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语用教学需要“温暖”的过程

2016-11-02陈敏

新课程·上旬 2016年7期
关键词:草色青青孔子

陈敏

语文教学的核心是学习语言文字运用,这是《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实施以来,对一线课堂影响最为明显的理念之一。怎样引导学生进行语言文字运用学习,可能不同的课堂会有不同的理解和实践,但不容忽视的是,在一些老师的课堂上,语文课开始因指向教师个人认为的“语用”而走向方法的分析,理性的归纳,冰冷的迁移,语文课缺少了情感的融合,诗意的唤醒,灵动的想象和心与心的碰撞,课堂看到的是让学生理解课文是围绕什么写的,怎么表达的以及仿照进行说写这样的流程展开教学,这真的就是语用教学应有的面目吗?不妨来看王崧舟老师的一则教学片段,也许对于我们更好地理解语用教学有所启迪和反省。

教例:王崧舟《孔子游春》教学片段

(一)师:老师最常做的就是上课,他一定有“课堂”。快速浏览课文,找出孔子的课堂在哪里?用波浪线画出来。

(生默读课文,找句子。)

师:找到的请举手。

生:泗水河边。

师:再找具体描写的句子。

生:阳光普照着大地,泗水河边桃红柳绿,草色青青,习习的春风像优美的琴声,在给翩翩到来的春天伴奏。大自然多像一位伟大的母亲!广袤的大地是她宽广的胸怀,茂盛的森林是她飘逸的长发,温暖的太阳是她明亮的眸子,和煦的轻风是他甜蜜的絮语……

师:把这段话用波浪线画出。(发言完请自动坐下)一起读读这段话。

(生齐读)

简析:由“课堂在哪里”设问,引导学生对文本具体的语言进行感知,这是教学中常用的手段,这只是教学的第一环,教学不应也不会停留于此,最重要的是要看接下来怎样展开教学。

(二)师:我很奇怪,这是孔子的课堂吗?

生:是。

师:和我们现在的课堂比一比,孔子的课堂没有什么?

生1:孔子的课堂没有黑板,没有桌椅。

生2:没有粉笔,没有电脑,没有屏幕。

师:没有黑板,没有桌椅,没有粉笔,没有电脑,没有屏幕,这是课堂吗?

再读,请思考:他的课堂虽然没有黑板,没有桌椅,没有粉笔,没有电脑,没有屏幕,但你找到了什么?

(生默读这段话)

师:瞧,在孔子的课堂里有什么?

生:孔子的课堂里有阳光、泗水、桃红柳绿、草色青青、春风、琴声、森林(有……还有……)

师:这样的课堂,实在是太奇特了!在孔子的课堂里有什么?(课件出示第二自然段变红词语)

生读:阳光普照、桃红柳绿、草色青青、春风习习。

师:这样的课堂没有……没有……

生:只有……只有……

师:大自然像一位伟大的母亲!(师生互读这一段。)

简析:与现在的课堂进行对比的目的,是走进文本用文字所构建起来的泗水河畔的春天,感受阳光普照,春风习习,体验桃红柳绿,草色青青,感性地建立起内心和文字之间的联系,文本内容在学生的脑海中变成了一幅幅形象可感的画面,体会语文学习的味道。这是展开教学的第二环,这一环如果缺少,语文课将丢失学科区别于其他学科的最重要特征。

(三)师:假如你在这样的课堂,你有什么感觉?

生:我感觉很轻松。

生:我感觉很欢乐和自由。

生:我感觉很舒适。

师:多么轻松、欢乐、自由、舒适的课堂啊!(配乐)

生(配乐读):普照着大地,泗水河边桃红柳绿,草色青青,习习的春风像优美的琴声,在给翩翩到来的春天伴奏。大自然多像一位伟大的母亲!广袤的大地是她宽广的胸怀,茂盛的森林是她飘逸的长发,温暖的太阳是她明亮的眸子,和煦的轻风是他甜蜜的絮语……

(课件出示第二自然段,变成诗的形式)

配乐,师生合作读。

简析:这是对第三环教学的延续,学生自由地倾诉,是对文本语言的真实感受的表达,语言所传递的内在的意蕴与学生内心产生真切的共鸣,所以学生一下子把握住孔子“课堂”本质,所以接下来的配乐朗读才能情真意切,水到渠成。

(四)师:这是多么令人神往的课堂!原来,他的课堂藏着一个巨大的秘密:一半是看到的,一半是想到的。请同学们完成课后练习第一大题:

看到_______ ,想到_______;

看到_______,想到_______;

看到_______,想到_______;

看到_______,想到_______;

(生答题)

师:谁来说说你填的?

(一生答)

师:这么美的课堂,不要这么着急读。师生合作读。

生:看到广袤的大地,想到她宽广的胸怀;师:真美啊!

看到茂盛的森林,想到她飘逸的长发;师:想象丰富啊!

看到温暖的太阳,想到她明亮的眸子;师:多么形象啊!

看到和煦的轻风,想到她甜蜜的絮语。师:充满诗意啊!

简析:看不到老师和学生生硬的问答,而课文表达的秘密就这样不经意间揭示。正因为有了前面三个环节教学的精心铺垫,这里教学才不会有机械地灌输,也不会有功利的教学演练,实在自然,学生运用语言,合理想象的能力得到无痕的发展。

完整地看以上教学,我们会发现整个教学流程中,老师真的是在引导学生亲近语言,亲近文本,体悟语言描绘景物的美好,感受语言背后的意境,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是放松的、快乐的、舒适的,而学生的情感也是与文本情感渐渐融合在一起的。如果说这样的教学是成功的,那么至少成功在三个地方。一是没有异化对语用的理解。语言文字运用是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进行的,不是为了语用,机械进行语用,课堂没有情感,没有情趣。只有学生的身心都沉浸在语文课堂之中,我们的语文课才会让学生喜欢,我们的教学才会事半功倍。二是语文教学开展语用学习,应该是温暖的,是同样令人感受到“温度”的,而这样的温暖,需要在教学展开的过程中得以体现,不要急,不要赶,在语言咀嚼、品味和浸润中,让学生不知不觉学习语言的运用,进行方法的迁移,这样的过程体现语文学习所独有的滋味。三是语用学习,一定要紧紧结合文本学习内容展开,很多时候,我们看到课堂中老师急于将文本的读法、学法、写法在课堂内迁移到其他拓展材料上,这一方面忽略了对文本自身的学习深化;另一方面,教学因为过于功利而偏离了语文学习本来的方向。要知道,语用能力的成长需要的是慢慢熏陶和渐渐提升的,这是一个不断累积的过程,绝不是一节课所能实现的。我们要让语用实践融入富含诗意的语文学习之中,既展现语文学习的愉悦和韵味,也促进学生语用能力的发展,这是我们学习以上教学片段必须要考虑和吸纳学习的重点所在。

参考文献:

黄军荣.语用教学,不断朝向内核的确证:刘仁增《语用开启语文教学新门》评介[J].福建教育,2015(40).

猜你喜欢

草色青青孔子
《青青随笔》
惊蛰
孔子的一生
孔子的一生
春天,真的来了
春来草青青
清明为父上坟
青青柳
如果孔子也能发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