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普通高中课程基地建设的区域探索

2016-11-01徐成洁包智强

江苏教育 2016年14期
关键词:课程基地价值取向核心素养

徐成洁 包智强

【摘 要】高中课程基地建设为破冰高中课程改革究竟发挥了哪些作用,以及课程基地的学校课程有没有真正发生变化。这是无锡市开展“省高中课程基地”建设五年以来需要厘清的两大问题。以这两大问题为导向,“无锡经验”为我们做出了总结与反思。

【关键词】课程基地;价值取向;核心素养

【中图分类号】G527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5-6009(2016)32-0134-02

【作者简介】1.徐成洁,江苏省无锡市教育局基础教育处(江苏无锡,214001)处长;2.包智强,江苏省无锡市教育科学研究院教科所(江苏无锡,214001)所长。

无锡市2011—2015“省高中课程基地”建设的五年,有两个问题必须深思。第一个问题是关于高中课程基地建设模型的构建:高中课程基地对高中教育的优质特色发展发挥什么作用,怎样发挥作用?这个问题是对高中课程基地价值做出判断,在功能、目标和建设要素之间构建关系,塑造高中课程基地建设的基本模型,为区域课程基地建设提供技术路线指导。第二个问题是关于高中课程基地价值的实践检视:“课程基地”项目学校的课程有没有真正地发生变化?这个问题是对五年建设的成效做出评价,围绕内容、方法和途径,分析“课程基地”开发课程的类型结构,在课程结构的内部关系中寻找突破,为区域“十三五”高中课程基地建设提供经验和思路。这两个问题涉及区域高中课程基地建设的全面规划、整体把握、具体实施和未来走向,需要在理论和实践层面加以厘清。

一、结合实际,围绕“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目标构建建设模型

“普通高中课程基地”建设内容与无锡高中教育对“质量提升”和“特色发展”需求完全一致。“教学环境”“教学模型”“自主学习平台”“课程资源”“专业发展中心”“实践创新”构成了促进学校内涵发展和创新发展的基本方式,这里的关键,是将高中教育和高中课程基地建设的视角转移到学生的发展上面来,将“发展学生核心素养”作为无锡市高中课程基地建设的核心目标,围绕学生发展的目标,将环境、教学、学习、课程、教师视为“发展高中学生核心素养”不可或缺的要素和途径。

核心素养(key competencies)是学生在接受相应学段的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学生核心素养具有三个本质特征:(1)指向于培养21世纪信息时代、知识社会、全球化时代的“新人”;(2)将知识与技能用于解决复杂问题和处理不可预测情境所形成的能力和道德;(3)既包括跨学科核心素养,又包括学科核心素养。核心素养关照下的教育质量不仅帮助学生掌握基础知识,还需要学生作为全球公民所必需的可迁移技能,如批判思维、沟通、问题解决和冲突解决的能力等。用发展学生核心素养作为高中课程基地建设的出发点并由此设计教育目标有助于统合教育要素,指导基地建设的方向。

二、分类建设,依据“学生核心素养的价值取向”区分基地建设类型

建设伊始,无锡各项目学校普遍对照统一的建设任务设计课程基地建设的方向,重点围绕“创设具

有鲜明特色的教学环境”“突出核心教学内容的模型

建构”“建设促进自主学习的互动平台”“开发丰富而有特色的课程资源”“构建教师专业成长的发展中心”“形成学生实践创新的有效路径”规划路径,寻找建设的方向。通过辨析论证,我们试图按照建设目标的侧重点将全市项目区分为若干个核心素养建设类型。

1.侧重“终身学习取向”的基地建设类型。典型代表是江苏省锡山高级中学的“语文课程基地”和无锡市辅仁高中“生物科学探究课程基地”项目。学生在探究活动中建立概念模型、物理模型、数学模型,领悟生物学知识,实现教学内容生活化、知识教学活动化、科学探究直观化和学生学习自主化,促进终身学习能力形成。

2.侧重“个人发展取向”的基地建设类型。典型代表是天一中学“STS综合创新课程基地”,江苏省锡山高级中学的“想像,创造课程基地”。STS是科学(Science)、技术(Technology)、社会(Society)的英文缩写,重点培养个人发展所需的21世纪特殊素养。强化实践能力,注重培养创新精神,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有效学习,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探索“创新人才的早期培养方式”。

3.侧重“成功生活价值取向”的基地建设类型。典型代表是无锡市第一女子中学“现代女性素养”课程基地。基于“现代女性素养”的内涵,一女中秉承“雅心慧思”课程理念,将女生成长分为六个层次——漂亮女孩、端庄女孩、阳光女孩、幸福女孩、才情女孩、卓越女孩,让每一个女中学子拾级而上,获得成功生活所需的“基础能力”“思维能力”“实践能力”。

4.侧重“综合取向”的基地建设类型。典型代表是市北高中的“江苏省减灾教育课程基地”项目。项目旨在培养与学生的密切相关的21世纪议题,包括“环保素养”“公民素养”“健康素养”。

三、寻找突破,优化课程结构发展“学生核心素养”

一所特色高中学校的课程结构一定有其特点,如果课程结构没有改变,很难讲这所高中学校的课程能真正影响到学生的发展。高中课程基地项目建设中学校课程结构问题的关键是如何提高课程要素间的组织化程度和一致性水平,从而在各种要素之间找到最佳的结合方式,让学校课程结构产生最大的效力。从2011—2016年,无锡市“省高中课程基地”项目努力打破高中学校分科课程和学科课程为主的局面,突破封闭单一的课程结构,尝试构建多元、开放的课程要素关系。

“思维可视化课程基地”依托思维可视化技术尝试构建学校课程体系。积极研发未来课堂,推进“思维板块”“心理板块”和“创意板块”三大平台建设,构建实施“思维训练”“心悦课程”和“创意学习”三大课程体系,建成“云课堂”、心理健康教育教室以及集现代通信技术、物联网技术和信息技术于一体的开放式校园博物馆等配套馆室。

“STS综合创新课程基地”积极突破“学科中心”。基地建成12个创新实验室,包括康明斯工程实验室、中科大普通物理实验室、南京大学计算思维实验室,中国药科大学中草药基地等;形成37个校外考察与实践基地,13个特色鲜明的科技社团活动基地课程教学环境。通过多学科支撑、跨学科的主题性学习,初步形成以“项目研究”为载体,以“社团”为组织形式的学生探究性学习模型。

“语文课程基地”在优化选修课与必修课关系上取得突破,建设现代化程度高、载体形式多、功能设施全的语文教学专用室(厅)。

“通用技术与STEM体验课程基地”通过知识综合运用,打破分科教学的局限:组建机器人社团、太阳能电池应用研究社团、风能研究社团、创意创新社团、节能环保小区研究社团、行道树树种和种植研究社团、行道树资源综合利用社团。大量的形式多样的社团活动和优质校本课程承载知识交叉和相互渗透,唤醒学生创新意识,提高创造能力。

猜你喜欢

课程基地价值取向核心素养
中小学美术教育的价值取向及教育策略探析
作为“核心素养”的倾听
“1+1”微群阅读
向着“人”的方向迈进
核心素养:语文深度课改的靶向
立足课程基地 推进教学改革
构建活动化校本课程,提升学生人文素养
推进人文校园建设,促进学生和谐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