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立根课程基地的校园教育生态重构

2016-11-01夏翠莲

江苏教育 2016年14期
关键词:课程基地科技教育

【摘 要】营造一个优质的校园教育生态环境对学生的成长至关重要,南京市江宁区铜山中心小学提出的建构式科技教育,重新构造了学校的教育生态环境,以科技教育为轴心,将环境、课程、师生、文化等元素和谐地整合在一起,改变了原有校园教育环境的闭锁与单一,让学生在校园中体验融学习、尝试与创新为一体的特色化学习模式,使学生的人文与科技素养都得到全面提升。

【关键词】课程基地;教育生态重构;科技教育;

【中图分类号】G622.3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5-6009(2016)32-0146-02

【作者简介】夏翠莲,南京市江宁区铜山中心小学(南京,211156)校长,一级教师。

学校以《乡村少儿科学院综合性学习课程基地建设》项目为重构教育生态的契机,以建构思想统领、规划课程基地建设。在广泛讨论的基础上,学校提出了乡村小学建构式科技教育的发展主张。所谓建构式科技教育,就是要通过建构式乡村科技教育的研究与实践,将南京市江宁区铜山小学建成少年儿童学习、尝试、体验科技创新的集聚场域。建构的核心,是以科技教育为轴心,将环境、课程、师生、社群、文化诸元素和谐地统一起来,结构起来。改变校园教育生态的单一性、闭锁性、呆板性。立根课程基地,实现校园教育生态的重构。

一、让校园充满“科学味”

为了让学生时时处处能触摸到科技,探究科学的奥秘,学校本着“文化品位、乡土本色、科技气息、人文精神”这一理念对校园环境进行整合。先后建立了农业种植园、雨水循环处理基地等十个科技基地,设置了生态室、技能创造室等五室一体的科技馆。

这些基地和场馆,为儿童动手实践搭建了理想的舞台。他们可以在技能创造室中利用迷你机床进行简单科技发明作品的加工,动手打印自己设计的3d作品。水产养殖基地里建设了太阳能电站,供鱼塘增氧、灯光照明使用。放养了近十种鱼苗,建设了两个升降式大型网箱,学生可以直接观察鱼苗生长情况,调节鱼苗生长环境。走进铜小处处是科技文化之景,处处都有“小问号”“小惊叹号”“小省略号”,学生置身于科学发现、科普探秘、科学求知的情境之中。学校就是一个儿童的“乡村科技园”。

儿童进入小学阶段后,逻辑思维能力逐步发展,一个突出表现就是喜欢提问题,这是培养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重要的内核。在校少科院的统一组织领导下,小研究员们一直坚持开展小课题研究活动。儿童自主发现,自主申报,自主探讨,自主创造。整个过程中,配以专任教师指导,成果鉴定评价。少科院因地制宜,确立了许多有趣的课题,如紫心山芋土壤适应性研究、秸秆还田研究、向晴天取水的研究、鸡兔同笼研究等等。

二、让基地蕴涵“生长性”

小学科技教育应定位为科技启蒙教育,让科学思想、科学方法、科学技能、科学兴趣、科学品质在课程基地中生长。儿童科学素养的生长应与多元协同的支持系统相协调。基地应该是富有营养的,儿童科学的种子一旦植入肥沃的基地土壤,就能不断地生长。在生长的过程中,还需要多方面的支持与助力。

一是学科教学的支持。在小学十门学科课程中,每门学科都有很强的科学性,有的是以介绍科学现象、科学事迹、科学史实、科学内容、科学方法为主的,有的具有严密的科学思想性。学校组织教师认真钻研各科教材,把教材中含有科技教育的内容按学科年级段摘编成册,印发给教师。教学中参照这些内容进行有机渗透。渗透时做到“不抵触课程实施,不打乱课堂教学程序,不穿靴戴帽,不喧宾夺主,寓科技教育于各科知识教育中”。

二是社会活动的支持。小学教育所指的社会是学生在学校家庭活动以外的一切活动范围。使学生从学校内的基地,走向社会的大课程基地。在接触社会、认识社会、参与社会的活动中受到科技熏陶,增强科技意识。如有指导地让学生进行社会调查,了解家乡农植物生长期、成熟期;了解种植方式的变化及其所带来的效益变化;了解主要化肥农药的名称、性能及其使用方法。建立校外实验基地,有目的有要求地定期组织学生去考察、实验。根据各时期科技教育内容的安排,请校外辅导员(农业技术员、有种植经验的农民)、科普专家来校或结合实际考察进行农业科学知识讲座、科学种田经验介绍。学生有了一定的科学意识和科技技能,就会在自发的社会活动中积极选择,吸纳社会环境中的科学因素。

三是家庭教育的支持。家庭是儿童生活时间最长的地方,也是学生享受现代化科技成果最直接的地方。学校把家庭科技教育整合进学校的科技教育课程基地。通过家长会、家访等形式将学校的科技教育要求传达给家长,他们会利用家庭日常生活中的大到电器设备,小到锅碗瓢铲,引导孩子认识其间的科技含量,启发孩子运用科学眼光来看待、思考周围的事物。有条件的还可以根据学生家长的不同特长,倡议家长间联合教育。学校牵头定期召开家庭教育经验交流会,促进家庭教育按照科技教育的要求有计划地开展。

三、让课程结构“一体化”

课程是实现学校育人目标的重要载体。基地、课程、项目、社团、评估,应相互融通,一体化构建与实施。学校少科院校本课程从九十年代《铜小科技》诞生至今,开设已有数十门,课程科目和门类也越来越丰富齐全。走的是一条课程活动化,活动生活化的路子。一方面,校本课程的推进,呼唤课程基地的不断改进、丰富与创新,另一方面,创新的课程基地又驱动校本课程的变革,互相促进,共同发展。

1.依托基地群开发相应课程群。

为充分挖掘每一处基地的教育功能,学校开发了节约水资源、生态保护、家乡的中草药等十处以“亲近性学习、主题性学习、创新性学习”三大类六十个项目的基地课程。低年级以亲近观察,认知为主;中年级以主题体验,主题探究为主;高年级以项目研究,自主创造为主,利用每周一节校本课程时间实施,让孩子们在基地中学习、探究与创造。

2.依托场所开发相应项目群。

学校利用周边的中国邮政航空、南航金城学院等场馆资源。开发了3d打印、航模、观花、太空种植、现代物流等少儿科技教育项目。让每一个场馆都成为少儿科技教育项目实验室。让孩子亲身经历、体验科技与创造的价值、情趣与智慧。

3.发展个性开发特色社团群。

研究社团是为满足个性化科学探究需要的学生而准备的。学校与南航金城学院合作,每周三下午,航模、纸飞机等社团的志愿者到校与学生开展社团活动。同时,结合自身实际,成立了发明创作、水产养殖、中药栽培等研究社团,由有这方面专长及兴趣的老师、中医药大学学生、老中医、种植能手等校外辅导员担任辅导工作。学校整理编辑了二十年来开展的近100个研究课题,涵盖农业种植、农村生活等多个方面。

4.建构激励、长善、引领、孵化的儿童科学素养检测评估体系。

从铜山走出去的孩子与别的孩子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区别就在科学素养。小学六年,每个学生要认识家乡的一百种动植物,参加一百个“做中学”主题研究活动。学生科学素养检测,主要是考察“双百”工程中的科学知识、基本技能、创造性思维等方面的发展状况。每个学生建立档案,更加关注过程性评价。不同年段有不同的要求,不同的年级有不同的内容,制定出具体的量规标准体系,进行检测评估。

评价方式不以单一的试卷或评价表来衡量学生科学素养的高低,而是多元化的,检测评估的主体分为四个层次:一是科学教师和科技教师对学生进行评价,主要在科技课堂和科学课堂上进行评价,看一些科学知识是否掌握,一些科学操作是否了解等。二是班主任参与到评价中来,主要是对班级开展的各项活动中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三是学校科技室对学生进行评价,主要是提高型的比赛,学生成绩的取得。四是学生自身进行评价,这里主要是一些科学习惯、简单科学知识的掌握。检测达标的颁发“创新莲”雏鹰奖章。

猜你喜欢

课程基地科技教育
探究如何利用科技教育培养青少年创新能力
科技教育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融合路径研究
打造“三有”宣传特色营造浓厚科技氛围研究
初中科技教育中优化教学策略探析
立足课程基地 推进教学改革
建设特色课程 展现人文情怀
构建活动化校本课程,提升学生人文素养
推进人文校园建设,促进学生和谐发展
体验数学魅力 转变教学行为
创建科技教育特色,提升科技育人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