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年少则求之于经”理论与少儿推拿

2017-01-14孙德仁王建红

中医研究 2017年1期
关键词:经脉医家素问

孙德仁,王建红

(山西省河东中医少儿推拿学校,山西 运城 044000)

·学术探讨·

“年少则求之于经”理论与少儿推拿

孙德仁,王建红

(山西省河东中医少儿推拿学校,山西 运城 044000)

“年少则求之于经”见于《黄帝内经·素问·示从容论》记载的“夫年长则求之于腑,年少则求之于经,年壮则求之于脏” 。对于“年少则求之于经”,《 黄帝内经》并未见有更多的说明和阐述。后人对这一理论的解读则是见仁见智,但均是不够全面,更重要的是都没有给“经”一个合乎情理的解释。就“经”及其与血气、脏腑的关系,从理论上来探讨“年少则求之于经”与少儿推拿的关系,并得出“求之于经”是少儿推拿之理论基础,是少儿推拿治病求之于本的结论。

“年少则求之于经”理论;《 黄帝内经》;少儿推拿;经络;血气;脏腑

“年少则求之于经”见于《黄帝内经·素问·示从容论》记载的:“夫年长则求之于腑,年少则求之于经,年壮则求之于脏。”意思是说:老年人的病,应从六腑来探求;少年人的病,应从经络来探求;壮年人的病,应从五脏来探求。对于“年少则求之于经”,《黄帝内经》并未见有更多的说明和阐述。后人对这一理论的解读则是见仁见智,但均是不够全面。今就这一理论是否值得研究,有何重要性,与少儿推拿有何联系,有何理论价值和实际意义做一探讨。

1 前人对“年少则求之于经”的解读

1.1 风寒劳倦说

以明代医学家张介宾[1]为代表,认为:“年少者每忽风寒劳倦,所受在经,故当求之于经以察其伤。”明代另一医家吴昆[2]409有相似认识:“少者劳于使,则伤其经。”清代医家黄元御[3]的解释则较为细致:“年少者,起居不谨,风寒袭而营卫闭,经病为多,故求之于经。”另外两位医家[4-5]的理解则完全一致:“年少者劳于使则经中风邪。”“年之少者,劳于使;劳于使,则经中风邪。”

1.2 脏腑未充说

清代医家高士宗[6]从少儿的生理特点进行了解释:“少,犹幼也。年幼,则腑脏未充,于此有病,则求之于经。”虽强调了少儿脏腑娇嫩,形气未充,易于受病;但仅此而已,没有更进一步的发挥。

1.3 少阴少女说

清代医家张志聪[7]314的解释显得有点儿另类:“少阴为少女,故当求之于经。”注义迂回,给人的感觉是莫名其妙,不知所云,故不可从之。

综上所述,前人对“年少则求之于经”的解读,或简单,或不明就理,均有偏颇之嫌。更重要的是,都没有给“经”一个合乎情理的解释。由此可见,要全面、准确地理解“年少则求之于经”,就必须从“经”谈起。

2 “经”及其与血气、脏腑的关系

“年少则求之于经”的“经”是指经络。经络分为经脉、络脉,是运行全身血气,联络脏腑肢节,沟通上下内外,调节体内各部分的通路。“夫十二经脉者,内属于腑脏,外络于肢节”(《灵枢·海论》)。有规律性的循行和错综复杂的联络交会,把人体的五脏六腑、四肢百骸、五官九窍、皮肉筋脉等组织联结成一个有机的统一的整体,使人体各部相互协调,共同完成各种生理活动。“经脉者,所以行气血而荣阴阳,濡筋骨,利关节者也”(《灵枢·本脏》)。经络、血气、脏腑是中医学理论中的基本概念,也是构成经络理论的基本单元。它们之间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联系密切,不可分割的。《内经》对经络的论述颇多,而且还提到“经隧”一词:“五脏之道皆出于经隧,以行血气;血气不和,百病乃变化而生,是故守经隧焉。”(《素论·调经论》)“隧”,本意指道路、地道。从经文对“经隧”功能的描述来看,“经隧”乃是血气运行的通道,如此则与“脉道”相同。很明显,“经隧”非常重要,所谓“谷入于胃,脉道以通,血气乃行”(《灵枢·经脉》)。血气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由水谷所化生,正常时运行于“经隧”之中,以通为度,是人体健康的主要表现。当机体出现异常时,或诊断、治疗疾病时,都要“守经隧”,就是要掌控、把握“经隧”。故有“血气分离,阴阳破散,经络厥绝,脉道不通”“经脉虚空,血气不次,乃失其常”(《灵枢·口问》)之语,意思是如果经络的经气厥绝,或血气错乱、不循次序,脉道便不通畅,不通则病。因此《黄帝内经》特别强调:“经脉者,所以决死生,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灵枢·经脉》)从上述经文可以看出,经络是运行血气的通道,而血气对人的重要性则不言而喻,无需赘述。“血气”一词来源于春秋时期的《管子·水地》记载:“水者地之血气,如筋脉之通流者也。”用地面上的水流比喻人体内的“血气”,意在说明“血气”与“经络”的关系:“筋脉”是通流“血气”的通道,地上的水应当流通,人体内的“血气”也必须流通。战国初期的《论语·季氏》也提到“血气”一词,云:“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认为人的一生可分为3个阶段:年少时“血气未定”,年壮时“血气方刚”,年老时“血气既衰”。把“血气”的变化看成是人生命历程不同时期的主要特征。

“人始生,先成精,精成而脑髓生,骨为干,脉为营,筋为刚,肉为墙,皮肤坚而毛发长。谷入于胃,脉道以通,血气乃行。”(《灵枢·经脉》)这里把“精”(精气)看成是最基本、最精华、最宝贵的东西,是构成人体的物质,所谓“此形即精也,精即形也”[8]。从内到外,五脏六腑、脑髓、骨、脉、筋、肉、皮肤、毛发,构成了人的整个形体。精分为先天之精与后天之精,先天之精禀受于父母,后天之精由血气化生。饮食物进入胃肠,化生血气,通过脉道而运行周身以营养筋骨、肉皮及五脏六腑。由此可见,在《黄帝内经》时期就已经全面认识了人体的生理系统,其中的“脉道以通,血气乃行”更是表明了经络与血气的关系。经络与脏腑的关系略见上文,不需赘述。清代医家吴瑭把少儿机体柔嫩、气血未充、脾胃薄弱、肾气未充、腠理疏松、神气怯弱、筋骨未坚等特点归纳为:“稚阳未充,稚阴未长者也。”[9]稚阴稚阳理论说明,在少儿时期,无论在形体脏腑还是生理功能,都是幼稚娇嫩和不完善的,如草木之方萌,均未发育成熟,所谓“全而未壮”。这一生理特点决定了他们体质嫩弱,御邪能力不强,很容易被外感、内伤诸种病因伤害而致病。

少儿的病理特点是脏气清灵,易趋康复。少儿患病后易趋康复的原因,一是少儿生机蓬勃,活力充沛,修复再生能力强;二是少儿痼疾顽症相对少于成人,治疗反应敏捷,随拨随应;三是少儿疾病以外感六淫和内伤饮食居多,治法较多,疗效较好。“五脏之道,皆出于经隧,以行血气。血气不和,百病乃变化而生”(《素问·调经论》),说明了经络是人体血气运行的通道,也是疾病发生和传变的途径。显而易见,少儿疾病的病因病机,或“经脉虚空”,或“脉道不通”,其对应的“经隧”一定有不同程度的堵塞。堵塞之寒热虚实、外感内伤,其性质、部位各有不同,好比绳子打结,江河淤堵。但是只要方法得当,则结绳可解;只要找对地方,淤堵的江河就可疏通。换句话说,只要找到治疗的方法,疾病应该是能够被治愈的。此即所谓“犹解结也,犹决闭也”“言不可治者,未得其术也”(《灵枢·九针十二原》)。少儿推拿,就是利用推拿技术来疏通少儿被堵塞的经络而使疾病得以治愈,于少儿而言,无痛苦、安全、有效、简便。

3 “年少则求之于经”与少儿推拿

“经脉者,所以决死生,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灵枢·经脉》)如何理解“调虚实”“不可不通”及其与少儿推拿的关系。经文所言“调虚实”,就是调和“经络之气”,“经络之气”亦阴阳之气。经络之气的阴阳表现为:逆与从,清与浊,营与卫,上与下,左与右,前与后,动与静,表与里,热与寒,虚与实。少儿疾病的产生,其实质就是“阴阳破散”“血气不次”“经脉虚空”“脉道不通”“调虚实”。归根结底是疏通经络使其畅通与调和,就是调节经络的阴阳之气,使其升降有序,使分离之血气调和,使破散之阴阳平衡,则循环和谐,通顺畅达。“经气内连脏腑,外络形身,主外内出入之枢也”[7]314。经络运行正常对疾病的治疗与康复起着重要作用。经络通畅,气血充足,由内到外,阴阳平衡,身体康健,正所谓“阴平阳秘,精神乃治”(《素问·生气通天论》)。少儿推拿通过不同的取穴和操作方法,较好地体现了协调阴阳平衡及相互间关系。如肠道蠕动亢进者在腹部和背部进行适当推拿,可使肠道蠕动受到抑制而恢复正常。反之,肠蠕动功能减退者,则可促进其蠕动正常。这说明推拿可以改善和调整脏腑功能,使脏腑阴阳得到平衡。这种调整阴阳的作用是通过经络、气血而起作用的。因为经络遍布全身,内属脏腑,外络于肢节,沟通人体所有的脏腑、器官、孔窍及皮毛、筋肉等。推拿手法作用于体表局部,通过经络行气血、濡筋骨,并通过经络影响到内脏及其他部位。

少儿皮肤及皮下组织包括经络的灵敏性与成人大有区别。少儿皮肤薄、未角化、皮脂少,血管丰富,神经网络与经络穴位在不断构建和发育。少儿的生长发育过程本身就是适应环境,利用环境,壮大与发展自身个体的过程。外界的各种因子,从自然气候、环境到哺育者对少儿的情感、付出和态度(如抚摩、拥抱、亲吻、表情),甚至连所唱儿歌、所讲故事的内容与形式都深刻影响着少儿身心。少儿推拿正是存在于少儿体外的环境因素,它作为一种不打针、不用药,既能调身又能调神的传统治疗方法自然能影响少儿身心,轻轻的推、摩、运、揉等手法刺激能被少儿感知和反应。

推拿对气血循行的作用主要通过两大途径得以完成。一方面,特定的推拿手法能促进和加强肝胆的疏泄功能。少儿各组织器官的生理活动和生长发育,依赖于气的运动,而肝胆的疏泄功能,对于气机的调畅有着重要的作用。血液的运行和津液代谢,均有赖于脏腑之气的推动,而脏腑之气的生理活动,又要依靠肝胆之气的疏通方能畅达。故肝胆主疏泄的功能正常,气机调畅,便能促进血液营运不休,津液正常代谢。以推拿之四指推摩法、点按揉法等作用于少儿胁肋区,能促进肝胆之疏泄功能,促进机体的血液循环。另一方面,推拿手法的直接作用能改变气血循行的内在环境,达到促进气血循行的作用。这种作用是手法对少儿机体经络系统,尤其是肝经、心经、脾经、肺经和肾经的综合作用而实现的。

“夫邪之客于形也,必先舍于皮毛,留而不去,入舍于孙脉;留而不去,入舍于络脉;留而不去,入舍于经脉,内连五脏,散于肠胃,阴阳俱感,五脏乃伤。此邪之从皮毛而入极于五脏之次第也,如此则治其经焉。”(《素问·缪刺论》)所谓“治其经”,即是“求之于经”,故“善治者,知邪入于经,即从经而外解”[7]25。此处经文虽是指外感病而言,然内伤之疾亦同理也。因此明代医家吴昆特别指出:“经隧有邪,则变生百病。知者守其经隧而调之,是谓调经。”[2]262这里所说的“调经”,就是“求之于经”。

调经的方法很多,比如中药、针刺。清代名医石寿棠指出:“凡辛燥升散,温燥苦涩、消导,皆是耗伤阴液之药;往往阴液被伤,肝风内动,鼓痰上升,血不荣筋,筋急拘挛,致成痉瘈。稚阳未充,忌用苦寒,以苦寒善伐生生之气,且苦能化燥,化燥则又伤阴,不独伐生生之气已也。金石之品,善定神智,令人发呆,冰、麝香燥走窜,最耗心液。经曰:石药发癫,芳草发狂。不可不知。”[10]可见,不论少儿患病还是处于亚健康状态,内服中药并非首选。再比如针刺,“气有余则泻其经隧,无伤其经,无出其血,无泄其气。不足则补其经隧,无出其气”(《素问·调经论》)。要求针刺不论是泻其“经隧”还是补其“经隧”,都不要损伤“经”,更不要出血、泄气、出气。血气同源,血为气之母,血以载气,故出血者必耗其气。因此,对少儿而言,针刺亦非最佳选择。正如明代医家万密斋所言:“其有疾也,而欲治之,则肠胃脆薄,不胜汤丸;荣卫微弱,难施针灸。”[11]少儿推拿以指代针,用推即是用药,既无出血之虞,又无伤气之忧。无服药之艰难,亦无针刺之痛苦,使少儿在轻松愉快之中恢复健康。

经文所言“不可不通”的“通”,将其解读为“理解、明了、掌握、精通”并无不妥;如果用“疏通、通畅、通达、流通”来解释,则更合《黄帝内经》之旨意:“疏其血气,令其调达,而致和平”(《素问·至真要大论》)。金元四大家之一的张从正说的更是到位,其言:“《内经》一书,惟以气血通流为贵。”[12]可见,健康的生命活动贵在血气通流。气血畅达,则脏腑经络、肌腠百骸、五官九窍的功能正常,无邪可驻。

经络是“血气”的通道,一旦血气壅滞,难以布散畅行于全身,则脏腑经络、五官九窍可因血气宣通障碍而发病,此即明代医家张介宾所谓:“凡诸病之作,皆由血气壅滞,不得宣通。”[13]那么,如何使经络宣通,血气畅行呢?汉代伟大医学家张仲景说:“若人能养慎,不令邪风干忤经络。适中经络,未流传腑脏,即医治之:四肢才觉重滞,即导引、吐纳,针、灸、膏摩,勿令九窍闭塞。”(《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隋代医家杨上善认为:“导引按跷,则寒热咸和,血气流通。”且“万病皆可用之。”[14]清代医家张志聪指出:“气血之不能疏通者,宜按跷导引。”[7]46清代医家罗友隆更是言简意赅,直截了当:“推,明通其血气。气滞血瘀,百病生焉,故推以通之。”[15]显而易见,推拿是疏通经络之首选方法。少儿推拿通过健脾胃,促使机体气血的生成,同时通过疏通经络加强肝胆的疏泄功能来促进气机的调畅,这样又加强了气生血、行血、摄血的功能,促进或改善少儿机体血液循环,使其气血充盈而调畅,流通无阻,“此所谓决渎壅塞,经络大通,阴阳和得者也”(《灵枢·邪客》)。脏腑得血气之灌注,则肝气疏,脾运健,心守神,肺宣肃,肾藏精,卫固营荣,阴平阳秘,此即《黄帝内经》所谓:“血脉和利,精神乃居。”(《灵枢·平人绝谷》)

“脏气清灵,易趋康复”是少儿的病理特点。明代医家张介宾解释说:“其脏气清灵,随拨随应,但能确得其本而撮取之,则一药可愈,非若男妇损伤,积痼痴顽者之比。”[16]这里的“随拨”虽指内治中药,但少儿推拿更是“随拨”的重要手段,完全可以通过清灵的脏腑之气的感知与应答而起到与中药、针刺同样的治疗、调理作用:“倘能察其病证,循其穴道,施以手法……未有不随试而随效者也。”[17]

少儿推拿从腧穴入手,每个腧穴都有一定的部位和名称。“论理人形,列别脏腑,端络经脉,会通六合,各从其经,气穴所发,各有处名。”(《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明腧穴的命名反映一定的理论概念。腧穴的定位、定名是古代医家观察宇宙万物,结合人体生理、病理现象、以及推拿、针刺效果,逐步归纳总结而成的。“凡诸孔穴,名不徒设,皆有深意”“穴名所主,皆有所况”[18]。由此可见,腧穴的名称往往寓有特定的含义,体现了古代医家对腧穴的部位、作用、主病的认识。就少儿而言,其百脉汇于两掌。试看少儿两掌之上,有肝经、心经、脾经、肺经、肾经,亦有胃经、小肠经、大肠经,不以穴名而以“经”名,恰与《黄帝内经》之旨相合无疑,更是“求之于经”。

少儿推拿以穴通经,以经通络,经络气血畅通了,加之少儿“脏气清灵,随拨随应”,生机蓬勃,易趋康复,本身具有较强的自我修复和再生能力,故“其去轻病,如汤之泼雪,随手即消;去重病亦如笤之拂尘,渐次亦净。用药犹有差池,而推拿毫无差池”[17]。所谓“外治之理,即内治之理”“虽治在外,无殊治在内也”[19]还是“求之于经”。少儿推拿,就是“求之于经”。

4 “年少则求之于经”的理论价值及实际意义

少儿推拿已有数千年历史,其治疗效果毋庸置疑,其理论核心是“年少则求之于经”,就是使经络通利,以通为用。俟经络通畅,血气充足,阴阳平衡,所谓“正气存内,邪不可干”,则少儿身心康健,生长发育正常。

5 小 结

“经脉者,所以行气血而荣阴阳,濡筋骨,利关节者也”“经气内连脏腑,外络形身,主外内出入之枢也”。故“求之于经”,是少儿推拿之理论基础。“五脏之道,皆出于经隧,以行血气。血气不和,百病乃变化而生”“经隧有邪,则变生百病。知者守其经隧而调之,是谓调经”“善治者,知邪入于经,即从经而外解”故“求之于经”,是少儿推拿治病求之于本。少儿推拿手法作用于体表局部,通过经络行气血、濡筋骨,并通过经络影响到内脏及其他部位,改善和调整脏腑功能,使脏腑阴阳得到平衡。这种调整气血阴阳的作用是通过经络而起作用的,亦“求之于经”也。少儿推拿,就是利用推拿技术来疏通少儿被堵塞的经络而使疾病得以治愈。对于脏腑娇嫩之少儿而言无痛苦,安全、有效、简便。

[1]张景岳.类经:上册[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2:409.

[2]吴昆.黄帝内经素问吴注[M].北京:学苑出版社,2012:409.

[3]黄元御.素问悬解[M].北京:学苑出版社,2010:320-321.

[4]滑寿.读素问钞:三册[M].北京:中国古籍出版社,2010:31.

[5]沈子禄,徐师曾.经络全书[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3:56.

[6]高士宗.黄帝内经素问直解[M].北京:学苑出版社,2011:705.

[7]张志聪.黄帝内经素问集注[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4.

[8]张介宾.景岳全书:上册[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5:54.

[9]吴瑭.温病条辨[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234.

[10]石寿棠.医原[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83:160.

[11]万密斋.医学全书:育婴家秘[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5:463.

[12]张从正.儒门事亲[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5:59.

[13]张介宾.类经图翼[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2:148.

[14]杨上善.黄帝内经太素[M].北京:学苑出版社,2007:248.

[15]金义成.海派儿科推拿[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19.

[16]张介宾.景岳全书:下册[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5:915.

[17]周于蕃.小儿推拿秘诀[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5:1.

[18]孙思邈.千金翼方[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4:702-703.

[19]吴尚先.理瀹骈文[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4:1.

(编辑 田晨辉)

1001-6910(2017)01-0012-05

R221

A

10.3969/j.issn.1001-6910.2017.01.06

孙德仁(1956-),男(汉族),山西万荣人,主任医师,大学本科,主要从事少儿推拿临床、科研、教学工作。

2016-09-13

猜你喜欢

经脉医家素问
从出土经脉类文献看手三阳脉的循行与证候演变❋
基于数据挖掘的现代湖湘男科流派医家治疗激素难治性前列腺癌用药规律研究
“燕赵医学研究”栏目征稿启事
Discussion on Etiology and Pathogenesis of Corona Virus Disease 2019 from “Cold-dampness and Insidious Dryness”
A Randomized Controlled Clinical Trial on Efficacy and Safety of Electroacupuncture on Oral Oxycodone Hydrochloride Prolonged-Release Tablets Related Constipation
试论多纪元简对金漥七朗《素问考》的借鉴和袭用
明清小说中的医家形象研究
化解尴尬需通“经脉”
谈“经脉”等词的英译
《内经》足六经理论比较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