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发展型资助视角的贫困生可持续发展能力提升研究

2016-11-15邱勤

科教导刊 2016年25期
关键词:贫困大学生

邱勤

摘 要 为实现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人的可持续发展是必然要求。贫困大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不仅关系到教育公平的实现,更关系到社会的和谐和可持续发展。大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应包括维持高质量的生命发展的能力、职业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和社会可持续发展能力三个层面。提升贫困大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要求我们坚持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培养贫困大学生的主体性人格;开展职业生涯指导、学业指导、就业择业指导,搭建全程化的贫困大学生职业生涯可持续发展指导模式;开展情商教育,提升贫困大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关键词 贫困大学生 可持续发展能力 路径

随着麦可思报告对大学生就业质量的持续发布,人们逐渐意识到当前的教育模式培养出的毕业生就业能力、学习能力、职业持续发展和社会适应能力都有所欠缺。因此,思考教育与人的发展的关系,回归教育的本质,重视大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既符合教育发展的规律,也是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贫困大学生作为高等教育收费制度改革的必然后果之一,成为高校的一群特殊群体,他们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培养更应受到重视。这不仅影响到贫困大学生个人的发展,也关系到国家资助政策的效果,同时也是教育公平和社会和谐发展的必然要求。

1 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含义及能力结构

1.1 大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内涵

1980年的联合国大会上, “可持续发展”的概念首次被使用,6年后,“可持续发展”作为一种发展战略正式被提出,并逐步得到世界各国的认同。最初,人们把可持续发展定义为“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可持续发展”概念被学者引入教育领域是必然,也是实现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大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有学者认为是一种既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又能实现大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能力。①有学者从西方经典“需求理论”的角度分析了大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认为追求内涵型、质量型发展,注重学生内在素质和综合能力的提升,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潜能,实现与时俱进的发展是大学生可持续发展的应有之道。②具体来讲,我们可以这样定义大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即大学生在其大学阶段,通过理论学习、社会实践等途径所获得的,使大学生作为一个个体人、职业人和社会人所应具备的高质量的生命发展能力、职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和社会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总和。

1.2 大学生持续发展能力的内容及能力结构

立足于现在——未来的时间序列,大学生作为一个具有社会属性的群体,他既是一个个体的人,将来也会成为一个职业人、社会人。因此,大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应该是内涵式的发展,注重学生内在素质和能力,为将来发展储备潜能,培养学生的主体性人格,以及终身学习、终身实践和创新的能力。从个体人、职业人和社会人的角度,大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结构应包含三个层次:维持高质量的生命发展的能力、实现职业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和实现社会化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三个层次的能力相互支持,密不可分。

大学生维持高质量的生命发展的能力。高质量的生命发展是人之为人最基本的状态,表现为健康的身体、乐观的心态、积极的人生态度和高尚的道德品质等;这些是人进行学习、工作和生活的基本条件,也是大学生成为“完整的人”的必要条件。具体而言,大学生需要具备自我认知能力、自我调节能力、自我控制能力、自我激励能力和自我省察能力等。

大学生实现职业可持续发展的能力。职业生涯伴随大学生人生的绝大部分时间,职业生涯的持续发展能力对大学生的作用不言而喻。职业生涯可持续发展能力决定着大学生能否顺利就业、择业,能否实现个人的职位晋升,实现个人的人生价值。具体而言,大学生需要具备终身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创业能力和良好的职业道德等。

大学生的社会可持续发展能力。大学生必然要进入社会,经过社会化,成为社会的一员。大学生社会化要求大学生具备一定的适应社会的能力,诸如社会认知的能力、社会适应的能力、社会交往的能力、社会发展能力等。

2 贫困大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提升的必要性

随着1997年收费制度在全国部分高校的推行,贫困生群体作为高校收费制度改革的必然后果之一随之出现。贫困大学生成为高校中的一个特殊群体,他们大多来自偏远农村,除了经济的贫困,常常伴有精神贫困和能力欠缺等现象。我国一直以来的贫困生资助政策主张对贫困生实行经济救助和物质帮扶,也就是通常所说的救济型资助,无法满足贫困生个人可持续发展的需要。近几年,部分学者提出了发展型的资助模式,倡导“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从单纯的经济资助为主向资助育人并重过渡。以贫困大学生的成长、成才为导向,注重对贫困大学生的思想引导、心理调适和能力提升,有利于贫困大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2.1 贫困大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是其个人成长成才的必然要求

贫困大学生因经济的贫困,往往会带来心理上的自卑、脆弱等心理问题,他们一方面渴望成功,另一方面又特别害怕失败。绝大部分贫困大学生存在一定的心理问题,如不进行及时的心理疏导,将很难形成积极健康的心理。心理和精神上的贫困将直接影响到贫困大学生的就业能力和生活幸福感,对贫困大学生今后的就业、生活产生不可预测的影响。引导贫困大学生注重身心健康发展,客观分析自身的优势和弊端,正确认识和积极面对当前遇到的问题;学会调控自己的情绪,积极乐观地面对遇到的挫折;定期进行自我反省,及时发现问题,改正错误和缺点,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有利于贫困大学生的成长成才,有利于贫困大学生拥有高质量的生命体验,有利于实现自身发展的目标。

2.2 贫困大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提升是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必然选择

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人多好办事”的时代已一去不复返了,随着人口红利的消失,中国需要选择人才集约发展的道路以确保我国经济继续快速发展。《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中,我国确立了走人才强国的道路,在经济社会发展中人才优先发展的战略布局。贫困大学生作为高素质人才的一部分,其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和提升,是实施人才优先发展战略的必然要求。

要确保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首先要解决的就是人才发展问题,而青年大学生作为人才大军中最具实力的一部分,是推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生力军。高校必须重视大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贫困大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和提升更应受到重视,这也是实现教育公平的必然要求。

2.3 贫困大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提升是社会和谐和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高校实施发展型资助,从学生的需要出发,注重对贫困大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变经济资助为主为育人服务为主,有利于提升贫困大学生的生存和发展能力,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起到促进作用。

当前,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已进入高速发展期,知识的更新速度越来越快,社会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多,社会需要身心健康、能持续发展、有潜力的人才。因经济的贫困等原因,贫困生中高分低能、情商水平较低、创新能力较弱的占了很大一部分。重视贫困大学生的情商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培养贫困生的自尊、自主、自立、自强意识,引导贫困生终身学习、努力提高自身的人际交往、心理调适能力,不断更新观念,提升自身的就业和择业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不仅是实现教育公平的要求,更是促进社会和谐和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3 贫困大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提升路径分析

3.1 坚持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培养贫困大学生的主体性人格

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强调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客体关系,主张通过灌输式、填充式的教育,达到为经济、政治服务的目的。随着经济全球化和文化全球化时代的到来,思想政治教育正在从专业化教育向人人参与的大众化教育转变。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始终把大学生的终身发展作为其追求的目标,鼓励大学生坚持终身学习,通过学习不断追求新的发展;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主张师生间平等与尊重,通过营造宽松的教育氛围,促进大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强调大学生要将个体的发展置于社会和自然发展的大环境中去,注重发展的持续性,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关注大学生发展的“创造性”,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大学生主体性的觉悟和发展,是大学生可持续发展的理论源泉,大学生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是实施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③

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主张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均处于主体地位,强调个人的全面发展和作为集体主体的社会的发展。“思想政治教育是以现实的人为出发点,为了社会的发展和人的进步而开展的实践活动,只是为了个人或者只是为了社会的发展都是片面的。”④在贫困生中开展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不仅有利于贫困大学生个体的发展,对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也大有裨益。

贫困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教育者要关注贫困生的心理需求,尝试通过“自我教育”,帮助贫困生养成主动认知、自主学习的习惯,客观地认识和评价自己,做到有自知之明;在正确的自我认知的基础上,自省自悟、自控自励。其次,要引导贫困大学生学会自我管理、自我规划。在自我管理过程中,发现自己的不足,不断加以改进。再次,引导贫困大学生在正确认识自我的基础上,自觉学习、自觉实践、自我激励、自我调节,督促贫困大学生不断的“自我完善”,并在实践中培养自己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提升自身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3.2 开展职业生涯、学业和就业择业指导,搭建全程化的贫困大学生职业生涯可持续发展指导模式

当今经济进入快速发展时期,社会对大学生的能力的需求越来越全面,对大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要求越来越高。贫困大学生由于经济的贫困,往往比普通大学生承受着更多的压力,他们的知识面、视野和创新能力等与普通大学生相比存在一定的差距。

高校资助部门与学生教育管理者应实时跟踪、动态地掌握贫困生的实际情况,围绕提升贫困大学生的职业可持续发展能力目标,优化资源配置,指导贫困大学生通过课程学习、第二课堂、社会实践等途径和载体,提升自身的学习能力、实践创新能力。资助管理部门和教育工作者应以贫困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目标,对贫困大学生开展学业、职业生涯规划、就业创业为主要内容的全程化的职业生涯可持续发展能力指导。针对贫困大学生的不同特点和需求,开展个性化的辅导,并对贫困生的发展进行动态的监督。

3.3 开展情商教育,提升贫困大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国家越来越重视学生的素质教育,培养的目标也从单一的知识灌输、智商水平提高,转向智商与情商教育并重。现实中,绝大部分贫困大学生情商较低,心理比较脆弱,无法适应激烈的社会竞争,高校应当高度重视贫困大学生的情商发展。学校的教育者和管理者要树立智商和情商并重的教育理念,秉着情商教育贯穿大学教育始终的观念,在全校范围内营造情商教育的良好氛围,引导和指导贫困大学生提高认识,努力提高自身的情商水平,以更好得适应社会对复合型人才的需要。

我国可以在学习和借鉴美国等发达国家情商培养课程经验的基础上,探索和尝试建立适合我国高校实际情况的情商培养课程体系。有条件的高校可以单独开设情商培养课程,由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系统讲授,让学生了解情商的理论与实际应用,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持久稳定的情绪、坚韧不拔的毅力、勇于创新的精神、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和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等。没有条件的高校可以通过邀请有丰富职场经验的校外人士走进大学校园,针对情商的培养等内容开设专题讲座,帮助贫困大学生提前认识社会,提高处理职场人际关系的能力。针对贫困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和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中也可以加入情商教育内容,通过理论学习、个人探索、职业体验等启发学生正确评价自我,合理进行学业和职业生涯规划。

注释

① 王建国,祝少辉.论大学生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培养[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7(10):144.

② 余启军.需求视阈下大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提升路径研究——由西方经典“需求理论”引发的启示[J].湖北社会科学,2014(12):171.

③ 罗志翠.大学生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是实施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J].毛泽东思想研究,2010(1).

④ 项久雨.论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四个维度[J].江汉论坛,2015(9):57.

猜你喜欢

贫困大学生
浅谈在精准扶贫政策下的大学生资助的新思路
基于需要层次理论和EAP模式下的关困助学新探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导下的贫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浅析高校辅导员对贫困大学生资助管理工作的思考
刻板印象威胁对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与对策研究
高校贫困大学生就业问题分析及对策思考
贫困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引导研究
贫困大学生择业观和就业观研究
贫困大学生就业现状分析及解决对策
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原因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