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地方新建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探索与实践

2016-11-15张恩志吴汉平

科教导刊 2016年25期
关键词:转型发展应用型本科

张恩志 吴汉平

摘 要 作为地方新建本科院校,安徽外国语学院坚持以学科专业建设为核心,初步形成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独具特色的学科专业群;依托地方特色优势,不断坚持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立德树人,强化思想政治教育,形成较为完善的学生教育管理体系;以市场就业为导向,服务经济社会,努力培养应用型复合型高级专门人才。

关键词 新建本科高校 转型发展 应用型本科

当前,我国正处在加快转变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关键时期,推动地方高校向培养应用技术和技能人才的应用型高校发展,对我国教育改革发展和现代化建设全局具有重要的意义。

作为新建本科院校,我校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认真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遵循高等教育规律,始终坚持“高起点、高层次、有特色、国际化”建校方针,坚持错位发展的理念,打造品牌专业;秉持“学兼中外,知行合一”的校训,立足安徽,辐射长三角和中部地区,面向全国,主动服务安徽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中心,以学科专业建设为龙头,积极探索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勇于改革创新,培养应用型外语人才,形成了较为鲜明的特色。

1 学校转型发展的多方探索

1.1 以学科专业建设为核心,初步形成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独具特色的学科专业群

学科专业是高等学校赖以生存的基础,也是衡量一所高校办学质量和水平的重要指标。“高校的办学特色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科专业特色,转型发展的关键之一就是要形成服务地方(行业)独具特色的学科专业群。”①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不断深入和经济全球化快速推进,涉外应用型人才的需求急剧增加。我校紧紧瞄准市场就业导向,从自身发展实际出发,立足地方经济发展的需求来开展学科专业建设。在高等教育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找准自己的坐标,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努力发展优势专业,打造品牌和特色。

在确立办学定位中,学校领导层坚持把学科专业定位作为重点和核心,紧紧围绕外国语言文学、经济学、管理学、人文艺术等学科专业人才培养,以点带面,逐步推进,大力建设学科专业群,密切面向就业市场、面向生产实践,突出应用性和技能性。

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我校一方面加快发展小语种专业,开设英、德、法、俄、西班牙、日、韩、阿拉伯语等8个语种。另一方面,大力发展涉外经济、管理、人文艺术类专业。基于“立足安徽,辐射长三角,延伸全国,面向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坚持培养基础扎实、专业过硬、综合素质较高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的培养定位,到2015年,学校本科已建立了涵盖文学、管理学、经济学三个学科,包括外国语言文学类、经济与贸易类、工商管理类、金融学类、物流管理与工程类、电子商务类、旅游管理类、中国语言文学类、新闻传播学类9个专业类,20个本科专业。经过“十二五”跨越式发展,我校已基本构建起了以外语为基础,以涉外经济、管理、贸易、旅游、艺术、语言等专业群为主干,相互支撑,协调发展,具有一定优势和特色的学科专业体系。

我校能够紧密结合市场需求,适度调整学科专业结构和院系专业布局,有效整合教学资源,增强专业集约度。强化外语和以外语为基础的应用型专业建设,组建相应专业群;瞄准就业导向,大力发展新兴专业;根据社会需求、生源和毕业生就业状况调整和优化专业结构;对部分专业作必要的院系间调整;逐步停止部分专科专业招生,提升专业层次和人才培养水平。

我校坚持做到因时、因地、因势谋求人才培养目标的“高移”与“低就”。在谋求人才培养目标的“高移”时,能够充分考虑地方乃至全国高等教育结构体系的动态性平衡,科学评估我校的办学实力、优势项目及发展潜力,预测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前景及对高层次人才的潜在需求量。在谋求人才培养目标的“低就”时,坚持立足本校优势学科和特色专业,认真调研安徽省乃至长三角地区区域经济态势和产业状况,分析就业潜力大、发展前景良好的产业,并以此对相关学科专业进行适当调整,坚持培养大批高素质应用型专业人才,使人才培养工作更加“接地气”,从而实现专业培养、学生就业与地方经济发展的和谐统一。

1.2 依托地方特色优势,不断坚持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我校始终坚持质量立校,特色发展,坚持教学工作中心地位,以提高教学质量为核心,建立和完善本科教学体系为主导,学士学位授予权和普通本科合格评估标准为引领,强化本科办学理念,加强本科基本教学制度建设和教学过程管理,加强课程和教学团队建设、倡导教学改革创新,积极探索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不断提高本科教学水平和质量。

继续坚持错位发展,更新人才培养观念,从培养单一的人才培养模式向宽口径、应用性、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模式转变,在认真总结自身经验,充分借鉴省内外成功做法的基础上,提出新要求,丰富新内涵,将语言技能的训练、专业知识的学习和综合素质的培养有机地结合起来。经过多年探索实践,逐步探索出一套富有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即“外语+专业+综合素质”或“专业+外语+综合素质”人才培养模式。

该模式的主要内涵指着力培养外语基础扎实,专业特长明显,综合素质较高,富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具有高度社会责任感和宽广国际视野、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高素质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外语基础扎实”,主要是指学生能够较好地掌握外语听说读写译技能,外语应用能力强,能够胜任涉外岗位对外语的要求;“专业特长明显”,主要指学生能够熟练地掌握本专业知识技能,胜任职业岗位的要求;“综合素质较高”,主要指学生具有较高的思想文化素质、较强的专业素质、健康的心理和强健的体魄。

一方面,外语类专业增加应用型专业方向和语言技能培养课程,强化实践环节教学,学生在学习外语的基础上,同时学习定向专业课程,提高专业实践能力;

另一方面,涉外经济、贸易、管理类专业的学生,则在主修本专业的同时,强化外语基础及行业外语的应用。

我校还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系统整合各类教育活动,形成综合素质教育体系;加强学生成长设计,激发其内在发展动力;根据学生实际,突出学习引导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生活生存教育、安全教育、感恩教育、社会实践教育等,把专业知识教育、操作技能培养、基本职业能力训练和学校精神塑造有机结合起来。通过开设综合课程、开展社会实践和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在潜移默化中不断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三者的有机结合,力求使学生具有扎实的外语基本功、相关的学科知识面、一定的复合专业知识、较强的能力和较高的素质。

作为外语类专业院校,我校围绕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改革教学内容,拓展交际外语、应用性外语内容,加强实践教学,努力强化双语教学,继续推进英语分层教学;围绕外语口语教学开展教学模式与方法改革,积极创设良好的语言学习环境,着力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和外语综合应用能力。紧紧围绕本科专业,特别是小语种专业、特色和重点建设专业,加强教学团队建设,在教学团队建设过程中推进教学改革,谋求教学创新,努力形成我校的教学特色和优势。

我校在充分发挥外语教学特长和优势的同时,还积极开展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各类科学研究。继续强化翻译、外国语言与文化、安徽涉外经济、安徽历史文化旅游等重点研究方向,积极开展特色科研,努力在应用型复合型外语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外语教学改革等方面取得新突破。

教学是高校发展的生命,科研是高校发展的动力。作为新建本科高校,只有依托地方特色的优势,着眼高等教育发展大势,在探索中思考定位,在实践中凝练特色,走出一条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培养应用型复合型人才的特色发展之路,才能顺利实现向应用技术大学转型发展。②

1.3 立德树人,强化思想政治教育,形成较为完善的学生教育管理体系

以立德树人、建设和谐校园为根本任务,以构建学生工作大格局为目标,以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和辅导员队伍建设为重要抓手,我校建立健全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体系、心理健康教育等工作体系。

建立制度、强化机制,落实具体职责、推进全员育人;狠抓纵向培养环节,从招生宣传、入学教育,到在校四年学习全过程指导,再到创新创业教育、就业指导、应聘培训、毕业后的跟踪服务等,实现全程育人;拓展培养领域,抓住教室、公寓、校园、校外等关键阵地,构建“责任到人,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教育体系,实现全方位育人。

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和教学改革,将“中国梦”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课堂教学,引导学生关心时事、厚德明理、立足国情、放眼全球,增强学生报效祖国、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

全面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着力培育大学精神,构建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的校园文化,为学校转型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思想保证、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促进学校精神文明、物质文明的协调发展。如:加强校园网、广播、校报、宣传栏等新闻宣传阵地建设,加强与主流媒体的合作,围绕学校中心工作及重大活动、典型人物、重要事件、特色和亮点,积极主动地开展对内对外的新闻宣传工作,增强舆论宣传的影响力和实效性,加强网络文化建设,塑造学校品牌形象,提升学校的美誉度和影响力。建立融创新性、趣味性、职业性为一体的校园文化活动体系,打造社团活动精品,丰富教职员工文化生活,提升学生的人文素质、创业素质和职业素养。

1.4 以市场就业为导向,服务经济社会,努力培养应用型复合型人才

我校立足安徽,辐射长三角和中部地区,面向全国,主动服务经济社会,勇于改革创新,形成了鲜明的涉外型应用型人才优势和特色。在办学思想上突出“地方性”这一鲜明特征,在人才培养目标、学科专业设置和办学体制机制上体现出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针对性,以促进地方经济发展、文化繁荣和社会进步。为此,我校充分整合和科学优化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等功能,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培养大批“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的具有较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

我校坚持以生源市场为基础、毕业生就业市场需求为导向,创新大学生就业工作思路和工作方式,不断提高新生素质水平和毕业生就业质量。加强实习、就业基地建设,完善课程体系设置,为学生提供系统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着力加强学生就业创业能力培养;进一步建立健全就业工作指导体系,健全各项工作制度,规范就业工作流程,建立毕业生动态管理系统和实训就业信息平台;深入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不断提高毕业生就业质量,学校连续多年被授予“安徽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称号。

2 应用型高校转型发展的主要保障机制

我校在转型发展中,能够主动适应安徽经济社会发展,切实转变发展方式,牢牢把握科学发展的主题和转型发展的主线,坚定不移地发挥民办体制优势,建立可靠的规划实施保障机制,既能够不断总结经验、坚持优良传统,又能够做到统筹兼顾,创新举措,促进发展。

(1)坚持人才强校战略,不断提升核心竞争力。继续坚持人才强校战略,坚持人才队伍优先发展。牢固树立“以人才为本、以教师为主体”办好学校的理念,把建设高水平师资队伍摆在全局重中之重的位置;加强领导,构建大人才工作新格局,形成上下联动、相互配合,齐抓共管的工作机制;着眼长远,高度重视制定人才队伍建设规划;定期召开人才工作会议,总结经验,部署任务,表彰先进;加大资金投入,确保骨干人才进得来、用得上、留得住。

(2)统筹好规模与质量的关系,更加注重提高质量。坚持规模与质量并举,更加注重提高质量的方针,同时兼顾效益。从本校实际出发,用好国家对民办和新建本科院校的政策,积极发展本科专业,努力扩大本科招生规模,适当控制和合理调整专科招生规模,以保持总规模得到适度扩大;更加注重全面提高办学质量,更加注重深化教学改革,通过优化专业结构,强化师资队伍建设,强化实践环节,加强条件保障和经费保障等措施,切实提高办学质量。

(3)统筹好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的关系,突出人才培养核心地位。把人才培养作为学校工作的核心,全力以赴做好提高生源质量、建设师资队伍、完善教学设施、保障实训条件等方面工作,千方百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同时,着眼于长远发展、学科建设和提高师资水平,高度重视科研工作;从本校实际出发打开服务社会的局面,逐步扩大服务范围,提高知名度;走文化立校之路,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校园文化建设,着力培育独具特色的大学文化。

3 关于应用型高校转型发展的思考

我校作为地方新建本科院校,由于办学时间短,经验积淀少,如何适应社会的需求,顺利实现向应用型职业高校转型,还有一段较长的探索之路。笔者认为应用型高校在转型发展的过程中,以下几方面应予以关注和深入思考:

(1)坚持产学研深度合作,走合作办学之路,要成为服务域内应用型人才的重要供给地、主要的科技支撑地;

(2)主动融入地方经济发展格局,走地方化之路,要成为服务域内文化传承与创新的重要阵地、经济社会发展引智的有效服务地;

(3)瞄准市场就业导向,走学历教育和职业教育一体化之路,要成为服务域内专业人才的储备地、社会建设的积极参加者。

注释

① 陈阳,王永刚.试论经济转型时期的地方高校发展定位[J].教育与职业,2014(14):34.

② 李琪.应用型科研是新建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纽带——以武夷学院为例[J].武夷学院学报,2014(3):94.

猜你喜欢

转型发展应用型本科
应用型本科院校科研反哺教学机制建设研究与实践
岗位、证书、课程“三位一体”教学方案设计改革研究
应用型本科大学英语模块化教学改革探究
应用型本科院校高等数学课程建设改革
转型发展形势下国际市场营销学教学方法
大学本科高年级怠学现象调查与对策研究
应用型本科大学英语后续课程建设之必要性探讨
浅谈如何做好新时期煤炭企业职工的思想教育工作
关于应用型计算机专业培养方案的研究
新常态下钢铁企业的转型发展以及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