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小学教师领导力与有效教学研究

2016-08-12肖建彬

广东第二师范学院学报 2016年4期
关键词:领导力中小学有效教学

肖建彬

(广东第二师范学院,广东 广州 510303)



中小学教师领导力与有效教学研究

肖建彬

(广东第二师范学院,广东 广州 510303)

摘要:教师领导日益成为教师发展与学校变革的核心主题,其与有效教学的关系也日益受到关注。已有研究主要探讨了教师领导的内涵与特点、教师领导与学校组织变革、教师领导的多元角色以及发展策略等方面,综合文献研究、调查研究与行动研究,着力探讨教师领导与有效教学之内在关联的研究尚未发现。教师领导涵盖了教师参与学校事务的影响力、个人在同事中的威信力和对自身教育教学工作的驾驭力等层面。研究表明,教师领导与有效教学存在内在关联,教师领导力的提高能够促进教学有效性的提升。为发展教师领导,学校需要积极变革组织,尤其是以分布式领导理念改进学校,拓展教师参与学校决策的深度与广度、积极营建教师专业学习共同体、为教师发展赋权增能,提高其专业自主性。

关键词:中小学;教师领导; 领导力; 有效教学

学校教育虽有许多牢固的观念和模式,但千百年来,除了教育内容和教育技术在不断与时俱进外,还经历了组织革命、过程革命和关系革命的重大洗礼,产生了许许多多的新元素和迥然有异的新格局,也带来了许许多多的新问题和层出不穷的新业态。教师领导是关系革命中的一种,它希望使教师的专业活动变得更加有效;有效教学是追求管理精细化和克服教育随意性的必然选择,它有赖于教师素养的提升,特别是教师领导力的发展。

在中小学,教师的什么素养对其有效教学起到支持和促进作用呢?怎样才能提高这种素养呢?本研究试图通过基于理论分析的实证研究,探讨并验证“中小学教师领导的发展有利于教学有效性的提升”这一理论假设,包括教师参与学校决策、专业自主、合作状态影响教师教学的有效性以及教师领导发展与学校组织结构的变革,企求从理论上探明教师领导力与有效教学之关系,进而从实践上探究提高教师领导力促进有效教学的机理,找寻促进教师领导力发展的学校组织变革新方向。

一、教师领导力与有效教学是一个方兴未艾的研究领域①*①有关教师领导力研究的理论基础详见本课题组成员苏鸿著《教师领导与学校改进》(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5年12月版)和李华主编,古立新、王慧副主编的《当代教师领导力研究——理论基础与教师实践》(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3年12月版)。

在人们的观念里,教师是现代学校管理层级中的被领导者,学校决策的执行者,是学校的基层成员。教师何以成为“领导”呢?如何提升教师领导力?如何提高教师教学的有效性?教师领导力与有效教学之间存在怎样的关系?等等,已成为学界研究的热点。

教师领导作为当代教育改革与研究的热点,是“学校改革运动反思”、“领导理论发展”和“教师专业化”综合作用的结果,也跟教育民主化运动紧密关联,而它最终指向的便是有效教学与学校改进。

教师领导力和有效教学是一个方兴未艾的研究领域,正在引领教育改革发展的方向。York-Barr, J.等人曾指出,“已有的研究往往集中在对教师领导概念含义的纠缠,集中于探讨教师领导所应该具有的知识技能以及教师领导在学校中所做的事情。”[1]而本研究不仅要探讨教师领导的内涵与特征,更重要的是从教师领导与有效教学的关联来深化教师领导的研究,包括教师如何通过领导的各种形式或模式发展自己进而带动他人并促进学校发展的机制、方法、策略,揭示和解释教师领导促进教师发展的内在动力。“教师领导力是高领导效能学校的核心关键要素,因为教师代表了学校内一群数量最多、最不易改变的专业人士,教师的参与将会大大提升学校领导效能。因此,教师领导可以提升教师对校务的参与度,使学校朝积极与正向发展。”[2]由于“正向的学校文化通常由教师领导来规范,而校长扮演支持教师领导的角色。”[3]因此,教师领导力的发展可以改变学校文化,使学校文化更具包容性与合作性[4]。可见,提高中小学教师领导力促进有效教学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重大的实践意义,不仅有利于促进教师领导理论特别是基于中国实践的教师领导理论的深入发展,拓展人们对教师领导研究的新视野,拓展教师专业发展的新思路,而且还有利于学校组织变革的深化以及课程改革的深入。人们期待有好的教育,这需要有效教学,需要学校改进,而提高教师领导力可能是达成这一目标最重要的途径之一。

二、教师领导力与有效教学是紧密关联的

(一)教师领导力是一个内涵丰富且不断发展的概念

教师领导源自于领导,与领导的内涵既有关联又有区别,即具备领导的一般特征,也有独立性,与通常意义上的领导相比,有其独特的内涵。首先,教师领导的内涵是不断发展的。西方学术界普遍认为教师领导内涵的发展经历了3个阶段,每一阶段都注入许多新的要素。当代教师领导理论与实践的价值取向正由正式领导转向非正式领导,由个别领导者转向全体教师,由静态的领导职位转向动态的领导过程。这使其内涵日益丰富。其次,教师领导的主体是不断扩展的,由初始担任领导职务的教师逐步发展到全体教师。这使其逐渐从“职权式领导”分离出来成为“威权式领导”。第三,教师领导的目的不是维持学校的运作,而是提升学校的专业水平。这使其得以与“行政式领导”相区别,成为一种新的“业务式领导”。第四,教师领导的性质属于非等级制的。这使其与“科层制领导”相区别,成为一种“分布式领导”的模式。可见,教师领导是一种特殊的领导。

教师领导力的内涵同样也是非常丰富且不断发展的。当代有关教师领导力构成要素(内容维度)的分析可以说众说纷纭,有建构主义、组织变革理论、批判理论、社会变换理论、社会行动理论,等等①*①相关研究成果详见本课题组成员郭凯的论文《教师领导力:理解与启示》(《课程·教材·教法》,2011年第6期)。。我们比较认可角色理论的观点。角色理论认为,教师领导者在学校改进中需要扮演多元角色,每一种角色都要求教师具备独特的领导力。Harris认为教师领导者在学校改进中扮演着“中间人角色”、“参与式领导的指导者角色”、“中介者角色”和“成员角色”等4种角色,每一种都有相应要求[5]。利伯曼等人提出“五技能”,亚戈等人从教师的双重身份对教师领导力所应具备的品质和技能进行了分析,哈里斯和兰伯特等人通过实证性研究把教师领导力分为个人能力与合作能力,我们认为,可以把教师领导力整合为参与决策、专业自主、团队合作、学习研究4个核心要素。

教师领导力的表现形式与其工作任务有关。学者认为,教师可以发挥自身作用的工作任务主要有3个方面:1.对学生或其他教师的领导力:教师扮演的角色是促进者、教练、导师、培训者、课程专家、新方法发明者、学习小组领导者;2.对操作性任务的领导力:借助部门主任、行动研究者和特别任务小组成员的角色,促使学校井然有序并朝目标迈进;3.通过决策或伙伴关系发挥的领导力:教师充当学校改进小组成员、学校委员会成员,或者与商界、高校、地方教育当局以及家长教师联合会的伙伴合作的发起人交往等时,所需要的相关能力[6]。简而言之,即“参与管理”、“引领同侪”和“驾驭业务”。据此,我们认为,教师领导力的表现形式(或衡量指标)有三。

1.教师参与学校事务的影响力。在当代教师领导概念中,教师参与被认为是衡量教师领导发展状况的最重要指标。Muijs & Harris曾提出教师领导包括“决策分享”、“合作模式”、“主动参与”、“专业学习”和“行动主义” 的5个维度,前3个都与教师参与学校事务密切相关。这足以说明,教师参与学校管理的程度和范围是衡量教师领导力发展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准。

2.教师个人在同事中的威信力。当代教师领导的概念与分布式领导紧密相关,在分布式领导的视野中,教师最经常的互动群体是身边的同事,因此教师与同事的关系以及教师在同事群体中如何发挥领导作用,这也是衡量教师领导力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

3.教师对自身教育教学工作的驾驭力。教师最经常的工作领域其实是班级和学生,因此教师领导力发挥的场域就不仅仅限于与学校和同侪的互动,其实,教师自身的专业能力发展、教师对课堂教学的驾驭、教师对班级管理的引领,这些都是教师领导力发展的重要表现。

人类教育进入网络时代以后,必将对教师角色提出新的要求或促使教师角色转变,教师领导力的内涵也会随之变化。未来教师应该扮演怎样的角色,具备怎样的领导力,这是非常值得研究的新课题。

(二)有效教学是教育革新的理想追求

有效教学也是一个没有定型的概念。有效教学是教学科学化运动的产物,主要关注的是教与学的行为,目的或归宿是学生的发展。不管有效教学的“有效”是“有效率”、“有效益”还是“有效果”,也不管“学生发展”的“发展”是指学业表现、学习成绩还是有更丰富的内涵,着眼学生发展这一宗旨却是一贯的。这就是说,有效教学代表着教育革新的理想追求。

科学主义不赞同教学是一门艺术,主张用科学实证的范式如课堂观察、问卷调查、深度访谈、量化分析等方法研究教学活动,以探究教学行为与学生发展的关系。如J.Bropyh等人在M.Wittrock主编的《教学研究手册》中专门撰写了《教师行为与学生成绩》一文;又如,G.D.Borich在《有效教学方法》(第4版)中也归纳了10种与学生学习成绩有显著相关的教师行为[7]。其实都是想通过有效性教学来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如何评判教学的有效性呢?我们认为,教与学的行为是教学活动的外在表现,是可以观察、检测、统计和分析的,虽然教的行为与学的行为之间、教与学的行为与学生发展之间,存在逻辑或因果关系,通过改善教学的行为可以改善教学的结果,但教学行为毕竟不是学生发展本身,例如,高度活跃的课堂未必就是高效的课堂,学生高参与未必有高发展。但是,离开了学生发展来谈教学的有效性,就失去了其本真意义。所以,有效教学的核心要素(要义)是学生发展。

关于有效教学的评判要素,学术界尚无定论,各有各的立论角度,无论是教师实践视角,还是学生发展视角,抑或内在结构视角①*①内在结构论者认为,表层上,有效教学是一种教学形态,它兼具了一切好教学的外在特征;中层上,有效教学是一种教学思维,是潜藏在好教学背后的教学逻辑;深层上,有效教学是一种教学理想、境界。,都有一定的合理性。从中国实际出发,可以把有效教学区分为“三维目标的整合”、“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学习方式的转变”3个核心变量。要实现有效教学,必须通过改革,在3个核心变量上获得提升,以促进学生更好的发展。

(三)教师领导力与有效教学存在正向相关

教师领导追求的是学校的改进,使教育教学活动变得更专业,有效教学追求的是行为的改善,使教学活动变得更有效。因此,教师领导在目标范畴上包含了有效教学,在路径范式上都试图通过“专业化”。这就决定以教师领导力为核心的教师领导发展水平与有效教学的程度之间存在密切相关,这种相关是一种正向相关。

三、教师领导力与有效教学的实证研究

(一)我国教师领导力现状及其影响因素的调查研究②*②相关研究成果详见本课题组成员胡继飞、古立新的报告《我国教师领导力现状及其影响因素的调查研究——以广东为例》(《课程·教材·教法》,2012年第5期);苏鸿、郭凯执笔《深圳市螺岭外国语实验学校“教师领导力与有效教学”调查研究报告》(杜小宜、叶凤良主编《提高中小学教师领导力——促进有效教学的实证研究》,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3年版)。

本研究以广东为例③*③调查对象为2011—2012年广东中小学骨干教师省级培训班学员,样本覆盖所有的地级市和中小学学科。,根据教师领导力的3个表现形式,使用包括基本资料(7项)和问题(40项)两个部分的自编问卷,对我国教师领导力的现状及其影响因素进行调查。统计分析表明,756份有效问卷具有很好的代表性,结果如下。

1.超过半数的受访者认为自己所在学校的教师在参与学校事务决策过程中不太具有影响力。原因是学校管理制度的问题(53%)、领导工作作风不民主(45%)、担心影响同事间人际关系(31%)、个人威望不够(16%)、个人能力不够(13%)和个人意愿不足(9%)。主因是学校垂直管理体制和教师参与学校事务渠道单一导致教师较少有参与学校事务决策的机会。

2.关于教师个人在同事中的威信力。优秀教师在同事中具有较高的威信和明显的影响力(7个问题的认同率均在80%以上,平均数超过90%),真正有能力的教师能够得到同事的尊重,绝大多数教师希望在教育教学工作中体现出自身的价值,且有较强烈的参与意愿(4个问题的认同率均在65%以上,高的达到94%,均值超过80%)。

3.关于教师对教育教学工作的驾驭力。样本教师无论对班级和学生管理能力(认同值在79%-94%,均值超过90%,)还是对教学能力(认同值都超过90%)都非常自信,说明骨干教师在班级管理、学生训导以及教学工作方面已经具备良好的驾驭力。

由此,本研究得出如下结论:(1)环境因素是影响教师领导力的主因,包括“学校组织文化”、“校长的工作作风”和“学校内部人际关系”。(2)教师在参与学校事务决策过程中不太具有相应的影响力。大多数教师自信有能力参与学校事务决策,且意愿比较强烈。(3)优秀教师在同事中具有较高的威信和明显的影响力,真正有能力的教师还是能够得到同事的尊重;良好的人际关系、教学能力、品德与人格魅力是教师在同事中建立个人威信力的重要因素。(4)骨干教师普遍对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驾驭力感到自信,认为自己在学生管理和学科教学方面已经具备良好的驾驭力。

(二)教师领导力与有效教学之关系的探讨

如何测定教师领导力与有效教学的关系呢?需要找出各自的核心要素,以此设计调查问卷。本问卷包括背景资料5题、教师领导力状况21题、有效教学状况13题。采用5点计分,分值越高,说明教师领导力和教学有效性水平越低。

调查共发放和回收问卷650份。问卷中设计信度检测题两项,经筛选,获得有效问卷597份。采用SPSS19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包括教师领导力、有效教学以及教师领导力和有效教学之关系3个方面。分析表明,本研究问卷具有很好的信度,且所构建的教师领导力和有效教学的结构模型也具有良好的结构效度,能够用于检测教师领导力与有效教学的关系以及教师领导力发展对课程教学改革的影响力。结果如下。

1.教师领导力与有效教学之关系的总体分析

(1)教师领导力与有效教学之间存在着显著的正相关,即教师领导力的发展越是充分,其教学的有效性就越强。

(2)教师领导力四大要素与有效教学之间都具有显著的相关关系,其中教师的团队合作与有效教学之间的关联最为紧密。这或许与学校教育具有综合性和协同性有关,无论是学生发展,还是教学过程的顺利展开,或是教学观念转变与教学行为改变,需要有学校组织文化和教师实践共同体的支撑。学校教育及其改革不是简单的个人行为,而是需要集体的共识与文化的氛围。

(3)教师领导力的状态与有效教学三大变量(三维目标落实、课程资源开发、学习方式转变)之间具有显著的相关,其中,教师领导力的发展与三维目标的落实之间具有更高的相关。这或许表明,三维目标的整合带来的是课堂教与学方式的整体变革,需要教师有更高水平的领导力,包括团队合作、学习研究、参与决策和专业自主。

2.教师领导力发展对课堂教学改革的影响

(1)教师领导力发展与新课程三维目标的落实

在新课程背景下,教学的有效性首先表现在教师能否自觉地在教学实践中有效整合三维的课程目标。以课程目标的全面性和过程与方法目标的落实情况作为两个观测点进行调查分析,结果表明:高领导力组教师更认同三维目标,对“过程与方法”和“情感与态度”目标的重要性有更积极的判断。

关于课程目标的全面性,本研究让样本教师就3类课程目标的重要性分别判断,经SPSS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发现,高领导力组教师与低领导力组教师的回答有显著差异,教师领导力发展程度越高,就越重视高层次的学习目标,并且更愿意从学生终身发展的高度来衡量教学目标的价值(见表1)。

表1 教师领导力发展与新课程三维目标落实的关系

注:(1)高领导力教师组n=294,低领导力教师组n=303;(2)*P<0.05,P<0.01,P<0.001(双尾)。下同。

关于“过程与方法”目标的落实情况,本研究让样本教师就“新课程提出的‘过程与方法’目标在教学实践中的落实情况如何”进行判断,经统计和T检验,结果表明,在三维目标的落实方面,高领导力教师与低领导力教师的判断具有显著差异(r=-11.27,p=0),高领导力教师对过程与方法目标的 实施更自觉也更有自信。

(2)教师领导力发展与课程资源的有效开发

课程资源的有效开发是教学有效性的重要尺度。基于中小学课程资源开发的现状,本研究主要关注4类课程资源,即与学科有关的历史与文化资源、日常生活资源、学生资源和学具、学案或学习辅导材料。通过对调查数据的统计和检验,结果表明:高领导力教师与低领导力教师在这4个方面的应答都具有显著差异,高领导力教师更重视学生资源、生活资源、文化资源等多元化课程资源的开发。这反映出高领导力教师对新课程的理念有更强的认同感,对“课程生活化”以及“以学论教”的当代课程与教学改革取向有更深刻的理性认知(见表2)。

(3)教师领导力发展与课堂教学方式的转变

有效教学建立在教师教的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上,为此,本研究从教和学两方面设计了3个相关问题。通过对数据的统计和检验,结果表明:高领导力教师对这3个问题的回答与低领导力教师存在显著差异(P<0.01)。高领导力教师在教学方法设计上更重视师生互动和学生参与,更强调学生的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见表3)。

表2 教师领导力发展与课程资源有效开发的关系

表3 教师领导力与课堂教学方式转变的关系

(三)提升教师领导力促进有效教学的行动研究

如前所述,要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就可以经由提升教师领导力来实现。而有针对性地改善影响教师领导力开发的内外因素,能否真正提升教师领导力呢?为此,我们以教师个体内在的知识转化与融合作为教师领导力开发的内在因素,以教师共同体的文化场域培育作为教师领导力开发的外在因素,以教师教学风格的形成作为衡量骨干教师教学有效性提升的关键指标,依托所在单位一直承担中小学骨干教师和校长培训这个平台,采取点面结合的方式开展教师领导力开发与教学有效性提升的3年行动研究。

1.提高中小学教师领导力促进有效教学的学校行动研究①*①本部分研究成果详见课题组成员杜小宜、叶凤良《提高中小学教师领导力促进有效教学的实证研究》,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3年版。

本研究以广东省杜小宜校长工作室(深圳市螺岭外国语实验学校)及其合作伙伴广东省叶凤良校长工作室(河源市第三小学)为基地,联合其5位培养对象所在学校,在理论研究和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分别从“教师领导与专业发展”、“提高教师课堂领导力”、“生态取向下的教师群体发展”、“提升教师三力(自悟力、教学力、感受力)”、“教学领导力与智慧课堂”、“教师角色与影响力发挥”、“调动教师工作积极性、提升教师领导力”等方面开展提高中小学教师领导力促进有效教学的行动研究。结果表明:教师领导力与有效教学关系密切,领导力强的教师,其教学效果也好;同一教师,当其领导力提升以后,其教学效果也会得到相应的提高。7个案例展示了他们的探索和成效。

2.基于教学风格凝练的教师辅导行动②*②本部分研究成果详见:闫德明著《如何形成教学风格——基于实践智慧的理论审思》,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3年版;闫德明、古立新、王慧《如何形成教学风格——名师典型案例的多维解读》(小学卷)、(初中卷)和(高中卷),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3年版。

教学工作是学校也是教师的中心工作,因此,教师领导力核心是教师教学领导力。教师能否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成为是否具备领导力和检验教学有效性的一个重要标志。研究表明,教师的知识包括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两者是相互作用和相互转换的,教学有效性的提升乃至教学风格的形成,都需要教师对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不断转换和能动创新。这个过程有社会化、外在化、组合化和内在化4种模式,其中,知识转换社会化是指教师通过在专业共同体中彼此分享隐性知识而创造新知识的过程;知识转换外在化是指引导教师将模糊知识清晰地表达为明晰知识的过程;知识转换组合化是指引导教师将分散的显性知识组合成系统的显性知识;知识转换内在化是指引导教师将吸收的显性知识转换为隐性知识③*③详见课题组成员闫德明、古立新的论文《教学风格形成的内在机制研究——基于知识创新的模式分析》(《课程·教材·教法》,2013年第10期)。。在课题组所在单位承担的广东省中小学骨干教师培训项目中,课题组成员通过帮助骨干教师凝练教学风格,促进了他们的专业成长,不仅提升了领导力,而且提升了他们的工作业绩。

四、关于提高教师领导力促进有效教学的政策建议

本研究认为,提高教师领导力以促进有效教学是一条可以通往理想境界的新路径。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十多年来,国家采取了许多措施来转变教与学的方式,以期能提高教学的有效性,促进学生更好的发展,但似乎效果不明显,可能与教师领导力没有得到有效提高有关。为此,我们建议:

(一)加强教师参与,推动学校持续变革与改进

教师参与与学校变革是相辅相成的,前者是后者的重要力量,后者是前者的重要基础。但当前主要要以分布式领导理念来变革学校组织,减少层级,去行政化,建立“学术型治理结构”,使教师真正成为学校发展和学生发展的生力军。

(二)倡导协作学习,构建教师专业发展共同体

学习和共同体对于提升教师领导力有着独特的意义。学校要积极创建学习型组织,培育教师共同体的文化场域,分类(原发性场、互动性场、虚拟性场和演练性场)举措,着力促进教师积极主动的参与以及成员之间的民主协商和对话交流。要特别防止教研室等基层专业组织行政化,为专业共同体发展创设良好环境。

(三)真正赋权教师,建立教师专业发展新路径

专业自主是教师领导力的重要标志之一。学校一定要简政放权,落实教师专业自主权,特别是教育教学权,尊重教师专业处置权,保护教师悬学术研究权,为教师专业发展松绑。

(四)加强理论研究,推广教师领导与有效教学新理念

在我国,教师领导和有效教学还是初垦地,还有许多问题值得探究,特别是如何构建新的学校治理体系,如何快速提升普通教师(非骨干)的领导力和有效教学水平,等。这也是教育现代化的新内涵。

参考文献:

[1] YORK-BARR J, DUKE K. What do we know about teacher leadership? Findings from two decades of scholarship[J]. Review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2004,74 (3):255-316.

[2] LAMBERT L. Leadership capacity for lasting school improvement[M]. Alexandria, Virginia USA: ASCD,2003.

[3] Zepeda S J. Instructional leadership for school improvement[M]. Larchmont,NY: Eye on Education,2004.

[4] Floyd B, Audrey M.Teacher leaders creating cultures of school renewal and transformation[J]. The educational forum, 2004,68:276-286.

[5] HARRIS A.School improvement: what′s in it for schools?[M].New York : Routledge Falmer,2002:79.

[6] KATZENMEYER M, MOLLER G. Awakening the sleeping giant: Helping teachers develop as leaders[M].Newbury Park, CA: Corwin Press,2001.

[7] 姚利民.国外有效教学研究述评[J].外国中小学教育,2005(8):23-27.

(责任编辑肖雪山)

收稿日期:2016-06-25

基金项目:教育部立项课题“提高中小学教师领导力促进有效教学的实证研究”(FFB108211)。该课题由肖建彬主持,课题组主要成员有苏鸿、古立新、李华、郭凯、胡继飞、龚孝华、王慧、谭习龙

作者简介:肖建彬,男,广东连平人,广东第二师范学院校长,教授。

中图分类号:G523;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798(2016)04-0017-07

A Research on Primary and Middle School Teacher Leadership and the Promotion of Effective Teaching

XIAO Jian-bin

(Guangdong University of Education, Guangzhou, Guangdong, 510303, P.R.China )

Abstract:Teacher leading has gradually become the core theme of teacher development and school change, and its relationship with effective teaching has received more and more attention. Previous researches mainly focus on the connotation and characteristics of teacher leading, teacher leading and school organization change, the multiple roles of teacher leading and development strategies, but comprehensive literature research, survey research and action research that focus on discussing the interconnectedness between teacher leading and effective teaching has not been found. Teacher leading covers the influence of teachers to participate in school affairs, personal prestige in colleagues, the control of their own teaching and so on. This research shows that there is inherent correlation between teacher leading and effective teaching and the improvement of teacher leadership can promote effective teaching. To develop teacher leadership, schools need to change organization actively, especially with the concept of distributed leadership, expand the depth and breadth of teachers’ participation in school decision making and actively construct teacher professional learning community, thus give empowerment for teacher development and improving their professional autonomy.

Key words:primarg and middle schools;teacher leading; leadership; effective teaching

猜你喜欢

领导力中小学有效教学
领导力拓新 2018年度最具领导力中国医院院长评选揭晓
领导力愿望清单
论新态势下领导力的开发与运用
浅谈高中英语有效教学策略
略谈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微视频的应用
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教学策略
新理念下小学英语课堂教学有效性分析
新课标下书法高效课堂教学探究
加快中职会计教学改革提高教学有效性研究
2009的50位最具领导力的CEO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