有专家曾提到过智力活动明显低于同龄儿童水平的、并显示出适应行为障碍的人,要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与干预,才会有利于其智力成长。比如:注意感知觉与动作的发展训练;加强语言学习;提高生活自理能力;与正常的同伴适当交往,让他们在与同伴交往中模仿学习正确的行为举止,培养良好的情感和个性品质…同时专家也提醒这些患儿因在学习、玩耍、交流方面的异常,容易受到外界的嘲笑和批评,长此以往孩子的情绪难以稳定,容易暴躁,更使得孩子产生自卑、恐惧、焦虑等心理。

没有正确的训练干预,没有好的转化环境,这些特殊的孩子过早地离开校园,“逃”出去也再所难免。可能给我们农村地区的这类特殊孩子多一些实施精准“扶贫”式的教育,让懂得特殊教育的老师来关爱他们成长,创造一个没有歧视而又能与正常孩子适当接触玩耍的环境,我想“小朋友”或许有天真能跳出束缚他精神世界的枷锁成为真正的小朋友!

备注:本文系安徽省马鞍山市教育科学规划2015年度立项课题阶段成果,编号MJG15099

猜你喜欢

扶贫农村教育精准扶贫
关于如何优化农村小学教师综合素质的探索
浅谈如何改善农村小学体育教学
城镇化进程中农村教育发展问题探究
城镇化进程中农村教育发展问题探究
古代社学对发展农村教育的启示
证监会“扶贫”
“精准扶贫”视角下的高校资助育人工作
管仲“扶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