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城镇化进程中农村教育发展问题探究

2016-12-01贺雪娇刘杰邓爽

智富时代 2016年12期
关键词:农村教育城镇化发展

贺雪娇+刘杰+邓爽

【摘 要】近些年来,城镇化的不断推进在对劳动力的技能提出更高要求的同时,对农村教育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现有的农村教育在城镇化进程中面临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要实现农村教育与城镇化均衡发展,就必须加强经济投入,同时加强农村师资队伍建设,切实解决农村学生受教育的问题。

【关键词】城镇化;农村教育;发展

一、前言

城镇化是国家和地区现代化以及社会进步的考量标准,同时也是促进经济增长的有效手段,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随着城镇化的不断推进,农村教育也面临着更多的困难与挑战。

二、城镇化进程中农村教育发展概况

改革开放市场经济以来,我国经济得到了较快的发展,相应的,教育事业也取得了一系列辉煌的成果。但与城市相比,由于农村经济基础差,教育资源匮乏,导致农村教育和城市教育产生了较大差距。表现在教育方面,共有两个方面,一方面,出现了农民工子弟和农村留守儿童两个边缘化群体。另一方面,出现了城镇地区大班额学校、农村寄宿制学校和较偏远乡村的村级小学(教学点)三类存在较大问题的学校。城镇化的农村教育面临许多新的发展问题。

三、城镇化进程中农村教育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经费投入严重不足

我国农村教育事业发展的一个十分严峻的问题就是办学经费严重不足和资金筹措渠道不畅。若单就政府对农村教育的投入来说,每一年的增长幅度都很大,且每项投入中,农村教育的投入基本都在50%以上。但相比政府教育经费占国民生产总值比重4%左右的世界水平来说,我国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的总量仍然较小。相较而言,城市学校特别是城市的中小学所得到的财政性经费与农村普通中小学基本持平,但就在学生人数而言,农村的学生人数远超城市学生人数。一个农村小学生享受到的教育经费不到城市小学生的一半,甚至更少,很多地方政府花几千万甚至上亿元创办示范学校和国家重点学校,而一般农村学校连基本的教育经费都难以得到保证。所以,整体来说,政府对农村教育经费投入的力度仍然不够,农村财政性教育经费仍旧严重不足。

其次,农村在教育经费的管理和保障上都有很大的问题,国家对教育经费的使用和具体落实监管不到位,有些地区存在挤占挪用专项教育经费、私设账外账、“小金库”等问题,致使部分地区的农村学校教育经费紧张、资金使用效率低下,使农村教育所面临的经费问题更加严重。另外,农村学校相较于城市学校而言,受到外界的关注较少,教育经费的来源比较单一,教育资金筹措渠道不畅,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农村教育经费紧张的问题。

(二)农村流动人口子女教育问题

农村大量劳动力从农村流入城市,造成农村留守儿童或从农村流入城市的流动儿童数量巨大。流动儿童因为没有流入地的户口,受到户籍制度和教育经费拨款制度的限制,在进入流入地后的受教育的权利得不到保障。流动儿童要想进入当地的公立学校,接受同等的教育,就必须交纳高额的“赞助费”和“借读费”。但是,由于绝大多数的外来务工人员都处在社会底层,收入微薄,没有能力缴纳高额的费用,一部分家长为了让子女受到教育,就让子女进入当地的一些师资和教学水平较差的民办学校就读,而另一部分家长则选择让子女放弃就学,随他们加入农村进城的务工人员行列,以缓解家庭的经济压力。这样的做法不但会让流动儿童和城市儿童在文化水平上产生差距,还容易让流动儿童产生自卑自闭等各种心理问题,成为社会不稳定的因素。外出务工人员因为经济等原因无法将子女带在身边,而形成的一个特殊群体,即留守儿童。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也是城镇化进程中亟待解决的一个问题。留守在农村的儿童因为没有父母的陪伴,亲情的缺失使孩子变得孤僻、抑郁,严重地影响到了孩子心理的健康发展。在教育方面,由于父母双方或一方不在身边,爷爷奶奶无力管理或者过分宠溺,使孩子在学习方面处于一种无人过问的状况,渐渐使孩子对学习产生一种无所谓的态度,导致相当数量的留守儿童产生厌学、逃学、缀学现象。

(三)农村师资问题

师资力量欠缺一直以来都是我国教育事业面临的一大问题,这在农村地区显得尤为突出。因为农村基础设施落后,硬件设备陈旧,教师工资水平普遍较低,导致部分教师寻找机会从农村进入城市就业,或者直接离开教师队伍。在部分偏远地区学校甚至出现一名教师兼任全校课程的现象。而留在农村的教师大多都未能接受正规的职业教育,文化水平偏低,知识功底薄弱,较少利用网络同步接收与时俱进的教育信息,思想陈旧,无法及时更新教学内容、改变教学方法,这些问题的存在都直接影响到了农村学生的成长,不利于农村教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四)教育资源供求矛盾加大的问题

“教育公平”问题是我国教育事业改革面临的重要问题,其中一个重要的方面便是城市教育和农村教育的公平问题。农村学校相对于城市学校,本就存在师资力量薄弱,硬件设置陈旧,学生的家庭教育相对欠缺等问题,以考试成绩为主要指标评价学生和学校的制度,一定程度上使得优质资源不断向城市集中,导致教育资源分配不均衡的问题更为突出。农村人口较为分散,环境比较艰苦,教学点设置以及教育投入皆有限,有些地区甚至存在一个乡镇只有一所学校的问题,而教育经费投入不足导致学校软硬件设施跟不上,即使先进教学资源也无法被高效利用起来。此外,农村学校教师数量相对于城镇教师资源而言,严重匮乏,优质教育资源的缺失成为了制约农村教育教学发展的瓶颈。

四、农村教育发展问题的原因

(一)城镇化的大背景

城镇化在给农民带来诸多机会的同时,松动了城乡二元的户籍制度壁垒,导致大量的农村人口向城市迁移,这些人口已经远远超出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范畴,并且有越来越年轻化的趋势,而他们正是农业所需要的主要劳动力。由于农村经济的不发达、生活的不便、教育的落后,比起城市生活的便利以及资源的丰富,越来越多的农村青壮年走向了城市寻求赚钱的机会,意图改变现有的生活。人口的大量迁移,使得村庄只剩下老幼病残,由此产生的诸多弊端,严重阻碍了农村教育的发展。

(二)优质生源的转移

因为教育资源的不均衡导致的农村学校和城市学校教学质量的差异,导致农村有条件的学生家长,都会带学生进入城市的学校就学,并逐渐形成一种学生家长互相比较的风气。在城镇化背景下,城市学校在优质的教师资源、软硬件上的优势都在不断的吸引着农村学子,有条件的家长为了孩子能够受到良好的教育,不惜代价带孩子进城就学,这就导致农村学校的生源大量流失,学校的教学质量也受到严重影响。

(三)优秀教师的单向流动

我国农村教师队伍在数量、结构、质量、待遇等方面都存在着问题。首先由于我国现行农村教师编制还是参照城市标准,实行“一刀切”,只给一定数额的教师编制,而不是按需分配,导致大多数农村教师都没有正式编制,缺乏归属感。其次,农村教师待遇在国内普遍偏低,无特殊的岗位津贴,基本没有升职和培训机会, 对于一直上涨的物价来说,相对低的工资,使得农村教师感到不公平的同时,岗位认同感越来越低。再次,由于农村学生中留守儿童居多,教师在要保证正常教学的情况下还要肩负一部分监护人的责任,使农村教师面临的压力过大。最后,由于农村教师这一岗位对于大学毕业生的吸引力相对较小,也导致农村教师的极度匮乏。

(四)家长教育观念的变化

面对高校毕业生就业的严峻形势,“读书无用论”在农村社会再次抬头。受到“读书无用论”观念的冲击,许多农村家长对孩子的教育失去了信心,认为考上大学也不一定能找到工作,由于农村教育的弱势地位,“寒门学子”更难翻身,许多好的高等院校很难考取,所以家长无意让孩子去念一个自认为没有前途的院校,毕业后的“失业”现象,导致一些家庭反而会因为供其念书使本来宽裕的家庭“致贫”。农村学生家长观念的转变,使得部分农村的学校只是承担看管学生直至有能力在社会生存的义务。

五、城镇化进程中农村教育发展对策

(一)完善教育经费投入体制

可以说,制约农村教育发展的直接因素就是教育经费的欠缺。解决这一问题可以通过改变融资模式、鼓励社会资本介入、提升资金使用效率等方式进行。一是国家提高财政在农村教育事业上的投资力度,提高经费保障能力,确保国家新增教育经费能够落实在农村;二是各级政府对贫困地区可采取特殊政策,专项投入教育,争取一些项目投资,投入到农村教育中,支持农村教育的发展;三是鼓励社会有经济实力的人,资助需要帮助的农村学校和学子,促进农村教育长期的发展;四是改革农村教育经费的管理体制,加强对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使用的管理和监督,提高教育投资效率,加强对农村义务教育经费的预算管理和学校收费管理。

(二)加强农村教育师资力量建设

农村教师整体文化水平以及综合素质的提升是解决农村教育问题的重要途径。首先,应适当提高农村教师的工资待遇水平,并根据农村学校的实际情况,配备合理的师资力量,同时注重农村教师的生活困难,并予以解决,以此调动农村教师的教学积极性。其次,建立农村教师与城市教师教学交流合作的良性互动机制,鼓励城市教师“帮扶带”,从而从教室资源的角度缩小城乡教育差距。最后,应不断鼓励师范院校优秀毕业生到乡村学校就业,为农村教师队伍注入新鲜的血液,从而引导农村教学方式的创新,进一步促进农村教育发展。

(三)改善留守儿童和城市流动儿童的教育状况

留守儿童和城市流动儿童的教育问题是城镇化进程中农村教育最严重的问题之一。在学校层面,应以公立学校为主,民办学校作为补充,解决流动人口子女教育问题。一方面要提升公办学校的办学能力,另一方面要鼓励社会力量办学,提高学校质量,优化办学条件,接受流动儿童入学,并制定相关的法规政策和管理办法,加强政府的监督职能。在学生层面,一方面,加强农村寄宿制学校的建设和管理,并配备针对留守儿童的心理辅导老师,关注留守儿童心理健康,能够及时做到和留守儿童家长的交流和信息反馈,从心理层面关注留守儿童的学习动向,鼓励留守儿童的学习热情。另一方面,应建立健全户籍制度,给予城市流动儿童合理的身份待遇,保障城市流动儿童与本地儿童同等的受教育机会,消除歧视,改善城市流动儿童的教育状况。

(四)改进“城市偏向”的教育规划,促进教育均衡发展

我国建国以来至八十年代实行的 “农业反哺工业、农村支援城市”的发展战略,进一步导致了教育政策以及教育资源配置偏向城市,就同一地区来说,城市学生享受的教育资源明显优于农村学生,但在各类升学考试中采取同一标准,有学者形象的将农村学生比喻为城市学生的“陪跑者”。因此,要想真正均衡城乡义务教育资源,首先要从政府角度出台举措来均衡城乡教育投入,在资金投入上可以形成由基本财政支持、财政拨款与多渠道筹资相结合的教育投入模式,为农村义务教育提供财政支持。其次,在教育内容上要构建适合农村学生的教学大纲,不能一味追求城市的“精英”教育,因为城乡教育在根本上就存在不同,因材施教才符合价值多元化的发展需求。最后,在政策上照顾农村走出去大学生,吸引他们回家想从事教育教学工作,从而形成良性循环,促进乡村发展,缩小城乡差距。

【参考文献】

[1]陈金干.城镇化进程中农村基础教育问题探究[J].中国教育学刊,2009,12:18-20.

[2]金玲. 新型城镇化下农村基础教育问题探析[J].学理论,2014,31:117-118.

[3]鄂媛媛.城镇化进程中农村义务教育的问题研究[J].理论观察,2014,10:98-99.

[4]陆相欣,张俊. 我国城镇化进程中农村教育问题研究[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5,01:124-125.

猜你喜欢

农村教育城镇化发展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关于如何优化农村小学教师综合素质的探索
浅谈如何改善农村小学体育教学
古代社学对发展农村教育的启示
坚持“三为主” 推进城镇化
“会”与“展”引导再制造发展
城镇化
加快推进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