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黄帝内经》意象思维在大肠病证的运用

2017-01-14张红陶廖华君

中医研究 2017年1期
关键词:承气汤黄帝内经大肠

张红陶,廖华君

(1.溧阳市人民医院,江苏 溧阳 213300; 2.广州中医药大学,广东 广州510405)

·学术探讨·

《黄帝内经》意象思维在大肠病证的运用

张红陶1,廖华君2

(1.溧阳市人民医院,江苏 溧阳 213300; 2.广州中医药大学,广东 广州510405)

意象思维是《黄帝内经》极其重要的思维模式,贯穿于养生、藏象、诊法、刺法等领域。后世医家承《黄帝内经》医旨,将意象思维运用于辨证诊疾之中,如将自然界中的河道、河水、舟船比类为人体中的肠道、肠液、粪便。根据此3者关系论治大肠病证,灵活变通,收效甚佳。

内经;意象思维;大肠病证

意象思维根植于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的土壤之内,贯穿于整个民族的科技、文化、艺术、医学等领域,是祖先认识世界最根本、最重要的思维方法。早在中华民族最古老的典籍《周易》[1]中,便有如是记载:“古者包羲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

1 《黄帝内经》的意象思维

《黄帝内经》为中医学现存最早的经典著作,集汉以前医学之大成,对意象思维的领悟与运用,发挥得淋漓尽致。在人体结构上,《黄帝内经》将人体与自然界相联系,认为“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人体与自然界可一一对应。正如《灵枢·邪客》所言:“天圆地方,人头圆足方以应之;天有日月,人有两目;地有九州,人有九窍……地有十二经水,人有十二经脉……此人与天地相应者也。”指出人的任何部位及功能都能在自然中找到相吻合的对照。在藏象上,《黄帝内经》将脏腑形象地比类为“君主之官”“相傅之官”“将军之官”等十二官,只因其各脏腑与人类社会上官职的功能相似。在望诊上,《黄帝内经》以色亮而有光泽者为佳兆,取象为“赤欲如帛裹珠”“白欲如鹅羽”等;以晦暗而无光泽者为恶兆,取象为“赤如衃血者死”“白如枯骨者死”等。在针刺手法上,《黄帝内经》以迅速刺入、快速出针的手法治疗热证,以缓慢刺入、久久留针的手法治疗寒证,前者好像有人用手触摸热汤,后者犹如人长久地待在一处不欲离开。《灵枢·九针十二原》曰:“刺诸热者,如以手探汤;刺诸寒者,如人不欲行。”在疗效上,《黄帝内经》有“犹拔刺也,犹雪污也,犹解结也,犹决闭也”。将非常好的治疗效果比喻成从肌肤上拔出恶刺、犹如洗刷污浊、犹如解开绳结、犹如开通闭塞,其比喻可谓极其形象生动,《黄帝内经》意象思维对后世医家影响甚为深远,唐代名医许胤宗“医者意也”之论,道出了中医学意象思维的精髓。后世历代名家,私淑岐黄,秉承古训,取法《黄帝内经》,创立诸多治法方剂,灵活通变,皆有建树。

2 河道、河水、舟的关系

《黄帝内经》意象思维角度看来,人体与自然界中万事万物皆有对应;从后世医家看来,自然界中的河道、河水、舟船,犹如人体中的肠道、肠液、粪便。人体排便是否正常,大多取决于3者之间的平衡关系,其中有四个因素必须具备。

2.1 河道通畅

犹如自然界日常所见,若欲轻舟泛江,行于江河,必得河道宽阔,上下通畅。上游不通则江涸无水,下游不通则洪水泛滥。比之人体,上游不通相当于肺失宣降,肠腑失司(肺与大肠相表里);下游不通相当于癥瘕积聚,堵塞肠道。

2.2 河水充沛

舟行江中,遇水则浮,若欲舟身轻便,速度迅捷,除河道通畅之外,尚需河水充沛,如古人[2]云:“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比之人体,河水犹如肠道的津液,只有肠液充足,滋润肠腑,大便才通畅易解。

2.3 风力充足

在古代,船上都有帆,航行主要依靠调节帆的角度,借助风力,推动而行。若风力强劲,则航行有力,速度大大增快,大有“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3]之感。比之人体,风力犹如胃气降浊的力量,若胃气不降,则肠腑不通。

2.4 淤泥够少

河道使用时日过长,或上游林木不足,水土流失,则易导致下游淤泥积滞,河床上抬,影响船舶运行,故清理淤泥对于航运十分重要。比之人体,淤泥犹如胃之积食,或肠道湿热,郁郁上蒸,肠腑失司,导致腹泻或者便秘。

3 具体治法

3.1 逆流挽舟

逆流挽舟,其法本源于《伤寒论》[4]之葛根汤,曰:“太阳与阳明合病者,必自下利,葛根汤主之。”此证由于外感风寒,闭郁卫表,肺失宣肃,肺与大肠相表里,在表之邪不得外解,内迫大肠,导致肠腑失司,清阳不升,浊阴下流,而成下利。其治予葛根汤,重在解表和里,引邪由里出表,其势与疾病传变之趋势相反,故云“逆流”里邪由内达外而得表散,肺恢复宣发肃降功能,肠道不再受邪内迫,下利自止,故云“挽舟”。后世喻昌,正式提出“逆流挽舟”法,并拟代表方人参败毒散,以治表邪内陷之痢疾,不治痢而治痢之源,其机制与葛根汤相同。

3.2 增液行舟

增液行舟,其法来源于温病名家吴鞠通。《温病条辨》[5]曰:“津液不足,无水舟停者,间服增液,再不下者,增液承气汤主之。”此为治疗阳明腑证之变法,三承气汤法于仲景,然温邪燥热,更易耗竭阴液。故吴鞠通灵活变通,遇偏于液干多而热结少者,则用增液,作用在于护其虚、存津液之心法,重用生地黄、玄参、麦冬三味,犹如大量补充河水,令水涨船高,则大便易下。南宋理学家朱熹一首《观书有感》[6]:“昨夜江边春水生,艨艟巨舰一毛轻。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可谓道出“增液行舟”之妙理。

3.3 泻下通腑

泻下通腑,其法禀于仲景之三承气汤,为阳明腑实而设。若热结最重、病情危急者,宜以大承气汤峻下腑实、急下存阴;若稍缓者,则以小承气汤泻下通腑或以作试探;若热郁屎燥者,则以调胃承气咸寒软坚,佐以泄热。三承气汤对治阳明腑证,泄其热、降其气、软其坚,三法俱显,釜底抽薪。其中大黄为君药,《神农本草经》[7]言“荡涤肠胃,推陈致新”,合枳实、厚朴降气导浊。3药合用,犹如在江河之上加大风力,以推动舟船鼓帆航行,共奏通腑泻下之效。

3.4 泻热导滞

泻热导滞,自古有之,代表方枳实导滞丸来源于李杲《内外伤辨惑论》,为湿热与食积搏结、蕴积肠道而设。比之自然,湿热食积犹如河道下面的淤泥累积,河床上抬,阻碍航船通畅运行。故治之法在于清理淤泥,开通河道。方药以大黄攻积泻热,枳实导滞消积,萸芩、连清热宽肠,茯苓、白术分清利浊,神曲消滞,共奏消食导滞、清热利湿之效。

4 小 结

《周易》[1]曰:“圣人有以见天下之赜,而拟诸其形容,象其物宜,是故谓之象。”《黄帝内经》中从养生至治法,从方药至针灸,虽杂之如毫毛,然浑束为一,皆由意象思维贯穿始终。后世著名医家,皆以精研经典为提高临床疗效之必要门径。从上述可知,意象思维是《黄帝内经》极其重要的思维模式,亦是中医的活灵魂。吾辈杏林后人,宜禀承古训,善学精思,继以发扬。

[1]郭彧斳译注.周易[M].北京:中华书局,2010.

[2]黄坤尧译注.古文观止[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4.

[3]李白.唐诗三百首[M].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14.

[4]张仲景.钱超尘,郝万山,整理.伤寒论[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

[5]吴瑭. 温病条辨[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

[6]陈长根.朱熹诗选365鉴赏[M].福州:海潮摄影艺术出版社,2007.

[7]尚志钧.神农本草经校注[M].北京:学苑出版社,2008.

(编辑 田晨辉)

1001-6910(2017)01-0010-03

R221

B

10.3969/j.issn.1001-6910.2017.01.05

2016-07-29

猜你喜欢

承气汤黄帝内经大肠
四承气汤思辨
Instructions for Authors
调胃承气汤联合西药治疗重症患者胃肠功能障碍的作用分析
Screening influencing factors of blood stasis constitution i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大肠憩室是什么病
The Study of Molecular Mechanisms of Xuanbai Chengqi Decoction(宣白承气汤) in the Treatment of Coronavirus Disease 2019 Based on Network Pharmacology and Molecular Docking Method
Network Biological Modeling:A Novel Approach to Interpret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heory of Exterior-Interior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Lung and Large Intestine
Mathematical Analysis of the Meridian System i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大肠变懒了
大肠变懒 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