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厚植教学文化 精耕语文课堂

2016-11-30许伟鸿

课程教育研究·下 2016年8期
关键词:构建语文课堂

许伟鸿

【摘要】课堂是传播文化的阵地,教学文化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优秀的教学文化能够极大地促进课堂教学过程的实施和教学目标的达成,语文课堂理应成为传播文化的沃土。

【关键词】构建 教学文化 语文课堂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8-0186-02

近年来,笔者依托学校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极推进“先学后教,精讲精练”课堂教学模式改革,偏安一隅于课堂教学文化的构建,精耕细作,促进了语文教学质量的提高。

一、重朗读:从“一言堂”到“声声入耳”

教师在构建语文教学文化时应首先着眼于诵读,一节好的语文课应力求让课堂发出郎朗的读书声。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不失时机地安排学生朗读,教材中所选课文都是文质兼美的文章,非常适合朗读。如教授《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第二段就可以让学生多读,“不必说碧绿的菜畦、、、、、、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在这里弹琴。”感知前读一遍可以熟悉语段内容,感知中再读一遍逐步理解写法和特点,感知完后又读一遍领悟“我”和小伙伴们的思想感情。该语段景物描写特色鲜明,词汇丰富,兼用排比、拟人等修辞手法,学生读来朗朗上口,悦耳动听,不失为一种美的享受。好诗、好段要读,好词好句也一样要读。如《最后一课》中:“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读的形式不拘一格,读的次数视学情而定。有时要齐读,如《安塞腰鼓》,有时要个别读,有时要老师范读,如《伤仲永》的第三段议论性文字,有时要与录音跟读、、、、、、学习新课要读,复习更要多读,容易被忽略的讲评考卷也一样要读,如错字错音,不可不读,否者后患无穷!总而言之,通过“读”,充满浓郁文化气息的“声声入耳”,语文的“语”得以显现,语文的“味”日渐醇厚,语文课返璞归真,回归本色,学生在文化的熏陶渐染中逐步感知课文的美,从而达到全面提高学生文化素养的目的。

二、重交流:从“一江春水向东流”到“吹皱一池春水”

教师在构建语文教学文化时应重视各个层面的交流。畅通的交流有利于建立宽松和谐的人际关系,而建立这种关系是构建良性语文教学文化的必然要求。忽视交流或局限于单向交流是很多语文课堂实效性不高的主要原因。缺乏交流或单向交流很难调动大面积学生的情感体验,造成“一江春水向东流”的尴尬局面。语文教师如何“吹皱一池春水”呢?要把交流贯穿于教学过程中的各个重要环节。首先,抓好整体阅读这个起点,突出学生与文本的交流,先安排学生自主阅读,并要做好圈点批注、力求准确全面理解内容,把自己的见解通过文字的形式表达出来,为下一步小组交流打好基础。教师要经常直接参与到小组交流讨论中去,坐在学生中间,有时倾听,有时争论,有时插话,有时纠偏……做到收放自如。同时,教师要积极发挥组织者、引导者、辅导者、评价人的作用,善于通过评价激励来提高师生交流的水平。当学生回答很好时,大加赞赏“你真棒!”“你有自己的真知灼见!";当学生回答不够理想时说:“你的勇气令人倾佩!”“你可以往某某方面去考虑。”当学生面对难题一筹莫展时说“耐心些,思路再拓宽些!"“我们总会找到开启的钥匙!”;当师生共同努力完成探究任务时我会说 “山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这才是我们学习应追求的境界!”。此外,教师还要经常请其他学生评价学生的发言,“某某同学。你赞同他(她)的观点吗?”“你有什么不同意见?”当一种平等、富有建设性的师生关系建立起来,和谐、宽松、良性的课堂文化氛围便随之形成,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你来我往,互相碰撞,取长补短,课堂呈现多向交流的生动局面,“一池春水”被“吹”得活力四射。

三、重激趣:从“平平淡淡才是真”到“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

教师在构建语文教学文化时不应忽视学习兴趣的培养。重视平平淡淡才是真固然没错,但语文课一味平淡下去只会导致学生丧失学习的兴趣,学生喜不喜欢上语文课跟有无趣味关系密切,这是学生最直接、最现实的感受。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务必找准激趣点,精心烹制。实践中教师可着重从三个方面入手增强语文课堂的趣味性。一是讲述故事。如在上蒲松龄的《狼》时,教师讲他为收集素材在烈日下免费请农民吃绿豆讲奇闻异事的故事。上《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师讲鲁迅在桌子上刻“早”激励自己勤勉学习的故事。也可让学生讲,如写作文《第一次××》,老师请学生讲第一次坐飞机发生的故事,学生讲得生动有趣,听得兴味盎然,动笔写起来自然也就得心应手。二是积极开展课堂文化活动。在《戏曲大舞台》综合性学习活动中,教师设立龙虎榜,在每个学习小组间开展知识竞赛,各组争先恐后,纷纷使出浑身解数,本是枯燥无味的戏曲知识立刻变得有趣起来,足见活动带来的激活效应。模仿文中人物进行课本剧表演也是常见活动形式,能有效地帮助学生走入文中人物的情感世界,如在上《变色龙》让学生分角色表演奥楚蔑洛夫等人物,妙趣横生,活灵活现,因剧组表演精彩还被推荐参加学校文体艺术节的文艺晚会。文化活动的类型很多,如辩论会、朗读比赛等等。三是联系生活实际。教师必须全面了解学生的生活实际和生存状态,找准课堂与学生生活的契合点,巧妙加以利用,也能为课堂增添不少趣味。以上方法综合运用,有效地活跃教学文化氛围,学生每上一堂语文课都收到文化的熏陶,“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何愁不喜欢上语文课?

四、重创新:由“千篇一律”到“百变金刚”

教师在构建语文教学文化时应重视教学创新。中学生喜好新奇,循规蹈矩、千篇一律的教学套路很容易使学生产生厌烦情绪。针对学生的这一心理特点,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增强课堂的新意。一是不断追求变化。“变则通,通则久”。学一篇课文,不要千篇一律,方法和手段要常换常新。有时从标题入手,如《狼》这一课,学生自学一遍后,请学生给该文换个标题,结果令人欣喜:有取《屠户和狼》《屠户杀狼》的,有取《智斗》的,也有取《正义与邪恶》《较量》和《屠户杀狼记》,老师因势利导让学生说明理由,不知不觉中,学生就明白了这一课的主旨。简单的变化,带来的却是出人意料的效果。二是用好多媒体。众所周知,多媒体具有传统教学无法比拟的优势,它能直观、形象、生动的呈现画面,能够迅速有效地吸引学生的眼球和注意力。如上《社戏》《安塞腰鼓》等课,由于年代久远及地域的不同,学生对社戏和安塞腰鼓等民族传统文化知之甚少,老师在上课时通过多媒体演示代替口头介绍,社戏和安塞腰鼓的壮丽画面一呈现,学生立即品头论足,表现出浓厚的兴趣,为学好这些课文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三是巧借东风。一位老师上《猫》一课中,别出心裁的将第三只猫的故事,设计成了“芙蓉鸟事件”,问案发现场情况怎样?犯罪嫌疑人是谁?作案证据是什么?让学生站在警官的角度去调查。这样将法官审案巧妙引入语文教学,角度新颖,设计巧妙,学生感觉耳目一新,其实效性不言而喻。

没有文化意蕴的教学,语文课堂难免沦为文化的沙漠,提升学生知识和能力就会成为一句空话。因此,构建积极良性的语文课堂教学文化,相当于培植了一块沃土,语文教师在此育种施肥、精耕细作,必能收获一片绿荫。endprint

猜你喜欢

构建语文课堂
巧用应答器,提高小学语文课堂实效
浅谈游戏化教学提升低年级语文课堂实效的策略研究
追求快乐的语文课堂
基于思维能力培养的语文课堂生成资源运用例析
“表现性”语文课堂风景——建瓯市东峰中学课改观摩侧记
动车组检修基地与动车检修分析
环境生态类专业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体系的构建与实践
构建游戏课堂加强体育快乐教学的探究
共情教学模式在科学课堂的构建与实施研究
课堂中的“现代”与“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