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影响西部地区承接转移产业的原因分析

2016-12-14姚咸安

经济研究导刊 2016年28期
关键词:西部地区技术创新制度

姚咸安

摘 要:承接转移产业对于西部地区实现产业升级有着重要的意义,但从现实来看,这一过程并不顺利。究其本质原因并非技术创新薄弱或者人力资本匮乏,而是缺乏有效的激励措施。鉴于此,提出制度上的引导才是推进人才辈出的重要保障。

关键词:转移产业;西部地区;技术创新;制度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6)28-0032-03

产业结构的改善和产业效率的提高可以优化生产要素的使用组合,这种组合在质量上的改进表现为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以及产品质量的提高,也可以推进产业结构的进一步升级。从这个意义上讲,世界各国和地区一直在致力于产业结构的升级。

中国也不例外,伴随着全球产业转移的浪潮,中国的东部地区率先承接了来自发达国家的相对发达的产业结构,建立了以人口红利驱动与投资驱动相结合的劳动密集型制造业发展模式,此举为随后三十年地区经济的高速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但是,伴随着金融危机的影响,落后的产业结构要求劳动密集型制造业由于人力成本以及运营成本的持续上涨面临巨大的压力。而中国政府面对的更大的问题还在于“去产能”这一压力。一个理想的规划在于将原有优势产业向较为落后的西部地区转移,同时改变原有由生产要素驱动的传统发展模式为由创新驱动的新型发展模式。对于西部地区而言,接受东部地区较成熟的制造业并利用东部现有的技术资金以及管理模式取得高速经济发展,恰恰成为西部地区实现产业升级的重要契机。

事情远非如此简单。西部地区对于转移产业的热情,并不能顺利地让其实现本土化。一个不容忽略的事实是,东部发达地区向西部地区进行产业转移结果并不理想。推进产业转移的同时,地区差距却逐步拉大。而对于转移产业的承接过程更多地表现为外在力量(如政府政策)固然取得暂时性的发展。西部地区如何快速对接转移产业,如何让这一过程变得有效而自然起来,成为最大的问题。本文试图对此进行一定的思考,找寻影响西部地区承接转移产业的本质原因。

一、影响产业转移的原因分析

是什么原因影响产业承接呢?最常见的因素是技术创新的薄弱,这一说法是符合产业转移的基本逻辑的。

熊彼特在1912年《经济发展理论》中指出,创新是指把一种从来没有过的关于生产要素的“新组合”引入生产体系。这种新的组合包括:引进新产品;引用新技术,采用一种新的生产方法;开辟新的市场(以前不曾进入);控制原材料新的来源,不管这种来源是否已经存在,还是第一次创造出来;实现任何一种工业新的组织,例如生成一种垄断地位或打破一种垄断地位。而技术创新就表现为,以现有的物质资料为依托,对于各种要素进行新的组合,其中的技术支持确实可以实现较高的效率。

具体来说,创新技术可以做到如下几点:第一,转变生产方式。落后的技术水平伴随着的是相对落后的生产方式,表现为某种粗放,这就需要依靠先进的技术进行改造。第二,开拓新的生产要素的使用。一个要素的价值判断,其实依靠的是科技。最有趣的例子就是石油,曾经的石油不过是毫无意义的黏稠液体,而技术判定了它重大的价值。第三,技术进步可以克服资本的边际收益递减。在劳动力成本逐渐上升的前提下,技术进步可以极大地减少人力的使用,提高收益。不断创新的技术为产业转移提供了必要的条件,而地区通过承接转移产业又可以获得更大的增长效率和更大的经济增长。

因此,我们探讨西部地区承接转移产业问题的时候,不能忽视技术创新的作用。以现有的知识和物质,在特定环境中,改进或创造新的事物,通过技术突破进行产业化实践,这个过程就是一个财富增长的过程。说到底,创新活动的本质是:“对现存劳动力以及土地的服务以不同的方式加以利用。”[1]

但是,这并不适合中国实际的解释。我们审慎回顾中国经济增长的过程,不难得出,技术推进下的产业转移收效甚微。金融危机爆发以前到2011年间,年均GDP增长率达到了9.6%,主要是各种中国特色的红利优势导致。虽然在客观上,我们创造了“中国模式”的“增长奇迹”[2],而2012年快速落在8%以下,2015年下滑到6.9%,2016年上半年依然表现为6.7%,这一表现是红利消失后的自然表现吗?已经有太多研究指出,这样的增长却是以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来实现的。具体来说,我们逐渐淡化了技术创新的意义和价值,因为技术创新需要从一个想法的出现,到实验室研发,到市场检验产业化,过程非常复杂,要在同行业的产品中脱颖而出,需要经历各种成功和失败的历练,最后通过公平的市场检验,才能够在市场的起伏中找到自己的位置,获得较强的竞争力。如果经济增长过滤了技术进步对于实体经济的推动作用,过滤了实体经济发展所需要的竞争和努力,其结果在事实上让产业的竞争力逐渐下滑。

所以,我们必须解释的是,为什么技术创新活动在多年来都没有取得长足的进步呢?简单地说,创新活动的每个环节,都需要人力的参与。同样的生产资料的投入,不同的人不同的使用会出现不同的结果。而实现创新活动的人,往往表现为有更多知识储备和实践经验积累的技术人员。

过去三十多年快速增长之下,中国并没有积累出大量的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实践的人才。这是因为,在人的问题上,增长主要是通过人口红利来进行。意即中国人口众多,那么劳动力方面有廉价的优势。使用廉价的劳动力,在生产过程中是一种极大的节约。而纵观中国经济增长过程,中国主要是承接组装和加工类型的工作,这就意味着中国不需要那么多的高新技术人员。但是,需要明白的是,廉价的劳动力对应的是落后的技术水平和较低的创新能力。多年来,国家储备的就是这样的劳动力。而今,当反思增长的过程和增长的质量的时候,人力资本储备上的压力和不足是影响产业转移的最大的障碍。

二、影响人力资本开发的原因分析

创新活动从大的方面来看,有两个方向:一是物质要素的创新。比如新材料的发现和使用,这种物质要素的创新可以有效的实现经济增长。二是人力要素的创新。比如一种新思想和新的理念的出现,这种人力要素的创新可以有效地实现经济增长。相对来说,人力要素是劳动过程中最活跃最重要的因素。因为,是人力实现新的物质要素的出现,也是人力能够重新界定和使用固有物质要素的使用。

影响创新活动的原因学者们喜欢总结为创新环境的缺失。比如有充足的资本,有足够的信息、完备的市场环境等等。但是,资本可以引进,信息可以提供,环境可以创造,说到底,还是需要有有效的激励措施来刺激人们实现这一环境的培育。人的全部的行为取决于激励,人是有各种需求的,而需求永远不可能全部实现。当生存需求被满足,就会出现精神需求的要求。通过有效的激励来实现他没有得到满足的需求,这一过程需要良好的制度保障。

“制度提供了人类相互影响的框架,它们构成了社会经济秩序的合作与竞争关系。”[3]它“限制、解放和扩张个人行动。从制度之于创新的作用来看,技术的设计、选择和应用是社会选择的问题”[4]。在这个过程中,制度可以决定技术创新的方向和进程。这是因为,“经济学所有的东西服从激励原则。改变激励,就会改变决策的成本和收益,从而改变人的行为。”[5]而制度之于中国,是一种强大的力量,可以从根本上保障创新活动的进行。制度建设的匮乏,不难理解西部地区人力资本的表现。

(一)西部地区人才创新能力低

创新性人才在产业转移过程中的作用体现在产品创新上,还体现在人才的凝聚力以及相关产业的发展上,缺乏相当数量的人才将导致西部地区引进产业发展滞后、员工空缺严重、企业创新率低等问题,阻碍产业转移进程。根据国家2015年统计年鉴中的各地区专利规模以上工业研究与饰演发展活动及专利情况数据分析可知,西部地区的创新性研究人员占全国研究人员的10%,有效专利数占所有有效专利数的9.5%。相比东部地区创新性人员占比70.7%,有效专利数占比75.9%而言有着较大的差距。

(二)西部地区人才劳动生产率低

在产业转移的过程中,东西部地区能否顺利接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东西部地区的劳动生产率差异,劳动生产率数值体现了地区劳动者的生产效率,过大的劳动生产率差异会导致东西部地区生产成本差异扩大,从而阻碍东部地区产业向西部地区进行转移。在劳动生产率数据方面,我们可以看出,西部地区12省市中仅有重庆、陕西、四川高于中国劳动生产率的平均值。由西部地区的GDP以及劳动生产率数值进行比较不难发现,西部地区对人口数量优势的依赖性远远高于对人口质量优势的依赖性。这就意味着高新技术人才依然缺乏,而这却是影响技术创新的重要因素。

(三)西部地区人才结构不合理

西部地区和东部地区的比较来看,东部地区技术领先,可以进行产业的研究和开发,西部可以进行材料的提供和加工。从这一产业布局模式来看,西部地区需要的是符合中国制造的有一定技术水平的产业工人。可是,西部地区每十万人中拥有的大学生数量有1.3%,甚至超过中部的1.25%。粗文盲率10.2%,远高于发达地区2%的比例。人才结构可以概括为两头大、中间少的沙漏模型,如果要实现产业转移,西部地区缺乏普通的技术人才。沙漏型的人才结构对于西部地区的产业转移而言,无疑有着很大的影响。

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更需要政府通过各种制度建设,提供激励措施,召回流失人才,聚集创新人才,发展二次人才,培养新兴人才。西部地区在人才发展以及产业转移的帮助下,可以达到比东部地区更可观的发展速度。

三、一个简短的结论

技术创新是一个系统的过程。它需要方方面面的配合,诸如资金的配合、研发环境的配合。这一切都需要国家有制度做保障,通过制度明确和保证技术创新的各个环节有序地进行。在这里,制度的作用尤其重要。所以,我们这里谈技术创新并不能思考创新本身。不能把原因单纯地归结于创新人才的不足,而应该从制度层面进行分析。而制度可以规范个体行动形成稳定的社会秩序,这些规则蕴含着社会的价值,能够固化出一个有利于创新的环境。从西部地区来看,我们可以采取如下对策:

(一)政府出台相关政策优化人才配置

创新活动必然地需要人才的参与。所以,政府应鼓励企业出台优惠政策及提高薪资水平吸引人才回流。同时在宏观调控方面,结合国家新发布的创新人才推进计划,建立创新人才聚集区。只有人才得到有效的集聚,才能产生强大的吸引力,孕育出良好的人才环境,让人才的到来表现得更加自然。同时,西部地区的巨大低素质人才的人口基数会成为阻碍东部地区进行产业转移的关键。

(二)加大教育支出占财政收入的比重

由于西部地区呈现为两头大中间小的人才结构,所以西部地区需要的人才主要是符合转移产业要求的产业工人,而并不一定是高新技术人才。西部地区应加大教育支出占财政收入的比重,有重点地投放在提升职业教育数量与质量上。体现在教师的人数及受教育水平、学校设备,以及课程内容结构的改造和升级。良好的职业教育,可以有效地推进人才的知识接收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提高。

中国的经济增长,确实在世界经济历史上都留下了辉煌的篇章。在一个相对较短的时间里,中国经济实现了快速的发展,包括曾经的“中国制造”也向世界宣告了中国强大而完善的制造体系和制造能力。我们也可以看到,中国政府在“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迈进的努力和必然经历的困顿。

但是,我们不必每每保持必然的乐观主义精神,而要冷静地面对未来的何去何从。当下之中国,“去产能”的重负之下,钢铁煤炭行业大量工人的下岗,实体经济的枯萎,对于基础设施的依赖,都给予中国经济前景巨大的压力。如何快速实现有效的转移产业,又如何实现快速的技术创新,是一个有意义的命题。

那种积极创新活动的人,我们要给予创新活动的补偿和激励,让创新活动得以延续。得到激励的人的需求的满足,会在全社会得以很好地传播和扩张,从而带给一个社会创新源源不断的活力。努力就有回报,这一基础法则发挥作用的时候,一种创新的环境就会逐步成型。存在了一种努力就有回报的反馈机制,让普通民众同样能够按照劳动拿回他应得的报酬。并且,公平、公正的竞争环境将倡导他们遵守社会正义的一般规律,其中勤勉、节约、慎重、机敏、质朴、用心、周到等品德又会创造出更大的增长[6]。

参考文献:

[1] 熊彼特.经济发展理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

[2] 郭将.增长的革命[J].新华文摘,2010,(23).

[3] 道格拉斯·C.诺思.制度、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M].上海:格致出版社,2008.

[4] Amulf Gruebler.技术与全球性变化[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

[5] 詹姆斯·D.格沃特尼.经济学常识[M].陈强兵,译.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6] 高波.文化、文化资本与企业家精神的区域差异[J].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5).

[责任编辑 吴高君]

猜你喜欢

西部地区技术创新制度
西部地区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中资源配置的思考
以法治提高西部地区环境保护实效
某些单位的制度
技术创新路径下的产业结构调整机制研究
社会工作视角下贵州地区农村空巢老人家庭养老模式的探究
西部地区信号与系统课程理论和实践教学方法探索
论制度安排的后发优势