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蒋兆奎的《河东盐法备览》

2016-09-06李添文

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16年4期
关键词:盐务蒋氏盐池

李添文

(淮北师范大学 历史与社会学院,安徽 淮北 235000)

论蒋兆奎的《河东盐法备览》

李添文

(淮北师范大学 历史与社会学院,安徽 淮北 235000)

《河东盐法备览》是清代盐官蒋兆奎编纂的一部盐政志书。该书的纂修在前人基础上进行了大胆革新,直接促进和影响了清末《增修河东盐法备览》《续增河东盐法备览》的编著刊印,形成了清代中后期河东政治、经济、社会等各方面史料文献记载三部曲,使河东盐政文献进一步趋于系统和完备。其在河东盐池文献纂修史上具有开创之功,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全书体现了蒋兆奎因地制宜、长于变通的盐务思想。

清代河东;盐政文献;蒋兆奎;《河东盐法备览》

蒋兆奎(1729-1802)①,又名畤南,字聚五,陕西渭南县人,清乾隆、嘉庆大臣,乾隆二十六年(1761)以副贡生补甘肃张掖县教谕,三十一年(1766)中进士,三十三年(1768)教谕俸满,授四川合江知县,历任华阳知州、泽州同知、太原知府、河东监运史、甘肃布政使、山西按察使、巡抚、漕运总督、山东巡抚等职,官至工部侍郎。嘉庆七年(1802)卒于乡。蒋氏生平撰有诸多文论、奏疏等,辑为《蒋兆奎书札》;另有《课归地丁全案》四卷传于世,《清史稿》有传。蒋氏不仅是一位刚健有为的干臣,且以廉名素著闻于史,《河东盐法备览》(以下简称《备览》)是他最具有代表性的一部著作,内容涉及河东地方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各个领域,较为客观、全面地反应了古代河东盐政状况,史料价值极高,已为多数学者认知。迄今为止,学界多将此书内容置于河东文化、盐政研究当中进行分析,仅有柴继光从整体上对河东盐池文献(包括《备览》)进行了简单概述[1]。近人咸增强对《备览》作了校注,书名《河东盐法备览校释》[2],但尚未对其做具体深层剖析,其历史意义与受关注度和蒋氏本人应有的历史地位明显不成正比。故此,以下试对《备览》成书过程及其体例、主要内容作一简要分析,进而探讨蒋兆奎的修志思想及《备览》文献价值,以期对蒋兆奎为官治政和学术思想研究有所助益。

一、《备览》成书及其体例

《备览》成书于乾隆五十三年(1788),次年刊行,历时四年完成,是蒋兆奎于乾隆五十年(1785)由太原郡守升任河东盐运使期间筹备,在苏昌臣的《河东盐政汇纂》、郭祯的《河东盐法便览》等书基础上,“参以曩日之记载,芟其繁芜,补其缺略,分门别类”[3,p6]进行根本变革而成。蒋氏不仅能于盐务,且精于著述,在编纂《备览》之前,对有关河东盐池文献进行了一番考察,他认为“河东之盐池,由来已久矣。其经国恤商,讲求于治法者,前之人既详矣。然《汇纂》《便览》诸书所载,多言往制而已,不行于今。《盐法志》成书于雍正庚戌(1730)。越五十余年,而因革损益亦有今夕之不同。《纪恩录》编于乾隆甲辰(1784),颂扬渥泽,而尚少繁征博引之观。荟萃翻阅,未臻全备”[3,p6]。从治理盐务的需要出发,“不有专书,将何所借以资其考镜”[3,p5],且“后之经国恤赈商者或有取于此”[3,p7],基于这三点,编纂《备览》就显得很有意义。

蒋兆奎深谙志书编纂体例,在《备览》编排体例上进行了精心构思。该书正文之前有书序三篇、凡例十则、河东盐池全图一幅。其中,十则凡例详略有度,既是全书的纲领,又是纂书指南。盐池图,图文结合,“于近池山川、渠堰无不胪列指陈,位置分明”[3,p7],客观再现了河东盐池历史风貌。全书总目分十二卷,依次为渠堰、坐商、运商、引目、课额、律例、学校、奏疏、艺文。每卷首附题名,次冠以小序,条目之下再置以按语,评述结合,承接自然。《备览》以盐池提其纲,次以运治著其地。至于为何这样安排,蒋兆奎认为“(全书)首以盐池提其纲也,次以运治著其地也。有治人斯有治法,官职所当重也。欲治盐莫先治水,渠堰宜急讲也。由是而种治与转输、坐运交资,固缺一不可;国计与民食、引课兼重,亦相因而详。非禁私无以办公,律例应威慑于犯法之先;不正德难保厚生,学校宜作兴于既富之后。而且补救因时,名臣之奏疏,功悉可稽;文章经世,前人之著述,言皆有物。征文则取其深中利弊,……而澡繢者弗尚”[3,p6-7]。

《备览》首卷《盐池》篇,蒋兆奎将其分为十二子目,从整体上总结了河东盐池概况。提出盐池兹于河东盐政的重要性:“原夫盐池,为晋大宝,而运治以建,既统之以官职,复保之以渠堰。有运商以任转输。至若领引納课,定有常经;杜弊防奸,严以律令。怠商业安,教化以继之。以学校厚士,即以厚商。而补偏救弊,酌古难今,本学问经,济以立言。或见之疏议,或发为文章,要皆因盐池而起。”[3,p13]之后分篇对盐池源流、形式、禁垣、黑河、庙宇、铺舍、祥异、胜迹、物产、盐池幅员作了精要概述,可见蒋氏纂书之用心。

《备览》“为盐法而设”[3,p7],目的是资政,故其重点就集中体现在第二部分运治方面,在此部分,蒋氏以盐池相关的城垣、仓储、恤赈、风俗、武备、渠堰等为对象,对河东盐池的产、运、销、课税情况作了总考察。特别是对渠堰、坐商、运商、引目、课额卷的记述,“前代规模俱在,今一一节录,或叙于前,或附于后。若无关政要,则皆删之,以归简易”[3,p8],简洁明了的展现了河东盐商的发展和变迁史。

《备览》正文之后运用按语、附录,这是纂修河东盐政志书的一大亮点。全书从第一卷到第十卷,采用按语62篇,附录16篇,每篇少则几十字,多则上千字。按语中既有蒋氏对盐政的精要见解,又繁征博引,以正史、地方志为依据对些许内容撮其指要,论其是非,评其得失,内容包括赞颂河东盐池的兴起,评价河东盐政典制实施状况等。附录又对书中内容作了进一步补充说明,这种按语与附录相结合的方法,一直为后人编纂河东盐务志书所法。第三部分显著之处是,蒋氏把奏疏卷置于艺文卷之前,所录文献一律按年代编排,既与河东盐政发展史同一步调,又便于后人查找,内容注明互详、互见,前后彼此照应,浑然一体,显示出全书的系统性和蒋氏纂书的科学性。

总体上,《备览》体例清晰,结构严谨,内容翔实。清代山西巡抚海宁在为《备览》作序时,认为成书于《备览》之前的几部盐法志“大都胪陈往制,沿袭旧文,哗者失之繁,简者失之略,而于近今鹾政、商情多所缺焉,未足云美备也”[3,p3],而《备览》“分门别类,纲以统目,目以系纲。凡恤商利民、疏引裕课之法,靡不具载”[3,p3-4]。乾隆河东陕西都转盐运使司季学锦认为读此书“不特有所借以资考镜,即政事之要亦可略识其大端”[3,p6]。今观全书,二人评价较为客观和公允。

二、《备览》之主要内容

《备览》汇集《河东盐政汇纂》《盐政便览》《初修河东盐法志》《乾隆解州安邑运城志》《河东盐法调剂纪恩录》五种著述,举凡盐池、运治、运学等应有尽有,全书分十二卷,内容大致可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以盐池提其纲,对河东盐池沿革作了介绍,是对清前期河东盐池的总考察;第二部分以运治著其地,立足与盐池相关的官职、渠堰、坐商、运商、引目、课额等为对象,对河东盐池的产、运、销作了阐释;第三部分以与盐政相关的律例、学校、文献为主线,对河东盐池文化进行了总把握。《备览》内容时限上迄上古,下至乾隆五十三年(1788),为清前期重要的经世之作。因该书所涉内容甚丰,故此,很难对此逐一分析,特选取其中具有代表性的内容进行分析。

(一)河东盐池的治理

河东,今山西运城、临汾一带。古为禹贡冀州之城,因其地在黄河以东故名,有“唐尧故地之称”。河东为中华文化发源地之一,以产食盐而兴。河东盐池跨解州、安邑百余里,而“盐池有不得不畜之水以资内润,充多不得不洩之水以防内侵”[4,p534]。所以,渠堰关系河东商民命脉,前人多筑堤以障水。“渠堰者,盐池所由成败也,渠不深无以泄诸水而使之达于,河堰不固无以障诸水,而使之达于池,水不外出而内入,则盐立败。”[4,p532]

蒋兆奎治理盐务最注重法,他首先关注的是盐池治理之法,提出辩证的治水观点:“水曰润下,润下作咸。盐生于水也,然以主水生,又以客水败,是以未治盐,先治水;未治主水,先治客水。由来设官经理而防患之道,大约不外乎导水流使之外泄,又障水决而防其内入。客水除,而主水始为作咸之利。”[3,p71]《备览》第四卷主体部分以渠堰为纲,兼备史、地两性,分十三个子目,分别对姚暹渠,盐池东、西、南、各堰地势、幅员、优势、劣势进行了汇总描述。前志所载近池各堰共34条,蒋兆奎依据渠堰方位为序,共列新增渠堰三类共计 17条,护池摊地共24种,详见表1。

表1 河东盐池治理水利工程一览表[3,p71-76]

渠堰信息包括发源方位、流经方圆范围、长度、治理章程、方法、估销限期、督修责成、办公限制等。内容既有对渠堰存废的具体调查考证描述,也有针对性的治理方案。以姚暹渠为例,姚暹渠作为一条人工开挖渠堰,长二万二千四百丈,其主要功能即是疏通上游水流,导水至黄河,保护河东盐池免遭客水侵害。其次,遇洪涝之时可引水入渠保护农田。对其治理的传统方法有升、高、开、广法或平准法。基于此,蒋兆奎提出“治渠者,必勤于干涸之日,而又必严防于漰湃之时。若五姓湖为渠之尾闾,下定无淤淀之土,斯上免雍塞之患,此又司事者所当注意,未可以距池稍远而视为缓图也”[3,p72-73]的施工建议。他进一步认为治渠者在治渠之前必须熟悉近池山泽地形,“晋省万山环绕,八水分流。水为山束,势必西注,与黄河汇。而盐池适当西南隅。下游远者不俱论。其源于绛县之横岭而入五湖者,涑水也;其源于夏县之巫咸谷而入苦水池者,白沙河也。条山之水,西有五龙峪,东有王峪口,涧壑不一。在在与盐池有关,所以堤防宜预。冀有事渠堰者,寻原竟委,慎苞桑之系云尔”[3,p82]。发现有雍塞之处,要随时开浚,不能补塞滹漏。除此之外,他亲自履堪,相度情形,鼓励盐商参与筑堤,开挑引河,添设新堰。

护池滩地是盐池以外的低洼地,积水较多。其作为渠堰的补充,主要功能是泄洪,但有一种滩地较为特殊,无积水,名曰:籽粒滩地。清代以前各代均坚持既用又防之法,即渠堰水满时决堤放水,滩蓄洪水。干涸之时则租与商民耕种,但一些“贪黠之奸,竞以干没为幸……盖自佃之后,麻麦在野,倘值旱潦示祲,风则苦渍,势必决堰泄流,而以池为壑。暵则苦干,又必破渠引灌,而留隙患池”[3,p84]。许多佃户竟私自典当土地,从中渔利。为此,前运使苏昌臣提出“凡有护池之地以滩名者,遇垦佃之请,惟商则可准,苟非商籍,与池既无休戚,慎勿混允行犁”[3,p84],蒋氏赞曰:“诚为老诚远见”[3,p84],进而认为“滩以护池,重盐池不重籽粒,除现在垦佃之外,莫如一律永禁。民不可准,商亦不可准”[3,p84]。

总之,蒋兆奎在《备览》中将视线聚焦于盐政,渠堰篇汇集了历代众多已行的盐池治理措施,还列举了一些典型治理大事,全面而具体。尤其是他提出的盐池治理方案与前代河东运史苏昌臣、郭祯的做法遥相呼应,又大大前进了一步。如“经国恤商,讲求于治法者”[3,p6],治渠要“随地异宜,因势利导”[3,p75]等原则,不仅体现了他长于变通、因地制宜的盐务思想,且对后世治理盐池亦有指导性作用。

(二)河东盐池的经营体制改革

蒋兆奎掌管河东盐政长达12年之久,尤其重视盐池的经营之法。《备览》是针对“盐课课归地丁”的救时之作。全书把握了河东盐政的全局,尤详于坐商、运商、引目、课额、律例名目的记述,同时,糅合了他自己的盐务思想和前人诸多观点,如卷五引《周礼·天官》:“太宰九职,六曰商贾”提出坐商的重要性,“贾即坐商之说也。商以坐名,无转输之劳,有种治之责,即其尽力池中,而所藉以裕课源者。事有专属,固自创制渠堰而后,池之害以消,池之利可兴”[3,p85],“今河东引目必搨坐商锭名者,诚以制皆沿旧,未可轻易变更也”[3,p90]。卷六引《洪范·八政》重点阐述运商的作用,“食不可一日缺盐,与五谷同。河东盐行三省,认地往卖。惟斯盐也,能卖斯地。亦惟斯地也,能食斯盐。然盐不能无胫而自行。坐商专事种盐,力不足致远,则所恃以转输无误者,全在运商”[3,p100]。

乾隆四十九年(1784)蒋兆奎被授河东盐运史,五十四年(1789)二月任山西按察使,仍兼理盐务,十一月迁甘肃布政使,时河东商困,亟需调剂,他俸召入京,提出了盐政改革方案——“盐课归地丁”。事毕,乾隆认为“该员(蒋兆奎)任河东盐运使有年,于该处盐务情形,素称熟练,新放运使季学锦甫经接办,究不能如其谙练”[5],遂命蒋兆奎协同巡抚冯光熊经理,之后将山西、陕西、河南三省应纳之正课杂项共四十八万余两,于三省行盐完课纳税之一百二十厅州县地丁项下通计均摊,约略每两摊银九分有余。允许池盐产、运、销自由经营,取消盐政,裁撤盐官。盐课归地丁体现了“摊丁入亩”的基本原则,开清代盐政改革之风,“但就三省盐价大减,民食贱盐……盐听民运,运销上一定的自由竞争,并促使产运销畅旺;消除官吏无端苛剥,商民额外盘剥相对减轻等方面而言,这次改革在当时历史条件下是河东盐政的一大进步”[6]。在这次“盐课归地丁”的改革中,蒋兆奎作为最初的倡导者,功不可没,乾隆帝赞曰:“河东盐务从前佥商承办,徒玆地方官勒索之弊,商力屡形疲乏,是以议将盐课归地丁,以期利归天下,商民交便。但立法之初,朕尚虑未能立时奏效,乃自改定章程以来,晋已行之有验,而河南、山西二省行销河东引盐地方,节经穆和蔺、秦承恩奏称,盐价日减,商民俱获利益。兹又据冯光熊奏,现在该省盐池产盐旺盛,两三月内发贩盐数较往年多至加倍有余等语,是盐课改地丁一事效验甚速,竟可永远遵行,商民均资利赖矣。此议实蒋兆奎所倡,朕不掩人之善,是以自甘肃调彼至山西,俾身任其事,今果能始终,承办已著成效,甚属可嘉,蒋兆奎著加恩赏戴花戴花翎,以示奖惩”[7]。

蒋兆奎筹备纂修《备览》之时正是“盐课归地丁”改革之际,如果不是他对河东盐政有准确把握,估计他关于“盐课归地丁”的建议很难得到乾隆的认可。“盐课归地丁”调整了政府、盐商和食盐消费者的关系,其实质是这三大主体之间在河东盐政权力生态之下利益的博弈。《备览》中流露出蒋兆奎的盐务思想既有他对时代的体验又有对历史反思,包含了他对河东盐务治理的若干结构性、系统化历史再思考,展示了蒋氏举重若轻、化繁为简的提炼能力和对历史变迁的洞察力。后世对“盐课归地丁”多有讨论,但对此次改革的真正发起者及其盐务改革思想关注较少,实属憾事。

三、《备览》之价值及影响

康雍乾之际,政治稳定,经济复苏,是河东盐政志书修纂的高峰期。在《备览》之前有《河东运司志》《新修河东运司志》《河东盐政汇纂》《盐政便览》《运司盐政便览》《敕修河东盐法志》《河东盐法调剂记》《盐法纪恩录》《河东盐法志》,之后有《课归地丁全案》《增修河东盐法备览》《续增河东盐法备览》。由于历史原因,有的未刊行于世,有的已佚失不存。《备览》成书晚于《古今图书集成》和《四库全书》,故未被在这两本巨著所收录,而《四库未收书辑刊》将其收录在史部政书类,与《山东盐法志》《两淮鹾务考略》相并列,《四川省高校图书馆古籍善本联合目录》将其收录在史部政书类邦计类,吴海波将其归类为盐务史料的一部分[8]。由此可见,后世对《备览》具有资政功用的看法基本一致。再有,《备览》作为一部记载河东盐业的专著,在成书过程中不仅有记载内容的不断完善,还有对各类书体的逐渐融合和创新,为后人编纂盐政志书提供了一个较好的蓝本,直接促进和影响了光绪八年《增修河东盐法备览》、宣统元年《续增河东盐法备览》的编著刊印,形成了清代中后期河东政治、经济、社会等各方面史料文献记载三部曲,使河东盐政文献进一步趋于系统和完备。这是蒋兆奎纂志的创新之处,也是《备览》的价值所在。

《备览》条其篇章,览著而知旨,不仅在清代有关河东盐池的著述中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且蒋兆奎跨乾隆、嘉庆两朝,从乾隆三十一年(1766)至嘉庆二年(1797)任职多地,在长期处理政务的实践中,先后熟悉了兵、农、盐、漕诸事,尤精于对盐、漕事务的治理。这一时期正是中国社会由盛世转入衰落时期,也是嘉道经世思想兴起之时,《备览》带有强烈的经世致用思想色彩。“征文则取其深中利弊,而浮廓者弗尚;叙事则期于质实详明,而澡繢者弗尚。掇续成编,俾览者了如指掌。”[3,p7]书中所录47篇碑刻文献,是历史、考古、民俗、书法、语言文字等学科研究的第一手材料,为研究者提供了能直接使用的已有成果,检索碑刻文献的便利,对于丰富传统目录学也有实证性的参考价值与重要的实际用途。

在盐务史资料方面,最常见的是盐法志,虽然其内容无所不包,但作为官方史料,在史料记载、评说方面政治色彩较浓,或者有一些有失客观公正的地方,或者史料记载多有遗漏的情况[8],因此在使用盐法志时,对其必须加以辨析且与其他史料进行对照。《备览》非官方组织,而是由蒋兆奎纂,商人陈思贤、王恒泰、王扩统、范则质、翟步云、王绳中监刊,河东运学教授王凤翮校字,由此可见该书是官、商、学通力合作的一部巨著,是书所作载,俱以事实为证,无自诩之谦。既有对河东盐池、运治、运学的整体概括,又兼及渠堰治理、盐务运营体制的变迁,对前志所载重要内容有所疏漏之处的则以附录补充,作进一步具体介绍,因此可信度不容置疑。这不仅为后之河东为政者治理盐务有指导价值,而且为研究古代盐业、进行史料佐证提供了参考,如《清盐法志》中运城二十一卷、《中国盐政史》等书佐用史料部分就出自此书。

蒋兆奎纂书之特色,既立足于实践,实事求是,又重文献考据,富有理论创新,二者兼而有之,其出发点无不以经世致用为旨归,他自言“是编(备览)据事直书,但求质实明白,不以藻绘为工。至前书间有错讹之处,考核既真,悉为更正,不敢依附雷同,至讥失实……是编纂于诸书之后,删繁补漏,参互考订。而又稽之旧牍,采之方言,非敢稍执己见,致误传信”[3,p8]。《备览》不彰美、不矫饰的纂书原则,有“辨章学术,考镜源流”之意,因此,蒋兆奎在河东盐政文献学史上地位是无人可以取代的。

蒋兆奎治政关注社会问题,对河东食盐产运销与盐商尤其用心,在《备览》之后蒋氏还著有《课归地丁全案》,但其所录大部分是地方官员上奏朝廷的奏疏,只是一本合集,比较而言,《备览》才真正称得上是蒋氏在盐务治理领域的代表之作。蒋兆奎纂修《备览》以重民务实为出发点,全书集聚了明清河东坐商、锭名种类之划分、销价之变革,运商行销之路线、额引之分目,课额之款目,律例之禁缉等商业规章制度,可以说全面地反映了清代河东地区盐商活动的细节,也是一本有关晋商的地方性志书,在渠堰篇、运学篇、奏疏篇还记载了盐商与地方社会的联系和互动,包括商人捐修渠堰、建池庙、筑禁墙、助运学的许多善举,这些资料不仅充实了研究晋商的内容,也是佐证明清晋商活动的直接史料,对研究河东盐政变迁乃至晋商文化功用不容小觑。但由于种种原因所致,《备览》“引目”“课额”卷的记述不够充分,定性概括较多,定量分析较少,若添之表格以计量统计更好,人们应结合实际辩证地去看待。

四、结语

蒋兆奎“勤于其官,练于其政,管榷条制,动皆得宜”[3,p5-6],勇于任事而不顾毁誉,后期因整顿漕运与嘉庆帝意见不合,屡次上奏争论,最后辞归故里,以廉名素著蜚声清代政坛,颇具官场侠士之风。《备览》的成功纂修,是他一生治政、治学的总结,也是其盐务成就的集中体现。

《备览》之成书在前人纂志思想、方法的基础上进行了革新,使得之后河东盐政志书几无变更,其在河东盐池文献纂修史上具有开创之功,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此外,该书内容不仅涉及古代河东盐池经济、法律、教育、恤赈、信仰习俗等,还录有大量有关河东盐池的诗赋碑记、奏议文献资料,为研究明清河东区域经济史、财政史和社会史等专题史保留了重要的历史文献,在中国古代历史文献学上占有重要地位。但长期以来,学界对《备览》内容大多以转述据引为主,而对书中史实辨伪和史料价值的评述较少,因此蒋兆奎的政绩及其学术思想有待学界进一步深入研究。

[注释]

① 关于蒋兆奎生年,各传失载,言及者多存疑,(清)严书麟修,任肇新等纂《新续渭南县志》卷8(中),《渭南县志·人物志》1987年6月第1版,第四章载蒋氏于嘉庆五年(1800)山东巡抚任上因事被降职,回籍养老“次年遂卒,年七十四”,《陕西省志·人物志》(上)1999年第1版,卷79载蒋兆奎生于1729年,《清史稿》卷324,《清史列传》卷31,载蒋氏卒于嘉庆七年,《国朝耆献类征初编》卷187,载蒋氏卒于嘉庆七年二月。通过以上史料互证,蒋氏生于1729年可信,待进一步考证。

[1] 柴继光.关于运城盐池的著述考略[J].盐业史研究,2004(2):30-33.

[2] 咸增强.河东盐法备览校释[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12.

[3] 蒋兆奎.河东盐法备览[A].乾隆五十五年刻本.《四库未收书辑刊》编纂委员会:四库未收书辑刊(壹辑,贰拾四册)[C].北京:北京出版社,影印,1997.

[4] 冯达道修,张应征续修.新修河东运司志[A].康熙十一年刻本.北京图书馆古籍编辑组.北京图书馆古籍珍本丛刊(史部第22册)[C].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98.

[5] 清朝史官.清实录[M].北京:中华书局,影印,1986:903.

[6] 林用匡.乾隆时期河东盐课归丁改革[J].历史档案,1982(3):90-97.

[7] 李恒,辑.国朝耆献类征初编(第 30册)[A].光绪十年湘阴李氏刻本.周骏富.清代传记丛刊·综錄类[C].台北:明文书局,影印,1985:26.

[8] 吴海波.清代盐业史料述略[J].盐业史研究,2006(3):40-45.

(责任编辑、校对:郭 静)

A Study of Jiang Zhao-kui's Guidance for Hedong Salt Law

LI Tian-wen
(Institute of History and Society, Huaibei University, Huaibei 235000, China)

Guidance for Hedong Salt Law, the annals of Salt Management, was compile d by Jiang Zhao-kui, a salt official in the Qing Dynasty. He innovated in many ways in his compiling. And the book promoted and influenced the compilation of the Revised Guidance for Hedong Salt Law and the Supplemented Guidance for Hed ong Salt Law. These three books became important historical records for study of politics, economy and society of Hedong in late Qing Dynasty. And they completed salt law texts for Hedong's salt management. The book also played a tr ansitional role in the document compiling history of Hedong salt pond. The whole book reflected Jiang Zhao-kui's ideas of flexibility.

Hedong in Qing Dynasty; documents of salt management; Jiang Zhao-kui; Guidance for Hedong Salt Law

G256.1

A

1009-9115(2016)04-0100-05

10.3969/j.issn.1009-9115.2016.04.025

2016-05-25

李添文(1990-),男,山西吕梁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专门史。

猜你喜欢

盐务蒋氏盐池
从“兼管”到“兼任”:论直隶总督对长芦盐务管理模式的转换
盐务稽核所人事俸给与任免制度初探
论盐务稽核所人事考试制度与我国早期盐务现代化
映像畜牧业
清女诗人庄盘珠外家蒋氏家族考
西夏《天盛律令》里的“盐池”初探
调色盘
盐池美食
鲜明的对比 逐层的揭露
《捕蛇者说》中的“异”字辨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