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经济新常态背景下国内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对西部地区的机遇探究

2016-08-01王禹

大观 2016年7期
关键词:西部地区经济新常态供给侧改革

王禹

摘要: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改革步入攻坚期,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着一系列因国际国内环境深刻变化带来的冲击与影响。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便是适应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的重要举措。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是我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表现,关系着改革的根基是否稳固。因此,西部地区要在“十三五”规划中走出一条集合新型结构化、城镇化、工业化的现代特色产业发展之路。

关键词:经济新常态;西部地区;产业结构;供给侧改革;一带一路

一、经济新常态背景下西部地区产业结构发展现状

(一)区域内产业集群颇具规模,产业基础格局较为稳固

西部地区主要包括12个省、市及自治区,区域内各地区产业发展条件、发展程度并不均衡,在西部地区经济基础相对雄厚的区域,随着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社会不断发展及产业结构的不断优化调整,已经出现了一大批初具竞争力的产业集群。以中小企业自然集聚形成的“成都—重庆—贵阳制药业走廊”发展势头迅猛;川贵滇等省区依托自然和人文特色形成了旅游产品企业聚集;云南昆明及周边所形成的花卉产业集群等逐步壮大,所构建的良好的产业基础为西部地区经济集群成长创造了十分有利的条件和环境。

(二)产业配置竞争优势弱,创新匮乏,对周边地区带动能力不足

从第一产业角度看,部分西部地区虽具备形成产业集群的客观条件,但只是形成了在自然禀赋基础上“靠天地吃饭”的相对集中的产业区,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化产业集群尚未形成,也正是因为自然所限,现有条件下第一产业在西部地区难以真正实现跨越式发展。

从第二产业角度看,西部地区由于自身所处地理条件及历史遗留原因,工业发展大多集中在重工业、采掘业和原材料进出口等产业链前端,自身加工衍生产品能力弱,产品附加值低,在破坏当地自然环境的同时并没有显著提升竞争力。

(三)新常态背景下经济增速有所放缓,但仍领先于其他地域

2015年1—11月,我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速为6.1%,增速较去年同期下降2.2个百分点。从全国四大地域板块来看,2015年1—11月西部地区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达到7.9%,虽不及去年同期,但涨幅依然在全国各地域板块中领先。

二、西部地区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影响因素分析

(一)产业结构调整受到“一带一路”等全球化战略影响日益加深

2015年1—11月全国进出口总额220703.3亿元,同比下降7.8%。从四大板块来看,西部地区外贸增速回落最为明显。在国家“一带一路”等利好政策不断推出的大背景下,西部地区外贸增速回落意味着“走出去”来到了转型期。

(二)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带来的新技术、新经济产业革命

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新技术革命和知识经济浪潮对产业结构的冲击不断增强,知识与科技对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十分明显,国家经济结构向知识(知本)密集型产业升级已是大势所趋。目前,国家正大力度倡导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创新不仅是西部地区内生发展的动力之源,对于推动经济结构调整,打造经济发展新引擎、增强发展新动力,促进社会纵向流动、公平正义也起着积极作用。

(三)传统行业面临转型,新的工业增长点尚未形成,工业企业压力较大

从总体上讲,中国正处在工业化中期的期中阶段,一些工业领域或地区又达到了处于这一阶段的其他发展中国家难以达到的发达水平,而西部则处于工业化初期阶段。在经济新常态背景下,西部地区一方面在自身环境、民生等压力下迫切需要转型,另一方面还需承接东部地区产业转移,可谓夹缝中求生存。各地区内部需求的不断下降已经导致全国总体经济需求的不断下行,高倍杠杆、过载库存已经成为经济发展的重大阻力,我国经济已经逐渐转为相对过剩经济。

三、西部地区应对国内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对策与建议

(一)西部地区产业结构调整发展要增强包容性与外放性

地区产业结构是长期以来依托本地区独特条件逐渐形成的各细分区域间分工发展的结果,与全国产业结构的独立性与完整性相比,地区产业结构应具有明显的互补性和专业性特点。随着对外开放程度不断加深,我国内陆地区经济也将不可避免的进入到全球化进程中,全国产业结构的变动也越来越受到国际分工和交换的影响,这就要求西部地区将其产业置于全球大局着眼进行调整与改造,这种发展趋势也必然影响到国内各区域产业分工,相应也要求地区产业发展和结构调整需要在找准本身定位的前提下考虑包容性和外放性的要求。

(二)西部地区产业结构调整发展要注重整体规划与个性发展相结合

西部大开发作为一项地区性发展战略,应积极倡导一体化协同发展,这就要求西部地区各行政单位打破壁垒,站在全局的角度统一规划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依托亚欧大陆桥、长江水道、西南出海信道等交通干线及中心城市,以线串点,以点带面,实行重点开发,促进西陇海兰新线经济带、呼(和浩特)包(头)银(川)经济带、长江上游经济带和南(宁)贵(阳)昆(明)经济区的形成,提高城镇化水平。这是在西部地区整体规划方面国家做出的重要战略决策,也是提升西部地区整体竞争力,引导协调西部地区整体发展的重要举措。

(三)积极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源头调整倒逼改革转型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一直呈现出高速增长态势,但这样一味追求高速度的增长模式在经济新常态背景下也凸显了一系列问题,中国市场供需关系正面临着不可忽视的结构性失衡,如近来频发的“弃风电”问题,已经凸显出电力供给侧结构性过剩问题。此外,在西部地区第二产业发展过程中,大型项目建设的依据往往是根据对过往几年增长趋势的判断,从而预估出今后几年的需求,但在经济新常态下,需求逐步下调,一味根据过去的指标进行建设容易导致供给侧资源的堆积浪费,这就要求西部地区在项目规划与评估过程中建立一套相对客观完整的需求评价体系,确保供需处在相对平衡的位置上。

【参考文献】

[1]卢阳春.“十二五”时期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产业结构政策调整实证研究[J].经济问题探索,2011,10:30-36.

[2]宋周莺,刘卫东.西部地区产业结构优化路径分析[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3,10:31-37.

猜你喜欢

西部地区经济新常态供给侧改革
西部地区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中资源配置的思考
以法治提高西部地区环境保护实效
影响西部地区承接转移产业的原因分析
经济新常态下河南省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研究
浅论经济新常态下产业结构调整
经济新常态下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的融合与发展
经济新常态下我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探究
中国高等教育供给侧改革研究:起源、核心、内涵、路径
人才领域也需“供给侧改革”
社会工作视角下贵州地区农村空巢老人家庭养老模式的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