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土壤肥料学课程教学中的几点认识

2016-10-14张彪杨素勤

教育教学论坛 2016年44期
关键词:课程教学人才培养

张彪 杨素勤

摘要:《土壤肥料学》是一门与生产紧密联系的课程,作为一门农学类基础课程,为学生解决农业生产实践问题打下了扎实基础。本文结合笔者在近几年的土壤肥料学课程教学实践,就理论教学、实验开展及课程讲解等方面进行了经验总结并提出几点认识,与诸位读者探讨,以进一步促进教学效果的提升。

关键词:土壤肥料学;课程教学;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44-0234-02

“民以食为天,食以土为本”。农业是人类生存立足的基础,而土壤则是农业存在发展的关键。土壤是铺在地球表面的一层疏松多孔物质,虽不起眼但却孕育出地球上的万物众生。一般认为,土壤肥力在绿色植物的生长中起着重要作用,土壤和肥料既是农业生产的基本资料,也是人类生存不可或缺的资源环境。

《土壤肥料学》作为一门农学类基础课程,开设的专业有农业资源环境、烟草、茶学、农学、种子生产与经营等。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基本掌握土壤物理、化学和生物学性质,了解土壤肥力形成的实质,分析各肥力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同时掌握植物营养与施肥原理,主要肥料品种的成分、性质及施用,具备正确的植株营养诊断能力。《土壤肥料学》是一门与生产紧密联系的课程,为学生日后解决农业生产实践问题打下了良好基础。

考虑到该课程具有起点高、内容新、应用性强等特点,教学方法并不拘泥特定模式。教学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任课教师的知识积累和讲解技巧。有鉴于此,笔者结合在近几年的教学实践就土壤肥料学课程教学谈几点认识,与诸位读者探讨。

一、土壤肥料学针对性强,课程教学应时刻紧扣专业特点

笔者所在学院采用的教材是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的《土壤肥料学》(陆欣、谢英荷主编),这套教材面向专业众多,园艺(含果树、蔬菜、花卉)、园林、农学、农艺、茶桑、经济、植物保护等,具有“加强基础,淡化专业”的特点,这就要求任课教师在实际教学中根据不同专业有所侧重。例如,在茶学专业的教学过程中,就土壤保肥性和供肥性这一内容而言,不能略过讲解茶树喜酸的特性。在植物肥料基础理论可结合前述内容重点明解茶树喜铵性、聚铝性、低氯性和嫌钙性,这样可以使得学生在后续学习过程中结合茶树特点进行思考。从土壤的田间耕作管理到合理施肥阐明茶树的营养特性,任课教师重点讲述茶树的养分吸收特点、缺乏症状和利用特性等,这样会和学生所思考的内容吻合;对于种子专业,则重点讲解土壤的水肥气热等因素和种子萌发、籽粒形成等方面的关系,指出钾元素在植物品质方面的重要作用。就农业资源环境专业而言,可以和土壤污染及防治结合起来,讲解农业措施在土壤污染防治方面的意义以及土壤资源与改良的利用。

二、课程教学应联系农业生产实践,显现应用價值强这一特点

有许多实际生产实践问题和土壤肥料都密切相关,适时将这些问题穿插在课程教学中将关系到课堂的教学效果。例如结合目前我国某些地区施肥不平衡的现状,可针对性地讲解选择有机肥料及微肥的施用技术等。目前,机械化旋耕带来的耕层变浅这一问题,可着重讲解旱作农业中深耕对土壤结构、利于植物根系发展等方面的优点。结合不同区域土壤质地差异,可以分类阐述不同质地土壤肥力特点和利用改良措施等。这就要求任课教师在生产建设中广泛收集和土壤肥料相关的实际问题,这些问题一方面可以启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可以培养学生应用课程所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此外,许多任课教师在教学之余往往承担了一定的科研任务,在课堂上如果能将这些研究经历和结果与学生分享,无疑会提高学生的兴趣,“以研促教,教研结合”,对相关科研内容也是一种再总结。

三、对于较复杂的土壤物理、化学和生物过程,讲解务必深入浅出,循序渐进

土壤是生态系统中重要的枢纽,内外驱动力较复杂,表现出特有的理化特性,例如有机质的构成、水盐运动、阳离子吸附、养分元素在土壤中的含量形态和转化,对于这些内容,如果不采用循序渐进、深入浅出的方法进行讲解,直接采用概念灌输和公式讲解的方式,无疑会使学生难以接受。这就需要教师结合生动形象的例子进行讲解,例如在讲解土壤里腐殖质含量的多少和矿物质组成的差异,会让土壤呈现不同的颜色这一问题时,可以举例东北的黑土,中南地区的红、黄壤,四川地区的紫色土。讲解水分在土壤中的保持和运动时,可将之比喻为拔河赛,水分在土壤中仿佛受到不同力量的作用,它的运动可以根据受力大小来判断,用拔河赛这一双方力量的对抗比喻,更加生动、形象,易于学生理解。在讲解植物营养时,可以举例比利时科学家海尔蒙特的柳树实验。1648年,海尔蒙特把一棵柳树苗栽种到一个木桶里,木桶里盛有事先称过重量的土壤。用实验的细节逐步向学生介绍植物营养理论的发展,同时培养学生实验科学的思维。此外,国内大多数院校现在都已采用多媒体教学方式,部分青年教师的多媒体课件制作中运用的动画技巧精湛高超,可以图文并茂地展示土壤内部的运动转化,也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四、对于实验课程,要激发学生的动手操作意愿,同时培养实验操作步骤的规范性

农学类专业的学生有相当比例的学生家住农村,对土壤和肥料有自己的观察和认识,可以鼓励这些学生采集自己家乡和关注地区的土壤作为实验课的研究对象,对实验课程中有关的土壤理化指标,学生可自由选定自己亲手采集的土壤来测定,这会极大激发学生的实验兴趣。实验进行过程中,任课教师应时刻关注并仔细观察学生的操作,例如移液管的操作细节、化学滴定的操作等,既要注重最后的实验测定结果,更要强调实验过程的操作规范,培养学生严格认真的实验态度。

五、仔细观察授课对象,根据不同的对象因材施教

学生对课上所学的知识往往会存在一定疑问,有的学生会选择课下时间向教师请教,这些问题有的涉及课堂理论知识点的理解,有些则涉及学生本人观察到的关于农业生产实践相关问题。教师除了解答这些学生的提问外,应有针对性的引导,启发学生下一步的思考和关注方向。例如,有些学生应试心理较重,所提问题沉浸于考试重点,这时任课教师应适当鼓励学生学会多从农业生产实践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从中得到知识的积累,而不是仅仅停留在教材的框架中。有些学生过分注重技术的施用,尤其是技术细节要点等,教师除了解答这些学生的提问外,应提倡学生注意这些问题背后所隐含的理论问题,从更深的角度去理解土壤肥料在农业生产实践发挥作用的原理和调控基础。

六、持续积累,不断提升,多搞教学研究

《土壤肥料学》同时包含土壤学和肥料学两篇内容,把握土壤肥料学相关教学特点会对教学的效果有一定的提升作用。但更重要的是,需要任课教师在实践中不断积累,不断提升。理论来自实践又高于实践,这就要求任课教师不能放弃土壤肥料的学习和实践,带着好奇心不断发现农业生产实践中出现的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得到提升,并将这些感悟、思考和学生进行分享。

总之,教无定法。土壤用自己悠久的历史孕育了极大的魅力,土壤肥料学的教学可以更好地展现土壤的伟大魅力。只要任课教师具有对土壤的深厚感情,怀着一颗对土壤的敬畏、利用、享受和回归之心,扎扎实实的将教材—理论—实践融会一体,将自己对土壤和土壤学的理解、反思和体会不断总结和提升,最终可以将土壤肥料学这门课程的精髓不断传承发扬。

参考文献:

[1]陆欣,谢英荷.土壤肥料学[M].第2版.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11.

[2]刘轶飞,韩晓日.园艺专业土壤肥料学课程的教学体会[J].中国科技信息,2012,(17):146-147.

猜你喜欢

课程教学人才培养
小学数学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浅谈微课在PHOTOSHOP课程教学中的实践
会计专业课程教学国际化的探索性研究
高职物流专业“物流费用结算实务”课程开发研究
高职院校医学检验技术专业提高课程教学质量的探讨
速录专业 “三个一” 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中职生日常管理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高校舞蹈教育研究
女子中专班级管理共性问题与解决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