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学风建设“供给侧”改革刍议

2016-12-07尹喜

新教育时代·教师版 2016年31期
关键词:学风建设供给侧高校

尹喜

摘 要:“供给侧”改革强调的激发个体创新创业潜能,为高等教育改革提供了与社会发展高度契合的切入点:从高校学风建设“供给侧”角度出发,分析当前高校学风问题新特点及成因,并基于创新创业发展要求,得出高校学风建设“供给侧”改革的框架与路径,以期实现高校学风建设的根本性转变。

关键词:高校 学风建设 “供给侧” 改革

习近平主席于 2015年 11月 10日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会议上,首次提出“供给侧改革”。他指出“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从宏观政策分析,提出供给侧改革,就是强调从供给角度入手实施结构优化,增加有效供给。其关键是要大力发展生产力,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强调创新创业,核心在于降低企业制度性交易成本,增强企业创新能力,从源头上提高供给质量与效率,科学改善供给结构,昀终使生产力得到极大提高。

国家“供给侧”改革强调激发个体的创新创业潜能,为高校学风建设工作提供了与社会发展高度契合的切入点:从高校学风建设“供给侧”角度出发,基于创新创业发展要求,我们努力探索出学风改革的深刻寓意,昀终起到完善高等教育体系、为经济和社会发展进步提供教育支撑的效果。

一、高校“学风”之理论梳理

(一)“学风”含义界定

学风之“学”,即学习,具有主体性;学风之“风”,指风气,具有渗透性。学风,简言之,即指学习的风气。

从哲学角度理解,学风是指学习者在探索科学真理、认知客观世界的过程中所运用的方法论;心理学意义上的学风是指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所表现出的对学习的态度、动机、兴趣和能力等心理特征;在教学领域,所谓的学风,指的是学习者自觉接受教育、实现身心全面发展的行为方式,学风已成为学习者提升生活质量的重要手段。

因此,大学学风的综合定义应该是指大学学习者在长期的教育实践过程中形成的一种较为稳定的治学目的、治学精神、治学态度、治学风尚和治学方法 ,是全校学习者心理和行为在求学治学上的具体体现。它是一项系统工程、复杂工程。

(二)当前大学生学风问题新特点及成因分析

当前,“90”后大学生思想活跃,个性张扬,对新知识、新技术的掌握速度迅速,除出现学习目标缺失、学习动力不足、学习纪律松懈等老生常谈之学风问题外,还有一些新的特点:

1.

学风问题涉及面较广。与以往学风问题常出现在学习成绩差、学习习惯不好的同学身上不同,如今的问题涉及面更宽,一些成绩较好的“乖”学生也会出现不遵守课堂纪律、迟到、逃课甚至旷课、考试作弊的现象。

2.

干扰困惑因素改变。以往大学生的学业失败多是因为早恋、校外兼职、家庭贫困等原因,而现在更多是沉迷网游所致。

3.

干扰时间前移。传统观念中的学风问题大都出现在大学毕业班(四年级或三年级)阶段,这一阶段学生受就业影响导致学习纪律下降、成绩下滑,学风不正。现在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进一步实现,就业形势异常严峻,使得不少低年级同学也早早担心就业前景而减弱对学习的热情。

4.

心理矛盾加剧。当前大学生普遍感觉竞争压力大,但又激不起学习的动力;他们希望学校少干涉昀好不干涉自己的学习生活,但自控能力很差;希望能够自主学习,但不能安于寂寞、自学能力太弱等。这一系列矛盾都为高校大学生学风建设提出了新的思考。

二、高校学风建设“供给侧”改革框架

根据国务院 2015年 6月 16日发布《关于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见》精神,着重指出“要把创业精神培育和创业素质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实现全社会创业教育和培训制度化、体系化”,“引导和推动创业孵化与高校、科研院所等技术成果转移相结合,完善技术支撑服务”。笔者认为抓好学风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供给侧”推动创新创业教育的关键动力。因此,学风建设也应进行自己的“供给侧”改革。

学风建设改革,高校要放眼世界一流大学和学科,并结合我国实际,通过塑造立德树人、创新求实的学风氛围,在高校建立创新创业文化环境。在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方面,加强学风建设,从创新创业要求入手,通过引进产业发展需求,强化应用导向,以“互联网+”全面改革高校学习科研模式,助力“创新创业”人才培养。

三、学风建设“供给侧”改革路径探析

(一)充分发挥教师主观能动性,严格遵循人才培养与学风建设基本规律

学风建设,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因此,要充分发挥高校教师的主观能动性,特别处理好严格要求与学生个性发展的关系,协调好遵守校规校纪与拓宽学生自主空间的尺度,掌握学习理念知识、重视课堂效果与进行创新实践、提倡课外活动的辩证关系,避免顾此失彼。

(二)进一步健全学风建设组织机构,加强队伍建设,强化落实,完善学风建设工作体系

学校要健全学风建设组织机构,成立由党委学生工作部、学生处、教务处、研究生院、团委等部门领导组成的校学风建设领导小组,各院系成立由分管学生工作和教学工作的领导为责任人的院系学风建设领导小组。

工作模式可采用辅导员 +导师和辅导员 +班主任两种。前者侧重于对学生的学习指导和学术思维培养,并保证做好政治思想工作。辅导员老师要以做好思想政治工作为主业,也兼顾业余学习。后者需要鼓励教学水平高、思想品质优、人生阅历多、学术造诣深,并且能对学生的思想、学习、生活、情感等方面做全面指导的教师担任低年级班主任,以便帮助大学生顺利实现从中学生到大学生的角色转变。

做好优良学风班和优良考风院系奖励机制,特别关注学生的学习基础、学习习惯以及学业动态。要加强思想政治工作,进行理想信念教育 ,做好学生个体的思想工作和心理疏导工作,对优良学风班和考风院系给予奖励,使得学校意志真正得到落实,在全校范围内起到以点带面的效果。

完善学风建设工作体系,要高度重视学生的自主管理能力,着力发挥好学生公寓、学生社团在学风建设中的作用。通过加强师德建设、实施岗位培训工程、完善学生评教体系、对教学质量进行科学监控等方式,在全校树立起优良教风,提高高校教师教书育人水平。

(三)从基础管理入手,设计出合理的高校学风分析体系

加强高校学风教育,要时刻关注“四率”和“四数”,这是做好学风监测的关键。“四率”即学生上课的出勤率、晚自习率、作业上交率以及考试挂科率;“四数”是指每个教学班每学期的考试不及格、留级、退学人数、考试违纪人数、学习成绩下滑严重学生人数以及主动向教师发问学生人数。

具体而言,学生上课出勤率,昀能够直观反映出学生学习的动态;学生晚自习情况,能够清晰反映出学生学习的自觉性以及作业量大小;学生作业完成上交情况,则是了解教师是否经常布置作业以及学生能否独立完成、学习进度的重要依据;考试挂科人数,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没有掌握学科知识学生比例。这些都密切关联于高校学风问题。此外,掌握班级学生在一定时间段考试不及格、留级、退学人数,可及时了解学风较差群体状态;学生的学习动机以及学习水平可以从是否诚信考试情况中把握;以及我们还要重点关注学习成绩明显下降学生,这些有可能是班级学风变化的风向标。那些主动向教师提出问题的,往往是学习自主性强以及思维活跃度高的表现。

此外,高校在抓好日常管理的前提下,可采用定期不定期抽查或者教师学生互评的方法,有效监控,使学风建设具有更强的针对性。

(四)深化高等教育教学改革,激活学风激励机制,鼓励学生自主学习

高校要深挖调和资源,要求高水平师资承担本科生课程教学,拓宽校内外教育资源共享渠道,为广大学生创造更大范围的选课条件。围绕自发、主动、创造性学习等方面加大对优秀学生培养制度的改革,在双学位、双专业、弹性学制、灵活毕业等方面积极探索。鼓励修满学分的学生提前毕业、就业或读研;尝试执行荣誉学位制度,以学生平均学分绩点为主要依据,颁发不同级别的荣誉学位证书;执行更为宽松个性化的选课制度,为学生重新选择专业提供更多机会;进行学分制改革,把合格、优秀以及创新人才的分层目标糅合于以学分制为基础的教学计划中,进一步减少课内学时,增加课外自主性、研究性学时,增设网络课程学分、科研学分、学科竞赛学分以及课外科技活动学分等,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丰富校内外科技文化资源,邀请各领域大家到校讲学,着重鼓励优质师资指导学生创新创业活动,探索创新的校园文化氛围,提高整个校园的知识刺激水平和学生的兴趣水平。

学风是高校办学水平、师资能力、教学质量以及管理层次的综合反映。唯有从“供给侧”出发,加快专业结构、课程体系、教学方法、考核标准等方面的改革步伐,加快新常态下高校教师与信息社会相应的角色转变步伐,完善更具激励性的学分制度,创造出学生自主学习的良好环境,才能实现高校学风建设的根本性转变。

参考文献:

[1]明年是给侧结构性改革攻坚年[EB/OL].[2015-12- 22].http://newspaperJfdaily.com/jfrb/ht-ml/2015-12/2 2/comtent-159171.htm.

[2]赵晓. 供给侧改革要向创新创业要成效[N]. 经济参考报,2015-11-27(2)

[3]张烁.创新创业,高校怎么教[N].人民日报,2015-07-09(18)

[4]韩延明.学风建设:大学可持续发展的永恒主题[M].高等教育研究,2006年3月

[5]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见 [EB/OL].[2015-06-16].http:www.gov. cn/zhengee/content/2015-06/16/content-9855.htm.

猜你喜欢

学风建设供给侧高校
论大学生学风建设的途径
浅议武夷学院“无手机课堂”学风建设活动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
高校科研创新团队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创新创业为“供给侧”蓄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