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张觉人教授运用“调养胃气,补消兼施”法治疗难治性胃痛经验*

2017-01-17念卢丽君夏鹏飞蔡昂王彩娣魏盼指导张觉人

中国中医急症 2017年2期
关键词:嗳气胃气反酸

丁 念卢丽君△夏鹏飞蔡 昂王彩娣魏 盼指导 张觉人

(1.湖北省武汉市中医医院,湖北 武汉 30014;2.湖北中医药大学,湖北 武汉 430065)

·薪火传承·

张觉人教授运用“调养胃气,补消兼施”法治疗难治性胃痛经验*

丁 念1卢丽君1△夏鹏飞1蔡 昂1王彩娣2魏 盼2指导 张觉人1

(1.湖北省武汉市中医医院,湖北 武汉 30014;2.湖北中医药大学,湖北 武汉 430065)

张觉人教授治疗脾胃病有独到的学术思想以及临床经验。他提出“调养胃气,补消兼施”法治疗萎缩性胃炎、残胃炎、胃息肉、巨大胃溃疡等难治性胃痛,分别采用调养胃气、消食、消痰、消毒、消结、消瘀等治疗方法,收效颇丰。

张觉人 难治性胃痛 名医经验 医案

张觉人教授是武汉市中医医院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第5批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从事中医临床、教学工作40年。在老年病的治疗上遵循《内经》“年长则求之于府”[1],且提出“扶本顾标”及“反治”的学术主张。尤在《清代名医医案精华》诸名家经验中挖掘出老年病治疗原则:欲解时邪,务必注重正气;善治杂病,贵在着眼脾肾;不论攻补,均应顾护中州[2]。今总结其运用“调养胃气,补消兼施”法治疗难治性胃痛经验,以馈同道。

1 难治性胃痛

胃痛,是上腹胃脘部近心窝处经常发生疼痛为主证的一种病证,可伴有脘腹胀满、嗜杂、纳呆、暧气、反酸等其他不适症状[3]。现代西医学所指的急、慢性胃炎、胃食管反流病等疾病均属于此病范畴。难治性胃痛为现今临床疑难病症,其特点为疗效不佳且易于恶变,包括慢性萎缩性胃炎、残胃炎、胃息肉、巨大胃溃疡等,均是当今消化性疾病中西医研究的热点及难点[4-6]。张师认为上述难治性胃痛的病机在于脾胃气虚、气滞、湿阻、痰阻、毒结、瘀结等,分别采用调养胃气、消食、消痰、消毒、消结、消瘀等“调养胃气、补消兼施”的治疗方法,疗效显著。

2 从胃气着眼治胃痛,注重调养胃气

张教授在诊治胃脘痛疾病时,常注重从胃气着眼,大致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2.1 凡欲察病者,先察胃气 张师认为诊察胃气之盛衰,是中医诊病之大纲,有助于判断疾病的轻重缓急及其预后。《黄帝内经》中有关诊察胃气之论在望、闻、问、切四诊上都有[7]。如正常人面色为红白明润而透黄,黄为土色,明爽润泽者,是有胃气,若枯而不润,是少胃气。《素问·脉要精微论》说“夫精明五色者,气之华也,黄欲如罗裹雄黄,不欲如黄土”即是此意。《灵枢·天年》曰“失神者死,得神者生也”,是说胃气强则精气充,形神俱旺,目奕精采,虽有病多为轻浅,预后亦佳;反之,胃气衰则精气虚,体弱神疲,目无神采,有病多重。又如望舌苔察胃气,舌苔乃胃气所熏蒸,最能反映胃气之盛衰。再如问饮食察胃气,在疾病过程中,患者纳谷香否,纳谷量及纳后消化如何,是胃气盛衰的直接反映。若知饥欲食,食量不减,提示病轻,尚未损及胃气,预后较好;若食欲减退,食量渐减,表示胃气衰退,病情日趋严重,预后多差;若患者水浆不入,表示胃气衰败,预后多较凶险。

张师在脉诊上也十分注重胃气的诊查,《素问·平人气象论》曰“春胃微弦曰平,弦多胃少曰肝病,但弦无胃曰死,夏胃微勾曰平,勾多胃少曰心病,但勾无胃曰死,长夏胃微软弱曰平,弱多胃少曰脾病,但弱无胃曰死,秋胃微毛曰平,毛多胃少曰肺病,但毛无胃曰死,冬胃微石曰平,石多胃少曰肾病,但石无胃曰死”。张师结合历代经典和自己数十年的临床经验,强调四时脉有胃气则正常,少胃气则病,无胃气即所谓真脏脉出现则气绝。

2.2 凡欲治病者,先养胃气 胃痛初起病因较为单一,病机也为简单,多由于感受外邪、饮食失节、情志不遂等所致,以寒邪客胃、饮食停滞、肝气犯胃、脾胃湿热、肝胃郁热等实证为常见证候。久病则机体正气虚损、由实可转为虚[8-9]。张师认为:难治性胃痛的特点是脾胃气虚,脾胃气虚则不能升清降浊,易聚湿成痰,痰阻导致毒结、瘀结,阻滞脾胃甚至一身气机而至胃痛迁延不愈。张师在临床上非常注重调养胃气,临证时常以香砂六君子汤合枳术丸为基本方加减。香砂六君子汤中:党参、茯苓、白术、甘草益气健脾调胃;半夏、陈皮、木香、砂仁理气和胃。枳术丸中之白术甘温,补脾胃之元气,其苦味除胃中之湿热,利腰脐间血,故先补脾胃之弱,过于枳实克化之药一倍,枳实味苦寒,泄心下痞闷,消导胃中之滞,是以补消兼施,健运脾胃而无滞泥之弊,与香砂六君子汤共奏调养胃气之功效。

2.3 难治性胃痛需扶正祛邪,补消兼施 张教授认为,胃痛多为脾胃亏虚,补法重在扶正,药偏补益,应根据症情,适当地使用。难治性胃痛常常以脾胃气虚、气滞、湿阻、痰阻、毒结、瘀结等,且虚实夹杂相互影响,不可一味蛮补,而产生“误补益疾”的后果。对病邪未清者,亦不可骤补,以免留邪,所谓“补而勿滞”。因此,在调养胃气的同时每每注重补消的平衡。张师认为消法是具有消坚散结、消积导滞作用的治法,概括而言包括两种含义:一是消导,有消化和导引之意,适用于食积和停滞之证;二是消散,有行消和散结之意,适用于气、血、痰、食、水等结成的病证,使之渐消渐缓[10-12]。张师结合难治性胃痛的病机,提出消食、消痰、消毒、消结、消瘀等治法。1)消食法。张师云:脾胃为仓廪之官,胃受纳腐熟水谷,传化物而不藏,脾运布水谷精微滋养周身。若饮食不节,损伤脾胃,纳运不及,遂致饮食停滞,表现为纳呆、腹胀、吞酸嗳腐、胃痛拒按、大便不调、苔厚脉滑等,宜用消食导滞之法治疗。中焦食积,气机闭阻,当配以理气药行气宽中,如青皮、橘红、砂仁等;食积气阻,郁而化热,当配轻下之品泻热导滞,如黄芩、黄连、连翘、山栀等;若气阻湿化,浊阻中焦,当配以芳香化湿药燥湿醒脾,如藿香、佩兰、苍术、厚朴等;若兼寒象,当配干姜温中散寒之品散寒行滞[13-14]。2)消痰法。脾胃为生痰之源,通过健运脾气,以促进痰浊化解排除的治法。消痰法适用于脾失健运,痰浊内生之证,表现为头重昏蒙、眩晕、困倦嗜卧、纳呆等,张师常以六君子汤加减,方以参、术健脾益气,佐以祛痰之药,常用药物浙贝母、橘红、薏苡仁等,可使旧痰得去而新痰不生。3)消毒法。毒邪是指生物因素或物理化学因素以及内源性代谢产物作用于机体,使机体出现病理变化,脏腑功能失调,阴阳气血功能紊乱,导致疾病的发生发展,这些致病因素称之为毒邪。张师认为毒邪致病具有病情顽固迁延难愈的特点,感受毒邪后具有病情顽固,易于反复;常规辨证,难以奏效;病期沉长,病位深疴等证候特点。常加以蒲公英、紫花地丁、半枝莲、白花蛇舌草等消除毒邪。4)消结法。消结是指通过“消”与“散”的方法而祛除体内有形或有余之实邪,即《素问·至真要大论》所说“坚者削之,结者散之”。临床上用于软坚散结的药又有不同的类型,张教授临床具体运用软坚散结作用的药物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类。热结——软坚散结,清热解毒:夏枯草、蒲公英、杭菊花、海浮石等。气结——软坚散结,理气解郁:香附、橘红、青皮、枳实、枳壳、木香、紫苏梗等。痰结——软坚散结,祛湿化痰:陈皮、瓜蒌、半夏、川贝母、浙贝母、牡蛎、鳖甲、龟甲等。湿结——软坚散结,祛湿化浊药:霍梗、茯苓、苍术、厚朴、葫芦等。5)消瘀法。胃痛日久不愈,痛处固定,如针刺感,按之痛甚,或有包块,食后痛甚,夜间加重,或有黑便吐血,可伴见纳少,乏力,四肢不温,舌质紫暗,或有瘀斑瘀点,脉涩[15]。张师认为,此证多因气虚日久,血行不畅,瘀停胃脘,致脉络壅滞而发病,可用调养胃气法以益气行血消瘀,使活血而不伤气,补气而不滞气。常加用三七、丹参等药物活血化瘀。

3 验案举隅

3.1 慢性萎缩性胃炎 患某,女性,62岁,因“间断胃脘隐痛不适2年,再发1周”就诊,患者2年来间断发作胃脘部隐痛不适,伴胀满、嗳气反酸,无恶心呕吐,纳食欠佳,二便调,夜寐尚可。查体:腹平软,无压痛反跳痛。舌淡边有齿痕,苔薄白,脉细。门诊胃镜示:慢性萎缩性胃炎。病理示:慢性萎缩性胃炎(急性活动期)伴肠上皮化生。西医诊断: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诊断:胃痛(脾胃气虚毒结)。治拟益胃消毒法,处方:党参12 g,白术9 g,枳实9 g,茯苓10 g,生甘草8 g,陈皮9 g,姜半夏6 g,广木香9 g,砂仁9 g,干姜3 g,大枣5 g,蒲公英15 g,炒二芽各10 g,白花蛇舌草15 g,香橼皮9 g。加水煎服,每日2次,共7剂。二诊,患者胃脘痛好转,无反酸嗳气等不适,纳食有所好转,舌淡边有齿痕,苔薄白,脉细滑,治守原法,迭方14剂。三诊,胃脘痛明显减轻,纳食可。舌淡边有齿痕,苔薄白,脉沉细。治守原法,原方加紫花地丁15 g,每日1剂,每煎服2次,继服5个月,再诊,胃脘痛未作,纳食可。舌淡边有齿痕,苔薄白,脉缓。复查胃镜示:慢性浅表性胃炎。病理示:(胃窦)粘膜组织呈轻度慢性炎症伴轻度肠上皮化生。继续予香砂六君汤调理脾胃善后。

3.2 残胃炎 患某,男性,54岁,患者因“间断性胃脘胀痛2年”就诊,患者2年来间断发作胃脘部胀痛,每次持续约30 min,伴嗳气反酸,偶有恶心,无呕吐,纳差,大便稀溏,无黑便,小便尚可,夜寐尚可。既往于2年前因胃癌行胃大部切除术。查体:腹平软,无压痛反跳痛,腹正中可见一手术瘢痕。舌淡紫,边有齿痕,苔白,舌下静脉瘀阻,脉沉细无力。门诊胃镜示:残胃炎,病理示:慢性残胃炎。中医诊断:胃脘痛(脾胃气虚瘀结)。西医诊断:残胃炎。治拟:益胃消瘀法。处方:党参15 g,枳实9 g,白术9 g,茯苓10 g,生甘草8 g,陈皮9 g,姜半夏6 g,广木香9 g,砂仁9 g,干姜3 g,大枣5 g,蒲公英15 g,鸡内金8 g,三七9 g,丹参9 g,炒二芽各15 g。加水煎服,每日2剂,共15剂。二诊,胃脘痛较前好转,无恶心呕吐,仍有反酸嗳气,舌淡,边有齿痕,苔白,脉细,治拟继续上方30剂。三诊,胃脘痛消失,无恶心呕吐,偶感反酸嗳气,舌淡,边有齿痕,苔薄白,脉缓,治拟继续上方30剂。

3.3 胃息肉 患某,男性,54岁,因“胃脘胀痛不适1年”就诊,患者1年来每因天气变化、情绪变化等会出现胃脘部胀痛不适,于嗳气、排气、排便后减轻,伴嗳气,无反酸,伴便溏,每日2次,纳食欠佳,小便尚可,夜寐可。体检:腹平软,无压痛反跳痛,舌淡,边有齿痕,苔薄白,脉沉细无力。门诊胃镜示:胃体多发息肉。病理:(胃体)增生性息肉伴灶状淋巴组织增生。中医诊断:胃痛(脾胃气虚,痰湿瘀结)。西医诊断:胃体多发息肉。治拟:健脾益胃、消痰消结为法。处方:党参12 g,枳实9 g,白术9 g,茯苓12 g,生甘草8 g,橘红9 g,姜半夏6 g,广木香9 g,砂仁9 g,浙贝母9 g,玄参9 g,连翘9 g,生牡蛎30 g,薏苡仁30g,蒲公英9 g,炒麦芽10 g。加水煎服,每日2次,共7剂。二诊,患者胃脘痛较前减轻,无嗳气,便溏好转,纳食较前好转,舌淡,苔薄白,脉细,治拟上方继续服用30剂。三诊患者胃脘痛较前减轻,无嗳气,便溏好转,纳食较前好转,舌淡,苔白,脉缓,治拟上方继服4个月后就诊,患者胃脘痛消失,无嗳气等不适,大便成形,日1次,纳可。复查胃镜示:慢性浅表性胃炎,继续予香砂六君汤调理脾胃,嘱患者注饮食,畅情志。

3.4 胃溃疡 患某,男性,54岁,患者因“胃脘痛1周”就诊,患者1周前无明显诱因出现胃脘痛,与饭后半小时开始疼痛,持续1 h后可消失,伴反酸嗳气,无恶心呕吐,无发热,纳食欠佳,二便尚调,夜寐可。既往患者有胃溃疡病史。查体:腹平软,剑突下压痛(+),无反跳痛。舌淡,边有齿痕,苔薄白,脉细。门诊胃镜示:胃窦溃疡急性期。中医诊断:胃脘痛(脾胃气虚、气滞食阻)。西医诊断:胃窦溃疡急性期。治拟益胃消食为法,处方:党参12 g,枳实9 g,白术9 g,茯苓10 g,生甘草8 g,陈皮9 g,姜半夏6 g,广木香9 g,砂仁9 g,白及9 g,蒲公英15 g,浙贝母9 g,炒麦芽10 g,大枣6 g。加水煎服,每日2次,共14剂。二诊:胃脘痛减轻,感胀满不适,无反酸嗳气,舌淡,边有齿痕,苔白,脉细。治拟上方加炒谷芽10 g,共14剂。三诊,患者胃脘痛消失,无反酸嗳气等不适,复查胃镜示慢性浅表性胃炎。继续予香砂六君汤调理脾胃,嘱患者注意饮食,畅情志以善后。

4 结 语

难治性胃痛的患者平素体质较弱,病程较长,稍有饮食不慎或劳累即可使病情反复。治疗应注意缓图以功,切不可急于求成,往往欲速则不达。张师采用香砂六君子汤和枳术丸加减调养胃气,分别加用消食、消痰、消毒、消结、消瘀等“调养胃气、补消兼施”的治疗方法,疗效显著,为中医治疗难治性胃病开辟了一条新途径。

[1] 张觉人.从"年长求之于府"探讨治老年病一重要环节[J].福建中医药,1983,28(1):8-9.

[2] 张觉人.老年病中医防治学术思想[M].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2005:1.

[3] 周仲瑛.中医内科学[M].2版.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186-187.

[4] 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慢性浅表性胃炎中医诊疗共识意见 (2009,深圳)[J].中国中西医结合消化杂志,2010,18(3):207-209.

[5] 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诊疗共识意见 (2009,深圳)[J].中国中西医结合消化杂志,2010,18(5):345-349.

[6] 危北海,张万岱,陈治水.中西医结合消化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553-572.

[7] 原先德,林启光.黄帝内经对胃的论述[J].新消化病杂志,1994,2(3):169-170.

[8] 海峡两岸医药卫生交流协会中医药专业委员会消化学组.胃痛中医诊疗专家共识意见[J].中医杂志,2016,57(1):87-90.

[9] 孙惠丽,陆为民.中医药治疗胃癌前病变的研究[J].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2010,2(2):76-78.

[10]吴晋兰.222例慢性胃炎患者中医证型分析研究[J].中华中医药学刊,2011,29(10)2306-2308.

[11]周晓化.消化性溃瘍证型分布规律研究[J].山东中医杂志,2011,30(10)689-691.

[12]高学敏.中药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2:126-128.

[13]房殿春.胃黏膜癌前病变的研究进展[J].现代消化及介入诊疗,2013,18(2):87-90.

[14]沈映君.中药药理学[M].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993.

[15]唐荣川.血证论·脏腑病机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7:8.

R249.8

A

1004-745X(2017)02-0236-03

10.3969/j.issn.1004-745X.2017.02.015

2016-04-15)

武汉中青年医学骨干人才培养工程 (武卫计[2013]35号);武汉市卫计委临床医学科研项目(WZ14B07)

△通信作者(电子邮箱:1468153352@qq.com)

猜你喜欢

嗳气胃气反酸
张景岳对《黄帝内经》脉中胃气的阐发与运用
清酸畅胃汤配合拔罐治疗反流性食管炎的临床研究
胃部反酸吃什么好
钦丹萍辨治嗳气验案
胃气足 活百岁(上)
生花生可以缓解胃部反酸
胃气理论的形成与发展及其临床意义
总是打嗝,是不是胃肠有问题?
胃气在病畜治疗中的应用探析
巨阙穴治饭后反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