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外风论治高血压机制探析*

2017-01-14郑龙飞苏莉莉刘志军刘双芳

中医研究 2017年1期
关键词:风邪素问脏腑

郑龙飞,金 华,苏莉莉,刘志军,曹 强,刘双芳

(甘肃中医药大学,甘肃 兰州 730020)

·学术探讨·

从外风论治高血压机制探析*

郑龙飞,金 华,苏莉莉,刘志军,曹 强,刘双芳

(甘肃中医药大学,甘肃 兰州 730020)

通过分析高血压现代医学研究现状、高血压与风的关系,结合自然气运之变与脏腑经络之动,指出风邪是高血压发生的主要危险因素,探究从外风论治高血压的机制。

高血压/机制;风邪;自然气运;脏腑经络;病机

高血压是一种多因素引起并处于不断进展状态的心血管综合征[1]。现代流行病学[2]显示:我国15~69岁居民高血压患病率达到23.2%。中医学认为:高血压属本虚标实之证,治疗通常以脏腑辨证为主,并注重痰、瘀在该病过程中的地位。《中医临床诊疗术语》曾将高血压定名为“风眩”。笔者认为:风是高血压发生的主要因素,且贯穿始终。现将从外风论治高血压机制探析如下。

1 高血压的研究现状

目前认为:高血压受遗传易感性和环境因素的影响。然而,遗传与环境因素通过何种环节及途径影响血压,至今仍没有共识。基于血流动力学,目前对该病的发病机制研究主要涉及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RAAS)激活、自主神经亢进、水钠潴留、胰岛素抵抗、血管内皮细胞异常等方面,临床以钙通道阻滞剂(CCB)、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血管紧张素II受体抑制剂(ARB)、利尿剂、β受体阻滞剂等5大类药物单独或联合运用为主要策略。然而,不同高血压个体之间的病因和发病机制不尽相同,不同药物在改善群体及个体血压方面亦有很大不同[3]。因此,联合用药成为近年来高血压治疗的一种趋势和不得已的选择[4]。

中医学无高血压之病名,根据该病的发病过程及临床症状,可归为“眩晕”“头痛”“心悸”等范畴。《素问·至真要大论》曰:“诸风掉眩,皆属于肝。”又曰:“诸暴强直,皆属于风。”认为眩晕乃肝风内动使然。后世医家亦提出“痰热生风”“火热化风”之理念,且“风由内生”成为医家论治之主流。早在《黄帝内经》便有“外风”与“内风”之论,且究风之沿革,多言“外风”也。《素问·气交变大论》曰:“岁木太过,风气流行……甚则忽忽善怒,眩冒巅疾。”提出眩晕因风气太过,风邪内侵,气机逆乱于上,扰动清阳而发。《诸病源候论·风头眩候》曰:“风眩,是体虚受风,风入于脑也。”指出血气亏虚、卫外不固、风邪入脑而发眩晕。综上所述,外风是引起高血压的一个主要因素。虽然高血压因复杂,但是对其任一因素加以干预都可能产生一定的影响。笔者认为:虽然息风对高血压具有一定的效果,但不可偏孤也,祛外风亦影响疾病的发生、发展。

2 外风与高血压相关性

《素问·风论》曰:“风者,百病之长也,至其变化,乃为他病也。无常方,然致有风气也。”认为机体失约,风邪首当其冲,风邪伤人无孔不入,表里内外均可受之,终年常在,百疾之首也。《黄帝内经》曰:“风为百病之长,眩运发病,风居其首。”进一步说明眩晕亦受风邪袭之而发。虽高血压春冬多发,然终年常有,与风之变动相一致。《素问·太阴阳明论》曰:“伤于风者,上先受之。”头者,“诸阳之会”“清阳之府”也,位居高巅。风者,性轻扬,易袭阳位,阻抑清阳,导致头晕目眩、血压升高。《医方集解·发表之剂》曰:“高巅之上,惟风可到。”高血压实乃脑窍失和之疾也,唯风邪可及。《证因脉治》曰:“或风木司政,风热大作;或体虚不谨,外受风邪。风主乎阳,风热为患,则入胃,激动痰涎,亦令人眩晕。”指出眩晕发病急骤,持续时间较短暂,与高血压一过性头晕相似。《素问·风论》曰:“风者,善行而数变。”风邪致病多善动不居,变幻无常,而高血压多发生心、脑、肾等靶器官的损害,与风之多变相呼应。

3 自然气运之变是外风的始动因素

孔子言:“阴阳二气充满太虚,此外更无他物。”认为天地之间充满阴、阳二气。古人通过对栉风沐雨的感受认为:风即为气,天地各有其气,四季寒暑亦有不同之风气,人作为天地之一物,其机体也充满了风气。古人根据天气之变与地气之萌动,将一年四季分为24个节气,周而复始,四时八节之常候,乃万物生存之本,具生长化收藏之律。《灵枢·九宫八风》曰:“风从南方来,名曰大弱风,其伤人也,内舍于心……风从东南方来,名曰弱风,其伤人也,内舍于胃,外在于肌,其气主为体重。”又曰:“此八风皆从其虚之乡来,乃能病人。三虚相搏,则为暴病卒死。两实一虚,病则为淋露寒热。犯其两湿之地,则为痿。故圣人避风,如避矢石焉。其有三虚而偏中于邪风,则为击仆偏枯矣。”认为二十四节气中关键之八节与八风相对应。春风如婴儿拂面,故曰婴儿风。肝属木,肝春相应,春木万物勃发,舒展有序,肝疏泄有序,气血运行有序,血压正常;气运失序,阳升太过,阳盛耗阴,阴虚阳亢,亢了化风,风阳上饶,血压升高。初夏阳气上浮,风力甚弱,故曰弱风。阳气亢盛,御邪有力,化血有源,血充脉道,血压正常;夏至而热不及,胃阳亏虚,化物无力,后天失养,正气亏虚,风邪内侵,血压升高。至秋则热力渐退,风如谋略之师,名曰谋风。脾与立秋相呼,秋至谷物丰收,脾气旺盛,化物有源,气血充盈,血运脉道,血压正常;燥邪异常,风燥伤脾,升降失司,气机瘀滞,血压升高,脾升太过,肺、肝之宣发、升发亦过之,肾水充斥于上,与胃之降浊失衡,气机升降失司,血压升高[5]。秋分之风性刚劲,名曰刚风。肺属金,主肃降,秋分与其相应。刚风与金相遇,风邪袭肺,肺失宣降,卫外无力,风邪内侵,引起头疼眩晕、血压升高。有研究[6]提出:肺的功能与影响高血压的心输出量、外周阻力、体液容量有密切联系。立冬风如刀戈,名曰大刚风。肾为元阴、元阳之源,肾阳充盛,蒸腾有力,水液代谢,血压正常;立冬之风异常,肾阳受损,阳不御邪,风邪内侵,阴阳俱虚,虚致头疼眩晕、血压升高。立春之风犹如攻城拔寨,兵力盛极,阴阳相见,名曰凶风。立春之际,万物复苏,人之生机勃发,大肠与其相应。立春之阳气不至,大肠失其传导糟粕,浊而不降,瘀阻于内,气机运动失序,血压升高,即《素问·通评虚实论》所言“头痛耳鸣,九窍不利,肠胃之所生也”。

4 经络气血运行失序是外风的内在因素

4.1 足厥阴肝经与外风的关系

足厥阴肝经主疏泄,喜调达而恶抑郁。肝之疏泄正常,气机畅通有序,脉道通利,血压正常。肝主藏血,是多血少气之脏,以血为主。“肝藏血,心行之”,血之运动不仅是心气之原动力,而且有赖于肝之疏泄调节及藏血的功能。肝为刚脏,肝血滋养肝阴,阴阳平衡,疏泄有序,血液在脉道中运行正常,则血压正常。周学海所著《读医随笔》曰:“凡脏腑十二经之气化,皆必借肝胆之气,化以鼓舞之,始能调畅而不病。”肝之疏泄、藏血功能异常,疾病即发。《素问·气交变大论》曰:“岁木太过,风气流行……甚则忽忽善怒,眩冒巅疾。”肝脏疏泄失宜,肝风内动,发为眩晕。肝失疏泄,气机不调,肝气郁结,化热生火,“气有余便是火”,火极生风,风邪上扰,血压升高。尤其老年高血压患者处于天竭期,脏腑功能逐渐衰败,肝肾失调,肝失疏泄,易受精神因素的刺激,导致气机失调,血压升高。研究[7]证明:精神刺激使大脑皮质兴奋性持续亢奋,以及精神紧张使RAAS紊乱,均与高血压有一定的关系。肝为多血之脏,肝血亏虚,血不滋阴,阴不制阳,阳亢而化风,即“血虚内热生风”。肝血亏虚,不能上荣头目,引发眩晕;肝睛失养,眼目干涩;累及心神,出现失眠多梦、血压升高。当遇不相时之外风,外风引动内风,内外之风相兼,侵袭脏腑而发病。

4.2 足少阴肾经与外风的关系

肾为机体阴阳之始,内含元阳、元阴,具有温煦脏腑阳气、滋润脏腑阴气的功能。肾阳充足,以补后天,脾阳旺盛,运化有力,精血充盈,肾阴滋养肝阴,肝体柔和,阴阳平衡,疏泄正常,气机运行有序,则血压正常。肾藏精,主骨生髓化血,精气充足,化血有源,血液充盈脉道,上荣头窍,则头脑清明。肾为水脏,主水液代谢,水液排泄正常,痰湿无以滞,脉道通利,则血压正常。《素问·上古天真论》曰:“五八,肾气衰,发堕齿槁。六八,阳气衰竭于上,面焦,发鬓斑白。七八,肝气衰,筋不能动,天癸竭,精少,肾脏衰,形体皆极。八八则齿发去。”肾之功能随着年龄的增加而衰退,肾之功能失衡则发病。《素问·五藏生成篇》曰:“是以头痛巅疾,下虚上实,过在足少阴巨阳,甚则入肾。”指出肾脏虚衰引发头痛之疾。肾阳为人阳气之本,肾阳亏虚,阳不制阴,阴盛则寒,脉络寒而拘挛,且阳虚无以抗邪,邪气内扰,则发眩晕、头痛、血压升高。肝肾同居下焦,肝阴有赖于肾之滋养,肾阴不足,肝失所养,阴虚阳亢,上扰头窍,继发眩晕、头痛。由于老年高血压患者的生理特点,肾中精气逐渐减少,肾中精气不足,化血无源,精血亏虚,不能濡养于上,引起头痛、眩晕。肾之水液代谢依赖于肾阳蒸腾、肾气推动。肾气亏虚,运行水湿无力,潴留于内,聚而化痰,或淤阻脉道,或上扰清窍,发为眩晕、头痛。肾之阴阳失衡,精气亏虚,导致机体失和,逢之不相宜之风邪扰动,激发内元亏虚而生内风,内外之风相兼,风势暴涨而发病。《杂病广要》曰:“人之为病,有外感之风,亦有内生之风,而天人之气,恒相感召,真邪之动,往往相因……终致内外风邪相合为病。”

4.3 足阳明胃经与外风的关系

《素问·热论篇》曰:“阳明者,十二经脉之长也。”足阳明胃经外应于脾,乃气机升降之通道,具有转枢清气、沟通内外的作用。经络通畅,气机升降相因,阴阳融合有序,则血压平稳。《临证指南医案》曰:“脾宜升则健,胃宜降则和。”脾气升发,引动肺肝之宣升、肾水上滋、胃之降浊,促动心肺之降、肾之纳气,心、肺、肝、肾功能正常与协调,脏腑升降有序,水火既济,上下相召,气血流动有序,则血压正常[5]。张锡纯言:“百病皆由脾胃衰而生也。”又云:“胃主降浊……在上之气不可一刻不降。”说明疾病的发生皆与脾胃功能的失常有着相关性。脾胃为后天之本、生化之源,脾胃亏虚,运化无力,精血亏虚,肝失所养,肝阳上亢,发为头痛、眩晕。《脾胃论》曰:“脾胃之弱……或为眩运战摇,或为麻木不仁,此皆风也。”指出脾胃亏虚亦能化风。王旭高曾在《治肝卅法·肝风证治》中言: “肝风上逆,中虚纳少,宜滋阳明,泄厥阴,如人参、甘草、麦冬、白芍、甘菊、玉竹。即培土宁风法,亦即缓肝法也。”提出了肝风内动兼胃因不足之证,然胃阴不足,受纳失司,精血亏虚,卫外无力,通过培土宁风之法治疗,宁内外之风也。脾胃之气机转枢对调控高血压具有重要作用。脾升太过,胃气不降,气逆于上,出现头痛、眩晕、血压升高。《冯氏锦囊秘录》[8]曰:“万物资生,是以胃者,卫之源,脾者,荣之本,脾胃者,即后天之元气也。”脾胃气虚,升降失司,水谷之精气不能灌溉脏腑经络、四肢九窍,卫气不足,御邪无力,遇邪则入里损脏,引而发病;脾胃之虚弱、转枢失调,后天失养,气机运行失序,逢与之不相应之风来袭,机体不能正常调节,内外之邪相兼而发病。

4.4 手太阴肺经与外风的关系

肺手太阴之脉起于中焦下络大肠,还循胃口,上膈属肺,从肺系,横出腋下,下循臑内行少阴、心主之前,下肘中,循臂内上骨下廉,入寸口,上鱼,循鱼际,出大指之端。《素问·经脉别论》曰:“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入道,下输膀胱。”肺居上焦,为水之上源,与肝、脾、肾协同水液代谢。肺主宣发肃降,布散如雾露之溉。肺之宣肃有序,代谢正常,血流通利,则血压正常;肺失宣降,布散失序,水液淤滞,蕴为痰湿水饮,阻滞脉道,血运不畅,脏失所养,则发头痛、眩晕、血压升高。《素问·经脉别论》曰:“食气入胃,浊气归心,淫精于脉。脉气流经,精气归于肺,肺朝百脉。”手太阴肺经朝百脉,血聚于此,吐故纳新,灌溉四旁,濡养脏腑。《普济方》曰:“心肺在上,主脉气也。”血液运行固以心气为原动力,但有赖于肺气的推动和调节。肺气充足,气机通畅,血运有序,则血压正常;肺气亏虚,血运无力,代谢失常,气血不能上荣,“上气不足”,发为眩晕、血压升高。肺主气,司呼吸,在体合皮,其华在毛,开窍于鼻。肺气亏虚,卫外无力,遇不相时之外风,风邪袭肺,肺失宣降,代谢失序,金不克木,他脏受损而发病。

5 小 结

纵观古今,有关高血压的论治多详内而略于外也。笔者认为:该病的治疗应外应自然之气运,内呼脏腑之阴阳,内外平衡,百病皆消。因此,从外风论治高血压不仅提供了一个新思路,而且体现出“法于阴阳,和于术数”之理也。

[1]HE J,GU D,CHEN J,et al.Premature deaths attributable to blood pressure in China:a prospective cohort study[J].Lancet,2009,374(9703):1765-1772.

[2]陈君石.制定国家营养改善与慢性病控制政策需要循证[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06,27(7):553.

[3]徐叔云.药理实验方法学[M].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950-951.

[4]中国医师协会高血压专业委员会.2016钙拮抗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单片复方制剂在高血压治疗中的应用中国专家建议[J].中华高血压杂志,2016,24(1):19-25.

[5]金华,金钊,张蕾蕾,等.高血压从脾胃论治机制探讨[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14,20(3):290-292.

[6]金华,金钊,张蕾蕾.高血压从肺论治机制探讨[J].中医诊疗决策,2008,29(7):61-63.

[7]郑芳武.精神因素对高血压的影响及治疗对策[J].实用心脑肺血管杂志,2012,20(8):1347-1348.

[8]冯兆张.冯氏锦囊秘录[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6: 80.

(编辑 颜 冬)

1001-6910(2017)01-0006-03

R544.1

B

10.3969/j.issn.1001-6910.2017.01.03

金华, 主任医师,教授,硕士生导师,博士, 497661315@126.com

甘肃省中医药管理局科研项目(GZK-2013-41)

2016-11-03

猜你喜欢

风邪素问脏腑
治风邪 按摩风府穴
Summary on Professor QIAO Bao-zhang's Experience in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and Treatment for Pancreatic Cancer
Discussion on Etiology and Pathogenesis of Corona Virus Disease 2019 from “Cold-dampness and Insidious Dryness”
A Randomized Controlled Clinical Trial on Efficacy and Safety of Electroacupuncture on Oral Oxycodone Hydrochloride Prolonged-Release Tablets Related Constipation
从湿毒挟风论治炎症风暴引发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病程演进
试论多纪元简对金漥七朗《素问考》的借鉴和袭用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中医研究进展
脏腑疏通术
《内经》足六经理论比较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