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艾灸的本质与灸治热证的生命哲学观

2017-01-15王景明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 2017年15期
关键词:立命哲学观扶阳

王景明

昆明卫生职业学院中医学院,云南 昆明 650000

浅谈艾灸的本质与灸治热证的生命哲学观

王景明

昆明卫生职业学院中医学院,云南 昆明 650000

艾灸治病的本质在于温通,而中国古代的生命哲学观认为,阳气乃天地阴阳之主、人生立命之本,阳损乃万病之源。因此,灸治热证,不仅符合中医的治病求本原则,而且契合阳气为主的生命哲学观。

艾草;艾灸;温通作用;生命哲学观

灸法用于治疗热证虽在《黄帝内经》中已有记载,然自秦汉后,遵仲景“热证忌灸”之说,历代医家多认为灸法属温热刺激,“灸可劫阴”,对于阴虚内热证、阳盛里热证等热证用灸,易致火逆,因此对灸治热证多采取谨慎甚至否定态度。“虚寒宜灸,热病宜针”似乎已成为针灸适应证的金科玉律。然而,灸治热病、灸治热证已为越来越多的临床实践及医学实验所证实,热证不仅“可灸”与“宜灸”,而且更是“贵灸”[1]151。笔者准对艾灸的本质与灸治热证的生命哲学观进行探讨。

1 历代对灸治热证的认识

灸疗,是中国古老的医术之一,属于中医外治法,其源于远古石器时代人类掌握用火之后。商周年间,灸法已有流行。

自《内经》起,即有热证可灸的文字记载,如《素问·六元正纪大论》提出:“火郁发之”;《素问·骨空论》言:“寒热之法,凡当灸二十九处”。

唐代孙思邈用灸法治疗火热毒邪及痈疽疮疡等,《千金要方》言:“热病后发豌豆疮,灸两手腕研子骨尖上三壮”;“肠痈屈两肘,正灸肘头锐骨各百壮,则下脓血即瘥”;“治心实热,不能食,胸中满膈上逆气闷热,灸心俞二七壮,小儿减少之”;《千金翼方》:“胃中热病, 灸三里三十壮”;《千金翼方·卷二十八》云:“凡卒患腰肿附骨肿痈疽节肿风游毒热肿,此等诸疾,但初觉有异,即急灸之立愈”;《千金方·卷十四》:“小肠热满,灸阴都,随年壮”;《千金方·卷十九》云:“腰背不便,筋挛痹缩,虚热闭塞,灸第二十一椎,两边相去各一寸五分,随年壮”。

宋代王执中《针灸资生经》云:“有士人患脑痛热,服诸药不效,人教灸囟会而愈。”又“巨阙穴在心下一寸,灸七壮治马黄、黄疸等病。”陈自明的《外科精要》一书开篇即论灸法。陈氏擅长以灸治痈,提出:“治疽之法,著艾之功,胜于用药”,不仅“痈疽初起,均宜灼艾”,而且应根据痈疽发病的不同阶段、不同程度、不同类型选用不同的灸法,为外科用灸积累了十分丰富的治疗经验。

金元时期的朱丹溪完善了“热证可灸”的理论,其在《丹溪心法》中提出:“大病虚脱,本是阴虚,用艾灸丹田者,所以补阳,阳生则阴长也”。

明代龚居中是“热证可灸” 的代表人物,擅长用灸治疗痨瘵。其《红炉点雪》中设“痰火灸法”一章,认为“火有拔山之力”, 其言:“灸法去病之功,难以枚举,凡寒热虚实,轻重远近,无往不宜”。朱棣《普济方》言:“治热病汗不出,穴孔最可,灸三壮即汗出。”

清代吴谦《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认为痈疽七日以内未成脓者,不论阳毒阴毒,均可用灸法治疗,“轻者使毒气随火气而散,重者拔引郁毒,通彻内外。”

2 艾草的性能及艾灸治病的本质

2.1 艾草的性能 艾草以叶入药,是施灸的主要材料,其味苦、辛,性温,归脾、肾经。清代吴仪洛的《本草从新》中记载,艾叶“苦辛,生温,熟热,纯阳之性,能回垂绝之阳,通十二经,走三阴,理气血,逐寒湿……以之灸火,能透诸经而除百病”。

《本草纲目》言:“艾,性温、味苦、无毒、纯阳之性”,“艾叶……以取太阳真火,可以回垂绝元阳。”艾草是自然界阳气最足的植物,而艾灸则是艾草经点燃熏烤人体一定部位以补充阳气,治病疗伤的一种外治疗法。周楣声于《灸绳》中指出:“艾热之热,更非其他发热的物质所能代替”[1]4。灸用艾叶,越陈越好,《孟子》云:“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

2.2 艾灸治病的本质 许慎《说文解字》言:“灸,灼也,从火音也。灸乃治病之主,以艾燃火,按而灼也”。 《本草》载:“艾叶能灸百病”。

在所有的中医外治法中,艾灸为最上乘之疗法。灸法,借艾火的纯阳热力给人体以温热性刺激,通过经络腧穴的传导,调节脏腑的阴阳平衡,以达到治病防病、养生保健的目的。《圣济总录·灸刺统论》云:“用灸之理,凡以温之而已”,即艾灸以温取效,艾灸治病的本质乃温通经脉,温补阳气,温养脏腑。

艾灸具有疏通经络、行气活血、扶正祛邪等功效,体现了“温通”的作用和特点。借灸火的热力作用于特定的腧穴或部位,通过经络的传导以起到温通作用是关键[2],故《内经》有“火气已通, 血脉乃行”(《灵枢·刺节真邪》)的论述。

明代李梴《医学入门》言:“虚者灸之,使火气以助元阳也;实者灸之,使实邪随火气而发散也; 寒者灸之使其气之复温也;热者灸之引郁热之气外发,火就燥之义也”。

现代针灸名家周楣声在其《灸赋·热症贵灸赋》言:“虚热用灸,元气周流;实热用灸,郁结能瘳;表热可灸,发汗宜谋;里热可灸;引导称优。热能就燥,寒以温酬。火郁宜发,早有嘉猷。同声相应,同气相求,开门逐贼,顺水行舟。”

水下分流河道:扇三角洲前缘亚相的沉积主体,岩石类型为(砂)砾岩、中细砂岩并夹薄层泥岩,中等分选,但明显好于平原亚相,岩石组合呈现多层楼式的正韵律,亦可见复合韵律;测井曲线表现为自然伽马、电阻率曲线上幅度相对较高,SP曲线呈较平滑的箱型和钟形。

3 艾灸治病的生命哲学观

新儒学的代表人物牟宗三云:“中国哲学的主要课题就是生命,就是我们所说的生命的学问”[3]。现从中国古代哲学的角度分析总结艾灸治疗的生命哲学观。

3.1 阳气乃天地阴阳之主 古人认为天体中的太阳乃天之阳气,此阳气能给自然万物带来光明与温暖,即万物之生由乎阳,万物之死亦由乎阳。阳气主司天体运行,推动世间万物的生长发育与生生不息。人以五谷为养、五果为浆、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有形之物,需赖阳气方可运化。

中医学重视阳气的思想源于中国古代哲学,源于对天地特性、天地规律及其关系的认识。《易经》乃中国哲学的源头,更是阴阳学说思想的源头。《易经》中的乾、坤分别代表了阳与阴,乾由纯六阳爻组成,故为至阳,其性纯阳刚健,乃天地之始,万物之根本。故天地万物之理,大而宇宙,小而一草一木,皆不外阴阳而已。

《易经》认为阴阳是运动变化的,而推动其运动变化的动力则是阳气,即阳气起主导作用。《易经》的哲学思想为中医学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哲学基础,按医易同“道”的理论,自然界阴阳变化的规律,即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法则。

3.2 阳气乃人生立命之道 中国古代哲学重视阳气的思想对后世医家影响颇为深远,尤其对中医学的发展和各流派的形成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形成了中医学界“阳主阴从”、重视阳气、偏于温补的学术流派。

《内经》从“人与天地相参,与日月相应”(《灵枢·岁露论》)角度出发,把宇宙万物之一的人置于天地自然界中考察研究,发现阳气在人的生命活动过程中至关重要,而且是贯穿其生命全过程的。人生命的孕育、生长壮老已、健康寿夭与疾病等,无不与阳气有关。《素问·生气通天论》即强调阳气为人生立命之本,其言:“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人体的阳气犹如天上的太阳,天体的运动不息,依靠太阳的光明,而人的生命活动则依赖阳气的温养。

张景岳注释《内经》时道:“天之大宝,只此一丸红日,人之大宝,只此一息真阳”;“天之阳气,惟日为本,天无此日,则昼夜无分,四时失序。万物不彰,其在于人,则自表自里,自上自下,亦惟此阳气而已。人而无阳,犹天之无日,欲保天年,其可得夫”;“善补阴者,必于阳中求阴,则阴得阳升泉源不竭”。张介宾认为阳乃为“寿命之本”,其言:“九窍通于内,肌肉卫于外。其行其固,皆阳气为之主也。失之则失其清阳化气,故九窍肌肉皆为闭壅矣。人之卫气,本于天之阳气,阳虚则卫虚,卫气散解,则天真失守”。

以郑钦安为代表的中医“火神派”,以阳气为立论之本,重视阳气、崇尚扶阳,认为“坎中一丝真阳为人生立命之本”,存得一丝真阳,便有一线生机。在阴阳二者的关系中,主张阳主阴从,提出“有阳则生,无阳则死”,“阳者阴之根,阳气充足,则阴气全消,百病不作”。

3.3 阳损乃疾病发生之本 阳气乃天地阴阳之主,阳气乃人生立命之本,从此角度看,尽管疾病的表现有寒、热、虚、实之不同,但究其实质,疾病发生的根本原因在于一元阳损,热仅为疾病的标象,而寒方为疾病的根本。

卢崇汉[4]在其“阳主阴从--扶阳学派思想精髓”一文中提到:“卢氏三代处方无数,所用姜、桂、附等辛温之品极多,临床效果一直相当理想”,卢氏医学一个重要的观点就是“阳气宜通”,认为大多数疾病都是因为阳气不足或郁结,这样的不足或郁结便导致了“通”的障碍。而一旦机体的阳气失通,气血就会失通,阴阳的协调关系就会遭到破坏。从此角度看,“阴虚证”其本质依然为阳气不足。临床上,扶阳派之所以强调以扶阳和温阳为主要治疗原则,大量使用姜、桂、附,实际上是以卢崇汉先生提出的“人生立命,在于以火立极;治病立法,在于以火消阴”的学术观点作为指导思想。

卢崇汉认为,生理上阴平阳秘的状态是以阳气为主导的阴阳平衡,病变过程中矛盾的主要方面仍然在于阳气。是阳气为主导地位的阴阳二者关系遭到了破坏,从而引起脏腑功能失调。其独到之处在于:阴虚的本质仍然是阳气的不足,是由于阳气化生阴精的功能受到影响出现阴阳两者的关系失调[5]。

4 小结

由于阳气乃人生立命之道,阳损乃疾病发生的根本,而灸法的本质在于温通,在于温阳通阳、助元固本。因此尽管艾灸治疗涉及寒、热、虚、实诸证, 包括内、外、妇、儿等各科多种疾病, 但是这些病症都存在经络不通、气血不畅的共同病理环节。温灸治疗可以概而治之, 是由于艾草点燃后的温热刺激, 具有疏通经络、理活气血的作用是其主要作用机制。

寒证用灸法,属“寒者热之”的正治之法,而热证用灸乃同气相求,以热引热,它体现了中医“以热治热”的逆向思维和反治之法,同样属于中医“治病求本”的治病原则。周楣声言:“寒热互治,正逆所由;寒热同治,反从可筹;药有反佐,火能艾投……同声相应,同气相求,开门逐贼,顺水行舟”[1]179。

艾草是自然界阳气最足的植物,而艾灸以温取效。艾灸治病的本质恰与阳气为主的生命哲学观相契合。艾灸治病是对中国哲学以火立命,以阳为主的生命哲学观的根本认识,是中国哲学阴阳关系中“阳主阴从”的具体体现。

[1]周楣声.灸绳[M].山东:青岛出版社,1998: 151,4,179.

[2]张建斌,王玲玲,胡玲,等. 艾灸温通作用的理论探讨[J].中国针灸,2011,31(1):51-54.

[3]陶悦.道德形而上学-牟宗三与康德之间[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17.

[4]卢崇汉. 扶阳讲记[ M ] . 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6:187.

[5]卢崇汉. 阳主阴从扶阳学派思想精髓[N].健康报,2013-11-27.

On the Nature of Moxibustion and Life Philosophy in Treating Pseudo-heat Disease with Moxibustion

WANG Jingming

Schoo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Kunming Health Vocational College,Kunming 650000,China

The natural of moxibution lies in warming,nourishing and dredging.According to the life philosophy in ancient China,Yang is the dominating wind of the world;it is the origin of life;lack of Yang results in various diseases. Treating pseudo-heat disease with moxibustion is not only in line with the principle of aiming at the root cause of Chinese Treating Medicine,but also in accordance with the life philosophy of valuing Yang as the leading energy.

Moxa; Moxibustion; Warmth Effect;Life Philosophy

王景明(1964-),女,白族,本科,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扶阳学说在中医学的应用。E-mail:3210276872@qq.com

R245.81

A

1007-8517(2017)15-0013-03

2017-06-05 编辑:穆丽华)

猜你喜欢

立命哲学观扶阳
扶阳罐疗法临床研究进展*
扶阳针灸在心脏康复中的应用
草 命
从“扶阳”论治强直性脊柱炎
应用技术大学的学科定位
基于扶阳思想对胃脘痛中医各证型分布的探讨
《了凡四训》浓缩的智慧
马克思经济全球化思想的哲学阐释逻辑
重新思考马克思“改变世界”的哲学观
《入殓师》:庄子生死哲学观的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