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品尝诗境 体悟诗心 洞悉诗魂

2016-10-10张凤琴

关键词:鉴赏诗歌核心素养

张凤琴

摘 要:诗歌鉴赏教学是提升学生“审美鉴赏与创造”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可以带给学生更多的文化理解与传承。诗歌鉴赏教学可从三个层次展开:品尝诗境,提高鉴赏水平;体悟诗心,提升鉴赏品质;洞悉诗魂,承继诗人生命。

关键词:诗歌;鉴赏;核心素养

中国是一个诗歌的国度,几千年的诗歌文化对滋养性情、陶冶灵魂、铸造民族精神具有其他文学样式无法替代的作用,所以“诗教”就显得尤为重要,它能提高受教育者的文化素养,实现“温柔敦厚而不愚”的教育效果。但由于应试教育的重压,现实中很多课堂的“诗教”只注重字、词、句等知识的传授,或只将他人的品评灌输给学生,学生没有从意境、诗心、诗魂去品尝去体悟、去洞悉的机会,更不用说去创作诗歌。这种现象与语文核心素养所包含的“审美的鉴赏与创造”“文化的理解与传承”是相悖的。如何有效组织诗歌鉴赏教学,更好地提升学生语文核心素养,是我们面临的重要课题。

一、品赏诗境,提高鉴赏水平

诗歌的意境是主观之“意”与客观之“境”的辩证统一,是通过对诗词当中客观景象的描述来寻找发生在诗人身上的情感状态。可以说,意境要求情、理、形、神的和谐统一。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对意境的解读、辨析、品赏正是读诗的关键所在。

读一首诗,首先要抓住画面和气氛,借助联想或想象去理解、感受“此时”“此景”中“此人”的“此情”。如《枫桥夜泊》:“张继这位羁旅他乡的游子,深夜独立于夜泊的小舟头,看着一点点下落的月亮、江面闪烁的渔火、朦胧的江枫,听着乌鸦的啼叫、远寺的钟声,感受到茫茫夜色中似乎正弥漫着的满天的霜花。诗人运思细密,在短短四句诗中,精心选择安排了六景一事,把这些景和事和谐地统一于水乡寒夜这一大背景下,勾勒出一幅隽永幽静的江南水乡夜泊图。”置身如此清寂的环境中,学生就可以探知作者身处乱世、羁留他乡的孤独、寂寥、凄凉及满怀的愁绪。

其次,要注意分析体会作者的表现手法与技巧,感受画外情、境中意。成功的诗作无一不是诗人匠心独运的创造,文字推敲的谨严、布局结构的巧妙、修辞表达的细腻,无不使意境生动鲜明。在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中,“别君去兮何时还,且放白鹿青崖间”和“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这两段呈现出诗人抗争权贵、寄情山水的心境。诗写梦游意境,却感慨深沉激烈。梦游而非依托于虚幻之中,最终着眼于现实。对名山仙境的向往,实为对权贵的蔑视,唱出怀才不遇人的心声。以梦入手,寄寓现实,虚实相生,表现手法极为新奇。读此诗,如不搞清其奇特的手法,就难觅“真谛”。

二、体悟诗心,提升鉴赏品质

体悟诗心是诗歌鉴赏教学的又一要求。古诗“此中有真意”,真意者,诗心之谓也。“诗言志”或“诗缘情”,凡诗歌都是发自诗人的内心,古往今来,概莫能外。

要真正体悟诗心,一要了解这首诗所产生的时代背景,以感受到诗人的情感,达到情感上的共鸣。如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在武则天万岁通天元年,身为参谋的他跟随武攸宜东征反叛的契丹李尽忠。武攸宜身为统帅,于军事一窍不通却又刚愎自用。陈子昂满怀抗敌报国的愿望,一再进谏,均遭拒绝,因此他深感怀才不遇,报国无门。”了解了上述背景才能理解诗人深沉的忧患感和悲愤之情。诗歌作品虽独立存在,但潜藏其中的历史风云、政治事件、地域风情无疑是客观的,文学虽不同于考古,但从来都无法甩开对历史的考察。

二要了解诗人是在什么思想感情推动下创作作品的,要注意诗人的经历和阅历。只有这样,学生才能走进诗人的心境,设身处地地体验到诗人的情感。这是循着正确方向读透诗歌把握其“诗心”的重要途径之一。如在教学杜甫的《登高》之前,笔者用了较多时间介绍杜甫的人生经历。学生的心始终随着杜甫的人生而起伏跌宕,像是看到了一位历经沧桑的老者“百年多病独登台”,纵观宇宙,横览人间,满腔悲愤,不禁潸然泪下的场景,也真正领悟到了诗人“潦倒新停浊酒杯”背后的忧国忧民而又壮志难酬的痛苦和悲哀,深深体会到一个深受儒家思想影响的正直的知识分子想要“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是多么的不易,为其爱国情而感动,从而丰盈自己的情感。

三、洞悉诗魂,承继诗人生命

“诗魂”,即诗的灵魂,也就是诗歌所表达的诗人的思想情操、价值取向、精神旨归及诗人的文化胸襟、审美情趣等等。学生要在读诗中洞悉诗人人格气质与个性灵魂,汲取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承继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同时也在享受审美中加强品格修养,提升文化素养,这样才能承继诗人的生命。

(一)透过诗作塑造的主人公个性形象,领悟诗魂之魅力

诗作里塑造的主人公个性形象一般包括两种:一是诗人自己的形象,二是诗人作品中刻画的人物形象。透过主人公的个性形象,看到诗人的思想与灵魂,这才是对诗歌最深刻的领悟。如李煜的《浪淘沙令》将亡国后的阶下囚的凄凉心境表现得淋漓尽致,其中“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采用想象的手法,以梦的欢来反衬现实的悲,以梦中的主来写现实的客。有人说,人生最痛苦的不是坐在地狱仰望天堂,而是从天堂掉入地狱,李煜的人生就属于后一种。读他的诗,品味出他起伏的人生,这就是诗魂的魅力。

(二)反复咀嚼诗歌呈现的人类主体精神,汲取诗魂之精髓

古人云:“诗言志。”诗歌是人的心灵世界的呈现,在己为情,情动为志,情、志一也。其承载的情志包括理性的思考、道德的积淀、人生的理想等。“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屈原志趣高洁、忧愤深广;“舟摇摇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的陶渊明决绝污浊官场,追求自由尊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视死如归,要留青史在人间……学生捧读一首首诗歌,反复咀嚼诗中呈现的人类主体精神,自然潜移默化地润养身心,化育灵魂,积蓄精神的原动力,汲取诗魂之精髓。

海德格尔说:“人,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语文教师如能诗意地栖居在课堂上,引领学生去品尝诗境、体悟诗心、洞悉诗魂,不断吸纳古诗词的灵性融入血脉,承继诗人的生命,学生就一定能诗意地栖居在语文的大地上,更好地提升自己的审美鉴赏和创造素养,真正创造出一个真善美的心灵世界!

(责任编辑:方龙云)

猜你喜欢

鉴赏诗歌核心素养
“新”“旧”互鉴,诗歌才能复苏并繁荣
诗歌岛·八面来风
紫砂陶艺鉴赏研究
紫砂陶艺鉴赏
谈高中美术鉴赏教育中审美价值的研究
试论普通高等学校高中学生的专业音乐审美的培养
“1+1”微群阅读
向着“人”的方向迈进
核心素养:语文深度课改的靶向
诗歌过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