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氨磺必利与利培酮对首发精神分裂症的治疗价值比较

2016-12-26李甦张伟

中国实用医药 2016年29期
关键词:利培酮不良反应

李甦 张伟

【摘要】 目的 探讨比较氨磺必利与利培酮治疗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 70例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 按照患者入院时间先后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 各35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利培酮治疗, 观察组患者则给予氨磺必利治疗, 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效果。结果 观察组总有效率为85.7%, 对照组为80.0%, 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阳性症状、阴性症状量表评分均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0.0%, 对照组为28.6%, 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氨磺必利与利培酮治疗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均有良好效果以及安全性, 但氨磺必利改善患者阳性与阴性症状效果更好, 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 氨磺必利;利培酮;首发精神分裂症;不良反应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6.29.109

首发精神分裂症是当前临床较为常见的一种精神疾病类型, 而同时临床针对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一直缺乏特效的治疗方法, 只能以遏制患者病情发展、改善患者临床症状为主要治疗目的[1]。氨磺必利与利培酮均是当前临床针对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治疗的常用药物类型, 本次研究将对比二者在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治疗中的效果,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1月~2015年2在本院接受救治的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70例为研究对象, 按照患者入院时间先后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 各35例。观察组患者中男20例, 女15例, 年龄20~45岁, 平均年龄(28.5±5.6)岁, 病程2个月~5年, 平均病程(2.2±1.1)年;对照组患者中男21例,

女14例, 年龄20~46岁, 平均年龄(28.7±5.8)岁, 病程4个月~

5年, 平均病程(2.5±1.2)年。本次研究经过本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患者及其家属知情病情发展、治疗方法以及注意事项, 征得患者同意后签订责任书。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治疗方法 对照组患者给予利培酮(西安杨森制药有限公司, 国药准字H20010309, 规格:1 mg×20片)治疗, 患者首次用药剂量1 mg/d并持续2 d, 第3天用药剂量调整为2 mg/d并持续2 d, 第5天时用药剂量调整为3 mg/d并持续2 d, 每隔2 d增加1 mg用药剂量直至4 mg/d, 维持该剂量并将整体治疗时间控制为8周。观察组患者均给予氨磺必利(齐鲁制药有限公司, 国药准字20113231, 规格:0.2 g×10片)治疗, 患者首次用药剂量为200 mg/d, 持续2 d后用药剂量调整至400 mg, 再次持续2 d后用药剂量调整至600 mg, 如此每隔2 d增加200 mg用药剂量直至800 mg/d, 维持该剂量并将整体治疗时间控制为8周。两组患者治疗期间均不给予其他抗精神病药物或者物理疗法治疗, 根据患者实际症状选择是否、适量使用镇静催眠药物或者抗胆碱能药物。

1. 3 观察指标及疗效评定标准 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症状量表评分, 并观察患者的不良反应情况。结合患者治疗前后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PANSS评分)[2]结果差异评估患者治疗效果。痊愈:患者治疗后PANSS评分降低≥80%;显效:患者治疗后PANSS评分降低50%~80%;有效:患者治疗后PANSS评分降低30%~50%;无效:患者治疗后PANSS评分降低<30%。总有效率=(痊愈+显效+有效)/总例数× 100%。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 1 治疗效果 治疗后, 观察组患者中痊愈10例, 显效12例, 有效8例, 无效5例, 治疗总有效率为85.7%;对照组患者中痊愈7例, 显效12例, 有效9例, 无效7例, 治疗总有效率为80.0%。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 2 PANSS评分 治疗前观察组患者阳性症状量表评分(24.7±3.5)分、阴性症状量表评分(26.6±3.6)分;对照组分别为(23.9±4.2)、(26.8±3.8)分;治疗后观察组患者阳性症状量表评分(11.7±1.4)分、阴性症状量表评分(10.2±1.1)分;对照组分别为(14.6±1.8)、(14.8±1.9)分。治疗前两组患者阳性症状、阴性症状量表评分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阳性症状、阴性症状量表评分均优于对照组(P<0.05)。

2. 3 不良反应情况 观察组患者中椎外体系反应3例、泌乳素升高2例、失眠1例、QT间期延长1例, 不良反应发生率20.0%;对照组患者椎外体系反应3例、泌乳素升高3例、失眠2例、QT间期延长1例、体重增加1例, 不良反应发生率28.6%。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精神分裂症作为一种症状各异的综合征疾病, 患者表现出感知、思维、情感、行为等多个方面的精神活动障碍症状, 同时当前临床针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病发原因仍然缺乏彻底清晰的结论。有关研究[3]认为, 精神分裂症是由于患者脑内神经递质多巴胺浓度不断升高所致, 而以此为据制定成的多巴胺D2受体拮抗剂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确实具有良好效果。

氨磺必利属于苯甲酰胺类抗精神病药物, 其对人体中的多巴胺D2、多巴胺D3受体等均有良好的拮抗作用, 能够以高度的选择性直接阻断患者脑神经边缘系统中部的双重多巴胺突触受体。其在剂量较低时对多巴胺D2、D3受体也具有良好的亲和力, 能有效提升多巴胺进入脑间隙的含量, 缓解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原发性阴性症状以及抑郁症状。而其在药物剂量较高的情况下则能凭借自身的高度选择性直接作用于多巴胺D2、D3受体, 改善患者的阳性症状。有关研究证实[4], 氨磺必利占有多巴胺受体65%时能够达到最佳的精神病治疗效果, 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的阳性、阴性症状均有良好改善效果。而利培酮则是以往治疗非典型精神病患者的主要药物类型, 应用范围较为广泛且治疗效果确切。本次研究结果中, 观察组患者症状评分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P<0.05)。

综上所述, 氨磺必利与利培酮治疗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均有良好效果以及安全性, 但氨磺必利改善患者阳性与阴性症状效果更好, 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 蔡长源.氨磺必利与利培酮治疗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安全及疗效比较.中国民康医学, 2016, 28(14):21-22.

[2] 任虹, 孙俊伟, 赵伟, 等.氨磺必利治疗首发精神分裂症有效性及安全性回顾性分析.山西医科大学学报, 2013, 44(10):816-818.

[3] 韩刚亚, 严冬梅, 张新风.氨磺必利与利培酮治疗首发精神分裂症的随机双盲双模拟平行对照试验.药物流行病学杂志, 2012, 21(6):257-259.

[4] 邓广.氨磺必利与利培酮治疗首发精神分裂症的价值观察.当代医学, 2016, 28(22):134-136.

[收稿日期:2016-09-12]

猜你喜欢

利培酮不良反应
阿立哌唑对利培酮所致儿童和青少年精神分裂症患者高催乳素血症的影响
利培酮对康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情感障碍的改善作用分析
两种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联合丙戊酸镁缓释片对双相躁狂发作的对照研究
氨磺必利治疗精神分裂症和糖尿病共病的临床效果探讨
分析精神分裂症兴奋躁动患者运用利培酮单药与结合丙戊酸钠联用的临床治疗效果
32546例疏血通注射液医院集中监测研究
综合护理干预对首次机采血小板献血者持续献血应用效果分析
利培酮对精神分裂症合并糖尿病患者的疗效及认知功能的影响
骨瓜提取物的不良反应分析
紫杉醇脂质体治疗妇科恶性肿瘤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