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计算机辅助翻译》课程教学研究

2016-11-23郭立超田海松

校园英语·下旬 2016年10期
关键词:教学改革

郭立超++田海松

【摘要】《计算机辅助翻译》课程作为培养译者职业能力的实践课程正逐渐受到重视,但由于课程本身特殊性,其教学与翻译课程有很大区别。本文从课程特点及培养目标出发,提出针对《计算机辅助翻译》课程的教学改革措施,以期提升教学效果,提高学生翻译技能。

【关键词】计算机辅助翻译 教学改革 应用型翻译人才培养

2014年教育部提出部分本科院校向应用型本科转型的方针,翻译专业人才培养不断向应用型转向。计算机辅助翻译能力作为翻译工作者核心能力之一,越来越受到翻译教学研究的重视。2014年教育部颁布了《翻译专业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其中《计算机辅助翻译》作为专业核心课程列入翻译专业必修课程。此门课程作为一门新开设不久的课程,仍有许多方面需要进一步完善,也有许多问题需要解决。

《计算机辅助翻译》课程以培养应用型技术人才为核心,以语言服务产业发展趋势和市场需求为导向,为翻译专业学生提供成为现代译员所需的基本计算机辅助翻译工具操作技能训练和语言资产管理、翻译项目管理等相关知识。

课程为翻译方向学生提供成为现代译员所需的基本计算机辅助翻译工具操作技能训练。主要向学生讲授现代计算机辅助翻译原理,以当前翻译行业使用率较高的机辅翻译软件为例,讲授机辅翻译软件的操作方法以及翻译项目管理知识,学生随堂开展软件使用训练,做到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通过一个学期的训练,具备现代译员所需的基本工具操作技能和语言产业管理的基本知识。

课程应秉承培养应用型语言服务产业人才的理念,着重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在课程设计理念上,课程应充分体现职业性、实践性和开放性;在课程教学思路设计上,可以通过案例分析讨论、情境教学、项目模拟等教学手段强化实践教学,着力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

本课程是翻译专业学生的必修课,大部分学校将本课程设计在大三或大四完成。但笔者认为,作为翻译实践的重要辅助工具,计算机辅助翻译是学生在日后翻译学习中必须掌握的一项技能,是促进语言学习、提高翻译效率、养成良好翻译习惯、丰富翻译手段的重要途径。因此笔者认为,计算机辅助翻译课程应在学生开始大量翻译练习之前翻译实践课程同学期开设。

以河北民族师范为例,根据2013年培养方案,计算机辅助翻译课程设置在第七学期,此时学生已经完成大部分的翻译实践课程,完成课程学习后学生少有机会继续实践。在第七学期之前,学生们对计算机辅助翻译知之甚少,以为在线翻译、机器翻译等就是计算机辅助翻译,过于依赖机器翻译或完全不相信计算机辅助翻译,信息检索水平差,不能合理使用网络资源及在线词典、搜索引擎等工具。2015年,河北民族师范学院作为河北省首批应用型本科转型试点校,要求各系部根据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新要求修订各本科专业的培养方案,外国语学院根据教育部颁布的《翻译专业教学国家质量标准》以及《河北民族师范学院本科人才培养方案(2015年版)修订指导意见》修订了翻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依据“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核心,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指导思想,将计算机辅助翻译课程开设在第二学期。第一学期学生已完成计算机基础课程,具备学习《计算机辅助翻译》课程的基本能力。而与本课程同学期开设的还有第二到七学期开设的《专题翻译》课程,保证学生在完成本课程的学习后,有足够的实践课程巩固技能。

由于《计算机辅助翻译》课程融合了计算机技术与翻译能力,本课程的课程设计也应区别于计算机课程和一般翻译课程。笔者认为,根据课程特点,可以采取以下教学改革措施:建立微课视频库,采用翻转课堂、翻译工作坊等教学方法,采用形成性评价方式,采用翻译项目驱动的学习模式等。

1.翻转课堂。由于学生计算机水平差异较大,且学生理解能力不同,传统的“教师演示—学生练习—课后任务”的教学模式并不适合所有学生。为此,课程可以采用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以“课后学习—完成任务—课上展示”的模式进行软件操作教学,课下利用视频、教材、软件使用帮助等资源进行学习后,独立完成安排的翻译任务并在课上展示翻译软件的使用过程、遇到的问题等。此方法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学生接受能力不同、学习进度难以统一的问题。

2.建立丰富的学习资料库。为满足学生自主学习需要,进一步推进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开展,本课程应收集丰富的课程资源。《计算机辅助翻译》课程中,辅助翻译软件占了课程大部分内容,而这些软件的相关视频也是非常丰富。

3.翻译工作坊+项目驱动。为提高学生的应用实践能力,提前了解和适应翻译公司基本工作流程,课程可以选用翻译工作坊的教学方法,以翻译项目为驱动,根据翻译公司完成翻译项目的基本分工,模拟翻译项目流程和分工办法,以小组的形式完成翻译项目。这个教学方法一方面让学生提前适应翻译项目中各种角色的工作任务与职责,另一方面促进了学生以翻译软件为依拖进行翻译项目管理。

4.形成性评价方式。翻译软件应用的考核困难较大,翻译软件翻译过程难以控制,翻译形成的记忆库、术语库等内容难以快速查看,且两小时的考试很难涉及多个软件的考核,因此本课程采用形成性评价的评价方式,学生最终成绩由出勤、课堂表现和三次测试的成绩构成,反映学生学期内各阶段翻译技能知识水平和学习成果,综合考量学生对计算机辅助翻译技能的掌握,此种方法极大的增加了考试的信度。

《计算机辅助翻译》作为一门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实践课程,其重要性正逐步受到认可,但仍存在许多问题,其教学理念、方法、考评方法等仍需进一步探索。

参考文献:

[1]周俊博.国内计算机辅助翻译研究:现状与展望[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3(18).

*本论文为2016年承德市社会科学发展研究课题成果,课题编号:Z20162061。endprint

猜你喜欢

教学改革
完全学分制下选课管理的思考与实践
金工实习教育对工科院校创客教育影响分析
新形势下小学语文教学方法研究
译林版英语教材的人文特点研究
当前农村学校实施“新教育实验”的研究
构建和改进现代化学校美育工作体系研究
中职学校“生本课堂”的调查研究与实践
高校三维动画课程教学方法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技工学校德育实效性研究
现代信息技术在高职数学教学改革中的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